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必要时建立军事指挥所等问题 乌总统就俄库尔斯克地区局势召开会议

乌总统就俄库尔斯克地区局势召开会议 讨论必要时建立军事指挥所等问题

当地时间8月1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局势举行会议。泽连斯基在其官方社交平台上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表示, 会议上讨论了有关该地区安全、人道主义援助、必要时建立军事指挥所等问题 。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军队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和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要求。

8月14日稍早时,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表示,乌军已控制俄罗斯库尔斯克州1097平方公里的地区。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8月14日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乌克兰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发动恐怖袭击,导致双方和谈话题将会长期暂停。

鉴于地区局势极其紧张,与库尔斯克州相邻的俄别尔哥罗德州8月14日宣布进入地区级紧急状态,以加强保护该州居民。


苏联出元帅的地方是哪里?

烽火岁月

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俄罗斯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团以上指挥军官的学校。

学院创办于1918年,院址在莫斯科,称工农红军总参学院。 1924年,伏龙芝元帅任院长。 1925年,学院以伏龙芝的名字命名。 伏龙芝军事学院1931年开设了坦克和炮兵课程,1939年建立了防空系。 1941年,学院迁往塔什干,开设了干部培训速成班。 1943年,伏龙芝军事学院从塔什干迁回莫斯科,并重新开发了基本系,学制改为3年。 1947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制度。 伏龙芝军事学院于1922年获红旗勋章,1943年获“列宁勋章”,1945年获“苏沃洛夫勋章”,1978年获“十月革命勋章”。 该院还荣获了“伏龙芝红旗军事学院”的称号。 1992年,学院改名为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

学院旧址

该院的历史与苏联武装力量的建设和巩固、苏联人民为争取祖国自由和独立的斗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学院是在复杂的条件下创办的,是在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与白匪和武装干涉者激烈搏斗、国内形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始教学的。

1924年时,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少年营国内战争时期,经常有大批或单个学员被派往武装斗争最紧张的地方。 在欢送学院毕业生和学员奔赴前线的隆重集会上,常有苏维埃共和国著名的党和国务活动家出席。 1919年4月19日和6月14日,列宁两次亲临学院,对开赴东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学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临别赠言。 列宁一向十分关心学院的活动,经常给以多方面的支持。 国内战争时期,有1/3的学员因积极赴前线作战而荣获“红旗勋章”。 党组织在学院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共产党员在教学和军事学术活动中都起了先锋作用。

国内战争结束后,学院对教学、科研和党政工作进行了调整。 在完成这项任务中,1924年4月~1925年1月任该院院长的伏龙芝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他的领导下,健全了学院体制,改革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废弃了不必要的科目。 重视了野外作业,发展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活跃了军事科学协会和研究生班(1924年1月成立)的活动。 随着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炮兵和航空兵的发展,学院面临着为团至军级培养具有广泛知识的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的任务。 为此,成立了摩托化和机械化、空军和战斗训练等教研室。 1931年,在战役学教研室基础上成立了战役学系,培训集团军级至方面军级的指挥、参谋干部。

毕业的学员直接开赴前线作战

1931~1932学年度,学院不仅招收了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而且接收了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等学员。 二战前夕和战争初期,学员和教员人数增加了。 当时十分重视研究西班牙战争、哈桑湖地域和哈拉欣河作战以及苏芬战争的经验,提高了野外作业的地位,学员参加实兵演习也更为经常。

伏龙芝滨河街远眺苏德战争开始后,学院缩短了学制,同时积极参加建立莫斯科防区。 教员们参加了首都民兵部队和歼击队的培训。 仅1941年就为作战部队输送军官约3000名,而在整个战争年代共向部队输送了1.1万名训练有素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 他们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其中很多人成了苏联英雄,荣获政府崇高奖章。 不少毕业生和教员在和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战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大将阿帕纳先科和瓦图京,上将基尔波诺斯,中将叶夫列莫夫,工程兵中将卡尔贝舍夫等。 战后,学院广泛开展了研究和总结战斗经验的活动,并从开始深入研究军事学术中的新问题。

组织机构和课程设置

学院设院长1人,另设教学、科研和政治工作副院长各1人。 学院下设训练、政治、研究及物质技术保障部,以及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等机构。 主要教研室包括战役战术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室、苏共党史和党政工作教研室、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教研室、外语教研室等。 学院设基本和函授两大系,以及进修班和研究生班。 基本系设合成军队、侦察、空降、登陆等专业。

学院优先招收毕业于诸兵种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学校、担任过2年以上营级指挥官职务、具有分队指挥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战斗素养和政治素养、年龄在38岁以下的大尉和少校。 招生办法是领导推荐、逐个审查、考试入学。 考试科目包括俄语、数学、文学、战术、技术装备等。 基本系每年招生近300人。 函授系招生人数较多,相当于基本系的2~3倍。 学员毕业后均实行统一分配。 一般晋衔1级,晋职1~2级,担任不低于团参谋长的职务,个别学习优秀者可能任团长。

现在的学校主楼

基本系开设的课程有合同战术、战役学、战史、外军史、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和党政工作、外语、军事心理学、军事教育学、军法学和军队财务管理等。 合成军队专业学制为3年。 第一年学习基本战术理论和团攻防战术,第二年学习师战术和指挥,第三年学习集团军战役理论和指挥,毕业前两三个月还要学习方面军战役等有关知识。 函授系课程设置和进度与基本系相同,但以自学为主,学满6个学期后准予参加毕业考试。 学院强调全面提高学员的战役、战术和军事技术素养,培养学员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优秀合成军队指挥员。 训练中强调综合运用讲课、课堂讨论、自学、各种作业、各类演习等多种形式,既提高理论水平又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强调利用现代化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师资从全军选调。 许多教员是经过战争考验、多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将军和其他级别的军官。 教员队伍基本上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 比如战役战术教研室,教员教龄在10年以上的占37%,5年以上的占31.5%,5年以下的占31.5%。

学院教学法较先进,训练中特别强调综合运用讲课、课堂讨论、自学、各种作业、各类演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员的战役、战术和军事技术素养,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还强调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诸如模拟指挥所、实验室、教学中心等,以使学员通晓武器和技术装备,训练掌握现代化器材,学会运用自动化指挥系统指挥军队等。 该院的教员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许多教员都是经过战争考验,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将军和军官,并都有博士学位。

伏龙芝其人

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不能不谈一谈伏龙芝这个人。

伏龙芝

伏龙芝是苏联国内战争中最著名的红军统帅之一。 他1885年生于吉尔吉斯斯坦比什佩克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市),是著名的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军事家、卓越的军队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1924年4月,伏龙芝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工农红军参谋长之职兼任军事学院院长。 这样的任命说明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对培养军事干部的重视,也确认了学院在这一重要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伏龙芝来到学院后,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培训目标。 他要求学员不仅要掌握军事技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为适应世界军事的发展,伏龙芝对学院的组织结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作为杰出的军队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非常重视在军事学术重要原理方面统一认识的问题。 他不仅专门撰文指出统一军事学说、统一军事学术基本观点的重要性,而且在统一学院的训练方针、统一作业内容及其实施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为院校教学、部队训练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10月,伏龙芝不幸逝世,年仅40岁。 在哀悼这位深受全院爱戴的院长的日子里,全院人员请求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他的名字为学院命名。 委员会批准了这一请求。 工农红军总参学院从此更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 该学院现已并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但俄国人还是习惯称之为伏龙芝军事学院。

著名校友

该院在苏联甚至在世界享有盛誉,为苏联武装力量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如苏联元帅崔可夫、格列奇科、朱可夫、沃罗诺夫、比留佐夫等都毕业于该院。 中国元帅刘伯承、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杨虎诚上将等亦都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英雄”朱可夫

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军事家。 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朱可夫

朱可夫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代曾在莫斯科当学徒,并于1915年应召进入沙俄军队骑兵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朱可夫曾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 十月革命后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在一次遭遇战中,他率领部队以100人对2000人的劣势坚守了阵地七个小时,得到斯大林的赏识。 1918~1920年他参加了苏俄国内战争。 1923年朱可夫成为团长,1930年升为旅长。 他是新的装甲战争理论的热心支持者,并且他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对纪律的严格要求也给他带来了名气。

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外蒙古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 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 朱可夫因在这次战役中的杰出指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将军衔,随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军溃败。 朱可夫签署了要求苏联红军立即组织反击的命令,但没有效果。 德军长驱直入后,重点进攻基辅。 朱可夫经过判断,提出应该撤出基辅,避免被德军合围而引起更大损失。 他的这一观点和直率的性格使他与斯大林发生冲突,被任命为预备军司令员,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总参谋长。 以后的战争进程显示了朱可夫的洞见,如果当时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就不会造成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

朱可夫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后,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地区成功实施了叶利尼亚反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稳定了当地的战线。 9月列宁格勒告急。 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为大本营代表,前往列宁格勒,从此开始了他各地协调指挥的序幕,也因此被称为“消防队长”。

朱可夫到达列宁格勒之后,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 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带动下属,合理利用有效的兵力进行重点防御与反击,稳定住了防线。 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朱可夫被调回莫斯科代替铁木辛哥组织莫斯科保卫战。 12月保卫战结束,德军退出莫斯科周边地区。

1943年初,朱可夫与伏罗希洛夫元帅一起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战役胜利后,朱可夫晋升为元帅;同年夏季,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库尔斯克战役。 1945年5月8日深夜,朱可夫主持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并代表苏联签字。

战后,由于战功显赫和自身性格的缺点,朱可夫遭到斯大林的猜忌。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他被召回莫斯科;1955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但朱可夫在帮助赫鲁晓夫的过程中,因骄傲地表示:“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从原地移动。 ”赫鲁晓夫随之感觉朱可夫的威胁,趁朱可夫出访之机将他架空,在他回国后以“波拿巴主义者”的莫须有罪名解除了他的国防部长职务。

赫鲁晓夫下台后,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 闲居的朱可夫著有《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军事著作,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许多著名战役,并阐述他的军事思想。 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 少年时投笔从戎,立志报国。 1911年在开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 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

刘伯承

1916年3月在攻占丰都时右眼中弹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8年下半年,刘伯承被调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他踏进校门,一条醒目的大标语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切战术要适合一定的历史时代,如果新的武器出现了,则军队的组织形式与指挥也随之改变。 ”刘伯承由此联想到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时,曾在教室里看见的一幅标语:“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这两条警句的深刻内涵,对刘伯承的军事思想有深刻的启迪。

为了彻底弄通为什么“一切战术要适合一定的历史时代”,刘伯承从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找到了理论根据:“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 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 这里起变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知识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兵士成分的改变;天才的统帅的影响最多只限于使战斗的方式适合于新的武器和新的战士。 ”恩格斯这段精彩非凡的理论,深深地打动了刘伯承,他鼓起勇气把这一节翻译成中文。

从此他十分重视对恩格斯军事著作的学习,从中受益匪浅。 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主要课程有战略、战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苏联内战史)、军事地理、俄文等。 刘伯承学习军事理论,力求结合实战,每学一门课程,他都切实地联系过去亲历的战例,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因此,不论是课堂提问、图上作业或野外演习,他都学得扎实,理解透彻。

1930年夏,刘伯承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7年1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长征中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拥护毛泽东的主张。 5月,指挥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保证了全军顺利北渡金沙江。 尔后与聂荣臻率先遣队为全军开路,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 5月25日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组织指挥所部进行了夜袭阳明堡、七亘村伏击战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后又取得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 后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汇合的武装集团,实行主力地方化,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出击,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同时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根据地的进犯。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1945年9月起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 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组织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远离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重兵围攻。 9月起与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1948年11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的广大地区。 同年冬,指挥西南战役,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50年底,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后兼政委)。 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9年后还曾负责战略研究工作,为推进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2年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二战时苏联将领朱可夫的情况呀?

简介朱可夫[1](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公历1896年12月2日(儒略历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他被俄罗斯人民尊称为“苏沃洛夫式”的民族英雄。 [编辑本段]初露头角朱可夫生于卡卢加州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一贫苦家庭。 朱可夫曾在莫斯科学徒,并于1915年应召进入沙俄军队骑兵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朱可夫曾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 十月革命后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在一次遭遇战中,他是100人对2000人 并且坚守了阵地七个小时。 得到斯大林的赏识。 1918-1920年他参加了苏俄国内战争。 1923年朱可夫成为团长。 1930年升为旅长。 他是新的装甲战争理论的热心支持者,并且他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对纪律的严格要求也给他带来了名气。 1937到1939年斯大林对军队进行了清洗,装甲战的倡导者图哈切夫斯基被枪毙,其他很多军事将领也入狱,朱可夫却幸运的逃过了的清洗,并且继续升职。 关于这一情况,一般认为是朱可夫的骑兵背景帮助他逃过一劫,当时的苏联元帅中,骑兵出身的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都受到重用,而其他三人均被清洗。 [编辑本段]苏德战争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蒙古国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 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 这一战役由于远离欧洲主战场,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这一战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放弃了北进的意图,而将主要用兵方向定在东南亚,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 朱可夫因在这次战役中的杰出指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将军衔,随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 在总参谋长任上,朱可夫主要任务是提出防御德国攻击的计划。 随着原苏联的秘密档案的解密,某些历史学家认为朱可夫曾在1941年5月提出先发制人的进攻德国的方案,但是被斯大林否决了。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军溃败。 朱可夫签署了要求苏联红军立即组织反击的命令,但没有效果。 德军长驱直入后,重点进攻基辅。 朱可夫经过判断,提出应该撤出基辅,避免被德军合围而引起更大损失。 他的这一观点和直率的性格使他与斯大林发生冲突,被任命为预备军司令员,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总参谋长。 以后的战争进程显示了朱可夫的洞见,如果当时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就不会造成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 而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后,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地区成功实施了叶利尼亚反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 稳定了当地的战线。 9月列宁格勒告急。 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为大本营代表,前往列宁格勒,从此开始了他各地协调指挥的序幕,也因此被称为“消防队长”。 朱可夫到达列宁格勒之后,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 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带动下属,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进行重点防御与反击,稳定住了防线。 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朱可夫调回莫斯科代替铁木辛哥组织莫斯科保卫战。 12月保卫战结束,德军退出莫斯科周边地区。 1942年夏季,斯大林、铁木辛哥不顾朱可夫反对,强行发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结果损失惨重,约50万名官兵被俘,德军前出至顿河河曲和高加索山南麓;朱可夫因此出任最高副统帅,并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线。 一般认为他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划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段时间朱可夫主要策划维亚济马方向的无果的攻击行动,而在他的回忆录中抢夺华西列夫斯基的功劳。 1943年初,与伏罗希洛夫元帅一起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战役胜利后,军衔晋升为苏联元帅;同年夏季,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库尔斯克战役;而前线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则回忆说朱可夫并未参与库尔斯克战役的决策,他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 1944年朱可夫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组织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 1945年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率军攻克柏林,于5月8日深夜主持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并代表苏联签字;同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胜利大阅兵中担任检阅首长(罗科索夫斯基为受阅部队总指挥)。 [编辑本段]战后的朱可夫战后,由于战功显赫和自身性格的缺点,朱可夫遭到斯大林的猜忌。 1946年索科洛夫斯基接替他任驻德苏军司令,朱可夫就任苏联陆军总司令。 1947年遭到斯大林指责,被派到远离莫斯科的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来又贬到战略位置更加次要的乌拉尔二级军区任司令员。 1953年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但斯大林随即去世,所以无从证实朱可夫被召回的原因。 1953年朱可夫参与逮捕贝利亚的行动,因此成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1955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1956年朱可夫负责制定了入侵匈牙利的计划。 1957年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发生矛盾,后者在主席团会议上要求赫鲁晓夫辞职,赫鲁晓夫要求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 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派军用飞机将所有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并做了有力的发言指责莫洛托夫等人参与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从而巩固了赫鲁晓夫的位置。 但朱可夫在帮助赫鲁晓夫的过程中,因骄傲的表示:“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从原地移动。 ”赫鲁晓夫随之感觉朱可夫的威胁,趁朱可夫出访之机将他架空,在他回国后以“波拿巴主义者”的莫须有罪名——即图哈切夫斯基冤案同一名称的罪名——解除了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 赫鲁晓夫下台后,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 闲居的朱可夫著有《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军事著作,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许多著名战役,并阐述他的军事思想。 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朱可夫在从士兵到元帅的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获得过四次苏联英雄称号(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这在苏联历史上仅有两人(另一人是对勋章有执着狂的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同时也是获得两次胜利勋章的三个人之一(其他两人是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 除此之外,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 但他还获得了一个称号,那就是“粗暴长官”。 2005年5月9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正式设立“朱可夫勋章”,嘉奖今后卫国战争中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 女儿艾德拉·朱可娃 玛莎、伊拉[编辑本段]历史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战役,成功地粉碎了德国的侵略,并率领苏联红军攻占柏林。 朱可夫为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载入史册。 正如苏联二战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将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所言,朱可夫已成为战场上胜利的永恒象征,为后人所敬仰。 朱可夫是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功勋卓著,先后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勋章2枚,以及奖章和外国勋章多枚,并4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朱可夫善于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具有组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卓越才干;在训练与作战中深入实际,作风果断,深得官兵拥戴。 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 朱可夫在军事上的成就,已成了苏联军事学术的宝贵财富。 朱可夫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作为与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民族英雄载入史册。 今天,他已成为战场上胜利的象征。 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赞颂的那样:“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种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 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编辑本段]年谱1896年12月2日,朱可夫出生。 1906年,小学毕业1915年8月7日,应征入伍。 因作战勇敢并俘获一名德军军官而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 1916年,加入红军。 1919年3月1日,正式成为一名俄共(布尔什维克)党员。 1920年,担任独立骑兵第14旅第1团第2连连长。 1922年,获得红旗勋章。 1930年,被任命为骑兵第7师第2旅旅长。 1933年,担任白俄罗斯骑兵第3军第4师师长。 1937年,就任骑兵第6军军长。 1939年6月,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勒欣河战役,以伤亡9000余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毙伤日伪军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 1940年6月,晋升为陆军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 1941年1月,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次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朱可夫成为7名成员之一。 1941年7月29日,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但斯大林不同意,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最后,斯大林解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派他到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1941年9月,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朱可夫受命于危难之际,率领列宁格勒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作战,稳定住了防线。 1941年10月,调回莫斯科,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顶住了德军的正面强攻,最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8月,被任命为副最高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 参与策划斯大林格勒会战,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1943年1月18日,指挥列宁格勒破围战,取得胜利,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同年夏季作为大本营代表协调指挥库尔斯克会战。 1945年4月16日,出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指挥所部于5月2日首先攻克柏林。 5月9日,代表苏联在德国投降书上签字。 6月22日奉命出任胜利大阅兵首长,于24日骑白马检阅受阅部队。 1953年3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1955年2月,继布尔加宁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1956年苏共20大上进入党中央主席团。 1957年10月被解除本兼各职。 1964年恢复名誉。 1974年,在莫斯科逝世。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5505.html
2字头 美国通胀重回 时隔三年
系列手机正式发布 Pixel 谷歌自研处理器跑分曝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