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家基金公司有变化 QDII累计批准额度达1678亿美元

每经记者:黄小聪每经编辑:彭水萍

今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更新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记者注意到,截至5月底,累计批准额度为1677.89亿美元,其中证券类为921.7亿美元,相比于4月末的905.5亿美元,又有所增加。

而具体到证券类额度方面,超30家基金公司的额度在5月份有新变化,比如博时基金、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的额度都有小幅增加。

证券类累计批准额度921.7亿美元

今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更新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截至5月底,累计批准额度为1677.89亿美元,相比于4月底的1655.19亿美元小幅增长。

分类型来看,银行类累计批准额度从4月底的270.3亿美元增加到5月底的275.8亿美元;证券类累计批准额度从4月底的905.5亿美元增加到5月底的921.7亿美元;保险类累计批准额度从4月底的389.23亿美元增加到5月底的390.23亿美元;信托类累计批准额度维持不变,依然是90.16亿美元。

可以看出,证券类的累计批准额度增加最为明显。

多家基金公司QDII额度小幅增加

具体到各家公司的额度方面,记者注意到,超过30家基金公司在5月份都有新批额度。

进一步来看,目前累计批准额度超过50亿美元的是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和南方基金,分别为77.3亿美元、67.3亿美元和59.8亿美元,相比于4月末的76.8亿美元、66.8亿美元、59.40美元,均有小幅增加。

此外,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的额度均超过了30亿美元,这3家公司的最新批复额度相比于4月末的额度,同样有小幅增加。

多只QDII限制大额申购

从各家基金公司获批的额度来看,此次增加的幅度都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又有不少QDII限制大额申购,比如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ETF联接(QDII)于5月30日公告称,决定自2024年5月30日起,单日每个基金账户累计的申请金额在本基金人民币份额中任意一类基金份额上应小于或等于500元,美元份额应小于或等于50美元。

还有5月20日时,汇添富基金曾公告称,自2024年05月21日起,汇添富美元债债券(QDII)人民币调整大额申购、大额定期定额投资业务限制金额,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申购、定期定额投资的金额不应超过50000元,汇添富美元债债券(QDII)美元现汇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申购、定期定额投资的金额不应超过7000美元。

据记者进一步了解,其实有些基金公司在此前就已经出现额度比较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QDII产品表现不错,投资者关注度不断提升。基金公司为了控制规模,以及考虑到额度等因素,只能对QDII进行限制大额申购的操作。

有基金公司人士甚至表示:“(额度)常年紧张,所以常年限购。”不过具体到每家基金公司,额度的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者在选择时,也要注意分散配置,不要盲目追逐热点。

每日经济新闻


什么叫QD11基金?

什么是QDIIQDII是一项投资制度,设立该制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以创造更多外汇需求,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平衡、更加市场化,并鼓励国内更多企业走出国门,从而减少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盈余”,直接表现为让国内投资者直接参与国外的市场,并获取全球市场收益。 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门最早提出,与CDR(预托证券)、QFII一样,将是在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以容许在资本账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QDII背景简介· QDII(即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认可本地机构投资者机制),是允许在资本帐项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内地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 QDII意味着将允许内地居民外汇投资境外资本市场,QDII将通过中国政府认可的机构来实施。 有关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内地居民将所持外币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港股。 ·QDII由香港特区政府部门最早提出,与CDR(预托证券)、QFII(外国机构投资者机制)一样,将是在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 而且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CDR、FDII在技术上有着相当难度,相比而言,QDII的制度障碍则要小很多。 QDII意味着将允许内地居民外汇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即指投资于香港及其他国家资本市场。 QDII可以为我国有序开放资本市场积累经验,将为培育内地机构投资者起到积极作用。 特别是对香港资本市场,虽然从资金状况看,对市值已近亿港元的香港市场而言,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允许施行QDII,先期进入香港市场的资金不会超过五十亿美元。 2007年2月9日,中国银行在其网站上贴出公告,称其首款QDII产品中银美元增强型现金管理(R),自2007年1月12日起,产品份额数已连续二十个工作日低于2亿,达到了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产品终止条件,管理人宣布终止产品,从2007年2月12日起,不再接受申购申请,同时从2007年2月14日起不再接受赎回申请。 没有赎回的投资者,将参与最后的清算。 人民币升值加速,导致产品收益率太低,是中银美元增强型现金管理(R)被迫终止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另一款类似基金随时可以申购赎回的QDII产品———招商银行的全球精选货币市场基金,自2006年11月1日投资运作以来,以美元为本金计算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82%。 即在截至2月11日的103天时间里,换算成美元后计算收益的话,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大概在1.36%左右,然而期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却由7.8785下降为2月11日的7.7575,期间贬值幅度为1.54%,将收益抵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亏损后,投资者实际亏损幅度为0.18%。 人民币随后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了心里底线,屡创新低。 按照QDII的相关规定,以人民币投资QDII产品的投资者,其人民币必须兑换成美元来参与。 也就是说即使QDII投资者还能享受境外的投资收益,但人民币的升值将把他们推向一个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由于到期之后,美元的投资本金和收益最终是要结汇成人民币的,所以最后获得的实际收益率将是扣除人民币升值的收益。 QDII的特点:基金公司开展QDII业务,主要是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不同风险层次的产品。 与此前银行同类产品主要投资单一市场或结构性产品以及多数实施投资外包不同,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投向更为广泛,把目标锁定全球股票市场,具有专业性强、投资更为积极主动的特点。 与第二代银行QDII允许直接投资海外股市的比例达50%相比,基金QDII产品投资比例理论上可达到100%。 在投资管理过程中,除了借助境外投资顾问的力量外,国内基金公司组成专门的投资团队参与境外投资的整个过程,享有完全的主动决策权。 此外,基金QDII产品的门槛较低,适合更为广泛的投资者参与。 大部分银行QDII产品认购门槛为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民币,基金QDII产品起点仅为1000元人民币。 QDII和QFII另一个与QDII相对应的制度叫QFII。 QFII,即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直译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QDII和QFII的最大区别在于投资主体和参与资金的对立。 站在中国的立场来说,在中国以外国家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FII,而在中国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以外的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DII。 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门最早提出,与CDR(预托证券)、QFII一样,将是在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以容许在资本账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QDII的意义1。 QDII是由中国银行率先推行的境外代客理财业务,目前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也已经推行此项业务。 2。 获准QDII资格的银行可以收集境内投资者资金,即与客户签订“代客理财业务合同”,由银行代替客户从事境外资金运作,并约定给客户一定收益。 3。 对于我国投资者的益处由此可见: 本身我国的境内投资者没有QDII资格,同时因为资本金相对微弱,无法从事境外投资,从而失去了这一部分获利空间,QDII银行政策的推行,弥补了这一缺陷,客户可由此从境外资本市场赚取利润,银行也可以由此增强国际市场的市场竞争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此项举措将中国境内资本进一步推向海外,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飞跃。 国内首批获批基金QDII资格的两只基金对比两只基金QDII产品比较南方全球精选配置 华夏全球股票精选 规模: 10亿美金不详 投资顾问:梅隆集团 普信集团 托管行: 工商银行(境内) 建设银行(境内) 纽约银行(境外) 摩根大通(境外) 投资范围: 港股,海外市场的交易 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不超过30%) 基金以及主动管理型基金 以及新兴市场等全球市场投资方式:股票买卖(港股),投资 股票买卖与债券投资 交易所基金与主动型基金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获批基金QDII资格,成为首批出海投资管理机构——— 投资海外市场的基金产品离老百姓越来越近,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上周获批成为首批出海的投资管理机构。 与国内开放式基金一样,QDII产品的起点门槛并不高,只有1000元人民币,交易起来非常方便,不用美元来申购。 南方基金透露,首只QDII产品将定位为全球精选配置基金,这一配置在股票资产的基金产品的发行额度预计在10亿美元左右。 为了保障首份产品的安全性,南方基金将从48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进行筛选,进行资产配置。 初始阶段将主要投资于港股、海外市场的交易基金以及主动管理型基金。 其中香港市场直接投资股票,其他海外市场则通过投资基金,以“基金中的基金”运作模式推进。 在具体的申购和赎回等方面,仅仅是时间稍长一点,但可以在券商和银行进行相关操作。 ■两只QDII都投资港股 华夏基金表示,目前已准备了多只QDII产品,其中华夏全球精选基金为股票型,投资于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以及新兴市场等全球市场。 据上证报报道,该基金主要投资于自选股票,少部分投资于海外债券,香港市场的投资比例不会超过30%。 ■基金经理更注重海外投资经验 由于基金QDII对于国内基金公司来说还比较新鲜,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在选择基金经理或者合作对象上,都更注重其是否具有海外投资经验。 南方基金相关人员表示,其境外投资顾问为梅隆集团。 梅隆集团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亿美元,是美国最著名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 南方基金首只基金QDII产品的拟任基金经理为现任南方基金国际业务部执行总监谢伟鸿,他有着12年海外投资管理经验,曾任台湾新光证券投资信托公司\(新光基金\)海外投资部经理,管理日本基金、亚洲基金、全球组合基金。 而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的境外投资顾问———美国普信集团为美国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在全球投资方面经验丰富。 该公司还是全国社保基金QDII投资管理人之一。 ■基金QDII离我们不再遥远 两家基金公司均表示,目前只是获得了资格,一旦获得外汇管理局外汇使用额度的批准后,基金产品将很快推出来。 南方基金透露,已经准备好相关的产品指引,等产品通过审批后,就可以推出了。 华夏基金目前正在进行产品申报材料的上报准备,并已向外汇管理局申请了外汇额度,投资管理方面与外方的沟通与交流也在不断深化。 同时,后台运作的相关技术测试也在进行之中,与产品发行募集相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针对投资者的产品推广、风险教育等各项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之中。 QDII投资:理性选择才能无惧市场风险扬帆出海的QDII最近遭遇了国际市场调整的寒流。 外盘连续的暴跌,让QDII产品净值“受伤不轻”:新发的4只基金系QDII到目前为止,都已跌破面值;而比基金QDII稍早出海的银行系QDII,因为受到投资股票类资产不超过50%比例的限制,净值虽然没有出现基金跌破面值的情形,却也缩水不少。 面对险滩密布的海外市场,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呢?记者日前专访了东亚银行个人财务及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龚耀明。 QDII不是产品而是投资渠道习惯上,人们一般会把QDII看成是一种理财产品,而在龚耀明眼中,QDII更应当是一种投资渠道。 “纵观现在市场上众多的QDII品种,其产品设计的结构背后反映的是各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投资工具。 ”因此,QDII是投资人投资海外市场借用的途径,“可以使用很多投资方式,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资产的投资,为投资人提供分散投资风险的渠道或者对冲的手段。 ” 以东亚银行近期新发行的基金宝系列产品为例,东亚香港增长基金和东亚环宇主题基金,分别投资于在香港上市或营业或在香港有主要利益的上市公司的证券所组成的分散投资组合,以及由股本证券,包括普通股、优先股、认股权证及可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务证券组成的一套多元化国际有价证券组合。 不同的投资方向和标的,为不同的投资者提供了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投资品种。 因此,投资人在投资QDII时,应抱着这样的观念:通过QDII为自身的投资组合提供更多选择,来对冲原有资产配置中的投资风险。 选购QDII产品理性至上与此前众多投资者争先恐后购买各类QDII产品的热情相比,眼下市场的暴跌给投资人上了一堂非常及时的风险教育课。 但若是因为市场的调整而不看好QDII或者着急进行赎回,却也是不可取的。 投资QDII产品,理性选择非常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选准时间入场、把握好产品的投资主题、了解清楚市场情况是最为关键的三点。 选准入场时间,是投资有个好开端的起点。 “由于此前东亚银行基金宝1的收益非常好,因此有很多客户在9、10月份的时候催促我们发新的QDII产品,但是我们感觉当时市场已处于非理性亢奋的状态,所以一直把基金宝1.2延迟到11月份才发售。 ”龚耀明表示,在投资人对境外市场不了解的情况下,相关金融机构能够做的,就是用产品发行时期控制投资人的进场时间,以降低风险。 但是对于投资人而言,自己来选择较好的时间点入市,同样非常重要。 虽然估计市场何时进入底部或者处于高位,对很多人而言并非易事,但可以汲取的一点经验是“不在市场处于非理性亢奋时进入”。 比如10月份,港股市场上也弥漫着很多只涨不跌的心态和观点,对于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就需要小心而不是盲目跟风投入。 除了控制好时间点,把握好产品的投资主题也同样重要。 “一个QDII产品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投资主题,过于宽泛的投资范围,可能将其在不同市场的投资收益因为市场的不同情况而对冲掉。 ”龚耀明认为,只有投资主题明确,产品的投资前景和总体收益预期才能比较容易被投资人认识清楚。 只有投资前景明朗,投资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目前的QDII产品,除了那些金融机构已帮助投资人确定投资方向的产品外,还出现了一种新趋势:机构只提供各种不同的投资方向和品种,由投资人自行构筑投资组合。 比如此次东亚发行的基金宝1和基金宝2,就提供了两只基金供选择。 这对投资人来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并对相关市场的产品有所认识,才能决定如何投资。 也就是说,在购买此类QDII产品前,投资人应先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和主题,再作是否购买的决定。 此外,了解当前市场的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市场情况如何,是决定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购买QDII产品前,投资人最好先向理财顾问咨询清楚当前市场的走势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的情况。 ”在明确了市场情况后,结合自己的预期再做投资是比较合适的。 龚耀明表示,投资QDII产品,投资人不能心急,“内地投资者目前更注重短期的回报,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就开始质疑相关机构。 ”他认为,QDII投资应注重长期回报,因此投资者也需要给予机构一定的时间来为其争取高收益。 后市仍然看好新兴市场 在谈至即将到来的2008年,QDII可能的投资方向会是什么时,龚耀明分析,目前各大投行的报告显示,2008年的经济增长虽然较2007年会稍稍“慢一些”,但是各家分析师仍看好2008年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兴市场。 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还是比较好的,因此QDII将主要围绕一些比较强势的经济体进行相关投资。 不过龚耀明表示,未来QDII产品可能会减少运用地区性的投资策略,而加强行业性的投资。 他比较看好的是投资于亚洲地区的房地产基金以及那些与节能减排有关的股票。 “资源的紧缺造成能源一直在涨价,加上各政府的大力推动,这类股票的表现在未来应该不错。 ”

QDII基金紧俏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Wind数据显示QDII型基金累计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达到5.99%,创近一年以来的新高。再加上深港通开闸在即,机构资金对境外资产配置的需求正日益旺盛,部分明星标的或迎来布局拐点。

额度告急QDII基金“紧俏”

10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6.76关口,创六年来新低。囿于QDII额度的限制,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一度成为市场中的“紧俏品”。有基金经理表示,部分专户的额度正在向公募倾斜以满足日益高涨的海外配置需求。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总计899.93亿美元。另据Wind数据显示,公募领域共有164只QDII基金。QDII投资产品丰富,包括原油、黄金、大宗商品甚至美国房地产市场等等。其中有不少处于封闭期,且仅限大额投资,有的已经暂停申购,如债券类的QDII,普遍受限。

从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QDII型基金的平均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为5.99%。按投资组合计算,其中109只运作完整季度的QDII型基金中,有98只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见涨。了解到,新兴市场股票与欧美市场股票均受到资金青睐,此类QDII分别上涨9.39%与7.38%。而受深港通以及前期悲观预期修复等一系列利好影响,港股迎来大反弹,相应QDII类产品表现抢眼,恒生指数与恒生国企指数三季度分别上行12.04%与9.97%。

前海开源执行投资总监苏天杉称,由于QDII基金的覆盖范围仍然狭窄,尤其缺乏主动管理的基金,额度也有限,内地投资人进行全球资产配置还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苏天杉也坦言,对于内地投资人要配置海外资产,不必恐慌性配置。全球经济仍处在不确定的复苏阶段,这种宏观形势下各个市场的走势仍以震荡为主。世界各大央行在实施长期的宽松政策后,短期流动性预计会出现一定收紧,尤其以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为甚。“世界范围内,在总体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会出现阶段性的收紧。在这样的宏观环境,做全球资产配置要经过谨慎的分析。”苏天杉说。

港股或成“出海”第一站

深交所在10月18日发布了对《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的解读。其中,深港通不设总额度限制,但为防范资金每日大进大出的跨境流动风险,深港通设置了每日额度的限制。其中,深股通每日限额130亿元,港股通每日限额105亿元。有观点认为,在QDII额度紧缺背景下,港股或成资金“出海”的第一站。

对此,融通基金沪港深智慧生活拟任基金经理王浩宇表示,沪港通开通之际,A股较H股估值融合并不显著。今年6月至9月,A股较H股折溢价指数迅速下行,A股较H股溢价由接近50%缩窄至的20%水平。“随着政策的支持,未来,港股还有估值提升的空间。”他说。

王浩宇表示,未来从相对价值而言,港股会跑赢A股。首先,他认为港币同美元关联度较高,买入港币资产可以对冲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度,即港币兑美元汇率被限制在7.75:1至7.85:1之间。

同时,他认为港股是接受大资金“出海”的第一站。“出海资金青睐中资资产,但中资银行优先股、点心债、中资美元债容量不足3000亿美元,且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有限。中概股容量约5000亿美元,港股容量约4万亿美元,所以港股会成为出海资金的首选。”

此外,与全球主要股市相比,港股估值仍十分低廉。截至恒生指数、H股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1.5倍、8.4倍,低于欧美、亚洲等地区的估值。

对此,投资港股哪些行业备受关注。王浩宇认为,重点看好两极:一是被严重低估的旧经济,二是估值合理的新经济。

他说,受制于行业持续改造和去产能的双重作用,将会提升旧经济整体的效率及估值水平,股价下行风险有限但上行空间巨大,包括煤炭、铜、钢铁等。而新经济中的诸多港股稀缺标的以及潜力股,也将成为内地资金进入港股的首选,包括非必需消费品、TMT有潜力个股、由于流动性原因被低估的中盘股。(任飞)

中国从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哪些?要具体的例子。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 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 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以“出口创汇”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成为政策的基本指向。 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 这样就使原来的对外经贸交流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到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亿美元,增长了104倍。 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 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 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用了3年,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也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 2002-2007年入世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即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 30年来,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 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67亿美元。 2005年又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20亿美元。 2007年再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618亿美元。 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5万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 198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198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3.6%,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 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1994年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则达到57.6%。 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8.6%。 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1985年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仅为12.5%,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5.4%。 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 近几年,大豆、铁矿砂、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呈持续大幅增长之势。 与此同时,国内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990亿美元和2870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机电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1998-2003年,日本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 2007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36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7.6倍。 俄罗斯、印度分别为我国第八、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 其中,出口额从24.8亿美元增加到12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从18.7亿美元增加到129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严格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入世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4.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 同时,服务贸易的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全面发展的格局。 改革开放之初,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80%以上,2007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 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13年间累计对外借款高达526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仅为251亿美元。 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的方式。 从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1983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2007年已达到748亿美元,24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资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26亿美元;1992年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1992年吸收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登上200亿美元台阶,1994年迈过300亿美元,三年跨过三道坎,此后,我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逐步确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资超过450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9.4%,比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年均增速高出7.5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近4400亿美元。 2007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加上金融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约835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占发展中国家的19%。 我国从1993年起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末在我国实有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实有投资总额达2.11万亿美元。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57.7%,缴纳的税收超过99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5000万个。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改革开放初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相对单一,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并购投资和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很少。 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 中国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 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5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同时发行A股。 其次,主动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 目前,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至300亿美元,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 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内开放证券业。 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第四,改进和完善外资并购政策。 2006年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和环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其中外国投资者购买1.9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份,购买2373户内资企业的股份;并购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134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的11.6%。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张型特征,为了出口创汇和引进外资,各级政府对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用地、税收和融资等多方面的优惠,并由此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 入世后,我国相继修订完善了相关政策,颁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资项目进入。 同时,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 2005-2007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31.6%和41.4%;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是74.1%、67.5%和57.3%,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对外经济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 1981年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开始逐步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扩大,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 自1995年起,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入世以来,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从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到200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2002—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签订合同累计48.6万份,合同金额25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3亿美元,分别是1976—2001年对应项目总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 新签合同金额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34.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5.3万人。 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 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项目已占到总营业额的一半;大项目数量增长迅速。 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经国家批准,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虽依然较小,但已取得积极进展。 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较快发展期。 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7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265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年均增速25.1%。 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2007年,亚洲地区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62.6%,拉丁美洲占18.5%,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计占13%。 对外投资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 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资源、电讯和石油化工等行业。 2007年,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流量的23.8%。 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不仅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继续加大对外投资,金融业也开始了境外投资试点。 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达2268亿美元。 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 到2008年4月底,我国已批准10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1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企业存量167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存量1012亿美元。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一是把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到战略高度。 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 我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自由贸易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对其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 二是双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 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2006年9月20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举行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 与此同时,中国还相继与日本、欧盟、东盟等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对话机制,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 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涉及多项经贸活动。 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 创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实了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 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 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路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努力创造并保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6278.html
糖尿病禁忌食品曝光!你的餐桌上有几样
却不喜欢找对象的生肖女! 事业有成 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