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 品 两千多年前的 牍

两千多年前,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怎么样?汉代边塞有哪些野生动物出没?汉代人和动物如何相处?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走进描摹历史细节的简牍“世界”,开启一段寻“简”之旅,品“牍”两千多年前的“人与自然”。

在西北出土的汉简中,频繁出现了松、榆、槐等树种的名称,甚至显示有不少当时的隧名和里名以树木命名。“隧”是边塞承担候望烽火的基层军事单位,“里”则为行政单位,类似于现代的乡村一级。

树木丰茂,水草亦丰。以汉代居延地区为例,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一带,被认为是汉代边塞水产丰富之地。居延汉简中不仅出现了大量如“大司农茭”或“大农茭”等水生草本植物的记录,在相关的渔产资料中,甚至出现“载鱼五千头”等说法。

前方“野马出没”!居延汉简有关“野马”的记录是珍贵的生态史资料。居延“野马”简文很可能是世界上较早对于这一野生动物品种的文字记录之一。

除了野马、野骆驼,在汉代河西走廊地区出没较多的野生动物还有野驴、野鹿、黄羊等,家养动物则有马、牛、羊、驴、鸡、狗、猪等。这些动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

面对如此丰富的“动物世界”,汉代人如何与它们相处呢?

在汉代,马匹是重要的生产、运输、军队战备资源,汉代人极其“尚马”,对马的分类、饲料供给、医疗措施、登记制度都有明确的管理机制。

这匹马名为“铁柱”,简牍中详尽记录了它的毛色、年龄、身高、性别、用途等,可见当时古人对它的严格管理和爱惜程度。此外还有追究马驹死亡相关人责任的简册,这些都是汉代人爱马、惜马的实例。

从汉简中得知,边塞戍卒常与动物相伴,闲暇时甚至在珍贵的简牍上“涂鸦”动物。虽然有的画得精细、有的画得粗糙,但都形象生动、可辨形状,也说明绘画者对动物的熟悉和喜爱。

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动植物环境,汉代人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中,重点描述了不同节令时动物繁育的特点,并对如何实施有效保护做了详细规定。

对于官吏和民众是否有效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的相关规定,汉廷还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并写好标签、列清事实后入库存档。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穿梭千年,汉代人的生态治理智慧,与现代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一脉相承。

监制:马维坤 胡国香 宋常青

终审:安涛 康丽琳

记者:姜伟超 何问 马希平

编辑:陈倩 赵露露 王艺霖(实习)

学术指导: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助理馆员 李晶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甘肃分社

甘肃简牍博物馆

联合出品


谁知道故宫的资料啊?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 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 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得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 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 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 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 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 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 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 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 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 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 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 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 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 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 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 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 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 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 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 中央的广场叫阙。 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 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 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 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就是德昭门和贞度门。 每逢皇帝出宫,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 在光绪四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光绪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门突然被火烧毁了,可是大婚当天皇后要从这里经过,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寻找了能工巧匠,连夜用彩绸还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门,才使得婚礼如期进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门才重建完成。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 其实在明朝奉天殿的时候,这里市面阔9间,进深5间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间,将它改为了现在的大小,其实在两侧的夹室是封闭的,不能作为正殿使用,所以实际上还市面阔9间,进深5间,同时,也将它改名为太和殿。 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个民族之间的和谐。 在太和殿的屋顶正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 在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 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殿内的陈设也非常的多。 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 在袁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类似沙发的座椅,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家具库中发现了原来的宝座,经过一年多的整修,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殿内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设有屏风,宝座等,在台面上还有香亭、仙鹤等等。 在皇帝上朝的时候,就要点燃檀香,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 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 称为太平有象。 角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 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 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还有很多的陈设。 日 :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在此处标准的北京时间嘉量则是乾隆年间全国的标准化计量器,在乾清宫前也有一个。 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 在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叫做太平缸。 在太和殿外的这两个镏金大缸,重2吨,可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 围绕着太和殿,还有一些故事。 在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 ”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 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 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 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叫做华盖殿和中极殿,在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殿名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潮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 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 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明朝这里曾经叫做谨身殿,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 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 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 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 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 在保和殿后,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 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明代所雕刻的花纹去掉,重新雕琢。 石雕高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 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 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 这块石头是来自北京的房山,搬动这块石头的时候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没有记载的,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块石头运过来以后就放在这里,想要重新移动非常的困难,所以就放在了这里。 游览完了前三殿,就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乾清门。 在后寝区中共有15宫,专家认为,这与天文学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关系。 在清朝康熙年间,乾清门就是举行御门听政的地方,而在西侧还有一排连房,就是军机处,他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才被废除。 军机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班,监视这里的活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宫了。 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 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 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 而且“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 在乾清宫内正中设有金漆宝座,后面还有屏风,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训。 在宝座上方还高悬着“正大光明”的匾额。 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对于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病,他发布了秘密立储的上谕,从而改变了封建王朝公开册礼太子的制度。 此后,皇帝亲自写储君谕旨两份,一份儿放在这块正大光明的匾额后边,另一份儿则自己藏起来。 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两份诏书核对无误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围绕着乾清宫还发生了三大疑案。 就是壬寅宫变,红丸案还有移宫案。 壬寅宫变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乾清宫中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把皇帝杀死,但是在慌忙之中却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所以没有成功。 结果这些人就全都被处死了,这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称为壬寅宫变。 自此以后,皇帝不敢在乾清宫中居住,直到临终前一天才回到了这里,但是当天就死了。 红丸案的发生是在明朝万历皇帝朱翊君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朱常洛即位。 但是不久他就病了,服用了进贡上来的红丸,吃了一颗感觉很不错,所以有吃了第二颗,结果就死在了乾清宫内,前后只作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 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 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 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在乾清宫的后边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 在殿中央放有25颗宝玺,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书、乾隆临摹的“无为”匾额。 东侧陈设着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陈设着大自鸣钟一座。 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庆贺礼,就连皇太后还有皇帝都要来这里庆贺。 在每年皇后到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故宫还保存大量珍贵文物,是历史和历史艺术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故宫已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午门是紫禁城正门,因其门楼高8米,辅楼高4米,又俗称“五凤楼”。 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每年农历十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 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 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薄、仪仗。 此外国家凡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门出驾。 太和门进午门,过玉带河,便是太和门。 太和门前,有两尊青铜浇铸的狮子,右为雄狮,爪下有一铜球,象征权力;左为雌狮,爪下躺着一小狮,表示亲昵、母爱。 狮头上的鬃卷,13卷为至尊,皇宫专用。 太和门是前三大殿的前门。 地上金砖墁地,天花板描龙彩绘。 金砖,是苏州烧制的一种砖,其制作十分精细、复杂,经过六道工序,窑烧130天,砖成后浸泡于桐油,历时8个月始成。 这样制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黑而发亮,光可鉴人。 这种砖造价昂贵,每块砖底下还印有制作者姓名、产地。 故宫各大殿内都铺这种砖,因价高,民间称之为“金砖”。 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 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 “太和”语出《周易》,太和是“阴阳会和,冲和之气也”,“混同宇内以玉太和”之意,即指宇宙万物,和谐圆满。 太和殿坐落在“工”字形须弥座上,汉白玉雕成,分上中下三层,称为丹墀或丹陛。 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图案。 那些伸出的为螭首,口中小孔为出水孔。 共有螭首1142个。 如遇雨天,可见千龙吐水之奇观。 台基上放置18个大铜炉,据说代表当时的18个省份。 太和殿台基上面的大平台,放置铜龟、铜鹤各一对,象征“龟鹤千秋”,意为长寿。 东有日晷西有喜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 这里是举行大典奏九韶之乐的地方。 太和殿是国内木制大殿之冠。 殿为重檐庑殿顶,为殿宇中最高等级,足称中国古典建筑之最。 殿内72根大柱支持其人武部重量,殿正中为皇帝宝座周转有6根镏金龙纹大柱,另外还有42根木柱,原为楠木,后改为松木。 大殿中间的宝座为“须弥座”形式,正面和左右都有陛(即木台阶),宝座上设雕龙髹金大椅,是皇帝之位。 椅后设雕龙髹金屏风。 宝座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设,都是铜胎嵌丝珐琅制品。 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五谷丰登。 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名言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战国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5、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译文: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人与自然之间的作文

我与自然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起潮落,鸟语花香,面对这样多姿多彩、变化多端的大自然,我感到神奇。 不管是那奔腾不息的大海,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是那生机勃勃的森林……——题记小时候,我生长在海边,对海有着独特的感情。 站在沙滩上,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海浪在与船只打闹,上下起伏,水花一圈圈地荡漾。 这海不算汹涌,不像作家笔下那“波涛汹涌”的壮丽,它说静不静,说闹不闹,就是如此的舒服。 海有一种自然的智慧,一种人类的品质,它教人心胸宽广,平静却不懦弱。 一阵一阵的浪花轻轻地、柔柔地,在沙滩的那一侧慢慢地徘徊。 我喜欢那森林,可我却从未感受过它,只是在那方方正正的荧屏中领略了它的风采。 可那感觉一点也不真实,也许老家后山上的那一片树林,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吧。 踏着一条僻静的鹅卵石小路,看着地上那一群一群搬着食物的小蚂蚁,听着杨梅树上传来一阵阵幽远的鸣叫声,闻着一小簇一小簇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桂花,那感觉像走进了充满灵气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独一无二。 来到了山的脑袋,清新迎面扑来,我小心翼翼坐了下来,因我不愿意破坏这美感。 曾经有人这样说我,你太随便,咋到了什么地方都能席地而坐呢。 我不愿意告诉任何人理由,我不想为了我亲爱的大自然而去多做解释。 我信赖这个美丽的大自然,它给了我一种独有的安全感,它既不是妈妈温暖的怀抱,也不是爸爸宽大的臂膀,只是给人一种纯纯的信赖感。 这是大自然的智慧,一种超出人类的智慧的能力,是属于自然的。 我与自然,就如同星星与月亮,密不可分,它给予我太多的馈赠,我用自己富有真情笔触来感谢它的爱。 大自然是一本摊开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读法。 我用心去品读它,读懂了那种宽广、舒适、快乐、平淡……——后记 人与自然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快乐地生活了一代又一代。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 例如:我们每天不可缺少的淡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而且她还生活着我们人类共同的朋友——动物和植物。 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却又无情地在不断破坏着这个给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的自然环境。 南极的黑洞、河流的污染以及电视上频频报道的洪涝灾害和某种生物的濒临绝种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破坏和谐自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最高气温达到了40摄氏度左右。 由于水资源的日渐匮乏,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且还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用水。 这些环境的变化,让我们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早已变得千疮百孔。 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没能停止对地球环境无情的破坏。 任意的捕杀各种动物,肆意的破坏森林资源,让我们这一代人有时候只能借助于文献资料去认识某种已经绝迹了的生物。 现在甚至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无可避免的遭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 黄河经常爆发的洪水,让农民伯伯的房屋和田地都被冲跨。 是谁做的呢?是人类,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乱砍乱伐的行为造成的恶果。 如果大家都懂得尊重环境、爱护环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生存局面。 今天人们所谓的珍惜动物,大多都是受到了人类的残杀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稀少后才被人类重视起来的。 吃野生动物的现象在这个社会上越来越普遍。 你可曾想过?有一天,你以前嘴里所吃小动物的就是今后被人们认为的国宝!你可曾想过?如果我们在吃一种弱小的野生动物的同时,再去拯救另外一种将要绝迹的野生动物,那样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生态平衡吗?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1203.html
菏泽能火多久 群魔乱舞 菏泽南站 被叫停
外观高大威猛但不失灵活性 试驾中国重汽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