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A股大股东 价值被严重低估 突放大招!

【导读】恒通股份控股股东拟要约收购5%股份,去年已增持近2%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南深

8月18日晚,恒通股份公告,收到控股股东 南山集团发来的要约收购报告书

南山集团拟向除南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外的恒通股份全体持有无限售流通股的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 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3570.94万股,占恒通股份总股本的5%。要约收购价格为8.72元/股,这一价格较恒通股份最新收盘价溢价约4.8%。

南山集团称,本次以自有资金主动要约收购,是基于对恒通股份未来发展的信心,目前恒通股份价值被严重低估。 收购完成后,南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将上升到52.27%,由相对控股变绝对控股。

去年9月至12月,南山集团就已耗资约1.4亿元增持恒通股份约1.96%的股份。另外,今年上半年,恒通股份自身也耗资近8000万元,回购了1.17%的股份。

“价值被严重低估”

拟溢价4.8%要约收购

公告显示,目前南山集团合计持有恒通股份2.87亿股股份,占恒通股份总股本的40.23%。南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宋建波、龙口南山投资有限公司及陕国投•金玉61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合计持有恒通股份3.41亿股股份, 占恒通股份总股本的47.72%

本次要约收购为南山集团向除南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外的恒通股份全体持有无限售流通股的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3570.94万股,占恒通股份总股本的5%,要约收购价格为8.72元/股。8月16日,恒通股份收盘价是8.32元/股,要约收购价溢价4.8%。

公司称,南山集团作为恒通股份的控股股东,本次以自有资金进行主动要约收购,是基于对恒通股份未来发展的信心。南山集团认为公司业绩优良,随着公司港口项目投产,将形成陆港联运+清洁能源的新发展模式,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受市场因素影响,目前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

基于要约价格及拟收购数量,本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为3.11亿元。南山集团已将6230万元(不低于本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的20%)存入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指定账户,作为本次要约收购的履约保证金。要约收购完成后,南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最多持有恒通股份3.77亿股股份,占恒通股份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2.72%。

公告显示,本次要约收购期限共计30个自然日,自2024年8月21日起至2024年9月19日止。本次要约收购期限届满前最后三个交易日,预受股东不得撤回其对要约的接受。

要约收购期限届满后,若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不高于本次预定收购股份数,则南山集团按照收购要约约定的条件收购被股东预受的股份;若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超过3570.94万股,则南山集团按照同等比例收购被股东预受的股份。

去年已耗资1.4亿元增持

公司也回购约8000万元

去年下半年,南山集团已经在出手增持恒通股份。2023年8月30日,恒通股份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计划的公告称,南山集团为进一步彰显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支持公司发展战略的落地,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

从实施结果来看,自2023年8月30日起的四个月内,南山集团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恒通股份1399万股,占公司彼时总股本的1.96%,增持总金额为1.4亿元。随后, 恒通 股份还收到南山集团出具的《关于特定期间不减持公司股份的承诺函》,南山集团承诺自2024年2月4日起6个月内,不通过二级市场、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2023年12月3日,恒通股份董事长李洪波还提议,公司以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票,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2024年6月24日, 恒通股份完成回购,实际回购公司股份836.49万股,占总股本的1.17%;回购均价9.56元/股,使用资金总额7998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资料显示,恒通股份成立于2007年5月22日,主营危化品(LNG、液碱等)贸易、加气站经营、公路运输、车辆维修、驾驶员培训等。从2023年年报来看,LNG等危化品贸易贡献了公司八成以上的营收。公司控股股东是南山集团,实控人则是山东烟台龙口市东江街道南山村村民委员会。

恒通股份于2015年6月30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是国内首家道路运输A股上市企业。上市以来公司财务表现尚可,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20.2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7.56亿元,增长约85%;扣非净利润从3227万元增长至1.15亿元,增长约256%。

截至8月16日收盘,恒通股份市值为59.42亿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有股东1.32万户。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公司无息借钱给员工买房?先别羡慕太早了!

近期A股上市公司杰瑞股份的一则公告引发了网友热议, 该公司表示将出资为应届生员工提供无息贷款买房。 公司为员工在住房上提供一些福利,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将无息贷款对象限定为应届毕业生,就不太多见了。 因此不少网友表示该福利令人羡慕,堪称是“别人家的公司”。

不过笔者在仔细研究相关案例后发现,公司向员工提供购房上的便利或者福利,实际也是有对价的, 不但需要员工符合一定条件才能申请,而且在享受到该福利之后,员工也受到相关条款的约束。 因此,网友们也不能只看“福利”不看“义务”,如果未来形势发生变化,“福利房”也有可能成为员工的“糟心事”。

解决员工住房后顾之忧

多家公司“放大招”

根据杰瑞股份2月3日的公告,公司为支持应届毕业生员工在公司长期发展,缓解购房压力, 使用不超过800万元的自有资金为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员工提供购房借款,在此额度内可循环使用。 其中借款对象且不包括公司高管、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等,最高借款金额为20万元/人,借款最长期限为5年,可用于在工作常驻地或烟台七区归还银行购房贷款及支付购房首付款。

而笔者梳理后发现,近来为员工购房“谋福利”的上市公司不止杰瑞股份一家。 包括中海达、英集芯、泉峰汽车、麦格米特、兴森科技等多家公司均公布过助力员工购房的免息贷款计划。

例如在去年8月,南京泉峰汽车公告表示,拟使用不超过人民币750万元的自有资金向员工提供无息购房借款,此举意在向业绩优秀或为公司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提供经济资助,帮助他们购买私有住房,以激励员工为公司发展长期服务。

而去年11月,主营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软硬件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海达也发布公告,为更好地留住核心人才,计划在5年内向符合条件的首次购房员工提供累计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免息借款。 借款的还款方式采取等额按年偿还,还款期限不得超过5年。

当然,想要“解锁”这些福利也不是没有门槛。 例如前面提到的泉峰汽车对于借款人资格的规定是:首先是要 公司集团的正式员工,而且个人绩效考核结果达到规定等级并满足一定的任职年限。 而中海达对于借款人资格的规定就更加细致了, 不但要求连续服务公司满2年以上,而且申请人必须是经中海达认定的中国境内专业技术人才中的核心一级至核心四级,过去一年年度绩效考核等级至少为“合格”。 而对于借款金额也有详细规定: 金额不得超过申请人年度税后总收入的1.5倍,且不得超过专业等级对应的借款金额上限 (不同等级的金额上限在30万元到60万元之间)。

很明显,虽然公司抛出的免息贷款计划看起来“很诱人”, 但细看条款并非大多数员工都能享受的“阳光普照奖”,而是更像是对公司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骨干的收入激励。 加上这些免息计划大多都限制了购 置房产的位置必须是在工作地或者公司所在地,因此想要用这些无息贷款进行投 资 性购房也是不现实的。

无息贷款

不是“天上掉馅饼”

但无息贷款对员工来说也绝非“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虽说贷款没有利息,但还是要在规定期限内还给公司的。 中海达在公告中就明确,成功申请贷款的员工应当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后,按借款金额在该房屋上为公司设定相同金额的抵押权。 如因员工逾期未还借款,公司可以处置抵押权优先受偿。

当然除了正常的还款义务之外, 如果借款尚未还清,员工就申请离职,不但不能继续享受无息贷款的福利,很可能需要向公司给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据法律专业人士介绍,企业向特定员工发放贷款,一般会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贷款用途、贷款发放条件及相应违约责任等权利义务,尤其会重点约定劳动关系终止后的还款处理方式。 如果贷款没有还清,员工因为主动离职、考核不达标等因素不再符合无息贷款借款人条件的话,企业可以要求员工提前归还贷款,或者补偿部分甚至全部利息。 因此,员工想要“薅”公司的羊毛,可没那么容易!

当然,比起员工主动发起的离职, 如果是员工被公司辞退或者裁员的话,突然收回这些“福利”对于借款员工来说,就更加“猝不及防”了。 虽然公司一般在公告中不会特别说明,如果公司主动要求贷款申请人离职时未偿还的贷款会如何处理。 但显然对于一个即将离职的员工,多数公司大概率是不会再延续这种福利的。

例如今年1月底就有消息传出, 国内知名的半导体企业长江存储在裁员时,部分员工被要求赔偿福利房差价。 据网络论坛上的爆料员工透露,长江存储向员工提供福利房,但员工在买福利房签了相关协议, 要求必须公司干满五年,不然向公司赔偿当初市场价与给员工优惠价的差价,换算下来每平米大约得赔偿给公司5500元左右,赔偿总金额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对于被裁员工来说,裁员本身就是一件打击颇大的事情,如果还要马上拿出一大笔补偿款,无疑是“雪上加霜”了。

结语

所以虽然无息购房贷款看起来“香”,但实际上对于借款人资格和购房地址有诸多限制,绝非凭空发福利,最终目的还是绑定优秀人才与企业一起长期发展。 而且考虑到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也不是说员工拿到了无息贷款之后就能“高枕无忧”享受这项优惠的。 因此网友们也不必眼红“别人家公司”的福利,努力工作为自家公司创造价值才是正道。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A股数据密码:大金融被爆买!王亚伟、淡水泉调研忙不停,4月底牌大曝光

上周末,“央妈”放大招!

时隔12年,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上一次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从0.99%下调至0.72%后,一直未做调整,可见是史上罕见的。

另外,年内第3次降准,释放4000亿长期资金,年内累计投放1.75万亿资金。

近一个多月,虽然外围市场险象环生,美股在3月史无前例地出现了10天内4次熔断,巴菲特抄底抄到“半山腰”,败走达美航空......但A股沪指在3月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最强。 而从有“聪明钱”之称的北向资金来看,近9个交易日里,累计净流入167亿元,扭转前期连续多日净流出的局面。 在4月3日央行公布两大重磅利好的影响下,4月A股是否现转机?

关键要点梳理:

1,北向资金: 多次精准抄底逃顶, 先知先觉,其有“聪明钱”之称,逆势吃进的个股尤其需要重视 。 3月,北向资金大幅净流出678.7亿元,但有近30只股被大幅加仓。

2,重要股东增减持: 上市公司董监高、产业资本无疑最了解上市公司。 3月大金融是被增持重点领域。 有知名私募称,银行股的确定性机会为100%。

3,大宗交易: 机构专用席位无疑是研究重点,因其大多崇尚价值投资。 中小创是高折价率的主力,机构席位买入多只 游戏 股。

4,融资融券:3月,6大行业实现融资净买入,74只个股融资净买入超过1亿元,9只个股融资余额增幅超100%。

5,主力资金流向:主力资金逆势布局了三类股,3月4日以来的20个交易日内,净流入超过1亿的个股达40多只。

6,机构调研: 除了季报、半年报、年报, 调研是提前了解机构动向的重要窗口 。 值得注意的是,王亚伟、高毅资产、淡水泉等顶级私募则与众不同,频频现身上市公司调研。

3月北向资金狂甩678亿元, 29只股被大幅加仓!

3月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海外主要股指都经历了一轮大幅下跌,美股更是在3月史无前例地出现了10天内4次熔断。 历来受外盘影响较大的北向资金也在3月选择了暂避风头。

据Choice数据统计, 今年3月,北向资金大幅净流出 678.7亿 元,创下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单月净流出之最。 而与此同时,3月南向资金却大幅净流入 1263亿 元。 这一减一增让A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血”。

自从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以来,在随后5年多的时间内,北向资金在其中的11个月出现过单月净流出。 不过 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出超百亿的情况只发生过 6次 ,而上一次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出A股超500亿元的还发生在2019年5月,当月净流出规模为536.7亿元。

虽然3月北向资金的大幅流出让市场感到了一些错愕,不过从 历史 上看每逢北向资金单月出现百亿规模的大幅净流出,却有一定概率对应的是A股的阶段性底部,比如2019年5月、2018年10月。

对照沪指的走势图,再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北向资金大部分时候卖出时机还是精准的,其有“聪明钱”之称,如2015年4月净流出35亿元后,2015年5月沪指小涨3.83%,2015年6月沪指见到5178点的 历史 大顶。 2015年10月、11月、12月连续三个月净流出,2016年1月沪指大跌22.65%。 2019年4月、5月净流出后,沪指进入横盘震荡几个月。 2018年10月净流出105亿元后,随后沪指在2019年1月初二次探底成功后才最终见底。 2018年2月净流出26亿元,沪指随后下跌到2018年年底。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3月北向资金创纪录的净流出678.7亿元,加上海外疫情数据持续飙升,新增确诊病例数据何时拐头,美国失业率飙升,美股是否展开第二波杀跌,这些都有待观察,因此4月A股是否见底,目前来看难以预测。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虽然今年3月北向资金罕见地净流出A股678亿元,不过仍然有一些A股在3月被北向资金逆势加仓。 而且, 近9个交易日,北向资金累计流入167亿元,扭转前期连续多日净流出的局面。

Choice数据显示,在3月9日~3月23日期间,有436只A股得到了北向资金的逆势增持,占到所有沪深股通个股的34%。 在这436只A股中,有22只A股北向资金的加仓幅度在100%以上,其中粮价上涨概念股苏垦农发期间北向资金的加仓幅度更是高达1300%,位居所有A股之首。 从盘面上看,苏垦农发股价在3月9日~3月23日期间表现较为抗跌。 然而,从北向资金的持股情况来看,外资并没有打算继续加仓,在3月23日见到北向资金对苏垦农发持股比例的年内高点后,北向资金便开始逢高减仓,到4月1日,北向资金的持股比例已降至0.77%。

而3月份,北向资金持股比例显著增长的个股有29只。

从上述个股来看,华创证券研报指出,深信服从安全到云、再到新IT,成长空间不断打开。 2019年公司重新调整业务架构,发布深信服智安全、云计算,新IT三大业务品牌,涵盖三个方面:一是云网端的安全及安全服务;二是基于超融合技术构建的私有云、托管云和混合云;三是基础架构业务则包括桌面云、SD-WAN、应用交付和企业级分布式存储EDS。 从安全到云再到新IT,是公司创新能力的体现,随着业务边界不断拓展,公司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而对于凯利泰,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公司是国内脊柱微创治疗龙头,公司于2018年并购Elliquence的成长空间广阔。

银行板块多数破净, 确定性机会是100%?

3月A股市场出现调整,海外局势一直牵扯着投资者的心。 从重要股东增减持来看, 产业资本对后市分歧仍然较大 ,但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喊话增持,稳定市场信心。

大金融是近期被增持重点领域。 3月23日至24日,招商银行行长等10名董监高增持招行A股41.99万股,合计金额约1282万元。

此外,中国平安3月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2020年度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和长期服务计划于2月底完成股票购买,累计成交金额约为46.27亿元,占总股本的比例为0.316%。 成交均价约为80.17元/股。

大金融的估值一直是市场的热门话题。 银行板块已经多数破净。 兴业银行3月31日收于每股15.91元,而其去年三季报的每股净资产达到23.38元,市净率仅为0.68倍。 招商银行因为其零售银行的领先优势,市场给予了估值溢价,目前市净率约为1.4倍。

招行和兴业银行都在2月和3月出现一波下跌。 招行1月曾经创出每股40.16元的 历史 高点,但3月19日最低跌至每股28.71元,区间跌幅达到28.51%。

值得一提的是,在增持后,招行和兴业银行的二级市场股价均有所企稳。 3月25日至4月2日,招行股价温和上涨超过2%,同期兴业银行涨幅超过3%。

但增持更早的中国平安则没那么好运。 3月以来,海外疫情不断升级,中国平安又遇到汇丰银行暂停派息的利空。 3月23日中国平安A股最低跌至66元,上述2月底完成增持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和长期服务计划最高浮亏率约为17.65%,最高浮亏金额超过8亿元。

从 历史 经验来看,大金融板块的贝塔属性较重,即大部分时候以跟随市场为主。 但由于股息率较高、业绩可预见性等因素,更多受到长期资本青睐,且负面消息有时候会提供很好的买入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的中国平安。 当年次贷危机爆发,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银行巨亏228亿,其A股股价一度跌破20元大关(不复权)。 12年过去再回头看,当时的巨坑是中国平安12年长牛的起点。

否极泰基金总经理董宝珍 多次看好银行股,曾在2月下旬表示,银行股的确定性机会是100%。 因为在中国,如果银行业都没有投资价值了,那整体的经济怎么可能好起来呢?做投资我们看重的就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永远是人性的一部分,不会改变。

3月中小创是 大宗交易 高折价率的主力, 机构席位买入多只 游戏 股

3月一共22个交易日,发生了2075笔大宗交易,成交金额480.50亿元。 其中195笔溢价成交,299笔平价成交,1581笔折价成交。

3月31日大宗交易单日成交井喷,达到68.58亿元,占全月成交金额的14.27%。 但当日溢价成交金额仅仅1120万元,占比0.16%,为当月最低。 溢价成交最高的一天是3月23日,当天大宗交易一共成交14.51亿元,其中溢价成交8.74亿元,占比高达60.24%。 溢价成交占比第二高的是3月11日,当天大宗交易一共成交38.46亿元,其中溢价成交20.78亿元,溢价成交占比达到54.03%。 3月6日发生了35.45亿元大宗交易成交,其中溢价成交14.27亿元,占比为40.26%。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溢价大宗交易较高的交易日,往往市场表现偏弱。 3月23日,沪指下跌3.11%;3月11日,沪指下跌0.94%;3月6日,沪指下跌1.21%。

3月溢价率最高的一笔大宗交易是3月9日的乐凯新材。 当天乐凯新材以每股17.76元成交了75.13万股,成交金额为1334.31万元。 买方为华泰证券北京西三环国际 财经 中心证券营业部,卖方为中金财富合肥长江中路证券营业部。 乐凯新材3月9日收盘价为15.14元,溢价率达到17.31%。 之后乐凯新材随大盘下跌,3月31日收于12.93元,接盘方被套27.19%。

折价交易是大宗交易的常态。 3月一共有684笔大宗交易折价率高于10%,539笔折价率位于5%~10%之间。 折价率不足5%的共有358笔。 中小创是高折价率的主力。

从3月的机构专用席位的操作动向来看,万科A的交易金额较大,卖出61亿元,买入39亿元。 从机构专用席位买入居前的个股来看,深信服被买入10亿元,数据中心建设的光环新网被买入4.59亿元,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多只 游戏 股被买入,如完美世界、昆仑万维、世纪华通、游族网络、巨人网络等。

从机构专用席位卖出居前的个股来看,万科A、紫光股份、正泰电器卖出金额居前,值得注意的是,多只医药股被机构卖出,虽然金额不大,如迪安诊断、济川药业、蓝帆医疗、人福医药等。

从机构席位买入个股来看,新基建的 深信服 、光环新网 分别获得10.68亿元、4.59亿元买入,还有就是多只 游戏 股被买入,如完美世界、昆仑万维、世纪华通、游族网络、巨人网络等。

3月融资余额下降404亿元,融资客狂买74只个股, 9只股融资余额一个月翻倍

3月A股市场震荡显著,上证指数下跌4.51%,振幅达14.84%。 在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下,融资客也趋于谨慎。 行业上,有6大行业实现融资净买入,其中农林牧渔一马当先。 74只个股融资净买入超1亿元,13只个股融资净买入超过3亿元,从融资余额增长情况来看,有47只两融标的融资余额在3月增长超过50%,其中有9只增幅超100%。

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31日,融资余额为.44亿元,相比2月28日减少了404.58亿元。

从行业来看,3月有6大行业实现融资净买入,分别是农林牧渔(64.67亿元)、建筑材料(4.90亿元)、钢铁(3.43亿元)、休闲服务(2.08亿元)、建筑装饰(1亿元)和纺织服装(0.40亿元)。

16大行业融资净卖出较多,均超过10亿元,其中电子、计算机和非银金融融资净卖出居前,分别达到84.92亿元、46.55亿元和32.42亿元。

方正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两融策略上,4月首选行业: 汽车 、工程机械、券商。 汽车 的支撑因素在于 汽车 销量增速降幅持续收窄,景气底部反弹上行,目前估值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汽车 消费刺激政策不断出台,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工程机械的支撑因素在于最艰难的时刻已过,后续将逐步边际改善。 整体估值较低,安全边际较强。 逆周期对冲基建政策加码在即,工程机械将受益。 券商的支撑因素在于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 整体估值合理,安全边际较高。 证券行业进入监管红利释放期。

从个股角度来看,虽然两融余额相比2月末下滑,不过仍有562只两融标的实现融资净买入,其中有155只个股融资净买入超过5000万元,74只超过1亿元。 牧原股份和新希望3月累计融资净买入分别达35.40亿元和10.76亿元;烽火通信、隆基股份融资净买入均在5亿元以上;此外,正邦 科技 、通威股份、赢合 科技 、鱼跃医疗等13只个股融资净买入超过3亿元。

另外,从融资余额增长情况来看,有47只两融标的融资余额在3月增长超过50%,其中有9只增幅超100%。 截至3月31日,汉缆股份的融资余额达2.3亿元,相比2月末增长了253.62%,增幅居于首位。 另外,东湖高新、中通国脉、楚天高速等8只个股的融资余额在3月也增长了100%以上。

从融资净买入居前的个股来看,包括光伏板块头部企业 隆基股份、通威股份 ,另外低位股 中航飞机、紫金矿业。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2020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2020年光伏电价政策正式落地。 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下跌以及新增产能的释放,高成本产能将加速出清。 我们认为,头部企业抗风险、运行周转能力相对较强,预计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将优化行业格局、带来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主力资金逆势布局三类股:农业板块成吸金“黑马”, 市场质疑游资爆炒“金健米业们”

今年3月A股市场整体下跌,而主力资金在3月也采取了出货为主的策略。

据Choice数据统计,在今年3月的22个交易日里,出现主力资金净流入A股的只有5个交易日,且净流入规模都相对较小;其余17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均为净流出,其中3月9日、3月16日两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都接近千亿元。

具体到行业上,据Choice数据统计,从3月5日以来的20个交易日内,28个申万一级子行业均呈现出主力资金的净流出,其中净流出规模最小的行业为休闲服务行业,而净流出规模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

具体到个股上,据Choice数据统计,从3月4日以来的20个交易日内,有多达3429只A股呈现出主力资金净流出。

其中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最大的A股分别为京东方A、中兴通讯、TCL 科技 、中国平安、东方财富、科大讯飞等,其中京东方A的净流出规模超130亿元。 这也与同期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最大的3个行业相对应,与此同时,这些个股期间内也都悉数下跌。

不过A股从来不乏局部机会。 据统计,3月4日以来的20个交易日内,仍然有367只A股获得了主力资金的净流入,其中净流入规模排名居前的个股包括英杰电气、美尚生态、伊利股份、恒瑞医药等。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最近农业股行情的发酵,市场上涌现出了以金健米业为代表的新“妖股”。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4月2日收盘,今年3月下旬以来,金健米业已走出过7个涨停,在最近4个交易日,金健米业更是连拉4个涨停;此外,同期,农发种业、京粮控股等农产品涨价概念股也都已有3个涨停。

他认为,“炒股也要有点底线,在涉及民生的领域还是不能任由游资炒作。 ”另有投资者感受到,最近周围的朋友问粮价是否会上涨、是否要买米的声音有所增多。

历来,“妖股”的背后总不乏游资煽风点火。 据公开信息显示,3月下旬来,金健米业已有7次现身龙虎榜。

据Choice数据统计,3月下旬来在龙虎榜买入金健米业次数较多的营业部包括,长城证券资阳娇子大道营业部、东方财富证券拉萨团结路第二营业部、东方财富证券拉萨东环路第二营业部、华鑫证券上海红宝石路营业部、华泰证券太原 体育 路营业部、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银河证券北京阜成路营业部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金健米业近年来的财报来看,游资的这番逆势炒作恐怕与其基本面关系不大。 数据显示,从2007年以来的十多年间,金健米业的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值,根据公司发布的2019年年报,2019年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再度为负值。 如果不是总有非经常性收益“调节”利润,金健米业恐怕已成为退市对象。 此外, 历史 上,金健米业还曾多次“跨界”其他行业,但大多已半途而废。

王亚伟、高毅资产、淡水泉调研忙不停, 行动目标大曝光

近期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从去年开始的 科技 股行情到目前也到了交卷时刻,此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机构开启了“云调研”模式,表现强势的 科技 股盈利能力如何?今年受疫情影响如何?这些问题都是焦点。

而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近一月的机构调研次数为9775次,较前期下降了4869次,降幅为33%,其中创业板的调研次数为3148次,中小板调研次数为4572次。 而值得注意的是,主板市场调研1407次,从调研公司来看,近一月调研上市公司186家。 值得注意的是,王亚伟等顶级私募频频现身上市公司调研。

另外在3月份,万达信息接待了包括安信基金、中银基金、中欧基金、招商基金等公募;此外私募领域,包括和聚投资、成泉资本、源乐晟资产、尚雅投资、景林资产、高毅资产等私募的调研。 据了解,万达信息是国内领先的城市信息化领域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包括民生信息化和 健康 城市两大板块,业务辐射医疗、医保、医药、政务等多个行业。 中国人寿自入主以来,对公司的业务、财务和管理层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梳理,当前公司各项调整已基本完成。

视觉:刘阳

排版:吴永久 杨诗涵

每日经济新闻

宝万之争后,万科股票是跌了,王石能留在万科吗?

“万宝之争”资本大戏近日再度上演,王石出人意料放出大招剧情出现大反转。 万科公告称,3月12日,万科就拟议交易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拟采取以向地铁集团新发行股份为主,如有差额以现金补足的方式收购地铁集团持有的目标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 尽管公告并未提及此宗交易是否涉及深圳地铁集团入股万科事宜,但由于此次深圳地铁入股后,万科、华润以及深圳地铁集团三方的持股比例将超过40%,三方如果签署协议成为一致行动人,将一举超越宝能系夺回万科第一大股东席位,不过,万科是否能引入新股东还必须经过特别股东大会包括宝能系在内的到场股东2/3的同意,而这也使得这场大戏的剧情更加跌宕起伏。 回溯一下剧情,2015年末,王石直斥大举增持万科股份进行“逼宫”的宝能系为“门口的野蛮人”,2016年1月末,王石再度公开喊话,“对于民营企业,要想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我就告诉你,我不欢迎你。 ”王石在诸多场合坚定表达了与“门口的野蛮人”抗争到底的必胜信念。 相信不少人知道,“野蛮人”这一称呼来自《门口的野蛮人》一书。 此书描写的是美国八十年代兼并收购浪潮,当时之所以会产生兼并浪潮,一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废品债券的发展。 当时,美国经济不好,股市也比较低迷,而美国市场的并购只有以大吃小,但自从有了废品债券,就可以“蛇吞象”,而“蛇”就代表资本,代表野蛮人。 比如KKR集团(Kohlberg Kravis Roberts&Co。 ),他们通过发行废品债券等大量的融资,拿着高杠杆的资本去吞并一个很大的企业,这其实与宝能通过杠杆买下24.26%万科股份非常相像。 之所以称之为“野蛮人”,是因为公司创始人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看似好像一夜之间就被“蛇”吃掉了。 听起来“门口的野蛮人”是个贬义词。 但事实上在书中,最终获胜的恰恰就是“门口的野蛮人”。 作为杠杆收购经典案例之一——KKR基金收购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案例之中,也同样出现了管理层与外来新股东的敌对,但由于管理层一些决策从根本上不利于其他股东,中小股东在投票中最终选择支持所谓的“敌意并购方”KKR基金。 而这也成为KKR最成功的一个收购项目,事实上在完成收购之后,公司的负债率高达80%。 那么,这样一个公司怎么管理?用中国人的话就叫“破釜沉舟”。 从高管到董事会主席再到每一个员工,是不可能乱花公司一分钱的,因为彼此没有退路,只能大家齐心协力,兢兢业业把企业做好,赚来的每一分钱都要珍惜,赚来的现金流有大部分还给债权人,而剩下的就用于投资。 最后公司发展非常快,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又重新上市。 所以,资本到底有没有好坏?美国八十年代对此也有很大的争议,媒体、监管部门都加入了辩论。 资本市场最终的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而上市公司的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个目的就可以帮我们区分资本是好是坏。 具体来说,外来资本的介入,实际上是帮助推进一个市场化的公司治理。 目前中国的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大股东提名董事会成员,大股东推荐经理人——一句话,公司治理是以大股东为核心的。 小股东基本上没有权益。 那小股东靠什么去反抗呢?外来资本的介入,就有可能对大股东形成威胁,给小股东以选择的权利。 像宝万这种有争议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对小股东不一定是坏事,甚至还有可能是好事。 为什么?在没有外来资本进入前,小股东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小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也很难联络。 而这个所谓的“野蛮人”,有实力有资本去和大股东抗衡,他们甚至可以出面联络小股东。 所以这种“野蛮人”的出现,让小股东有机会可以选择“站队”。 他们如果觉得原来的大股东是管理公司最好的人选,他们还是可以支持大股东,但是如果他们觉得外来的新生力量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也可以支持外来资本。 怎么支持?比如就有代理选票,或者直接把股票卖给外来资本。 因此,从竞争这个角度来说,“野蛮人”给了很多小股东权力,这本身符合资本市场运作规定,而且也是市场自我修复,自动达到均衡的根本因素。 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欢迎资本的介入。 这与机构投资者被动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资本进入完全是主动性的管理,要参加公司核心的管理。 如果市场认为这个外来股东介入公司,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价值,那么这个大股东开始持股时,股价就会上扬,而在美国,这个就是所谓的“巴菲特购买股票现象”。 那么,宝能究竟是野蛮人还是新商业的文明人,到最后还是要看他们能不能让公司的价值有所提高,这才是有效衡量的标准。 很多人不禁要问,有没有完美的股权设置方案,对外可防御野蛮人,对内可激励员工,保持民主团结?笔者认为没有完美的东西,只有最适合你的东西。 首先要明白合理股权设置方案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要让最适合最好的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来管理公司,在他们的管理下,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公司价值增加,为所有股东,包括小股东创造价值,这是最终目的,而合理的机制就是要为这个最终目的创造好条件,而不是简单的说这个机制为某方服务。 比如美国允许双重股票。 就是有普通的流通股A股,一股一票,还有B股,B股的选举权一般可能有一股十票或者二十票,持有B股的人一般是公司创始人,通过发行B股,其实就是实现创始人独裁,而在美国实行这一机制的公司仅占总数的6%-8%,但也有几家知名公司使用这种双重结构,比如谷歌的两个联合创始人就持有大量的B股,通过用 B股控制谷歌 56%的股份。 还有就是脸书的创始人Zuckerberg,一个人通过B股以及股票协议代理权,控制了50-60%的公司股份。 再看中国,京东的刘强东也是通过B股控制了公司的三分之二的选举权。 这三家公司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他们的创始人都很牛很强势,而且,应该说他们都是公司真正的创始人,也就是核心人物。 如果他们这些人是公司最好、最合适的管理人,他们又是公司核心技术的发明人,那这个制度就是合理的,让他“独裁”就是最完美的股权设置方案。 双重股票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反抗所有的外来敌意收购。 即使有外来资本在二级市场收购所有的流通股票,全部加起来还是不可能超过B股的选举权。 所以发行B类股票等于就是完全抵抗了所有的敌意收购。 但是这是一个双刃剑,这也是为什么只有6-8%的公司选择这种双重股权,虽然美国法律是允许的,是公司自己的决定。 因为一旦独裁者不是最好的决策者,公司就会出大问题。 最好、最适合的管理层,你给他权力,他会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不合适的独裁者,你给他权力,他会滥用权力,把公司搞砸。 最后归根结底,什么是好的金融?在笔者看来,第一,好的金融会把资源合理配置到有增长空间,收益高的企业,帮助好的企业成长。 第二,从“万宝之争”来看,好的金融会让资本运作对公司治理的市场化起到推动作用,有竞争很多时候是好事,会让小股东得利,而这也是好的金融的一个体现。 因为,金融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扶植好的企业,服务广大投资者。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7816.html
公告精选 浙商银行回应 行长辞职 ;多家公司回应AI眼镜业务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想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