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成果护高原生态 美丽中国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黄河与白河汇合处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李坚强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寒来暑往,中国科学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开展若尔盖湿地生态修复、推动沙化土地治理、监测高寒草原生态状况,在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及可持续发展的动人故事。

黄河流经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轻轻一甩,形成一个大大的转弯,河流、湖泊和沼泽点缀在辽阔的草原上。这片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区域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地——若尔盖湿地,这里是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若尔盖站”)在四川红原县全面投入使用。这个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野外台站,是“中国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成员。开展高寒湿地保护与恢复,是其科研目标之一。

“我们见证、参与了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由于长期处于淹水低温的环境,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植物枯落物不能被快速分解,使得有机碳大量积累,若尔盖湿地便形成了厚厚的泥炭层。这片高寒湿地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因此,若尔盖湿地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天然“储碳库”、气候变化的有效“缓冲器”,在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若尔盖站站长高永恒介绍:“高寒泥炭地是高寒湿地的主要类型,扮演着‘大气碳汇’的角色,在全球辐射平衡中一直发挥着‘净冷却’作用。”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泥炭地稳定性面临着巨大挑战。“若尔盖泥炭地平均厚度在2米到3米之间,但是它的形成过程却很漫长,是以每年不到1毫米的积累速率历经成千上万年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它就会退化为草地,甚至逐渐沙化。”高永恒说,“我们研究若尔盖湿地生态过程及调控机制,可为这里的生态保护修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和科学指导。”

海拔3400米的若尔盖站日干乔试验点上,科研人员将取土钻插进地里,一旋、一提,将取出的柱状土量取所需长度后装进自封袋内。不远处,土壤、植被的自动监测系统正在运转,数据实时存储、回传至后方实验室。“我们设计开发的监测系统和实验室分析技术,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高效采集、存储和自动化传输,大大提高了野外数据的监测精度、采集密度以及观测项目的综合性。”若尔盖站副站长刘建亮介绍。

近年来,若尔盖站的发展建设,改善了我国高寒湿地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的面貌,增强了该区域系统性科学研究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型野外深层增温模拟平台、水位控制试验平台、大气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等先进的科研设施,使得数据精度和科研效率不断提升。经过多年治理,若尔盖湿地资源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从2014年在野外搭帐篷做科研,到2015年自建板房实验基地,再到如今若尔盖站全面投用,我们见证、参与了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说。

“在高原上做研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能坚守在这里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是一种幸福”

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流至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境内后,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河谷地带,两岸的杨树林、柳树林绵延不绝,满目青翠。

历史上,雅江流域山南段是有名的风沙之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干部群众投身雅江防护林建设,40年造林4500多万株,形成一道长160多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

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种什么?怎么种?维护管理怎么开展?“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研究员王小丹介绍,“对于过去那些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我们要做进一步优化,比如调整雌雄树种比例、改善土壤条件等。树龄长了以后,还要解决虫害、飘絮等问题,并考虑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

近年来,成都山地所科研团队通过对雅江流域中上游沙化土地的全面调研,结合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沙化程度等因素,确定了雅江流域山南段不同沙化程度沙地治理点及示范区,构建了基于“埋—铺—阻—蓄”生态水土层的退化沙地生态治理模式,结合初选及繁育出的种质资源,开展了基于微生境构建的沙化土地生态治理试验示范。

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的沙化土地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内,边长1米的沙地试验样方整齐排列,种植着散生栒子、巴东醉鱼草、树锦鸡儿……这些样方构成了一个个“微生境”,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周萍正带着学生们蹲在地上,仔细查看样方内植物的生长情况。

“我们以初筛和扩繁的种质资源为材料,开展灌草植物抗逆性移栽试验,并从越冬存活率和植物生长特征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选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治沙材料。”周萍说,“与在我国西北地区治沙不同,雅江谷地地下水埋藏较深,主蓄水土层上面就是沙层,由于沙层不像普通土壤那样具有毛细现象,降水下渗后便很难再利用。”

为此,周萍研究团队创新地将一种生态环保型的高分子保水材料添加到土壤中,形成了一个个“微型水库”。“比如,7月至8月的集中降雨期,我们可以利用天然降雨;在比较干旱、没有降水补给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微型水库’给植物补水。”周萍解释。

“别看这些植物在地面上长得不高,根却扎得极深。”与很多长期在高原工作的科研人员不同,周萍是2018年才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高原治沙,虽然时间不长,可是她也把自己的科研志趣深深扎进了脚下这片土地。“在高原上做研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能坚守在这里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是一种幸福。”她说。

“要从漫长的环境变化中找到高原生态的科学规律,必须靠双脚”

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坐落着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申扎站”),这里海拔超过47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

王小丹的另一个身份是申扎站的站长,从27岁首次来到西藏考察开始,他已经在高原上工作了20余年。“每年5月至10月在野外,其余时间在研究收集的资料、数据。”王小丹说,“西藏具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等多样生态类型,要从漫长的环境变化中找到高原生态的科学规律,必须靠双脚。”

王小丹跑遍了西藏60多个县,最长的一趟走了3个月,行程超过3000公里。“过去条件有限,有时迷了路,只能靠两样东西找路,一是输电塔,二是北斗星。”他说。

申扎站设有生物、土壤、水分3个专业实验室和综合观测样地,其中高寒草原综合观测样地500多亩,高寒沼泽湿地综合观测样地100亩。

为什么要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建站?王小丹解释,申扎站位于羌塘高原南部高寒草原—湖盆区,在生态上具有代表性,监测范围极大。“我们可以监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作用,预测高原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的影响。”王小丹说。

如今,科学研究有力支撑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数十年来,西藏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效益,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王小丹介绍,目前,西藏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占比达到90%以上,生态系统原真性得以保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2日 13 版)


美丽中国BBC纪录片wildChina

美丽中国是一个六部分组成的自然纪录片系列对中国的自然史,联合制作由英国广播公司自然历史和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拍摄的高清晰度(HD)。

它被筛选在英国BBC二,从5月11日至6月5日2008年英语旁白是由伯纳德·希尔和菲尔·查普曼的英国广播公司和高小平为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系列规定。

中国版是根据美丽中国的标题播出。

在加拿大,这是广播在CBC的系列事情的性质由大卫铃木叙述的一部分。

每个星期天野性中国是广播在澳大利亚ABC1和ABC HD下午7:30,从5月18日2008年。

乐谱陪系列是由巴纳比·泰勒组成,由郑裕彤和英国的中国乐团进行。

该系列产品被宣传为英国广播公司自然历史部的“大陆”节目中,蓝筹股的野生动物纪录片长时间运行链调查了世界上每个主要的土地面积的自然历史的顶点。

在此之前,野生加勒比地区在2007年,但与南太平洋2009年播出的BBC标志著延续链。

1 2008年255万观众(11%收视份额)5月11日“龙之心”

漓江,桂林的山

该系列的第一个程序集中在中国南方,那里的气候和地形非常适合种植水稻。

对原阳县暴跌的梯田下来2000米陡峭的山坡红河河谷,以及一些最古老的人造建筑在中国。

在一个苗族家庭在贵州省,红腰燕子的到达信号的时间种植。

从单一种植水稻这有利於其他生物包括小白鹭和中国池鹭。

数百下该喀斯特地区的石灰岩山丘洞穴中,少数已探索。

在忠东,整个社会,包括一所学校,住在一个山洞里的住所。

弗朗索瓦“叶猴,罕见的灵长类动物,用自己的攀岩技巧,进入洞穴,在夜间进行保护。

其他穴居人包括雨燕和里基特的鼠标耳蝙蝠,拍摄,第一次在黑暗中捕鱼。

淡水生物是中国南方人民的重要资源。

漓江鸕鶿渔民现在只练他们的艺术的游客,但草海,蜻蜓稚虫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收获。

一些美味佳肴,如淡水龟,是察觉罕见。

中国扬子鳄仅在安徽省感谢求生存,以致力於保护工作。

黄山短尾猴的队伍示撤退到树梢的安全性,当一个恶毒的中国莫卡辛被发现。

秋季水稻收获後,候鸟包括小天鹅和白鹤聚集在鄱阳湖。

2“香格里拉”18 2008年5月2.57M的观众(10.6%收视份额)

卡瓦格博(6740米),最高的山在云南,位於横断范围

这个情节型材西南部的云南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形成喜马拉雅山的东部边界,横断山脉已经被扣成一系列运行的南北向平行脊。

怒江是通过山瓜分他们的方式幽深的峡谷继承之一。

在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rainclouds的漏斗了山谷,创造了独特的气候中,从热带物种的蓬勃发展在更偏北的纬度。

云南种植物,其中3000被发现无处,吸引了西方植物学家和探险家,如约瑟夫岩石。

在周围Kawakarpo(6740米)的朝圣地的大雪森林,珍稀滇金丝猴正在拍摄的地衣为食。

在高黎贡山,热带和高山植物并肩成长。

鸟类在这里拍摄的,包括太阳鸟的附生植物和红腹角雉的求偶炫耀餵养。

在果树木吸引熊猴,黑色巨松鼠,而低於中国的250仅存的野生亚洲象觅食。

一个鲜为人知的竹蝙蝠群的拍摄在他们的栖息单杆内;每次击球是大黄蜂的大小。

一个巨大的大象山药花是腐屍甲虫在夜间授粉。

黑冠长臂猿被拍摄在无量山的森林。

云南人民包括傣族,哈尼族和基诺族部落,每个人都把森林是神圣的,他们收获可持续,但近代以来都带来了新的威胁,如橡胶园和旅游。

3“ *** ”2008年5月25日2.88M的观众(12%收视份额)

在青海湖岛上海鸟栖息地

青藏高原是第三批的主题。

它涵盖四分之一中国的土地面积,但只有2.5亿人生活在那里,广大藏传佛教信徒。

他们的宗教融合了传统的佛教与老萨满教的信仰,它的教义灌输尊重的态度来的野生动物。

珍稀物种,如黑颈鹤和藏马鸡可以直接从共存与人受益。

来自 *** 冰川Meltwaters形成大淡水湖泊,包括青海,恍如隔世。

筑巢的鸟类在这里有凤头grebes和斑头雁。

高原是一个高海拔的沙漠冷冻风席卷而过,但也是家中国最大的大型动物的浓度。

盤羊被认为下降的山坡他们的冬季放牧点。

在羌塘,藏羚羊的聚集拍摄在交配季节和野犛牛只在最偏远的地区发现的。

掠食性动物包括难以捉摸雪豹和藏狐,拍摄从 *** 熊企图获利猎鼠兔。

一个高度有利可图的“冬虫夏草”(yatsa gunbu)从春地收获用作祖传秘方。

生活甚至紧贴在最极端的环境;珠穆朗玛峰的山坡上都住著一个物种跳蜘蛛,而独特的温泉蛇在温泉暖其体生存在4500米。

佐贺达瓦节发生在神圣的冈仁波齐峰和吸引许多信仰的朝圣者。

*** 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它的冰川正在融化,这将对未来数十亿的谁依赖於从高原流的水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4“超越长城”01 2008年6月3.23M的观众(13.7%收视份额)

东北虎栖息接壤的阿穆尔河森林

第四集著眼於北中国的长城的土地。

在这里,来自不同民族的游牧部族仍然漫游,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改变,因为人们转移到现代城市。

在古满洲,最後的赫哲族渔民仍在撒网厚厚的冰冻结黑龙河下。

这里的森林支持野猪,这对核桃在冬季觅食,在中国仅存的野生东北虎。

鄂温克驯鹿牧民来自西伯利亚几百年前:现在,只有30仍然存在。

再往西躺在滚动蒙古草原的草原,并在巴彦布拉克,蒙古骑兵的牲畜共享草场和湿地与养殖蓑羽鹤和大天鹅。

继续向西,土地变得越来越炎热和乾燥,转向第一个由罕见的鹅喉羚漫游乾旱草地,然後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沙沙漠。

站在这里毁城镇,丝绸之路遗产,许多yardangs,沙雕刻的岩层。

地下灌溉水渠在绿洲吐鲁番的葡萄能进行培养,红尾沙鼠们迅速利用。

哈萨克牧民度过夏天在天山下降到准噶尔盆地,乾旱的土地接壤的戈壁沙漠前,越冬。

在这里,他们的牲畜共用少得可怜的牧场与地球上最後的野马。

哈萨克显示了与金雕狩猎的6000年历史的传统。

闭幕场景展示哈尔滨的冰雪节。

5 08 2008年6月3.19M的观众(13.3%收视份额)的“熊猫之乡”

电影讲述的求爱野生大熊猫交配

第五批中国特色的中央,这里是中国汉族。

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族群,他们的语言普通话最广泛使用的。

该计划著眼於人们如何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随著时间的推移。

中国古老的信念置於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高度重视。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的时期的开始,这个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

一些政治观点的对比目前的 *** 更加开明的政策环境与那些在 *** 主席,这导致了普遍的下降。

中国的扬子鳄和朱鹮是通过直接干预免於灭绝的两个物种。

其他的动物都受益於古老的精神信仰和习俗生活,促进尊重和敬畏野生动物:黄色黄鼠狼和鸳鸯北京有两个这样的生物。

然而,野生动物依然威胁非法偷猎用於食品和传统医学。

京西的谎言中国北方平原和黄土高原,黄河源头的肥沃土地。

对水的需求增加,改变了河流的流量,以及土壤侵蚀造成沙尘暴形成到达首都。

再往西,秦岭是一个避难所为中国一些最稀有的物种,包括羚牛,川金丝猴和大熊猫。

大熊猫的求偶和交配显示,拍摄,第一次在野外。

在九寨沟的五彩湖,独特的鱼游森林之中保存在水下。

2008年6月15日2.52M的观众(10%收视份额)

6“变革之潮”

罕见的黑面琵鹭越冬香港

最终方案的特点中国的公里海岸线,家至700万人。

尽管几十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迁徙路线的鸟类。

濒危丹顶鹤离开自己的北方繁殖地越冬盐城盐沼,最大的滨海湿地在中国。

射倒岛是在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但居民射倒岛pitvipers,埋伏在枝头搁浅海平面上升,谎言。

蛇撞击鸣禽,而另一个拍摄吞下一只翠鸟。

所有沿海,传统的种植方式让野生动物和人民共处。

作物从海藻和蚶在北方虾再往南各不相同,使鸟类,如大天鹅和黑面琵鹭繁荣。

佳茶叶种植者和惠安女收获的牡蛎也显示。

中国的河流和海域污染严重。

污水和化肥洗净,放入渤海湾原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母,这在中国是一个商业陷阱。

在长江口,动物的迁徙,如长江鱘鱼和大闸蟹都受到阻碍上游水坝。

在热带的中国南海,那里的珊瑚礁受到威胁,鲸鲨是罕见的游客。

拍摄其他稀有动物包括麋鹿和中国的白海豚。

在海南岛,猕猴被示跳进一家酒店的游泳池,epitomising野生动物和中国人民,并继续与传统自然和谐关系的挑战的不安并存的。

打造美丽中国生态之窗是指什么?

打造美丽中国“生态之窗”——写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年之际

巍巍昆仑脚下,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而生。 被誉为“生命之源”的三江源,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2016年,青海省肩负起国家生态文明改革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在三江源地区大胆尝试、扎实前行,探路国家公园体制,打造美丽中国“生态之窗”。

生态先行“两破两立”迎难改革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珍稀野生物种众多,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昔日,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三江源,充裕的牲畜存栏量使不少牧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受过牧超载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逐步发生退化,草原、冰川开始萎缩,不少河湖陆续干涸。 因源头植被涵水能力下降,三江下游一度水患频发。

2003年,国家在三江源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启动禁牧减畜、人工草补播、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工程,范围涉及15.23万平方公里。 期间,当地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

“在面积如此辽阔、生态系统如此脆弱复杂的区域开展人工生态治理,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为配合各项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原本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坚持生态先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取消对三江源地区GDP的绩效考核,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国土纳入工业禁止开发区域,对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和单位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

经过10余年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然而,相关体制机制矛盾同时显现,集中体现为机构权责不清、职能交叉,各类保护地功能、空间有所重叠等;牧民的生计也遇到挑战,由于缺乏劳动技能,一些禁牧减畜的群众增收艰难;在少数地区,人工生态治理虽持续实施,但效果不佳。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要求当地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最终建成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先行区。

“这意味着三江源地区将再次打破原有生态保护模式,在无任何成熟经验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探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 ”李晓南说。

突破“藩篱”重构区域生态“版图”

专家指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既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地,也不是自然保护区的“2.0版本”,而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说,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关键在于“体制”二字,需瞄准“痛点”,打通“梗阻”,突破“藩篱”“动真格”,最终将国家顶层设计与中国特色、当地实际相结合,建立全新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明确任务目标的青海,首先向旧有体制“开刀”。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实施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园区就整合了所涉4县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垂直统筹式生态保护机构,并在各村成立了牧民生态管护队。

“‘大部制’改革全面完成,县级部门整体精简了25%。 从此,生态保护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其他社会管理职能归地方政府,权责明晰。 ”长江源区治多管理处专职副主任才仁闹布说,自打破区域条块分割、实现垂直统筹管理以来,园区生态管护效能大幅提高。 以处置生态违法案件为例,过去需要多地、多部门沟通、协调、联动,费时费力、容易延误时机。 如今大家坐在一张圆桌上就能敲定行动方案了。

此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将12.31万平方公里的园区整体划分为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分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各分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针对性保护。 与此同时,各分园区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格一策”实施精准生态治理、利用。

“对于现有科学技术尚难恢复、昔日人工介入效果不佳的生态退化地区,试点将对其进行隔离保护、观察,更加注重自然恢复。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编制负责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主任何平说。

探路前行打造绿色文明“样本”

对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而言,放牧是他们大多数人唯一的生存技能。 当前,三江源地区贫困人口达24万,如何引导禁牧减畜后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使其能从中受益、实现脱贫奔康,这是青海在公园试点期间需要下好的另一盘“棋”。

李晓南说,从去年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设置了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相关牧民大部分从贫困户中择出,每户1名,培训上岗后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 截至目前,园区共有9975名牧民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5口以下的相关贫困家庭已达脱贫标准。 在地广人稀的三江源地区,牧民“点成线、网成面”构成的管护体系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4月,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课程试点班在青海大学开班,首批100余名本科生有望成为未来公园管理的专业后备力量。

体制试点实施1年间,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 今年3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以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依法审理各类生态案件。

1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逐步将我国航天相关技术应用于生态气候监测、公园日常巡护等领域。 同时积极与国外科研机构、世界著名国家公园对接,筹措组建高层次、跨区域的咨询专家组,为今后建立友好公园关系打下基础。

“通过这些举措,青海正努力将三江源打造为我国绿色文明的‘样本’。 ”李晓南说,截至目前,公园各项生态体制改革工作已得到有效推进落实,将于今年年内完成主要试点改革任务,步入国家公园发展阶段,力争于2020年前后建成。

演讲稿:建设美丽中国 500字谢谢.

1. 建设美丽中国,如诗如画的江山展现出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丽画卷。 在这画卷中,不仅有自然风光,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2. 俄罗斯拥有茂密的森林,英吉利拥有辽阔的大海,芬兰拥有宁静的湖泊,印度尼西亚拥有星罗棋布的岛屿。 我国也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珠穆朗玛峰的千年积雪、黄土高原的苍茫、西双版纳的茂密植被、华北平原的辽阔以及菏泽平原的宁静。 这些自然风光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3. 然而,我们还需努力,让这些自然景观更加美丽。 2015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在科技和环境方面的进步。 世博园内的美景是建设成果的体现。 4.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城市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心灵的美丽。 只有当人们彼此谦和、相互关爱,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美丽。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2499.html
孩子喜欢大人满意 搭配合理 豌豆炒肉的家常做法 清香味美
身材太完美! 张雨绮罕见泳装曝光 爱健身小蛮腰大长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