转型之际交出业绩下行 中国市场 玩不转 安联人寿缘何 答卷

安联人寿今年一季度业绩继续走下坡路。

文/每日财报 栗佳

受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寿险转型持续阵痛。熬过了2023年,在所有险企将希望寄托于2024年保险市场能够强势复苏,迎来新曙光之际,行业走向却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仍不温不火发展,不少险企一季度所交出的成绩单并不及预期。

在这样的市场寒冬里,一家备受关注的外资独资寿险巨头经营业绩指标也在市场逆风中受到了“干扰”,成为众多业绩深陷滑铁卢保司中的一个显著代表,它便是深耕国内寿险市场超二十五年的安联人寿。

业绩持续走下坡路,今年一季度净利下滑超三成

据近期安联人寿所披露的2023年年报数据,去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3.87亿元,同比下滑14.52%,不仅跌入负值区间,而且还远低于去年行业保费收入的9.13%增速。同期实现净利润3.3亿元,相较2022年的4.37亿元竟同比下降了24.49%。

可以看出, 无论是整体保费规模,还是在核心盈利能力方面,安联人寿在压力重重的2023年也紧随下行大流,营收净利双双失守,并没有很好体现出一家作为百年优秀外资巨头在国内市场展业的较强经营韧性和穿越周期的能力。

事实上,近些年来安联人寿业绩增长乏力之势愈发明显,盈利能力也随之开始滑坡。如下图所示,2014年至今,安联人寿保费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到了2021年,其保费收入增速已罕见降为负值,为-5.79%。虽然2022年安联人寿的保费收入增速扭转了连续下行走势,但接下来并没能持续保持住,反而在2023年又走进了下坡路。

此外,从保费规模横向对比来看,诸如工银安盛人寿、中英人寿、中信保诚人寿、中意人寿、中宏人寿等这样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其保费收入均早已突破了百亿,但目前安联人寿的规模仍处于百亿元以下,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盈利能力上,安联人寿从成立之初到2013年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14年才开始扭亏为盈,此后保持稳定盈利至今,截至2023年末,近10年安联人寿已累计盈利了36.05亿元。但整体来看,其盈利水平并不高,2018年算是安联人寿赚得盆满钵满的幸福时光,盈利增速为近年来最高,但自此以后,其净利润便呈现“过山车式”波动下行趋势。

进入2024年,安联人寿今年一季度的经营业绩亦不太乐观,陷入了增收不增利旋涡中。据偿付能力报告披露,今年第一季度,安联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57亿元,同比增长14.02%;净利润却仅为0.8亿元,同比下滑高达31.03%。

而在偿付能力方面,安联人寿保持着较为稳健的经营质量,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所提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别为238%、247.35%,较上一个季度分别提升了23.18个百分点和13.99个百分点。

身处深度转型周期下,多项指标萎靡不振

在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下,2023年安联人寿经营业绩为何滑坡如此严重?

先来拆分保费收入构成来看,分红险是安联人寿的绝对实力担当,是每年保费收入贡献的主力军,然而在2023年,其分红险取得的收入却同比下降了4.05%至34.62亿元,所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升至64.27%。除了分红险,其同期传统险种和万能险的收益也均同比有所滑落。

此外,被安联人寿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健康险增长情况也较为缓慢,去年取得的收入为12.26亿元,增速仅为1.83%。

从缴费方式来看,安联人寿也全面失守,趸缴保费、首年保费及续年度保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各自对应降至3.49亿元、8.32亿元、42.0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7.89%、-3.7%和-3.33%。

可见,不少险种收入在缩减,意味着面对当下竞争日趋激烈的寿险市场,安联人寿并没能拿出很好的应对方案,或是缺乏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创新,各险种出现收益下行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对寿险极为重要的三种核心缴费方式,安联人寿都出现了滑坡,这也显然从侧面预示着该公司的产品、服务对用户的吸引力可能在下降,再叠加消费市场低迷下行周期影响下,消费者对已经购买安联人寿产品继续缴费的意愿被削弱,从而较易出现断缴的情况。

再来看盈利能力,导致安联人寿20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原因或来自于支出成本端的压力。虽然去年该公司营业支出同比微降7.12%至69亿元,但该指标下的退保金、赔付支出、保单红利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用等详细支出项却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挤压了盈利空间。

具体来看,2023年安联人寿的退保金为3.96亿元,同比增长6.74%;赔付支出为7.58亿元,同比增长15.73%;保单红利支出3.89亿元,同比2022年的仅为329.42万元可谓翻倍式激增;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为8.13亿元,同比上升2.65%。

《每日财报》通过查阅安联人寿历年年报时还发现,近些年来其退保金一路走高,2018年—2022年分别为1.62亿元、2.02亿元、2.16亿元、2.71亿元和3.7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安联人寿2023年取得的保费收入同比2022年是大幅下降的,但退保金却不降反升,而且去年该公司退保金集中度也很高,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全部都为分红险,且总计退保金额达到了1.68亿元,占比42.42%。

以本土化、差异化构建新竞争格局,安联人寿如何应对?

从中外合资变外资独资,顺利完成了“身份”的蜕变;再到确立了“一二三四”路径的渠道转型策略,近年来安联人寿在中国寿险市场的布局动作最大。

安联人寿在中国的布局目前基本已覆盖直保端、渠道端、服务端全链条,和很多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脉络相似,其在中国业务版图的扩大主要通过版图扩张切入,从分红寿险、传统寿险进一步扩大到健康险,而健康管理则被其认为是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据悉,早在2022年,安联人寿为积极响应国家“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号召,并满足更多客户对国际医疗服务的需求,充分利用外资险企的优势,连接国际化的高端医疗资源,把欧洲最大的医疗集团德国赫利奥斯引入了国内,给广大客户提供更多、性价比更优的选择通道,进一步完善了自身覆盖预防、诊断、就医到病后康复的全链式健康管理体系,满足中高收入家庭对便捷、优质海外就医服务的需求。

不少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以保险产品或服务切入私人健康管理蓝海领域,是外资险企不错的选择,在当今消费者愈发重视健康的社会下,市场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产品。

但健康管理蓝海在前,安联人寿亦面临不少挑战。

近些年,外资保险经营成效不高,业绩也伴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下行趋势,回顾原因,既有经营水土不服,亦有战略定位不清等问题存在,外资机构的想法往往和中国市场存在差异,需要很长的磨合过程,这对于安联人寿而言也是如此。

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放眼目前整个亚太区,中国市场竞争环境最为激烈,国寿、太平、平安等国内头部险企依然强者恒强。首先,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险企代理人团队方面会比安联人寿建立得更好,更加稳定。其次,国内互联网线上保险新业务的冲击也会给安联人寿带来一定经营增长压力。

更复杂的国资、合资、外资股权结构的诸多险企持续发力,更充分的竞争环境和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安联人寿仍需汲取此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在新的业务、渠道以及转型模式上探寻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差异化竞争之路。

立即扫码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


监管重启,保险业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吗

经过过去5年左右监管自由化的中国保险业迅猛生长,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 随着2016年“险资举牌”浪潮的退去,在2017年初的人事巨震中,中国保险业正在“补齐监管短板”、“处置一批风险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新监管逻辑下重启。 最近,随着保险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季报的纷纷出炉,近几年采取激进的资产端驱动发展模式的保险“新贵”,几乎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偿付风险。 比如,富德生命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仅为108%,核心偿付能力已经小于100%,低至73%。 前海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更是降至60.5%,几乎逼近核心偿付能力50%的监管红线。 即使是安邦,其人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也仅为101%,将要破百。 而从整个行业来看,一季度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1%。 在整个市场都在开始关注金融业是否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的情况下,走出草莽的中国保险业是否能够安全归队,重回审慎、稳健发展之路?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准中国保险业可能出现危机的风暴眼。 我们有三个基本判断。 第一,中国保险业仍然处在发展的黄金期。 第二,中国保险业在中国金融业中的体量决定了其本身并不会形成系统性金融危机,但是,中国保险业存在流动性危机的可能。 第三,现代保险业的“承保+资产”双轮驱动的特点决定了,保险业作为管道与其他金融部门的勾连决定了保险可能会成为系统性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策源地。 即使在监管严格、金融市场发达有效、新闻监督力度大的美国,保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也扮演了危机的助推器的作用。 著名的“大而不倒”的AIG国家救援(bailout)就是一个重要证据。 辩证地掌握好这三点有利于“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张起中国保险业的金融安全网。 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为什么说中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呢?从规模看,从2012年原保费收入约1.5万亿到2016年的约3万亿,5年内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增长了1倍;然而,同期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增长了近2倍,达到约65万亿,占GDP的87%。 可见,中国保险业过去5年的发展只能用迅猛来形容,还谈不上野蛮生长,即使在“严”字当头的新监管大势下仍然还有成长空间。 近期,即使经历了人事地震的巨大风波,保险股在整个市场下跌的情况下仍然逆势上扬,表明市场对中国保险增长前景的一种认可。 从成长速度看,自2013年至2016年底,中国的保费增速从11.20%一路上扬至32.45%,处于业绩增长的上行通道。 安联最新的《2016年全球保险市场》报告指出,全球2016年保费增长的一半来自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全球的保费增长率将由4.4%下降为2.7%。 特别是在寿险市场,“中国效应”更加凸显。 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增长速度收敛于5%左右。 对比可见,保险业是“中国速度”的典型性代表。 特别重要的是,从保险深度(也就是保费规模占GDP的比率)来看,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全球的经验研究表明,保险深度的发展规律服从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S”形规律。 也就是说,有两个平台期(就是S的“两个头”),经济发展还没有起飞之前和高度发展之后。 在这两个平台期,保险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中国目前的保险业,仍然处于两个平台期之间的加速期。 2016年中国保险深度为4%,而全球的平均保险深度为6%,OECD国家的平均保险深度大约为8%。 可见,中国保险业正在追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路上。 从更微观的业务结构来看,未来转向“价值型”发展模式,中国保险业维持高速发展仍然是可持续的。 即使经过过去几年万能险等理财功能强的产品的爆发式发展,目前中国寿险业的盈利结构仍然是比较稳健的。 在寿险的新业务价值中,利差仅占33.9%,死差和费差则占据66.1%。 长期保障型寿险的利差占比更低至22.0%。 换言之,中国保险业经得起“回归保障”的换道变轨。 价值转型的回归使人身险行业的负债成本受利率波动影响相对较小,反而使得寿险业的利润增长将更加稳定。 财产险方面,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业务结构逐渐优化。 2017年1季度,企财险和货运险业务分别结束连续17个月和37个月的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3亿元和27.39亿元,同比增长2.58%和8.38%;责任保险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保险业务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6.68亿元和93.34亿元,同比增长21.35%和33.44%。 非车险业务在财产险中的占比也有所提高,企财险、责任险、货运险占比分别较年初增长1.4、0.9和0.12个百分点。 同时,非车险业务承保利润达到25.73亿元,远超车险11.3亿元的承保利润,可以预见业务结构的优化将进一步推动财险行业利润的提升。 保险业自身最大风险是流动性风险目前来看,中国保险业最大的可能危机是“两潮”叠加与新产品接续不足合并而成的流动性风险。 这里的“两潮”,是指过去几年发行的短存续期理财型产品的“退保潮”和以往正常寿险产品的到期“给付潮”。 监管新政拉长了理财型产品的实际有效存续期,如年金产品的有效存续期实际上拉长至5年以上;对万能险明确规定自2019年开始险企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业务占比不得超过50%,2020年和2021年需降至40%和30%,使之将来实际上将成为客户资金自由进出的长期储蓄型产品。 这使得中小保险公司过去快速的“拆新还旧”的保费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了。 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伴随着人身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险资运用渠道开放空前自由,中短存续期理财型产品的销售一路高歌猛进,增速长期超过原保险保费收入。 2016年前三个月是最“疯狂”的时刻(见图1)。 主要由中小保险公司贡献的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大部分为中短存续期)新增交费就达到5969亿元,同比增长213.6%,远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的42.2%的增速,其中华夏人寿、安邦人寿、前海人寿等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已数倍于原保险保费收入。 图1: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与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增速在监管新政之前,中小险企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有三快:快速销售、快速退保、快速补充。 核心在于能够快速补充市场,使得这个金融炼金术的游戏得以形成闭环,可以持续地玩下去。 对以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保险公司而言,为了保持其保险产品收益率优于银行理财产品,利用短期负债滚动的方式进行长期投资是一个必然选择。 但是这样的“短钱长配”一方面在利率的上行通道内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和成本上升的再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在投保人集中退保的阶段也会使公司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 随着监管风暴的到来,市场补充这个环节被打破。 这个游戏就岌岌可危了。 由于监管的严格化,2017年第一季度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同比下降62%!前海、安邦、和谐、幸福等14家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保费同比下降超过90%!这也许就是前海向监管部门发出请求函的重要原因。 从图1可以看到,2015年4季度到2016年1季度是中短期存续产品的销售高峰,其期限多为一年、两年、三年乃至更短。 随着这批产品逐渐进入退保期,预计2018年前后将是中小险企的退保压力最大的时期。 从数量上看,2015年寿险行业满期给付及退保金额达9379亿元,2016年突破万亿大关升至1.2万亿元,其中退保给付的部分,高现价产品的退保给付占到了55%的份额。 预计2018年前后中国保险业将面临超过1.5万亿的期满和退保给付压力。 “退保潮”与“给付潮”的出现给保险业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不可小视。 其他金融体系的风险传导是保险业可能的金融风暴眼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风险关联,表现为相互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明显。 尤其是保险业对证券以及证券对保险的风险溢出效应都很显著,溢出的作用力度也相似。 尤其随着近年来中国保险经营的“集团化、金融化与互联网+”,风险相互溢出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中国的保险集团,如人保、国寿、中再、太保、平安、阳光、华泰、太平、安邦、中华等,有的已经接近“全牌照”经营,保险与银行、证券的分业经营界限逐渐模糊。 在金融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道打开之后,保险业如果滥用“资金抽水机”功能,就可能出现功能异化,从而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制造者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保险业面临的从其他金融子系统传染过来的风险的形势比较严峻。 4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外部风险摸排和管理,切实防范外部传递性风险”。 其中重点提到,信用风险的爆发可能会造成保险公司债券投资的巨大损失,股市波动、“黑天鹅事件”等事件也可能会造成公司股票投资的重大损失。 目前保险之外的金融子系统中的风险积累情况已经非常不容乐观,债市违约、银行坏账等风险均“极易传染”从而造成系统性金融危机。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较快,债券品种也更加丰富,但2016年下半年以来,债市违约攀升,一级市场发行成本逐月上升。 企业负债率高和利润下行,使其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与此同时一些强周期的信用债到期,兑付压力升高;煤炭、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也迎来了集中兑付期。 截至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1.74%,且由于统计口径原因,真正的坏账规模可能更高。 其他金融子系统的风险通过保险资管等途径可能会成为保险业的金融风暴眼。 截至2016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65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7万亿元,加之2017年前四个月的注册规模,目前保险资管产品注册规模已经突破1.8万亿元。 庞大的资管规模加强了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体系在资本、资金、产品等方面的联系,单个行业、单个市场的风险会通过股权控制、资金交易等纽带渗透到保险业这个子市场。 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的金融风险不同,交叉业务风险其加速了上述传统金融风险外溢的速度,并扩大了金融风险外溢的范围,从而使保险业受到系统性风险影响概率和程度不断扩大。 金融体系的交叉风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保险业的利润。 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2016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44.9%、42.5%、32.0%,根据公司年报中的披露,其原因均为由资本市场波动、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收益减少带来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减少。 受外部金融风险影响的投资收益与汇兑收益也是中国人寿2016年营业收入所有项目中仅有的同比呈现下降的项目。

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寿寿险深化科技赋能价值创造

3月24日晚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该公司实现总保费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内含价值达.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行业第一,公司发展稳中有进。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受消费需求释放趋缓、销售人力规模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人身险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行业监管方面,持续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围绕保险产品管理、渠道发展、市场行为、运营服务、公司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控,全面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大转型、双心双聚、资负联动”战略内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贯彻“重价值、强队伍、稳增长、兴 科技 、优服务、防风险”的经营方针,凝心聚力、以韧克难,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市场主导地位更加稳固,运营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经营评价中,公司连续六年获A级评价。

从年报数据看,在行业发展承压、保费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持价值引领,深化转型升级,保持了规模价值“双领先”。2021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续期保费4424.63亿元,同比增长5.8%。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含价值达.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受疫情和保险需求释放趋缓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实现新单保费1758.64亿元。首年期交保费为984.10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416.82亿元。2021年,公司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长险有效保单数量达3.23亿份,较2020年底增长1.9%。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围绕投资价值链,持续优化配置管理。2021年,公司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兼顾短期收益稳定、重点风险防范和长期赛道布局。总投资收益达2140.57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达4.98%。

2021年,公司经营整体稳健,投资表现良好,并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信息更新了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综合以上因素,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9.21亿元,同比增长1.3%。

坚持高质量发展,鼎新改革成果不断巩固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寿险业务总保费4813.11亿元,同比增长0.1%; 健康 险业务总保费为1206.09亿元,同比增长4.8%;意外险业务总保费为164.07亿元。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以及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公司持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多元”销售布局,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精准配置,聚焦转型突破。个险板块持续聚焦价值创造,深入推进渠道差异化经营;多元业务板块聚焦专业经营、提质增效、转型创新,整体业务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与个险板块有效协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销售人力约89万人。

个险板块坚持高质量发展,渠道转型不断深入,业务发展整体稳健。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个险板块实现总保费5094.89亿元,其中,续期保费4079.73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首年期交保费822.54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为415.80亿元。2021年,个险板块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29.45亿元,首年年化保费口径新业务价值率为42.2%。

坚持提质稳量的队伍发展策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着力提升队伍质态。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个险销售人力为82.0万人,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51.9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30.1万人。个险板块绩优人群稳定,队伍基础总体稳固。公司坚持以有效队伍驱动业务发展,积极推进渠道转型。个险队伍常态化运作4.0体系全面推广实施,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

多元业务板块坚持专业经营,提质增效,积极拓展银保、团险和 健康 险业务。

银保渠道坚持规模与价值并重的渠道定位,持续推进渠道 健康 发展。2021年,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493.26亿元,同比增长19.6%。首年期交保费达161.1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5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67.43亿元,同比增长35.3%。续期保费达327.92亿元,同比增长30.6%,占渠道总保费比重达66.48%,同比提升5.59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持续强化队伍专业化服务支持能力,队伍质态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银保渠道客户经理达2.5万人,季均实动人力保持稳定,人均产能持续增长。

团险渠道坚持统筹规模和效益,各项业务稳步发展。2021年,团险渠道实现总保费291.62亿元,同比增长1.0%;短期险保费256.94亿元,同比增长2.9%。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团险销售人员为4.5万人,其中高绩效人力较2020年底增长13.0%。

此外,公司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直销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公司全面落实中国银保监会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要求,完善集中运营、统一管理的互联网组织和经营体系,丰富场景化、定制化的产品供给。2021年,公司通过个险、银保、团险等渠道开展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银保监会监管口径下总保费达349.69亿元,保费规模再创 历史 新高。未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积极 探索 互联网人身险专属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互联网保险服务。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综合金融板块充分发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开创综合金融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2021年,在车险综合改革、发展限速的压力下,公司代理中国人寿财产险公司业务实现保费211.07亿元,保单件数同比增长18.0%;公司代理企业年金业务新增首年到账规模及养老保障业务规模为281.97亿元;广发银行代理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银保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实现平稳发展;国寿广发联名借记卡、信用卡新增发卡122.4万张。同时,公司从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出发,联合广发银行、财产险公司开展各类客户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优质金融保险服务方案。

整合线上线下及内外部医疗 健康 资源,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提升 健康 管理服务能力,积极参与 健康 中国建设。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持续丰富,系统功能不断升级。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数量过百,累计注册用户量较2020年底增长超过35%,位居行业前列。公司持续构建国寿养老体系,通过国寿大养老基金布局康复、医养、医院、 健康 医疗大数据、 健康 产业园等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2021年,国寿大养老基金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加速储备了一批可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养老 养生 项目。

服务国家大局,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

坚持以服务国家大局为己任,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主动参与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公司积极开展各类政策性 健康 保险业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覆盖超过3.5亿人;持续承办400多个 健康 保障委托管理项目,覆盖超过1亿人;在17个省市承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1个,覆盖2300万人;在22个省市承办补充医疗保险项目170个,覆盖9100万人。公司积极融入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累计在15个省市落地54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承保人数超过1000万。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元,2021年新增投资规模近7700亿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累计投资超1.4万亿元。

锚定“建设国际一流、负责任寿险公司”的ESG战略目标,将“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植入公司发展理念,搭建气候变化应对体系,制定“保障环境 健康 友好,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环境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从绿色投资、绿色销售、绿色运营、绿色办公等多方面找准发力点,绿色投资累计超3000亿元,同比增加4倍,助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绿色投资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资产管理子公司推出国内保险资管行业首只ESG债券指数、权益指数。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优化乡村振兴保险产品供给,继续助力国家重点帮扶地区发展。

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

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理念,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守保险本源,认真落实 健康 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推进保险产品供给端改革,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全面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与自身业务发展紧密结合,持续开展 健康 保险产品优化升级,加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等产品在承保人群、保障范围、保障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力度,提供多元化 健康 保障。积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挥长期风险保障、长期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在保障范围、保障利益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推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及面向老年客户群体的专项年金保险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开发乡村振兴专属保险产品,积极发挥保险的民生保障作用。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其中寿险12款, 健康 险138款,意外险2款,年金险8款;保障型产品共计144款,长期储蓄型产品共计16款。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总投资收益超2140亿元

2021年,国内债券收益率窄幅波动、前高后低,全年利率中枢有所下行;A股市场呈震荡格局,行业分化显著。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资金运用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一是把握上半年利率相对高位的窗口期,以利率债为主加大长期限资产配置力度,进一步收窄久期缺口;二是审慎控制公开市场权益风险敞口,降低组合波动,锁定收益;三是加大另类投资模式创新,推进前瞻性行业布局,构建多元投资组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资产达.85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0%。公司投资资产达.29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1%。

2021年,公司实现净投资收益1887.70亿元,较2020年增加259.87亿元,同比增长16.0%。得益于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长久期债券配置力度、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贡献提升,2021年净投资收益率达4.38%,较2020年上升4个基点。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2140.57亿元,较2020年增加154.61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为4.98%。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考虑当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综合投资收益率为4.87%。

数字化转型再上台阶,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加速 科技 创新,强化数字驱动,深化 科技 赋能价值创造,加速 科技 与业务融合,持续强化 科技 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技术创新, 科技 架构全面升级换代。依托国寿混合云的强大算力和开放兼容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全部核心系统从计算、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分布式架构革新, 科技 支撑能力跨越发展,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计算资源弹性扩容时效缩短至分钟级。

敏捷交付, 科技 应变能力大幅提升。全面深化 科技 产品制,以全量数据、全链条追踪的数字化运营机制,畅通 科技 运作大循环,持续高频推出新功能、新服务, 科技 产品日均迭代优化超过40次,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智能跃升, 科技 赋能水平显著增强。国寿物联网覆盖全国, 科技 服务畅达一线,实现全辖12大类、24万电子设备统一管控,构筑线上数字孪生,服务时效同比提升70%。“国寿物联网——边缘计算、智能感知与数字化呈现”荣获2021年度金融 科技 与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智慧服务全面深化,智能机器人在销售、服务、运营、财务、风控等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赋能场景同比增加84%,日均提供智能服务超过500万次。

流量触达,数字生态效应持续放大。社交化在线协同体系无缝衔接手机、桌面、大屏及各类数字应用,全方位提升客户、销售人员及公司员工的沟通互动体验。保险数字生态持续丰富,数字化平台累计开放标准服务3256个,同比增长92%,接入生态应用近千个,与各合作机构开展服务与活动近40万项。

以客户满意为标准,打造高水平、高质量运营服务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锚定“效率领先、 科技 驱动、价值跃升、体验一流”目标,有效推进运营模式升级,加快向线上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为客户提供“简捷、品质、温暖”的高质量运营服务,客户体验不断提升,客户好评度持续保持高位。

线上服务迅速增长。升级各类线上服务触点,寿险APP注册用户达1.12亿人,同比提升21%,月均活跃人数同比提升18.1%。个人保全、理赔e化率分别提升至88.3%、98.7%,电子化通知发送量超7.8亿次,空中客服量同比增长9倍,临柜客户平均等候时长同比大幅下降。

智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升级、推广智能业务模型,推动个人长险新单服务时效同比提速37.2%,核保、保全、理赔智能审核通过率分别达93.4%、99.1%、73.1%。拓展互联网智能客服应用场景,机器人服务规模突破7500万次。联络中心数字化服务模式落地,实现非人工服务占比达88.9%。

客户体验持续提升。理赔服务有速度、有温度,全年“理赔直付”服务客户超600万人次。“重疾一日赔”惠及近17万客户,给付金额同比增长32.3%。为11.7万名临柜困难客户提供了主动上门服务。场景服务惠及不同客群,于业内率先推出APP尊老模式,推广柜面“坐享”服务等多项适老化服务举措。聚焦“ 健康 、亲子教育、乐享生活”主题,持续提供“免疫力提升计划”“国寿小画家”“客户节”等多项增值服务。

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5个季度获评A级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经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控手段不断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在银保监会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中,公司连续15个季度被评为A级。

站在新起点,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表示,将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把握战略发展机遇,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守保险本源,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保险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新局面,努力以良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和 社会 各界的厚爱与支持。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本文已作为国际经济学作业上交至导师处作者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邮编摘要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保险业现状发展趋势挑战潜力对策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就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6.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7.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8.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三)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四)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上,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全新的保险经营理念。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的民族保险公司,内资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效益成本的经营思想,建立适应未来保险市场的内控机制,特别对承保质量、管理效率、防范风险能力、规范操作的程序等,都要实行严格管理。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苦练内功,提高风险管理及技术水平。要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为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探索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办惯例,侧重培育中介机构和利用中介机构展业。以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为手段,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国家应从政策上对民族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在来源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其综合实力。(五)积极开展保险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快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参考文献:1.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012.3.魏华林、俞自由、郭杨: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及其监管。《保险研究》,1998(7)、(8)、(9)作者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邮编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0853.html
价格战 傅盛评大模型 还有本地大模型的压力 降价核心不仅是内
知性风 中年女性展现优雅魅力 是最佳选择 时尚不惧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