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人回忆事发经过 曾与事故直升机上人员通话

(原标题: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人回忆事发经过:曾与事故直升机上人员通话)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1日,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人侯赛因表示,在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发生事故后,总统办公室曾试图拨打总统以及外长的手机,但没有人接听。随后,他们拨打了飞行员的手机,直升机上的另一个人阿勒·哈希姆接听了电话。

他表示,自己掉到了山上,感觉非常不舒服,并且不知道自己位置在哪里,也不知道其他人在什么地方。

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人回忆事发经过:曾与事故直升机上人员通话

图为搜救现场(图/央视新闻)

侯赛因表示,电话接通后,他们知道直升机发生了事故,并且同阿勒·哈希姆交谈多次。侯赛因指出,在救援人员找到其他遇难人员的遗体后,判断出他们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死亡。

侯赛因还表示,当时他正在另外一架直升机上,一开始天气状况良好,但在飞行30分钟后,他们在山区上方遇到一团云,直升机队伍朝着这团云的下方继续前进。当时,总统莱希所在直升机的机长向直升机队伍发出通知,一起提高飞行高度至云层上方。当其他两架直升机上升高度后,没有发现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据侯赛因回忆,他们上升的过程非常顺利,云团也不是特别大,当时他们没有接收到关于天气的预警。通过云团后,机上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表。

当直升机队伍发现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失踪后,一架直升机立刻返航并作出呼叫,但无人应答。侯赛因乘坐的直升机返回云层,飞行数圈后,由于视线受阻,无法找到事故直升机。此后,两架直升机在附近地区降落,并通知相关部门。

伊朗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19日在伊朗境内发生硬着陆事故,莱希与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等多名官员于20日被确认在该事故中罹难。


海湾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 由1个 海湾战争机械化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350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 由另1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时30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 经过约14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 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月3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至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20万人,坦克2,000余辆。 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 约20,000人的科军,只有5,000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 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8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 截至1990年1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517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10,015亿桶)的65%,天然气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13.7%。 日产石油约1,45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6,360万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约1,20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 海湾战争万桶)的43%。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 世界20个特大的油田,有11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 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 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766.1万桶,其中206.4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26.9%;西欧日进口石油823.5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427.6万桶,占51.9%;日本日进口石油548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354万桶,占64.6%。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 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 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 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 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4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 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 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 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 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 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 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2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1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40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月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 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 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月2日,联合国 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 从8月2日至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 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 其中的第678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38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 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 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1990年底爆发的海湾战争历时42天,期间油井大火昼夜燃烧,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 这次战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灾难性的,已给世界带来了影响。 战争经过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和步兵开入科威特,占领了所有战略要地,包括埃米尔的王宫。 科威特陆军很快就被击败,但科威特空军还有足够的时间逃到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军队抢劫了医用和食物储藏,关押了上千平民和占据了媒体。 伊拉克还关押了上千西方国家访问者作为敌对国俘虏,后来还企图使用他们作为谈判条件。 一开始伊拉克还建立了一个傀儡“被解放”的科威特政府。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 海湾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空中战役阶段(1991.1.17~2.23) 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 11天后,多国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 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 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C3I(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伊军实施消极防御,以藏于地下、隐真示假、疏散国外等措施躲避空袭,保存实力;同时不断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内的目标,迫使多国部队延长空中战役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寻歼伊军飞毛腿导弹。 伊海空军则对多国部队实施有限反击,多次以飞机和导弹艇出击,但均告失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多数偏离预定目标或被美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 地面袭击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对海夫吉镇的袭击,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 此外,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陆战地面战役阶段(1991.2.24~28) 地面战役发起前,多国部队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 美第七军和美第十八空降军从沙特边界以南向西机动数百千米,进抵沙伊边境的进攻出发地域 。 多国部队于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千米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七军实施主要突击,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尔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十八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美第十八空降军实施辅助突击,从沙伊边境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七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地面战役首先由美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发起进攻,尔后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在波斯湾多国部队海军和两栖部队配合下发起进攻,吸引伊国注意力,为西部主攻部队发展进攻创造条件。 美第七军于24日午后发起攻击。 美第七军和美第十八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和装甲突击力强等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 。 伊军遭受38天空袭后,损失惨重,指挥中断,补给告罄,战场情况不明,对多国部队主攻方向判断失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 在此期间,伊军继续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 ,使美军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1167枚,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未能扭转败局。 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 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1991年3月10日,“告别沙漠行动”开始,美军从波斯湾撤离54万军队。 战争的结束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在参战的43个师中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或缴获。 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9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关于海湾战争的伤亡数字有争议。 盟军死亡人数可能是378人,其中美军因战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战事身亡的145人。 英军死亡47人,阿拉伯军队死亡40人,法军损失2人。 盟军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该日一颗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击中一个美国兵营造成28个美军预备队员死亡。 盟军受伤人数可能少于1000人。 伊拉克伤亡人数的争议比较大。 有些估计说少于1500人死亡,有些说约20万死亡。 大多数学者认为死亡人数在2.5万到7.5万之间。 受伤人数也不清楚。 被美军俘虏的伊拉克人为7.1万。 估计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从100人到超过20万人不等。 此外战后的状态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 比如在炸弹中含有共300吨贫铀,铀是一种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属(不过这一点也有争议)。 战后伊拉克儿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 战后对伊拉克的制裁可能也导致了约200万人死亡,其中半数是儿童。 从海湾战争结束到美伊战争开始美军和英军空军几乎每个月都对伊拉克境内禁飞地带及其附近进行攻击。 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 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的影响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 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 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 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缴获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 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另外,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动用了大量贫铀弹,烧毁了大批炼油厂和化工厂。 给当地带来的长期生态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988年美国和伊朗交火事件

【历史解密】1988年美国军舰击落伊朗客机内幕 “轰隆”“轰隆”两声响,两枚“标准—2”防空导弹从美国“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射入空中。 “打中了!”“直接命中!”“飞机坠落了!”巡洋舰上响起美国海军的一片欢呼声。 突然,“文森斯”号巡洋舰瞭望员喊了一句:“糟了,目标不象是F-14战斗机。 ”导弹击中的目标确实不是F-14战斗机,而是从伊朗的阿巴斯港飞往阿联酋迪拜的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客机。 导弹响处,机毁人亡,655次班机上的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这是1988年7月3日发生在伊朗水域上的一起重大空难事故。 那么,美国军舰为什么要针对伊朗目标进行打击?一架大型客机怎么会被美军误认为是体积小得多的战斗机?这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这起灾难事件最终又是怎样收场的呢?1988年7月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当地时间上午10时47分,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航班从阿巴斯港机场起飞,准备飞往阿联酋的迪拜机场。 这架民航客机是欧洲空中客车A300型,机长是穆尔辛?礼萨扬,他是一位拥有7,000小时飞行经验的资深机师。 飞机上除了16名机组人员外,还有274名乘客。 655航班起飞后,飞机由阿巴斯港机场塔台指挥开启应答器,向海湾前进。 飞行航线是惯常编定的琥珀59空中走廊,航程200英里,直线飞往迪拜机场,航程总计只有28分钟。 因为距离短,飞机采用简单的飞行模式,先爬升至4300米,巡航片刻后在迪拜降落。 当地时间上午10时55分,655次航班正飞行在海湾南部地区上空,其航线正好与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巡洋舰的航线相交叉,而让人诧异的是,“文森斯”号巡洋舰此时竟然处在伊朗领海内。 就在此时,悲剧发生了,在伊朗客机距“文森斯”号约14公里时,“文森斯”号突然发射了两枚“标准——2型”防空导弹,其中一枚直接命中655次客机机翼,飞机随即起火,坠落于大海之中,机上290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其中还包括六十几名12岁以下的儿童。 消息一经传开,举世皆惊。 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追问,美国军舰为什么要击落伊朗民航客机?两国究竟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美国是不是有意击落伊朗客机的呢?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美国与伊朗巴列维王朝关系密切。 1979年发生的“伊斯兰革命”结束了巴列维王朝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 霍梅尼号召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 而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从此,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 1979年11月4日,伊朗数百名穆斯林学生攻占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把其中的60余人扣为人质,以迫使美国把前国王巴列维引渡到伊朗,并且归还在美国的伊朗资产。 一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才获释离开伊朗。 在此期间的1980年4月7日,美伊断交。 断交后,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美国都对伊朗实施遏制和孤立政策,从此,两国关系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 1988年,正处于两伊战争期间,海湾局势异常紧张。 美军于1987年7月决定派军舰去海湾护航后,多次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军事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先是1987年中,伊朗用导弹击中美国油轮和挂美国旗的科威特油轮多嫂,美军则随后进行报复,击沉伊登陆舰一艘、采油平台两座。 1988年4月,美军一艘护卫舰触雷,造成19名官兵受伤,美国军舰随即摧毁伊朗两座采油平台、击沉击伤伊朗军舰6艘。 因此袭击客机事发生前,双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另有消息说,在客机被击落前,美军海湾部队曾得到情报称,伊朗空军F-14战斗机正在海湾地区加强活动,可能要对美军采取行动。 由此看来,不能排除美国故意击落伊朗民航客机的可能性。 那么,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为什么会出现在伊朗海域呢?2012年,美国《新闻周刊》披露了这起灾难事件的有关内幕。 1988年7月3日,当地时间6时33分,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舰长威尔.罗杰斯,接到正驶过海峡西面入口的美国海军“蒙哥马利”号护卫舰报告,6艘伊朗革命卫队炮舰离开海岛基地。 罗杰斯随即下令“文森斯”号巡洋舰进入作战状态,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向伊朗炮舰接近。 据美国海军后来提供的官方说法,“蒙哥马利”号护卫舰当时发现13艘伊朗炮舰。 据说,其中几艘正围着一艘名叫“斯托瓦尔”号的利比里亚油轮转。 “蒙哥马利”号护卫舰又报告:利比里亚油轮附近发出5到7声爆炸声。 听到这些神秘爆炸声的报告后,设在巴林的美国舰队指挥部立即与“文森斯”号巡洋舰联系,中东联合特遣队司令安东尼.莱斯少将命令“文森斯”号巡洋舰前去支援“蒙哥马利”号护卫舰。 “文森斯”号巡洋舰上一架“海鹰”式直升机奉命出击,20分钟后飞到伊朗炮舰上空盘旋。 直升机驾驶员马克.科利尔发现,伊朗炮舰正围着一艘德国货轮转,没有射击,只是一般的骚扰。 这时,美伊两国军舰都已进入阿曼海域。 阿曼海岸警备队通过无线电命令伊朗革命卫队炮舰返航,并希望美国的“文森斯”号巡洋舰也离开。 文森斯号和伊朗炮艇随后被一艘阿曼军舰驱逐。 当时,美国军舰赛茨号和蒙哥马利号都在附近。 此时,美军巴林指挥部的水面战斗指挥官理查德.麦肯纳上校回到指挥中心,看到“文森斯”号巡洋舰越过他命令的位置40海里,即将进入伊朗领海,非常吃惊。 他很恼火,问舰长罗杰斯搞什么名堂。 罗杰斯回答称,在支援“海鹰”式直升机,追击伊朗炮艇,还说通讯联络出了故障。 随后,“海鹰”式直升机机长罗杰.赫夫报告,直升机受攻击,正在逃避。 罗杰斯当即命令“文森斯”号巡洋舰加速前进。 在东北200海里处的阿曼湾口,美国“福雷斯特尔”号航空母舰指挥官莱顿.史密斯获悉“海鹰”式直升机受攻击以及“文森斯”号巡洋舰正在追踪进攻者的消息后,命令两架F-14战斗机和两架A-7攻击机出击。 刚好在10时45分时,伊朗的阿巴斯港机场控制塔宣布,有一架民航班机准备起飞,目的地是阿联酋的迪拜。 殊不知,两周一次往返于伊朗阿巴斯港和迪拜之间的伊朗民航班机的航线正好处于“文森斯”号巡洋舰的上空。 此时,“文森斯”号巡洋舰的雷达也测到阿巴斯港机场有飞机起飞的信号。 阿巴斯港机场是军民两用机场,从该机场飞往海湾的飞机自然就成了美国海军舰艇的“假想敌”。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文森斯”号巡洋舰负责观测雷达的安德森上士想弄清飞机究竟是军用飞机还是民航客机,结果得到了是民航客机的判断信号,但他在海湾民航班次时刻表上却漏看了655次航班。 安德森对战友约翰.里奇说,雷达预测的讯号可能是伊朗的美制F-14战斗机。 这话被他的上司佐契尔上尉听到,佐契尔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个情况。 当伊朗飞机距离“文森斯”号巡洋舰约11海里时,舰长罗杰斯伸手按了发射“标准-2”型导弹的指示按钮。 于是,从“文森斯”号巡洋舰发射的两枚“标准-2”型导弹相继向目标射去。 30秒钟以后,第一枚导弹击中了飞机,290条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葬身大海。 就在“文森斯”号巡洋舰发出一片欢呼声的同时,附近的“蒙哥马利”号护卫舰的水兵却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什么F-14战斗机,而是民航机庞大的机翼掉进了海里。 “文森斯”号巡洋舰此时也察觉情况不妙,官兵们一个个都惊呆了。 舰上死一般沉寂。 罗杰斯只好下令巡洋舰驶离伊朗水域。 那么,对这次误击事件,美国方面有什么样的解释?他们的解释又是否站得住脚呢?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当天下午1时30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威廉.克劳告诉记者,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据“文森斯”号巡洋舰舰长罗杰斯向他报告,伊朗民航班机偏离商业航线,无视“文森斯”号巡洋舰一再警告,高速向“文森斯”号巡洋舰飞去。 罗杰斯是为保护军舰才向飞机开火的。 随后,克劳任命中央司令部负责中东作战行动的海军少将威廉.福格蒂调查此事。 一段时间后,福格蒂提交了调查报告。 报告中说,文森斯号尝试联络正在接近中的飞机但失败,他们四次使用了军用航空紧急频道,三次使用了民用紧急频道。 但这个说法很难说得通,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民航飞机一般都使用空中交通管制频道,是不会使用紧急频道的。 这份报告还声称,文森斯号错误地把伊朗客机当成了一架攻击战机,是因为客机起飞的阿巴斯港机场,除了服务商用民航机外,也用作伊朗F-14战机的基地。 而空客A300的飞行剖面类似于F-14雄猫式战斗机,于是,文森斯巡洋舰上的雷达操控员把民航客机当成了战斗机。 但是,这一说法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A300型客机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大型宽体客机,翼展44米,机长54米,机高16.62米;而F-14则是一种双座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最大翼展不到20米,机长只有19米,机高不到5米。 从外形和体积上来说,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级别,A300与F-14相比是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会弄错?再从速度上来说,A300虽然是喷气式客机,但其飞行速度最大在每小时640公里左右,而F-14是美国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其最大平飞速度可达每小时2490公里。 因此,对于拥有宙斯盾系统的美国现代化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来说,“误认为”的说法显然太牵强了。 最关键的是,威廉.福格蒂的调查报告还掩盖了一个事实真相,他在地图上把当时“文森斯”号巡洋舰的位置标在远离伊朗水域的地方。 而事实上,当时该舰已经侵入了伊朗领海。 灾难发生后,伊朗人民在等待美国的道歉。 但令人诧异的是,伊朗人民没有等来道歉和赔偿,等来的仅仅是一句“遗憾”!时至今日,美国对于当年击落伊朗客机仍旧拒绝认错、拒绝负责、拒绝道歉。 美国政府在伊朗航空公司655号班机空难后发出照会,对人命损失表示遗憾;却从来不认错、不负责、不道歉。 美国政府官方甚至继续指责伊朗的敌意行动造成这次事件。 面对全世界的指责和质疑,里根决定派当时的副总统乔治.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为美国辩解。 7月14日,老布什在联大的讲话中辩解说,击落事件属战时事故,“文森斯”号巡洋舰当时是赶去保护受到伊朗袭击的一艘商船的。 而在1988年8月2日老布什向共和党领导人发言时提到“我绝不会为美国道歉,永远都不会!我不管美国干了什么,我不理会什么事件真相!”因为美国的这一态度,美国政府饱受指责。 《新闻周刊》记者约翰?巴里和罗杰?查尔斯在1992年7月13日的报导中写道,舰长罗杰斯行动时无视后果,缺少应有的谨慎。 同时他还指责美国政府掩盖事件真相。 就连美国海军自己都在自我嘲讽。 文森斯号船员和其他美国海军船员为文森斯号起了个绰号“机械战舰”,这个名字来自科幻电影《机械战警》,除了因为文森斯号巡洋舰配备宙斯盾系统,也因为舰长罗杰斯被视为具有攻击倾向。 那么,这起误击事件真的是由罗杰斯的个人攻击倾向导致的吗?事发当天在附近海域的美国赛茨号护卫舰是由大卫?卡尔森舰长指挥的。 卡尔森指责说,摧毁客机“标志着文森斯号舰长罗杰斯有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种倾向在四个星期前就已经显露出来”。 卡尔森指的是6月2日发生的事件,那天罗杰斯指挥文森斯号过度抵近一艘伊朗军舰,而这艘舰艇正在合法执行搜寻散装货轮的任务。 而在击落民航客机当天,罗杰斯派出一架直升机飞到一只小型伊朗船只的2至3英里范围内,不理会交战规则中要求保持4英里距离的规定,并向数只小型伊朗炮舰开火。 卡尔森评论这些事件说“为什么要一艘宙斯盾舰出去射击小艇?这不是聪明的做法。 ”当罗杰斯向上级指挥官报告说,他将要把飞机击落时,卡尔森当时像受雷击般惊呆了,他跟旁边的人说:“为什么?他究竟要干什么?”在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春季制作的“文森斯号事件”投影片报告中,认为罗杰斯舰长出于自己的意思把文森斯号向东北前进50英里。 当时,美军水面战斗指挥官麦肯纳上校指令罗杰斯退回去,但文森斯号直升机机师马克?科利尔一直跟随向北撤的伊朗快艇,终于交火。 文森斯号随即加入到混战中,他驶向伊朗多艘炮艇,但找不到一个清晰目标。 而且伊朗炮艇当时不过是在本国水域内缓慢绕圈。 虽然各种信息表明文森斯号已经犯了错,但罗杰斯仍然报告美军指挥部,说:伊朗炮艇在加速并且怀有敌意,并最终,向民航客机发射了导弹。 事件发生后3年,威廉?克劳海军上将在美国一档电视节目中承认,文森斯号发射导弹时在伊朗水域内,与之前的海军声明相反。 1996年2月22日,美国答应支付6180万美元,作为对248名遇难伊朗人的赔偿,但美国没有为被击落客机支付任何赔偿。 这是双方同意的和解,以撤消伊朗1989年在国际法院向美国提出的起诉。 美国明确标明这笔赔偿为特惠金,不肯承认要对事件负责或负有法律责任。

详细介绍一下切尔诺贝利发生事故的过程

事件回放燃烧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 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 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 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到2006年,官方的统计结果是,从事发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 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随时可能死亡。 因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官方统计的结果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死亡人数少了至少9万人,这个数字是官方统计数字的20倍!对于绿色和平组织的“估计”缺乏理论支持。 死亡人数:9.3万人 致癌人数:27万人 经济损失:180亿卢布编辑本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简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纬51度23分14秒 东经30度6分41秒)是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Припять,Pripyat),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1英里(18千米),离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界10英里(16千米),及乌克兰首都基辅(Ки?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 核电站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千2百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 厂房的工程始于1970年代,1号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接着2号(1978年)、3号(1981年)、4号(1983年)亦相继启用。 还有两个反应堆(5号及6号,每个能产生10亿瓦特)在事故发生时仍在建造中。 厂房的四个反应堆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称为RBMK-1000。 编辑本段事件起因关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理论。 第一个是在1986年8月公布,有效地令事故的指责只归于核电站操作员。 第二个则是发布于1991年,认为事故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简称RMBK)的设计缺陷引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 双方的调查团都被多方面游说,包括反应堆设计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职员及政府。 现在一些独立的专家相信两个理论都并非完全正确。 另一个促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职员并没有收到反应堆问题报告的事实。 根据Anatoli·Dyatlov---一名职员所述,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但将其蓄意隐瞒。 (造成这情况是因为厂房主管广泛地吹嘘未有RMBK资格员工:厂长V.P. Bryukhanov,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和经验。 他的总工程师Nikolai Fomin亦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 Anatoli Dyatlov, 3号和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VVER反应堆的小版本即苏联海军的核潜艇的设计。 ) 在细节中, ⊕反应器有一个危险高正面空系数。 简单地说,这意味著如果蒸汽气泡形成在反应器冷却剂中,核反应加速,如果没有其它干预,将会导致逃亡反应。 更坏的话,在低功率输出,这个其它因素未补偿正面空系数,会使反应器不稳定和危险。 反应器在低功率的危险对工作人员是与预计相反和未知数。 ⊕反应器的一个更加重大的缺陷是在控制棒的设计。 在一个核反应堆,控制棒被插入反应堆以减慢核反应。 但是,在RBMK反应堆设计,控制棒部分是空心的;当控制标尺被插入时,最初的数秒钟冷却剂被控制棒的空心外壳偏移了。 因为冷却剂(水)是中子吸收体,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实际上上升。 这情况也是与预计相反,而反应堆操作员亦不知情。 ⊕操作员粗心大意并违犯了规程,部分是由于他们未察觉反应堆的设计缺陷。 一些程序的不规则促成了事故发生。 另一原因是安全干事和负责该夜实验操作员之间的通讯不足。 重要注意的一点,是操作员关上了许多反应堆的安全系统,除非安全系统发生故障,否则这是技术指南所禁止的。 1986年8月出版的政府调查委员会报告,操作员从反应堆核心至少拿去了204支控制棒(这类型的反应堆共需要211支),留下七支。 同样指南(上文提及)是禁止RBMK-1000操作时在核心区域使用少于30支控制棒。 编辑本段事件经过1986年4月25日,4号反应器预定关闭以作定期维修。 并决定在这场合作为测试反应堆的涡轮发电机能力的机会,在电力损失情形下发充足的电供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动力(特别是水泵)。 像切尔诺贝利,反应堆有一对柴油发电机可利用作为待命,但并不能瞬间地起动—反应堆将因此被使用转动涡轮,到时涡轮会从反应堆分离和在自己的惯性之下力量转动,而测试的目标是确定当发电器起动时,涡轮是否在减少阶段能充足地供给泵浦动力。 测试早先在其它单位执行成功(所有安全供应起动)而结果是失败的(那是涡轮产生了不足的力量在减少阶段供给泵浦动力),但另外的改进提示了对其它测试的需要。 为了在更安全、更低功率地进行测试,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器的能量输出从正常功率的3.2千兆瓦特减少至700百万瓦特。 但是,由于实验开始的延迟时,反应堆控制员太快地减低能量水平,实际功率输出落到只有30百万瓦特。 结果,中子吸引而成的裂变产品氙-135增加了(这产品典型地在更大的功率情况下,在一台反应堆中消耗)。 力量下落的标度虽是接近由安全章程允许的最大限制,但员工组的管理者选择不关闭反应堆并继续实验。 后来,实验决定“抄捷径”和只上升功率输出到200 百万瓦特。 为了克服剩余氙-135的中子吸收,远多于安全章程数量的控制棒由反应堆拔出。 在4月26日上午1点05分,作为实验一部分,被涡轮发电机推动的水泵起动了;水的流量由于这行动而超出了安全章程的指定。 水流量在上午1点19分增加了—因为水也会吸收中子,在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手工撤除控制棒,导致一个极不稳定和危险操作条件。 上午1点23分04秒,实验开始了。 反应堆的不稳定状态在控制板没有显示任何情况,并且看起来所有反应堆员工并未充分地意识到危险。 水泵的电力关闭了,并且被涡轮发电机的惯性推动,水流的速度减低了。 涡轮从反应堆分离,反应器核心的蒸汽水平增加。 因为冷却剂被加热,个别的蒸汽在冷却剂管道形成。 在切尔诺贝利的RBMK石墨缓和反应器的特殊设计有一个高正面空系数,意味著在没有水时的中子吸收的作用使反应堆的力量迅速地增加,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堆操作变得逐渐变得不稳定和更加危险。 上午1点23分40秒操作员按下了命令“紧急停堆”的AZ-5(“迅速紧急防御5”)按钮—所有控制棒的充分的插入,包括之前不小心地拿走的控制棒。 这是否作为紧急措施,或只是简单地在实验完成时作为关闭反应堆定期方法,并不清楚(反应堆预定被关闭作为定期维修)。 这通常意味著紧急停堆的命令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迅速力量增量的一个反应。 另一方面,总工程师Anatoly·Dyatlov,在事故时身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他写在他的书上: “在1点23分40秒,集中化控制系统之前……没有登记能辩解紧急停堆的任何参量变动。 依照陈述委任……会集和分析很多材料,在它的报告,没确定原因为什么命令了紧急停堆。 并没有需要寻找原因。 反应堆简单地在实验完成时被关闭。 ” 由于控制棒插入机制(18至20秒的慢速完成),棒的空心部份和冷却剂的临时移位,逃走导致反应率增加。 增加的能量产品导致了控制棒管道的变形。 棒在被插入以后被卡住,只能进入管道的三分之一,因此无法停止反应。 在1点23分47秒,反应堆产量急升至大约30 千兆瓦特,是十倍正常操作的产品。 燃料棒开始熔化而蒸汽压力迅速地增加,导致一场大蒸汽爆炸,使反应器顶部移位和受破坏,冷却剂管道爆裂并在屋顶炸开一个洞。 为了减少费用,和它的体积太大,反应堆以单一保护层方式兴建。 这令放射性污染物在主要压力容器发生蒸汽爆炸而破裂之后进入了大气。 在一部分的屋顶炸毁了之后,氧气流入---与极端高温的反应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剂被结合—引起了石墨火。 这火灾令放射性物质扩散和污染更广的区域。 由于目击者的报告和站内纪录不一致,有一些争论认为确实的事件是发生在当地时间1点22分30。 最后共同同意的版本被描述在上面。 根据这种理论,第一次爆炸发生了在大约1点23分47秒,操作员在七秒以后命令了“紧急停堆”。 编辑本段后事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 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苏联官方反应迟缓。 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政府也派出军队强制人们撤离。 当时在现场附近村庄测出了是致命量几百倍的核辐射,而且辐射值还在不停地升高。 但这还是没有引起重视。 专家宁愿相信是测量辐射的机器故障也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辐射。 可是居民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这是因为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 许多人在撤离前就已经吸收了致命量的辐射(若能立即撤离,则可大幅减少受害者数量及程度)。 事故后3天,莫斯科派出的一个调查小组到达现场,可是他们迟迟无法提交报告,苏联政府还不知道事情真相。 终于在事件过了差不多一周后,莫斯科接到从瑞典政府发来的信息。 此时辐射云已经飘散到瑞典。 苏联终于明白事情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之后数个月,苏联政府派出了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将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也控制住了辐射。 但是这些负责清理的人员也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原因之一为遥控机器人的技术限制,加上严重辐射线造成遥控机器人电子回路失效,因此许多最高污染场所的清理仍依赖人力。 编辑本段即时的影响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份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和英国。 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俄国, 事故后,全欧洲受到核辐射的剂量示意图1986年4月27日,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该电厂距离切尔诺贝利大约1100公里。 根据瑞典的研究,内容发现该辐射物并不是来自本地的核能电厂,他们怀疑是俄国核电厂出了的问题。 当时瑞典曾透过外交管道向苏联询问,但未获证实。 另外,法国政府宣称辐射尘只飘到德国及意大利的边界。 因为辐射尘的关系,意大利规定部份农作物禁止人们食用,例如蘑菇。 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引发民众的恐惧,所以没有作出类似的测量。 切尔诺贝利灾难不只污染了周围的乡镇,它还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 根据俄国及西方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掉落在俄国的辐射尘有60%在白俄罗斯。 而由TORCH 2006的报告指出有一半的易挥发粒子掉落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以外的地方。 在俄罗斯联邦布良斯克(Bryansk)的南方极大的区域和乌克兰北方的部份地区,都被辐射物质污染。 意外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 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队员和救护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意外中含有辐射的危险。 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 卫生单位预测在未来的70年间,受到5–12艾贝克辐射而导致癌症的人,比例将会上升2%。 另外,已经有10人因为此次意外而受到辐射,并死于癌症。 俄国科学家报告指出,切尔诺贝利4号机反应炉总共有180至190吨的二氧化铀以及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 他们也估计这些物质大约有5%-30%流到外面。 但根据曾经到过石棺反应炉做后续处理的清理人(例如Usatenko和Karpan博士)说反应炉内只剩大约5%-10%的物质。 反应炉的照片里显示了反应炉完全是空的。 因为大火引发的高温,让许多辐射物质冲向大气层高空,并向外四面八方扩散。 在灾难中,负责复原及整理的工作人员,我们将他们称为“清理人”。 清理人在清理的过程中接受到非常高剂量的辐射。 根据俄罗斯的估计,大约有300,000到600,000的清理人在灾变后的两年内,进入离反应炉30公里的范围内清除辐射污染物。 奖励灾难调查员的苏联纪念章在被辐射污染的地区里,有许多小孩的辐射剂量高达50 戈雷(Gy)。 这是因为他们在喝牛奶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生产而被辐射污染的牛奶,当地牛奶是被碘-131所污染,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 许多研究发现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小孩也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 根据日本原子弹爆炸的事后调查统计预期,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白血病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增加。 但直到目前为止,白血病病例的增加数量还不足以在统计学上推断,并和辐射外泄有关。 但是,事实证明了在切尔诺贝利地区里,畸形婴儿的出生率的确是升高了,有调察显示证实是由辐射灾难余后的辐射尘,所导致的结果。 编辑本段事故之后切尔诺贝利电厂并没有因为4号机组出问题而停止运作,只是封闭了电厂的4号机,并且用200米长的水泥与其他机组隔开,但由于缺乏能源,所以乌克兰政府让其他三个机组继续运作。 1991年在2号机组发生一场火警,乌克兰政府当局随后宣布2号机组无法修复,并须终止运作。 1996年11月,在乌克兰政府与国际原子能总署的协议下,1号机组停止运作。 2000年11月乌克兰政府总统列昂尼德·丹尼洛维奇·库奇马,在一个正式典礼上关闭了3号机组的运作。 至此,整个切尔诺贝利发电厂就停止发电,永远不再运作。 未来所需要的维修损毁的4号机组现正使用石棺水泥围墙保护着以阻止辐射扩散,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 原因是在于当时以工业遥控机器人搭建的石棺正在严重地变旧。 如果石棺倒塌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机组释放出有辐射性的尘埃。 这些石棺脆弱程度连一阵小型的地震,或一阵强烈的大风,都也可能引至其屋顶倒塌。 因此,当局曾经研究出好几种帮助围墙的方案。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炉内大约还有95%的燃料(180公吨),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Ci(670 PBq)。 现时残留在内的放射性物质已经硬化成陶瓷状物质。 它们主要在事故发生初期时,反应堆的核心碎片能在反应炉内四处流窜,并且和其他灰尘和熔岩状的“燃料覆盖物质”(fuel-containing materials, FCM)构成。 现时仍不能够确定这些陶瓷状物质何时会延缓释放放射性物质。 透过秘密的估计,在该核电厂里有至少有4公吨的放射性尘埃。 不过,最新的估计已经调查了关于燃料的数量,并保持在反应堆中的份量。 一些估计指出,现在安置在燃料反应堆内的总数量,大约只有原先燃料的70%。 由于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因此失去了那5%的燃料。 而且,一些清算人估计原先的燃料5 V10%,只装在这个石棺里面。 至于其他方面,水继续漏入反应炉。 在整个反应堆大楼内,被淹没的环境散播出放射性物质。 而反应堆大楼的地下室,同时也缓慢地充满被核燃料所污染的物质,并且释放出有放射性的废物水。 虽然已经修补了在屋顶上形成的洞口,但是该洞口也只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恶化。 当这个石棺不能透气时,加热比加冷更加容易,这提升了在该核电厂的湿度水平。 同时亦在反应炉的高湿度当中,继续腐蚀这个石棺里的混凝土和钢。 进一步倒塌的后果目前反应炉的废墟楼顶正是由该反应堆大楼所建造。 两个所谓“庞大的梁”,不单是支撑了反应炉的屋顶,还支援了其他倚赖架构的回应堆大楼墙。 如果回应堆大楼的墙和反应炉的屋顶倒塌,惊人数量的放射性灰尘和粒子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令辐射物质毁灭周围的环境。 对反应炉更进一步的威胁的是石棺位置本身就已经很不安全,因为瓦砾正在差不多垂直的位置中,才能够支持它。 如果石棺的倒塌,将会进一步加重核电厂的压力,同时散播出放射性物质。 这个石棺除了覆盖已破坏的反应堆,也包含在4号反应堆上的残余放射性物质。 当提出一个新的石棺设计时,只能预期最多只有100年的寿命。 所以,永久的石棺建设将无疑对工程师来说,是一项具挑战未来多代的工程。 编辑本段永远的噩梦堵住污染源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清除核辐射尘埃则是另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年之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员被转移在莫斯科一处公墓内,安葬他们用的是特制的铅棺材!因为他们的遗体成为了足以污染正常人的放射源。 核尘埃几乎无孔不入。 核放射对乌克兰地区数千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良田都造成了污染。 乌克兰共有250多万人因切尔诺贝利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多万名儿童。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在经济 上,前苏联损失了约90亿卢布:善后处理费用40多亿卢布,农业和电力生产损失40多亿卢布。 专家估计,除核电站本身的损失外,仅清理一项就得花几十亿美元,如果全部加起来,可能达数百亿美元。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区将对游客开放(但必须穿防护服) 据俄新社12月12日报道,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部长巴洛加12月12日宣布,从2011年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将对普通游客开放,乌紧急情况部计划组织前往该地区参观的经常性、系统性旅游线路。 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在陪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考察切尔诺贝利地区时宣布,截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方向仅限于极限旅游,不是大众旅游类型,只针对几家私人公司组织的外国游客开放。 巴洛加认为,切尔诺贝利地区领土应当向广大普通游客开放,乌紧急情况部正在进行大量工作,计划到今年年底前汇报工作成果,争取在明年1月份使这种参观成为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旅游形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支持乌克兰紧急情况部的旅游倡议,她表示,参观切尔诺贝利地区可以让人们了解悲剧历史,再次认识核设施安全的重要性。 虽然这是一段非常悲伤的历史,但这种旅游吸引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潜力。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 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 乌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指出,用于全部覆盖第4机组的新“掩体”将在2015年全部建成,这是一个长150米,宽260米,高105米拱形建筑,用于全部遮盖第4机组连同此前建造的临时性防护设施“石棺”。 “掩体”项目由国际社会捐助支持,建设资金由八国集团和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共28个国家负责筹措,建设基金由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管理。 该项目经过10多年的选择和论证,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它应当切实有效地保护事故地区周围环境,同时确保可部分安装和拆卸有故障的和不可靠的结构,相信这套综合性防护设施能在2015年建成并使用。 此前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克柳耶夫宣布,由于安全要求大幅提高,“掩体”项目总造价已由2004年的5.05亿欧元提高到现在的8.7亿欧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承诺,联合国今后仍将继续全面支持该项目建设,乌政府也应和国际伙伴就此继续对话。 编辑本段事故区开放中广网北京1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乌克兰政府日前宣布,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现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周围地区将变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预计切尔诺贝利周围地区从今天起将向游客开放。 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一座核反应堆发生爆炸。 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把反应堆上重达2000吨的盖子炸飞,释放出来的放射性微尘比广岛原子弹多400倍。 事故亲历者、工程师尤里·科尼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天空蓝、鲜血般的红色犹如彩虹非常美丽。 俄新社摄影记者伊戈科斯汀:当我们靠近第四区,并在上头盘旋,我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我们飞到第四区上空时,我打开直升机窗户,我当时并不知道犯下大错。 我只设法拍了12张照片,回到基辅后,我开始处理照片,我看到底片全都是黑的,没什么色彩,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照片全都暴露在放射线中。 切尔诺贝利当地居民尤莉亚玛琪:我记得幼稚园的老师给我们吃碘片,然后父母亲前来接孩子,大家都跑来跑去,但是并不慌张,我们以为顶多离开3天而已,他们要我们上巴士,我清楚记得我得挑选要带走的玩具,我有很多洋娃娃,我想全部带走却不行。 我们甚至来不及带保暖衣物。 那么游客目前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参观是否还有被辐射的危险?乌克兰政府为什么开发这一旅游项目?中央台记者张加宁、费磊、实习记者张雅佼为此专访了国家核电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和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郁祖盛。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惨痛的记忆像是仍在隐隐作痛的伤疤,没有被人们遗忘。 核安全专家郁祖盛认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远未消除。 郁祖盛:这是全人类第一次大面积的放射性的释放,跑到环境里面去,当时正好刮西风,所以大量的放射性就跑到欧洲去了,欧洲在经过空气对流沉降,大量的放射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漂移以后落下来,当时东西德还没有合并,西德就发现什么呢?牧草上沾染了放射性牛吃了牧草产生的奶也带有放射性,两个礼拜的牛奶全部倒掉,这是在周边的影响。 对当地切尔诺贝利电站当地的影响就是以核电站为中心,30公里范围内几十万人全部迁走,现在事过二十年了,人还没有仍然没有回来,那个地区变成相当于死城。 有统计数据表明为了挽救消除这个事故的后果,所花的钱和人力物力大概是建这个核电站的100倍。 有评论认为,乌克兰政府把切尔诺贝利设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是想要促进经济发展,郁祖盛认为,如果把这里作为核安全教育基地,在引导下进行参观,还是安全的。 郁祖盛:应该说他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来进行这种旅游,而这个旅游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核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不能再出现核事故,实际上是一种安全的教育,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不管怎么样所有旅客的安全还是在这个国家的标准范围之内,应该说没有问题,因为事过20年了,真正的核心部位实际上是去不了的,只能到周围看一看,看看二十多年来当时的一遍一遍惨象,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都变成死城,茅草长的比房子还高,在保留安全情况下搞特定路线的参观应该是可以的,至少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安全问题。 不过,不同地点的“放射性强度”存在很大变化。 从禁区放射性最小的地方到放射性最大的地方,其差距高达1:1000。 游客必须在严格的指导下参观,因为其实直到现在,科学界关于核事故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还没有完成。 郁祖盛:因为放射性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生态基本上都恢复了,不管动物也好植物也好还是很繁茂的,那么它整个的消除的核放射,核的后果消没消除,这个估计可能不一样。 有人说放射性好比说在这个反应堆当中会产生一些二系元素,长周期的放射性元素,所有的放射性无害化主要唯一的一个途径就是衰变,二级衰变周期非常长,虽然量很少,30公里范围之内到现在还没有恢复人类居住,那么对周边的影响和对30公里以外应该说到20年以后的今天没什么影响了,这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卫生组织发表过很多文章,比说对人类疾病,对于癌症做过统计,究竟有多大影响,应该说对于当时切尔诺贝利周围儿童的白血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他的癌症并没有做对照并没有明显的自增加,切尔诺贝利长期对人类和生物的后果应该说现在还没法得出一个非常严谨的细分。 我们走进了最危险的无人区。 红灯亮了:我们所受的核辐射超标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0868.html
重新回到 微软叙事 AI 时代
行长陈峻晖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广发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