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因交易员失误抛售14亿美元被英国监管机构罚款6160万英镑

失误 控制 花旗

英国监管机构因花旗集团交易业务控制失误对其处以6160万英镑的罚款,这是针对系统违规的最大处罚之一。一名手指肥大的银行家因输入错误导致14亿美元被抛售入市,引发欧洲股市突然下跌。英国审慎监管局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当地时间5月22日在一份概述调查结果的声明中表示,他们对花旗集团从2018年4月到2022年5月期间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罚款。


巴黎银行的破产是因为什么

英国

英国巴林银行因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于1995年 2月26日宣布破产。 从 此,这个有着 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 补充资料:1、里森手下的一个交易员,因操作失误亏损了6万英镑,当里森知道后,却因为害怕事情暴露影响他的前程,便决定动用“错误帐户”。 而所谓的“错误帐户”,是指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纪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帐户(作备用)。 2、由于这些敞口兴寸的数额越积越多,随着行情出现不利的波动,亏损数额也日趋增长至600万英镑,以致无法用个人收入予以填平。 在这种情况下,李森被迫尝试以自营收入来弥补亏损。 幸运的是,到1993年7月,“”账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如果李森就此打住,巴林银行的倒闭厄运也许又一次得以幸免。 然而这一次的成功却从反面为他继续利用“8888”账户吸收差错增添了信心。 3、1994年下半年,李森开始看多日本股市。 1995年1月26日李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225指数期货投机。 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李森所持的多头头寸损失惨重。 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调入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买进日经225股价指数期货,沾空前日本政府债券。 到2月10日,李森已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持有份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创出该所的历史记录。 4、这时的情况虽然糟糕,但还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为了反败为胜,李森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5、1995年2月23日,日经股价指数急剧下挫276.6点,收报点,由此造成的损失则激增至令人咋舌的万英镑,并决定了巴林银行的最终垮台。 当天,李森已意识到无法弥补亏损,于是被迫仓皇出逃。 巴林银行最后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之巨,而其自有资产只有几亿美元,亏损巨额难以抵补,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这样倒塌了。 扩展资料:1、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 2、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倒闭,其原因是一位名为尼克李森的交易员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超额交易,投机失败,导致损失14亿美元。 这是巴林第二次破产,头一次是于1890年,巴林在南美的投资随著阿根廷发生革命而被蒸发。 3、巴林在倒闭后,以1英镑的象征价格卖给荷兰的ING集团,并成为该集团成员之一。

200分!金融风暴中涉及花旗银行的内容。

金融风暴中的花旗银行2008年09月18日 来源:多维网论坛又是一个令花旗银行难堪的日子,2008年第二季财报7月18日公布花旗净亏22亿美元。 曾 成功予警花旗将大幅降低红利而一举成名的女分析师维特丽 (Meredith Whetley)虽然没有象上季度那样给花旗作营利予测,但这样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自从次贷魔咒缠身以来, 花旗在2007年第四季度减记181亿美元, 结果造成近200年历史上最高季度净亏98亿美元。 而后又在2008年第一季减记了120亿并净亏50亿美元。 第二季度34亿美元的减记相对较少, 然而在2007年底花旗共有550亿美元次贷债卷, 那么花旗应还有200多亿美元悬在头上。 另鉴于复杂的经济走势 -- 石油,信贷,就业,房市,和通涨等等, 华尔街分析师宣称, 花旗在个贷和信用卡方面的坏账将会逐渐显现,可以预料2008下半年和2009年的道路仍将充满荆棘。 近半年来花旗股票日交易量牢据华尔街榜首, 股价从2006年12月每股57美元一直跌跌不停, 到2008年7月初仅存16美元上下。 普林斯(Charles Prince) CEO生涯嘎然而止这家创始于1812年的银行应该是美国金融的旗舰。 其金融产品覆盖众多领域,从消费者金融到企业金融,从信用卡业务到投资业务,几乎无所不有。 其有38万雇员分布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 花旗银行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银行。 作为历史上第一家开拓中国市场的洋行,1902年就在上海挂牌营业, 由于政治因素40年代末撤出大陆后, 于1984年又作为第一家外资银行重返中国。 得益于多元化的地缘分布及产品配置,花旗的营利记录始终是同业中的娇者。 就在一年多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当时的CEO普林斯(Charles Prince)自豪地宣布了史上最好的季纯利-62亿美元。 这位在花旗效力了20多年的企业侓师是前犹太老板CEO威尔(Sanford Weill) 多年的忠诚副手和法侓顾问, 在多次兼并战役中, 赢得威尔的赏识。 自从普林斯2003年10月被威尔力荐为CEO以来,此时可以说是普林斯CEO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身材高大的侓师具有无比的口材,他的演讲象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清淅明快并富有说服力。 可叹好景不长,次贷危机在2007下半年开始凸显, 花旗帐上的次贷债卷市值迅速蒸发, 对普林斯执掌能力的怀疑从四面袭来, 花旗股价开始有跳水苗头。 董事会当机立断作出的决择是弃普林斯保花旗保股价。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华尔街有消息称花旗董事会将于周日召开紧急会议。 果然,下个周一早上普林斯发表声名,承担失败责任并引疚辞职。 虽然花旗给他的金降落伞(辞退补偿)应该在1亿美元以上,但如此暗然出局是任何CEO的恶梦。 华尔街对普林斯的功过评价还算公正, 在花旗近10几年的迅猛扩张兼并后,有些交易员和部门的行为近乎走钢丝。 花旗在欧州,美国,和日本陆续遭受巨额罚款, 美国银管委甚至不允许花旗在纠改之前做任何兼并。 走马上任后,普林斯以其侓师的得天优势,迅速亡羊补牢并规范制约机制。 据传在日本他曾以标准的日式鞠躬行道歉礼。 然而就象有些分析师谈的那样,他经验丰富并富有智慧,但花旗太大太复杂,他缺乏驾驭花旗的全方位灵性。 威尔传下CEO交椅时也稍有担心,他采取了两个制衡措施,自己任董事长并提拔老资格的威鲁斯泰(Robert Willumstad)为COO。 但不长时间,象所有CEO一样,普林斯开始不依赖威尔而做自己的决策,后来牢骚满腹的COO威鲁斯泰也于2005年离开花旗。 更令人瞠目的是,花旗竟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未任命COO。 显然董事会迁就了普林斯,以为这样能让他更好地统筹决策。 可想而知,没有COO来运作这样个大摊子,该何等疲惫。 后来财务支出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花旗投资人和华尔街对此提>>出他们的担忧。 至此普林斯才任命他多年的朋友渣斯(RobertDruskin)为COO。 然而为时已晚,次贷危机给了普林斯致命一击。 潘迪特 (Vikram Pandit)临危受命>>2007年12月, 花旗董事会宣布潘迪特(Vikram Pandit)出任CEO。 潘迪特的经历是第一代移民典型的美国梦。 今年51岁,出生于印度中产富裕家庭, 16岁来美读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MBA,和金融博士。 在任教于印第安那大学后,加盟摩根斯坦林, 逐步升任至机构证卷负责人。 2005年, 由于理念差异, 被当时的CEO珀赛尔(Philip Purcell)解雇。 怀材不遇的潘迪特从摩根斯坦林拉出一些志同道合者,创立一对冲基金。 2007年7月花旗以8亿美元买下他的对冲基金, 他也由此进入花旗。 2007年10月潘迪特被普林斯指派来收拾次贷的烂摊子, 普林斯是指望潘迪特在对冲领域的才干能使花旗度过这个难关。 但上帝没给普林斯多少时间,1个月后普林斯被迫辞职。 满脸书生气略带印度口音的潘迪特也决未料到, 又一个月后这个烂摊子鬼使神差地把他推到了CEO的大班椅。 作为规范程序,在普林斯辞职后花旗董事会组成CEO选任小组。 对花旗来讲,理想的CEO应具备多方面金融领域的经验。 然而进入小组视野的外部候选人中,有几位现职大银行或投行的CEO都是立刻婉拒了小组的橄榄枝。 有一位经仔细权衡后,选择去了美林证卷。 的确,花旗的现状让人信心不足并缺乏诱惑。 其实花旗内部有一最佳人选-克林顿时期财>>政部长鲁宾(Robert Rubin)。 但他曾发誓不任金融公司CEO, 只作决策咨询。 在那个周日,鲁宾不情愿地担任了临时董事长。 关于花旗次贷损失的责任,作为当时花旗执行委主席的鲁宾说他不知花旗次贷债卷的运作情况, 而他的2007年薪为1730万美元,仅次于CEO。 在外部人选中,也有一人与众不同-摩根大通CEO兼董事会主席戴蒙(Jamie Dimon)。 这个戴蒙可是花旗的元老。 曾随CEO威尔一起打下花旗的天下。 但他于1998年11月离开花旗,闲赋一年半后出任美国第一银行CEO,后通过兼并成为摩根大通CEO兼董事会主席。 这位从小随希腊移民祖父在华尔街闯荡的哈佛商学院MBA,由于不满威尔把CEO的宝座给了普林斯,一气之下忿然离开。 当他出任第一银行CEO时,从自己钱包里掏出2000万美元交给公司以表破釜沉舟之志。 虽背负裁员CEO之恶名,蓝眼睛身材不高的戴蒙是华尔街最有才华的CEO之一。 就拿眼前的次贷危机来讲,利用短期借款,来操作次贷债券获高回报是华尔街近年来的惯用作法,只是花旗陷的过深而以, 而机警的老江湖戴蒙闻到暴雨前的潮>>湿, 他执掌的摩根大通尽力脱身,损失相对小的多。 2008年至今,美股银行指数跌36%,而摩根大通股价仅降24%。 但CEO选任小组还是放弃了争取他的想法, 原因令人浮想。 恐怕是花旗与美少数民族的不解之缘,最后潘迪特进位成功。 路在何方>>银行评级的核心指标之一是资金对总资产的比值,一般要在6%以上。 为免降级和恶性循环, 花旗的首要动作是提高现金注入。 这种时刻,多年的信誉沉积使花旗从中东和亚州很快获得300亿美元,又以增发普通股筹集105亿美元。 另外,出售一些非主营业务拿到数百亿美。 在节流方面,花旗降低分红41%。 到2008年4月底,花旗的资金对总资的比值已达8.5%。 这一组合拳下来,潘迪特才出了口长气。 但潘迪特并不想恐慌性抛售花旗帐上所有的按揭债卷, 如果售价过低, 那不是他的最佳方案。 古往今来,或政或商,多要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路,谁都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放在关键部位,潘迪特也不例外。 他的第一步是业务结构重组,例如把原先的消费者集团部门重组为消费者银行、全球信用卡两个部门,并将以业务划分部门方法改为按地区划分,设立美加,拉丁美州,非洲,欧洲和亚太部等。 潘迪特认为这样可减少官僚环节加快决策过程。 接下来,几个伦敦加拿大的银行家和一些原来在摩根斯坦林的熟友进入花旗高管层。 潘迪特具有东方人的宽容,对原高管未实行大清洗,除个别严重失职者被解职外, 多未受大冲击。 原消费者集团有两个CEO, 犹太裔艾波(Steve Freiberg)负责北美,印裔邦咖 (Ajay Banga) 掌控国际业务。 重组后艾波为全球信用卡CEO,邦咖为亚太区CEO。 这样的安排对艾波也不算难堪,他原来就是北美信用卡CEO。 而邦咖就有被贬之嫌,好在亚太区的金融业正处于空前膨胀增长期,是这位佩戴包头巾的锡克教徒建功立业的良机。 花旗可能会出售更多的非战略核心业务,潘迪特认为四个部门构成花旗的战略核心:信用卡,财富管理,企业金融,和投资。 这四巨头在全球金融界各自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具有强烈投资风险意识的CEO,潘迪特会倾向于避开风险,这有别于花旗以前的策略。 但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是金融界的定则,这是又强调高回报比(ROA)的潘迪特面对的挑战。 如何优化资金投放,在何处增减资金将是考量他智慧的难题。 目前,潘迪特的另一重点是重塑企业文化和继续减支。 花旗雇员特别是中高层拥有公司股票,近一年半以来花旗股票如蹦极般从57美元跌到16美元,毋庸置疑员工士气低落。 另外花旗集团是通过多次兼并收购而成,没有一个传统共享的企业文化。 加之部门与部门, 甚至本部们之间极其分散,有时员工在一起协同工作多年都不曾见面,全靠电话会议沟通, 这当然会制肘企业文化的构建。 当然重塑企业文化这步棋是一软招,没有多少可衡量的硬指标, 但这是美国CEO的必读课。 相对而言,节省开支到是当务之急, 机构庞大极易造成臃肿和效能低下。 精明的潘迪特知道在信贷危机未解之前,现金流和收益的增长不会很大,但如能提高效益减少支出仍可增大益价比(P/E),从而推动股价上张, 必竟股东利益是CEO的终极目标。 从次贷危机 - 到信贷危机 - 演变为全方位金融危机这次由次贷风暴引起的金融危机让华尔街遭受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打击。 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奖给了认沽权证,如果有最差诺经奖的话, 抵押贷款债卷及衍生物, 这所谓的金融创新应当之无愧成为侯选。 次贷危机暴发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作出了约4000亿美元的资产冲减或损失;2007年底由于次贷造成巨额减记, 花旗和美林的CEO被迫辞职; 2008年1月美国最大的住房按揭贷款银行Countrywide无奈被美州银行宣布吞并;2008年3月贝尔斯登陷入财务困境,由于担心这个第五大投行的崩溃会在华尔街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可怕的金融灾难,美联储紧急调拨290亿美元协助摩根大通接手贝尔斯登。 这是美联储有史来破天荒第一次援手投资银行, 此举后来受到国会的调查听证;美联储已陆续向金融市场投放9800亿美元的流动金,以舒缓迟滞的流动性; 2008年7月11日, 抵押贷款公司IndyMac Bank 被美监管机构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大银行倒闭案, 其接管成本介乎40亿至80亿美元,可能是历来收购银行成本最高的一宗;2008年7月13日,美财政部和美联储在两天的紧急磋商后,宣布对已陷入资不抵债两大半官方房贷机构(房利美与房贷美)采取紧救措施, 财政部提高对两房贷机构的信用额度,并承诺在必要时政府将出资购买两大房贷机构股票并出借资金,美联储也表示将给予两大机构特别融资待遇。 两大房贷机构占美国按揭业半壁江山, 身系5.3万亿美元资产, 约等>>于美国GDP的35%, 两家企业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影响力远大于贝尔斯登。 如果这两家公司垮台,极度疲软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而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将遭受致命的打击。 危机早已从次贷领域,演变为整个金融市场的危机。 有分析师称可能有近300家银行会倒闭。 剑指美国金融政策>>鉴于危机愈演愈烈,财长保尔森(Henry Paulson) 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奇 (Ben Bernanke)2008年7月10日在国会呼吁改革金融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督,并建立一个可处理大型金融公司倒闭的金融体系。 伯南奇和保尔森2008年3月对贝尔斯登的承救引出两个问题, 其一是有批评指出这是用纳税人的钱丞赎风险投资公司,进而变相鼓励冒险。 “这不是我想再做的事情,也不是我一开始就要做的事情。 ”伯南奇在国会解释。 这位前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和经济萧条问题顶级专家的意思是我别无选择。 此后,他们一方面督促金融机构迅速融资解困,并向金融市场提供低息贷款。 但此非治本之计, 因此他们向国会建议整合现有金融管理机构,改变目前对投资银行与其他大型证券交易商监管乏力的状况, 并建议赋予美联储更多的职权,使其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资料,在类似贝尔斯登事件出现时能够介入。 保尔森还指出,银行要为自己的风险操作承担责任,大的金融机构也会倒闭。 多年来,美联储主要行使美国货币政策制订者的职能,财政部将提交的新方案要求给予美联储执行保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更广大职权。 但人们都知道这类的立法需要时间,今年又是总统大选年,所以不奢望新法规会很快出台。 伯南奇和保尔森在三月份的精湛配合,堪称经典佳作。 保尔森原为著名投行高盛的CEO,这位哈佛商院的MBA具有丰富的金融实战经验, 他与经济学者伯南奇的合作乃史上罕见的珠联璧合。 如果他们未当机立断以290亿美元促成摩根大通接手贝尔斯登,而是与白宫国会进行漫长协商,其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的金融形势十分紧张。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看,国会不知道他们的确切举动,作为保尔森上司的布什总统也只知个大略。 布什在当时一个安抚媒体的讲话中说: “保尔森周末也在工作…”。 最初的协议是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买下贝尔斯登, 后来摩根大通CEO戴蒙主动提价到每股10美元,总价10亿美元。 此收购方案随后获贝尔斯登股东投票批准。 有评论指出,贝尔斯登在曼哈顿的地产就值10亿美元,戴蒙捡个便宜。 可这个便宜当时愿捡的人廖廖无几,没什么竞争戴蒙就那下这庄生意。 这里的风险在于, 美联储提供290亿美元可能不够了结贝尔斯登的债务。 华尔街虽人材济济,但这个风险帐确实很难推算,金融衍生物的魔方在信贷危机中无法复原。 债卷违约保险(CDS,金融衍生物之一)市场庞大,2007年已达62万亿美元。 债卷违约保险与次贷债卷紧紧相依相生,如果说次贷是一枚巨型炸弹,那债卷违约保险就是核弹。 而贝尔斯登就是一幸运参与者。 债卷违约保险市场如崩溃的话,美国金融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伯南奇和保尔森深知这可怕的一幕,他们目前一系列稳定金融系统的操作, 正是出于对这些深层次金融灾难的担忧。 这也同时使他们反思美国金融体系的缺陷,迅速向国会建议整改金融监管法规。 和花旗相比,贝尔斯登所持有的债卷违约保险的数量是小巫见大巫。 花旗是债卷违约保险的大玩儿家,截止2007年花旗持有近4万亿美元的债卷违约保险。 在振荡的金融市场中, 房利美与房贷美陷入困境的噩耗无疑对花旗又陡添额外压力。 但花旗毕竟不是贝尔斯登, 相信这艘经历了200年风浪的金融旗舰能依其特有的品性驶出这场金融风暴。 (完)

尼克·理森 被抓住了么

电报 手指

去巴林银行1987年7月的某一天,有位朋友告诉尼克·李森说摩根斯坦利银行需要人手。 于是尼克·李森去应聘了,并且马上就得到了一份工作。 尼克·李森选择了后者期货与期权部工作。 每天上午,尼克·李森都先坐火车到尤斯顿,再坐地铁公司。 很多时候,尼克·李森要忙到晚上九点才能回家。 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尼克·李森都会去看一场足球赛或在迪斯科舞厅。 尼克·李森1987年7月到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期货与期权部门进行清算工作。 但他一直想到交易大厅中当交易员为银行赚取利润并取得丰厚的薪金。 但在摩根斯坦利他没能成功。 1989年6月16日下午,尼克·李森辞职离开了摩根斯坦利银行。 当晚,尼克·李森就去巴林银行位于波特索肯大街的办公室。 在和一位名叫约翰盖的负责人谈了半小时之后,得到了新工作。 在巴林银行,尼克·李森继续在期货与期权部门作清算工作。 九个月后尼克·李森争取到了到印尼工作的机会,但巴林银行在雅加达的业务非常混乱,有大量的票证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室,并将票证随意堆放到地下室,亏空高达一亿英镑。 尼克·李森便在这里开始清理票证,为巴林银行消除了一亿英镑的负债,并在此结识了妻子莉萨。 1991年3月,尼克·李森回到伦敦。 在雅加达获得的成功,以及摩根斯坦利银行对他的培训使尼克·李森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1991年,尼克·李森整整一年都在视察巴林银行在欧洲和远东的业务,他陪着银行负责发展的托尼·狄克作了一次环球旅行,四处寻找巴林银行发展的新机会。 他们到过法兰克福,建议在这座城市里设立办事处,以便打入正在成长的欧洲市场。 也到过香港和马尼拉。 下半年,他们抵达新加坡。 巴林银行决定在新加坡成立分行,尼克·李森成为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的总经理。 尼克·李森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与巴林银行大阪交易所的人员共同进行套做(在新加坡SIMEX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并且尼克·李森没有得到直接交易的授权,只能听从大阪工作者的指令)。 风险很小,仅仅是要抓住时间,速度致胜。 在这里清算工作也很混乱。 编辑本段交易错误第一次掩盖错误1992年7月17日,尼克·李森的一个新手下,交易员金姆王小姐犯了一个错误,她误将客户买进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同看作卖出20份,由此造成了2万英镑的损失,随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损失达到了6万英镑。 尼克·李森并没有向上级报告错误,而是利用帐户掩盖了真相。 这是尼克·李森第一次利用错误帐户掩盖严重的错误。 错误增多交易员乔治在一次交易中出了错误,损失高达800万英镑。 乔治是尼克·李森的好友,也是最好的交易员之一。 尼克·李森为了保住乔治和自己的职位,便将乔治的错误记入了错误帐户。 但他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入帐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每月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帐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 尼克·李森一方面用自己的佣金来弥补帐户的小错误,一方面通过做账,从伦敦总部获取金钱来进行风险很大的业主交易来弥补大的损失。 但由于当时的日经指数稳定,尼克·李森从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到1993年7月,他将帐户中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将近10万英镑。 在1993年7月的一次内部审计中,李森通过每晚灌醉审计员过了关。 如果尼克·李森就此不再利用帐户,他也就不会酿成大错。 尼克·李森说:“但星期一我返回SIMEX时,就发现我还得使用帐户。 我所处的位置是相当奇特的,一方面,我在交易场地工作,负责用日元做期权交易;另一方面,我又是后勤部门的主管,可以向伦敦方面随意的提出要求。 我可以纵观全局--对我而言,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我也许是世界上同时对收入平衡表上的两边都负责的唯一一个人。 我已经沉溺于其中了。 ……除了伦敦方面对我的汇款要求有求必应且从不细问之外,另外一件事对我的期满行为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按规定,我要向三个不同的人汇报工作。 新加坡的顶头上司西蒙,但他对期货期权交易毫无形却。 名义上司麦克,他的业务在东京,但和他联系少,而且他只关心我赚取的利润。 伦敦的两个上司,但我上报的收益另他们激动不已。 ……正因为如此,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自己的业务,而不受任何人的干涉。 ”尽管有备忘录对此提出了质疑,但由于管理松散没有人去纠正这个错误。 这样,尼克·李森记入帐户的错误更多了。 为了争取日经指数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菲利普波尼弗伊,尼克·李森做了一次非常冒险的交易。 他答应的菲利普的价格,但实际上这个价格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将客户的风险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并形成了巨大的损失。 后来每天市场价格破记录地飞涨1000多点,由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帐工作都积压起来。 因为需要人工清算,结果造成了许多无法及时改正的错误。 李森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170万美元。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尼克·李森决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为了赚回损失,他继续进行着业主交易。 蒙混过关1994年初,巴林银行派出了一位严格的审计员对分行进行审计。 但她刚要到新加坡时,就被总部召回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名“容易对付”的审计。 尼克·李森假造花旗银行有五千万英镑的存款,但其实一分没有,那五千万用来填充上的损失。 审计们并没有认真核对各种报表,让李森有过了关。 尽管他们再次提出应改变尼克身兼两职的管理模式,并建议总部派来一名风险管理员来监督这里的工作,但没有得到上级的重视。 1994年的头七个月,他在新加坡的套做与交易业务赚进了二百五十万美元,成为一个交易明星。 编辑本段赌博交易尼克·李森说:“我一心想挽回帐户中的损失,所以我总做非套期交易。 可是,这种交易就是一种风险最大的赌博。 ” 结果是1994年成了亏损激增的一年。 由于大额亏损的压力,尼克·李森失去了对市场的分析能力,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帐户中的损失,由1994年初的2000万,达到了7月时的5000万英镑。 尼克·李森为了得到金钱,慌称SIMEX要求巴林银行为客户提供保证金,实际是为自己找到金钱来源和提供保证金。 本来英格兰银行对其他银行规定超过总数百分之二十五的资金寄往海外是非法的。 但巴林银行的申请却被英格兰银行默许了,当时汤普森是主管商业银行监察的高级官员,他说有些东西可能会“埋没在成堆的文件之中了”。 结果尼克·李森可以从伦敦总部申请大量的资金而无人过问。 在1994年的一些近乎赌博的交易中,尼克·李森损失连连,其原因是可能电话被窃听了。 在其中的交易尽管也有赚钱的时候,但赔钱的时候更多。 交易风险 1994年12月,在巴林银行破产的两个月前,李森在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被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当成英雄。 而在那是他的上司罗恩只关心李森能够赚取多少利润来在来年的2月分红。 到了1995年,尼克·李森的损失已经达到了1亿6千万英镑,在帐户上亏空5000万英镑。 当总部过问此事时,尼克·李森慌称与SLK公司进行场外交易,SLK公司拖欠的钱,并伪造了SLK公司要偿还5000万英镑的承诺,并通过转帐,造成花旗银行收到5000万英镑的假相。 早在1993年夏天,巴林信贷部就决定对SLK公司提供的限额时五百万美元,但巴林公司却采取了掩盖自己错误的决定,这又给了李森一个月的喘息的机会。 尽管有人对此写出了备忘录,但没有人讨论,也没有人过问那5000万干什么去了,并竭力掩盖这件事。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日经指数出现了大幅度波动,尼克·李森在初期获得的大量的利润。 但由于过去的亏空太大了,无法全部清偿。 当时尼克·李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来进行投资。 但这次投资他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买进了大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JGB,结果指数一路下跌,而JGB却一路上涨。 尽管总部对每天寄给李森巨额资金不满,但都被李森搪塞过去。 1995年2月,李森极力购买日经指数,企图独自支撑市场,但这个努力彻底失败,日经股价暴跌。 在2月23日,李森为巴林银行所带来的损失达到了万英镑,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SIMEX也曾致函至巴林银行询问帐户的情况,担心维持帐户所需资金数额,并且尽管SIMEX得到了帐户的巨额保证金,但SIMEX认为这是巴林银行在替客户交纳保证金,但SIMEX规定成员公司不得替客户的交易保证金提供资金。 尽管上级也知道此事,但从未认真审查帐户的情况,并随便已打字错误来应付SIMEX,使得李森巧妙地搪塞过去。 )编辑本段最后阶段在1995年2月最后阶段,李森通过忙于交易,工作后到酒吧躲避工作人员的过问来蒙混过关。 2月中旬以来,李森吸收了五亿多英镑筹资,尽管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底额也只有四亿七千多万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在1994年圣诞节,尼克·李森本来想逃避,不再回新加坡,但他“太爱她了,以至不能承认我亏损了这么大一笔钱,我不想吓唬她。 进一步往下想,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忍受在她心目中失败的形象。 因为在她眼里,我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成功,所以我忍受不了成为她心目中的一名失败者”)尼克·李森的新加坡上司西蒙希望李森赚到钱,这样有助于他的声誉,也可以巩固他正在增加的权利。 他想使巴林银行新加坡分布独立出来。 他操纵着舵浆,不能让任何人处于他的地位之上。 这也是他让我摆脱查账人员并伪造查账记录的原因。 破产报告新加坡方面于10月17日公布了有关巴林银行破产的报告: “……巴林集团提供了许多说明来解释帐户事蓄意逃避检查的。 但是,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认为帐户他们一无所知的未经授权的帐户。 我们的观点是,巴林集团的管理人士或是知道或是应该知道当时帐户的存在以及在此帐户下进行交易活动所导致的损失。 ……巴林集团伦敦结算部知道,和应该知道,附加保证金构成了巴林银行对客户所发追加本保证金的分类账目。 但是巴林集团伦敦结算部却宣称它从未使用过保证金提供单这一简单的一页纸的文件来解决不一致平衡金问题……实际上,内部查账报告并未发现新迹象。 从一开始,巴林集团就知道李森先生具有双重角色,他既是前台办公室主任又是后方办公室主任。 内部查账报告主要用于重新审视这一点。 但是,巴林集团仍然我行我素。 ……巴林集团没有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在任何一个阶段中间问及李森先生是如何以及从何处获得这七十七亿八千万日元(5000万英镑)来完成这种未经授权的支付……诺里斯先生(CEO)和巴克斯先生两人都否认自己曾参与任何计划淡化事情的重大影响或是妨碍有关此事的单独调查。 但是不能接受他们这种否认。 ……回顾一下这件事,有一件事是可能的,巴林集团如果95年2月之前及时采取行动那他们有可能避免倒闭的命运。 截至95年1月底,尽管已造成重大损失,这些也只是最终损失的四分之一…… 如果说巴林银行管理人士直到破产之前仍然不知道有关帐户之事,那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银行倒闭之后,诺里斯先生,也就是巴林集团的高级主管,他认为李森先生的行为对巴林集团影响很小,但却产生了良好的回报,这是不可信的;而且在看来表明说话人对市场现实的无知程度,故而缺乏可信度。 ”编辑本段后续曾经的“魔鬼交易员”、著名的“金融流氓”,“剽悍”的人生因为那桩轰动全球的丑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如果没有1995年的日本大地震,”尼克在电话那头沉思了一下,然后对南方周末记者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场面——“现在的我应该是投资银行的高层,每天作出重大决策,尽量规避风险,并且严格自律。 ” 今年44岁的尼克在有些秃顶,他曾是全球金融市场上的焦点人物之一——他28岁时一手搞垮了有230多年历史的欧洲老牌商业投资银行巴林银行(Barings Bank)。 他因此臭名昭著,被称为“金融流氓”,并锒铛入狱,先是在德国监狱服刑9个月(因为事件败露后他曾逃往德国),然后转到新加坡监狱继续服刑3年7个月。 尽管尼克出狱后完成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Rogue Trader)一书被拍成电影《魔鬼交易员》后广为人知,但他在监狱服刑过程中曾尝试自杀、身患癌症、与妻子离婚等连环画式的个人遭遇,却鲜有人知晓。 而他出狱之后,用他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读了一个心理学学位。 尼克曾在爱尔兰一家足球俱乐部任CEO,今年1月辞任。 他现在穿梭于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会”一样,参加一些商务晚宴并发表演讲,其主要谈论的话题是金融风险管理。 这些活动也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1年4月,他多次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连线及邮件采访,深入谈及他被改变的人生。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我并没有像《华尔街日报》记者一样想起来当年自己的经历,”尼克说,“其实巴林银行迟早会倒闭,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权以求生财之道,而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却一塌糊涂,我开设非法账户,以及随后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诱因而已。 ” 可尼克对金融业的迷恋仍是深入骨髓。 在他入狱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还幻想过,如果巴林银行的“底子”厚一些的话,就算查出了他的非法账户和巨额亏损,也许还会给他一次机会,而不是申请破产。 “我现在再也不做这样的梦了,人不能没有底线。 ” 尼克后来在读心理学学位时的2001年,英国心理学家伊凡·泰里尔(Ivan Tyrrell)对他说,“说不定再过十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只会被看作是历史事件,而不是金融丑闻。 ”当时尼克驳斥了伊凡这一说法:“丑闻就是丑闻。 但我必须改头换面,哪怕教科书上给我的标签可能永远是‘金融流氓’。 ” 尼克到现在仍持这一观点。 他对南方周末记者称,现在一些商务晚宴中会碰到巴林银行的前职员,他会坦诚地说当年自己犯下大错。 “有一次我在英国的一场演讲中,主持人介绍我时发生口误:‘有请混蛋尼克·利森’。 我并不介意,知道自己发生多大改变的只有自己。 ” 不过,尼克并不乐意将他和3年前被查处的因操作“庞氏骗局”诈骗金额超过600亿美元的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相提并论。 “麦道夫的金融诈骗案是彻头彻尾的欺诈行为。 ”他说。 监狱是个“好老师” 电影《魔鬼交易员》中有一个场景,“尼克”被捕前在法兰克福机场,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与手势。 “这个情节纯属虚构,”尼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怎么可能有那么坚强。 当年那个非法账户刚开始亏损时,我就害怕地撕咬自己的指甲了,更别提我被正式逮捕后。 我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脆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让我痛哭流涕:我在德国监狱的前6个月当中,几乎每天都会哭,有时为家人哭,有时为自己哭,有时纯粹为了哭而哭。 ” 事实上尼克在德国服刑时的条件还算不错:牢房中除了床之外,还有电视机和收音机、报纸和图书,甚至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其它物品亦可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根据其紧要性程度决定是否准许提供。 但是,由于欧美媒体彼时推测尼克的刑期有可能是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八十多年,他一度感到万念俱灰,“我曾想过付点钱给我熟识的两个之前是黑手党成员的意大利狱友,让他们帮助我在浴室自杀。 ”当后来他被引渡到新加坡并最终被告知自己的总刑期为4年4个月时,他内心的恐惧感才减弱。 尽管新加坡监狱的条件远比德国监狱的条件艰苦得多,帮派斗争也很严重,但尼克几乎没有再哭过,除了他觉得刑期在可接受范围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在亚洲文化中,爱哭的男人很丢脸、没面子”。 不久后,自他来新加坡服刑不久后就越来越少联系的妻子,宣告他们之间6年的婚姻正式结束。 更糟糕的是,他随即又被诊断出患上了直肠癌。 尼克说,不知道投资银行中别的经理人是什么样的一个排序,在他的心目中,同事和客户的位置,要次于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地位——尽管他和妻子间的感情基础并不牢固,他也曾出过轨。 所以他一开始有些绝望,但想想中国古话“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以及狱友中有患艾滋病者,有患严重肺结核者,家庭不幸者更是比比皆是的情景,他反倒“释然”了一些。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三十而立”后的他正在蜕变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他坚持每天读书和写作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我读过好几本汤姆·克兰西(美国军事作家)的小说,”他说,“不管好看不好看,至少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我以为自己身在别处。 ” 尼克得知手术将在两天后进行的1998年8月9日,正好是新加坡国庆日。 这厢是新加坡举国欢庆摆脱英国统治赢得独立,那厢是一个英国的著名金融罪犯在新加坡监狱医院中等着癌症手术的进行。 “很多时候,我自己通过阅读以了解更多关于癌症的知识,之前在这方面我完全是个白痴,”尼克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这就像投资一样,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对事情的趋势就越明白。 ” 最终的结果是经过化疗后,尼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 他打趣称当年自己是新加坡监狱中“职位最高的‘白领’”。 1999年7月3日,他获准出狱。 一般来说,囚犯一大早就会急不可待地逃离大牢,而尼克一直到中午才离开,原因是他被要求销毁他在狱中写下的所有日记。 回到英国后的尼克感觉自己像个外星人。 “我可能是知道英国‘波霸乔丹’凯蒂·普莱斯(Katie Price)是谁的最后一人,”他说,“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出租车司机问我要去哪儿,除了监狱,去哪儿都行啊。 ”在解决了一下压抑已久的性需求后,尼克说他必须重新开始新生活了,“一个人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或许我应该到中国找份工作” 尼克刚入狱和刚出狱时,英国媒体都曾掀起过混战。 英国媒体曾在新加坡媒体上刊登广告,只为寻找知道更多关于这一“金融赌徒”故事的人。 而尼克回国时的航班上,同样坐了不少媒体记者,以便能提早从他口中挖出一些“内幕”。 尼克对此既悲愤又感激。 悲愤在于,个别记者给他“制造了麻烦”,譬如有记者声称尼克的一个秘密银行账户里还有数百万英镑的资金;感激则在于,他回到英国后的“第一桶金”是《每日邮报》为一篇独家专访支付给其的“6位数的酬金”(几十万英镑)。 尼克出狱后所写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曾畅销一时,版权被卖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 当南方周末记者问及尼克他这部分的总收入时,他仍然有些闪烁其词,“总计是7位数吧(几百万英镑),可扣除了我当年案件的诉讼费用等支出外,就所剩无几了。 ” “至于电影《魔鬼交易员》,我没有从中获得一分钱的报酬。 ”尼克接着说。 而对于有媒体曾报道称,尼克当年的顶头上司——巴林银行彼得·诺里斯在银行破产后在伦敦开了一家电影院,且《魔鬼交易员》正是在他的电影院里首映,尼克给予了否认,“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彼得先在一家葡萄酒庄干过一阵,然后又运营约翰·布朗出版公司一段时间,最近他好像要开办一间私人银行。 ”他说,“当年电影的私人放映会,我邀请了包括彼得在内的三十四个朋友一起参加,但据我所知彼得很早就离场了。 ” 尼克后来到英国米德尔斯堡大学读了一个心理学学位。 他和心理学家伊凡·泰里尔便是在这里认识的,伊凡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帮助尼克重新发现自我,并称尼克传奇经历和蜕变是现代版的《一千零一夜》。 尼克也是在大学认识自己现任太太奥娜的,他们婚后生有一子,加上奥娜和前夫的两个孩子,尼克一家五口现在生活在爱尔兰。 “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他说。 他表示自己现在不关注个股,只是密切关注大宗商品如黄金和原油等投资品种。 2005年尼克开始担任爱尔兰一家名为戈尔韦联(Galway United)的足球俱乐部的总裁,直到2011年1月他卸任这一职务。 他说他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东西”,希望能够专注于自己真正感兴趣并合适他的方向做事。 他现在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一些商务宴会并发表演讲,他没有具体加盟哪一家企业,不过他的活动均由英国一家名为NMP Live的顶级演讲机构安排。 “中国不是有句谚语叫作‘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尼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是一种很严肃、真诚的心态参加每一次宴会的,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和大家探讨风险防御和金融监管。 金融丑闻不断发生,我绝非故意拿搞垮巴林银行这一事实作噱头或炫耀,我只是希望人们重视我做错的地方,无论是个人的失误还是从一个组织的角度反思巴林银行的倒闭。 ” 但他也遗憾地表示,他在所有的课本和报道中都会成为反面的例子。 不过,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的一个好友的儿子在课堂上听到巴林银行倒闭的细节、老师称尼克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时,他竟然站起来反驳老师说:你说的未必完全正确,我认识他,没你说的那么坏。 如果让尼克给年轻人一些忠告的话,他说他会说“不要不懂装懂”。 “在面对自己不能应付的局面时试着虚心地询问别人的建议,那才是真正的勇敢。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当年可以勇敢一些”。 当谈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尼克称从金融机构到监管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激动地谈论爱尔兰:“爱尔兰的情况太糟糕了,某些杠杆融资租赁的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违法的、可耻的。 ”巧合的是,就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尼克的4月18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调降爱尔兰多家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同样频繁且规模巨大。 值得关注的是,东方航空[3.96-2.46%股吧研报]、中国远洋[4.48-4.48%股吧研报]等一些央企发生金融丑闻时,几乎没有人受到牵连,更别说入狱,它们甚至还能继续巨额的财政补贴。 “任何违背国家法规和金融规则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 在这方面,不应该对国有企业网开一面。 ”尼克说。 不过并非没有例外。 2006年3月,因擅自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导致5.5亿美元巨亏的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入狱,陈成为第一个因触犯新加坡法律而被捕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总裁。 “我知道陈久霖事件。 新加坡的监管尚且不够完善,全世界别的地方的监管能好到哪里去呢?如果不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而是中国国内公司,结局是不是又是另一种情形呢?”尼克把皮球踢了回来。 得知陈久霖出狱一年后,于2010年出任一家中国央企子公司(葛洲坝[7.58-3.93%股吧研报]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后,尼克有些吃惊,他以半严肃半调侃的口吻说,“看来我应该去中国找份工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2475.html
一杯奶茶≈8罐红牛 霸王茶姬喝完心悸进医院 注意了……
小米SU7保费超玛莎拉蒂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