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近期“上新”的展品里,有不少文物都来自陕西,包括延安龙王辿旧石器遗址群的石制品以及西周贵族井叔家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等。
细石叶 宜川龙王辿遗址出土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展区,近期上新了来自延安宜川壶口“龙王辿旧石器遗址群”的石核、石叶、细石叶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展示了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先民的生活场景以及延安远古的地理环境。该展区之前的文物里有来自西安半坡遗址的“小口尖底陶瓶”、长武碾子坡遗址的“船形陶壶”、华阴横阵遗址的“陶罐”、临潼白家村出土的“圜底陶钵”等新石器时代多件陶器。
西安半坡博物馆 小口尖底陶瓶
“宅兹中国”展区,墙上的展板上展示着来自宝鸡出土的“何尊”拓片,其“宅兹中国”的铭文便出自这件重量级的文物,也是“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最近上新的带铭文“井叔铜钟”,记录着“井叔”用以祭祀祖先、祈求子孙后代福寿昌宁的虔诚愿望。此外,还“上新”了一批和“邓仲铜牺尊”一起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如铜軏 、铜轴饰、井叔铜钟 、青铜鼎、青铜方座簋、青铜簋、青铜钺,以及鸟龙纹牌状柄形饰玉龙、神人兽面形玉佩、西周串饰、玉琮等。其中青铜鼎身上的繁复纹饰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仪文化,而具有庄重造型和精美纹饰的簋和方座簋,展示了西周贵族的饮食习惯,特别是簋上的大兽面纹和兽形耳,更是西周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
“和融万方”展区,还能看到之前来自陕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陶仓、大泉五十、货泉铜币。其中陶仓为歇山式仓顶,长方形仓体,正面有两个窗口,质朴无华的陶土质感见证了汉代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粮食储备的充足。而来自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出土的“唐代石狮子莲花望柱”、西安未央区中查村出土的“北周菩萨立像”和西安唐墓出土的“唐版雕梵文陀罗尼经”,则不仅展示了唐代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唐长安城在文化交融与宗教传播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通讯员 马凤霞
陕历博三件国宝亮相央视 解读文物背后的基因密码
杜虎符(资料图片)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局部)新闻提示
12月3日晚大型国宝探秘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三套正式开播,《国家宝藏》让传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片和符号,而是带着故事、温度、情感寄托的存在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我国九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为观众详细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而这其中就包含陕西历史博物馆选送的三件国宝。
“我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看门人强跃,在这里,一百七十余万件展品,十八件国宝级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灿烂剖面。 ”这是即将播出的《国家宝藏》陕西篇中的一个片段。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说,此次亮相《国家宝藏》的是杜虎符、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等三件国宝。 那么,这些从博物馆一百余万件藏品中遴选出的珍贵文物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秦杜虎符
差一点被当废铜卖掉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件珍贵的虎符,它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调兵凭证——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 “虎符”,也称“兵符”,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形状呈虎形,故称“虎符”。
秦杜虎符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少年杨东峰在村西帮助大人平整土地时,铁锹“铛”一声脆响,挖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疙瘩。 当他把外面的泥土弄掉之后,露出了一件动物形状的铜质器物,有头有尾有腿,样子像猫又像虎。 尽管并不知此为何物,但杨东峰还是将它放在衣服口袋里带回了家。
“本想把这件金属动物拿去当废铜卖,但废品收购站的人说这东西太轻,值不了几个钱。 ”杨东峰只好把它拿回家,随手扔在了自家院中的窗台上。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件金属动物成了几个孩子手中的玩物,被他们在游戏中丢来摆去,磨得久了,“铜老虎”青黑色的身上渐渐显出了漂亮的金黄色文字。 文字为篆书,杨东峰看不懂,但他感到手中之物是一件有来头的“玩意”。 于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他揣着这件神秘器物辗转找到了陕西省博物馆,碰巧遇到了考古专家戴应新。 一番审视后,戴应新初步断定眼前的器物是一枚十分罕见的战国虎符。 发现虎符的杨东峰,仅仅要求发一套红卫兵穿的军服作为上缴虎符的代价,但博物馆没有军服,在戴应新的操办下,杨东峰获得了一张陕西省博物馆发给的表扬信,因献宝有功,得到了7元人民币的奖金。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40字铭文中“右在君”三字很重要,给出这个虎符制作的具体年代在秦惠王称王前。 结合杜虎符出土地点和上面的铭文,戴应新研究认为,因先秦的最高统治者称王、称公而不称君,只有秦惠王一人曾在很短的时间里称过君,不久改称为王。 《史记》记载:“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四月戊,君为王。 ”因此说秦杜虎符是战国时秦惠王称王前的产物。
“这个杜虎符,这是在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最严肃的传递君王和边塞之间,使用和调动兵力的信物。 这就是一种命令、这就是一种诚信,也是一种权威。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说,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 虎符的铭文制作工艺,是在虎身先錾刻出阴文字槽,再将极细的金丝嵌入阴文字槽之内,最后打磨平整光亮。 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然熠熠闪光。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代“白富美”的高级香包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件即将亮相央视的国宝,竟然来自47年前的一次意外发现。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那是1970年10月5日下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一处工地(现西安水文巷)内,现场一片忙碌。 民工们像往常一样打地基的打地基,运土的运土。 当地基下挖到距地面80厘米的时候,突然露出了一个陶瓮。 “挖出古董啦!”正在施工的民工们一下子都围了上来。 瓮盖一打开,一罐子的宝贝金光闪闪,人们一下子惊呆了。 现场有人赶忙将这一情况报到当时的“革委会”,最后到了陕西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立即派韩伟、雒忠如、杭德州、王玉清、戴应新等同志前往清理。 到达现场后,专家们一边对出土文物实施保护,一边继续向四周普探。 几天之后,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北侧不远处,第二个陶瓮露了出来,其大小和形状与第一个陶瓮基本相同,只是上面盖了一层银渣。 戴应新打开这个陶瓮后发现,瓮口是一块方玉,方玉下面摞着银盘、银碗。 金盆、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玉带、银盒、鎏金鹦鹉提梁银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等器物都在里面,琳琅满目,令人惊叹不已。
此后,有专家考证,何家村遗宝的主人可能为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而遗宝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 刘震应是逃亡时将其仓促埋藏于地底,后因参加叛军,刘震夫妇在唐军收复京城时被斩,这些宝藏便从此不见天日。 遗憾的是,虽然刘震的身份、时间、事件上都比较吻合,但是关于刘震出逃的这段史料记载并不在正史中,所以这个人物作为窖藏主人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
这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除了牵出一段乱世秘史以外,更联系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凄美的篇章。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出逃,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思念杨贵妃,曾派人到马嵬坡“秘令改葬”,然而当挖开坟冢时,“肌肤已坏,唯香囊犹在”。 什么样的香囊竟然在地下埋葬而不腐烂?而当此“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出现时,谜团解开,原来唐代香囊实际为金银制,是唐贵夫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 何家村出土的香囊则再次印证了唐代的香囊确属金银所制,同时,也正因为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的互相联系、彼此印证,我们才得以窥见历史真容的一角。 这段经典的古代爱情故事,也因为精美绝伦的银香囊,而变得真实可辨、历历在目!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件文物的精妙之处在于下部球体中的机环。 香囊中的持平装置完全符合陀螺仪原理,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 ”强跃说,这一原理在欧美是近代才发现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而中国最晚在1200年前的唐王朝时就已掌握了此项原理。 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香囊却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令人叹绝。
《阙楼仪仗图》壁画
唐代高超建筑艺术的见证
在唐代,无论官职大小,他们上朝觐见皇帝时走到皇宫前的一处楼台前,都要驻足而思,想一想自己给皇帝的奏章中是否有缺(同“阙”)失,这处楼台就是“阙楼”。 45年前,考古人员在乾县乾陵乡韩家堡村一处唐墓内发掘出土了40余幅色彩斑斓、生动逼真的壁画,内容更是涉及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伎乐、男侍、僮仆、宫女、畋猎、驯兽、饲禽……其中,墓道东西两壁两幅《阙楼仪仗图》所描绘的,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享用的三出阙。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在这里安身呢?
墓葬的主人叫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并被高宗立为皇太孙。 公元684年2月,当上皇帝仅仅两个月的李显,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重润也被废为庶人。 公元698年,已经76岁的武则天意识到需将皇位交还李氏,便召回李显重新立为皇太子,李重润也被立为邵王。 然而好景不长,年仅19岁的李重润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依靠大臣们的帮助,李显再次坐上皇帝宝座后,就在政治上拉开了为李唐王室成员平反昭雪的序幕,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李重润的重新安葬。 他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同时,在乾陵高宗身边不远处将李重润重新安葬,并给予“号墓为陵”的特殊礼遇。 这在唐代也是首开先例,其规模也是绝无仅有的。
考古人员发现,在懿德太子墓的墓道东西两壁绘有两幅装饰华丽的《阙楼仪仗图》,其中所描绘的,是非同一般的三出阙,等级最高的一种礼制性建筑,只有皇帝才可以享用,往往也是帝王居所的标志性建筑。 壁画中,从阙楼进入皇宫,是由近200名文武百官组成的仪仗队伍,包括步行卫队、骑马卫队和车队。 从车的形制和装饰看,它属于礼制规定的皇太子级别的金辂车。 但金辂车前插用羽毛和贴金装饰的雉尾障扇,却是皇帝级别的仪仗器具,再加上两侧便房里贴金饰银的甲装骑马俑队伍和装饰华丽的三彩三花御马,皇帝的威严和气派让人望而生畏。 唐中宗的良苦用心从中不难看出:虽然贵为皇帝,当年的他却无法保护自己的爱子,这一定是一件让他终身扼腕的憾事。 而他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懿德太子能够在另外的一个时空,在这样一座虚拟的皇宫里,享受着他未曾实现的皇帝梦吧。
“如果说香囊代表着唐代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内涵,那么,《阙楼仪仗图》则代表了唐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强跃说,《阙楼图》是非常精彩的古代建筑艺术的写实作品。 它画面壮阔,以山峦树木为背景,周围绘城墙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 阙,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夹门而建,高大宏伟,自上而下,由屋顶、屋身、平坐(古代建筑名词,即复道,阁道,与后世楼前的望台相同,外设阑干)、墩台四部分组成。 屋顶为庑殿式,上有鸱尾,屋檐出檐深远,上画出筒瓦和滴水,屋檐下有飞檐和椽子,长度基本相等。 屋身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有回廊。 平坐分两部分:一是单钩阑,阑版上画出蔓草花纹;二是平坐斗拱。 墩台为砖土结构,中间用长方砖砌成,周围有忍冬蔓草花纹。 专家研究认为,《阙楼仪仗图》为了解唐代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国博大展再上新,百余年考古成果集中亮相,体现了哪些文明之美?
国博大展展览了两百多件文物,这些文物闪耀着文化的光焰,体现了多彩的瓷器之美、各具风格的古画之美、精美的各代服饰之美等,本次展品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全方位展示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美。
陕西历博改版升级:从西周淳化大鼎看到唐代壁画
经过十个月的提升改造,以收藏展示周秦汉唐国宝文物知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日前以全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
“澎湃新闻”获悉,新亮相的“国宝馆”是本次升级改造的一大亮点,它将以三个月为一期,陆续展出100件(套)陕西最顶级的文物珍品。 除了世人熟知的鎏金铜蚕、杜虎符等国宝级“超人气”文物展出外,淳化大鼎无疑是“国宝馆”第一件重量级文物。 据了解,提升改造后的《陕西古代文明》展中共计展出文物从之前的3006件(套)增加到3149件(套)。 其中增加了近十年陕西考古新发现和其他博物馆借调文物186件(套)。
杜虎符
鎏金铜蚕
在近日的陕西历博“博物馆之夜”上,馆长强跃介绍说,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文明》展览自2008年开展至今,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1700万人次,有7000余名志愿者为观众务服40万小时,有4000多名讲解员为观众讲解50万批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6000场次,在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天,它换了新颜。
新的《陕西古代文明》展览脉络基本遵循周秦汉唐的历史线索,分别为史前时期、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盛唐气象。
兵马俑背后的多媒体投影
金怪兽
而且展览增加了近十年陕西考古新发现精品文物,吸收了当代博物馆最新陈列理念,采用了最新展示传播手段,充分反映了陕西古代文明发展成果和水平。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表示,“展览中我们增加了许多新的传播手段,如观众与文物的互动、多媒体与文物的互动等等,大量的艺术品(雕塑、模型、场景等)和多媒体设施(投影、动漫、互动体验游戏等)出现在了最新的陈列展中,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背后故事。 ”
另外,展览按照最新的展陈大纲,在原有主题体系不变的情况下,以时间为序将最能体现这些考古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及文物,补充进了原有的各个单元中。
人面型陶器座
人面鱼纹盆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人面型陶器座,石峁遗址出土的陶鹰和壁画,石鼓山遗址出土的户卣,潼关税村隋墓出土的陶俑,还有五代冯晖墓的砖雕等等,这些平日难得一见的文物,都将出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升级改造后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上。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董理介绍说。
而开辟国宝馆,也是此次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升级改造工作的一大亮点。 董理介绍,他们罗列了一份文物名单,基本囊括了陕西最顶级的文物珍品。 按照计划,名单上的一百件(套)文物将以三个月为一期,陆续进入国宝馆进行重点展示。
淳化大鼎
雁鱼灯
收藏于咸阳文保中心的西周体量最大的青铜鼎——淳化大鼎成为了亮相“国宝馆”的第一件重点文物。 淳化大鼎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体量最大的圆鼎。 因在鼎的顶部、腹部共有5只鼎耳为世界独有,因浑身刻有兽纹又被称为兽面纹五耳鼎。 专家介绍,1979年12月,这个鼎一出土就刷新了陕西乃至全国青铜器出土之最。 而且这个淳化大鼎从青铜器铸造技术来说,也是达到了一种最高的铸造水平,它的纹饰和造型在青铜器里边都是最好的。 西周时期王室贵族主要活动在宝鸡的岐山、扶风一带,而这件鼎出土于咸阳淳化,两地相距甚远,加上该鼎没有任何铭文,自从出土后它的身世一直是历史谜团,但这也为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和青铜器铸造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国宝回家”为题,协调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其他省外博物馆的“陕西籍”文物来这里展出。
展览现场
展示的唐代壁画
此外,陕西历博的唐代壁画珍品馆继续展示大量唐代壁画精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强跃表示,“通过改造,我们尽可能地从文物的遴选,包括文物背后的故事,用这件国宝来说一段历史,来代表一个王朝,来代表一段中华优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