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 让 更有力 科普之翼

科普之翼 人民时评 更有力 让

喻思南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满足人们丰富多元的科普需求,关键在于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

“无人机飞行表演”、缠绕画制作体验、“飞天小豹”数字人讲解、“小小航天人”艺术团表演……前不久,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一场科普市集在上海黄浦滨江举办。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学的科普产品触达普通市民,人们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

科学普及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前不久中国科协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升,反映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成效。当前人民群众对科普的需求与日俱增,更加多元。让科普深入人心,还需要在服务的精准性上下功夫。

好的科普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与受众需求的双向互动。由于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的差异,不同人群对科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围绕个性化需求做科普,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效果可能事半功倍。比如,在云南昆明嵩明县,当地围绕农民在种植中药材方面的痛点,通过“农户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的方式,组织专家开展科技下乡讲学活动,调动了群众的学习积极性,科普成效显著。再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好奇心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开设了“博士课堂”,引入一线科研人才做科普,帮助孩子们接触学科前沿、培育科学思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提升科普效果,要有高质量内容,还得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如今,互联网日益成为老百姓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有助于让科普触达更广泛的人群。“蒸馒头哪层先熟”“被陨石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如何运用热力学知识学会穿衣,不在寒冬中瑟瑟发抖”……借助新媒体平台,一些科普团队以图文、漫画、短视频等解析物理知识,不少产品成为爆款。“我和妈妈学科学”公益科普活动则以新媒体的方式,让亲子一起介绍家乡地理风貌、农林特产等,并解说其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大众从科普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甚至“传播者”。

科学

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有必要抓好“薄弱一环”,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可以发挥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便利、灵活等特点,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师生等是推动农村科普的重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方便乡亲们获得更鲜活有用的知识。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满足人们丰富多元的科普需求,关键在于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随着科普工作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更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更多元的科普形式,必将让“科普之翼”更有力,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3日 05 版)


科普作文《西瓜子历险记》300字

瓜子历险记 我是一颗“倒霉”的西瓜子,被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咽了下去。 我直接来到食道中,顺着西瓜的汁液流向下游。 通过食道,我来到一个“大袋子”中,与其说是一个大袋子,其实还不如说是一个“食物储存室”呢。 不用我说,大家肯定知道,这就是胃了。 我在这胃的“一咕咚、一咕东”中,真是不太适应,前俯后仰地竟滚了起来,不过庆幸的是,我没有被胃液“粘住”和消化,因为胃也制服不了我这个小东西。 我走啊走,突然,又看到了一个“通道”,我一看别无选择,终于跳进了这个“通道”——小肠,小肠里有许多的绒毛像触角一样,在工作着,吸收营养物质。 我一不小心碰到了许多个触角,“救命啊!”这些绒毛想要吸收我,我暗暗的想:凭你们几个能奈我何?触角放弃了。 我又在大肠里转了一会儿,这里一点也不好玩,可比小肠好多了。 我想到了大肠,离肛门就不远了,我就可以重见天日了!终于来到了肛门。 我只得掐着鼻子,被一些黄糊糊的东西夹杂着排了出来。 话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那天我使了妖法,摇身一变,变为了一粒西瓜籽,藏在一块被切开的西瓜上。 机会终于来了,不知是谁把我连同瓜瓤一起送进了口里,我立即紧张起来,左躲右闪,终于躲过了牙齿的咀嚼,混在被嚼烂的瓜瓤里,开始了一次惊险的免费旅行。 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观察,就有一种在幼儿园里溜滑梯的感觉,“哧溜”一声滑了下去,我立即意识到刚才经过的肯定是“食道”了,因为它确实太陡、太险、太刺激了! 接着,我来到一间大红房子,这房子可宽敞了!天哪!房子犹如洗衣机一般来回的搅动,只搅得我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与一些不知名的伙伴搅和在一起,我开始有些头晕了,尤其是这房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就象坐在超载的汽车里,快要无立足之地了,我恍然明白这原来就是胃!仔细一瞧,胃壁上渗出了一些液体,我尝了一口,“呸,什么东西,这么酸呢”?定睛一看,一些叫做蛋白质的同伴在这些液体里消失了,我有些后怕了,绕着圈子转来转去,希望快点走出这个鬼地方,要知道,我已经在这里呆了几个小时了。 正想着,我被拐了一个弯(十二指肠),进入了一条狭窄细长的通道,这大概就是 “小肠”吧。 “唉,唉”,是谁在推我呀?像是有波浪卷来卷去的那种感觉,可能是小肠在“蠕动”吧,并且还有无数的“小刷子”(小肠绒毛)在我的身上挠痒痒,害得我好想笑,正高兴着,一堆粘糊糊的东西,把我粘在肠壁上,又苦又酸,许多被称为脂肪的东西象是有穿墙术,渐渐的从我的身边消失了,我正担心自己会不会和他们一样被肠壁吸去,却一下子掉了下来,定睛一看,跟我一同来的伙伴们都脱胎换骨了?让我无法辨认他们的模样。 “你们是什么?”我问,他们答道,“傻瓜,我们和你一样,是一些没有被消化的物质啊”。 正说着话,只听“咕噜,咕噜”的几声响,我们被推进了比刚才宽阔的隧道中,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忽然觉得身上变的干燥起来,一种被压迫的感觉……“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再问身边的朋友,他们只匆匆说了句“出去好好学习生物吧!”,随之我们便出现在一片光明之中。 西瓜子历险记 在西瓜子家族中,有一条家规明文规定:“西瓜子只准在人类的口腔逗留一会儿,其它的消化道都禁止进入甚至逗留。 违例者,轻则逐出家门,重则五马分尸”。 好奇心特强的西瓜子小明不解地问西瓜子妈妈:“妈,为什么咱们不能进入人类其它的消化道”?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因为在五代祖先时,有一次,活泼可爱的小公主说要到其他消化道去探险,结果一去不复返,皇上皇后都伤心欲绝,所以斩钉截铁地定下了这一家规”。 小明半信半疑,但他心里想:那就要试一试哦。 小明小心翼翼地走到咽,见到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向食道,一条是通向气管,他就犹豫不决了。 他徘徊着,但一阵突如其来的力度将他推到了食道,小明惊慌失措地大叫:“喂,我还没有选择到这边来哦”!食道带有几分鄙夷不屑的语气对小明说:“因为你没有选择的权力,等着被消化吧”。 小明恍然大悟:为什么妈妈那么郑重其事,又悔恨自己的好奇心太强。 他奋勇地向上爬,但还是力不从心,只好听天由命。 当他来到胃时,胃不断地用消化液消化他,但徒劳无功,因为小明体内没有水份,蛋白质少得可怜, 所以,胃无奈地对小明说:“看你这么小,我就不消灭你了,你到十二指肠,那里吧”。 小明在胃的相送下来到了十二指肠,小明刚到就感到很苦,就问:“这里为什么这么苦啊”?十二指肠说:“因为这里有胆汁,所以………我看你还蛮瘦的,应该没什么脂肪,你就免泡胆汁了,到小肠那里报到吧”。 小明一来到小肠就听到一阵咆哮:“你怎么这么小啊?我看你就别消化了,不用我那么辛苦。 真是的,你为什么可以进来的,不是规定不准来的吗?快走”!小明被骂得狗血淋头,但它还是一头雾水地被赶出来。 他一边垂头丧气地走着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这样对我”?这使小明突然怀念起妈妈,不禁伤感对起来。 “你就别怪他了,因为他是消化道里最忙的一个,所以脾气暴燥了点”。 大肠替小肠解释道。 小明说:“我很想出去哦,我很想念妈妈,你可以帮我吗”?大肠说:“当然可以,跟我来”。 于是小明跟着大肠来到肛门,接着就出去了。 他不禁为出了消化道和将要和妈妈相聚而高兴,但他没想到他以后要孤独一人地浪迹天涯了。 =================== 西瓜子历险记 我是一颗西瓜子,小名叫粒粒。 我住在西瓜妈妈的肚子里,周围有那么多兄弟姐妹,我巴不得快快离开,到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地方。 有一天,我正在会周公,只听“咔嚓”一声,我一睁开眼,强烈的光芒立刻刺得我的眼生痛——西瓜妈妈被切开了!只见一个小女孩捧起了我身处的这块瓜,黑暗向我袭来…… 四周一片漆黑。 过了一会儿,我的眼睛适应了这里的光线,我看见了周围的一切:西瓜妈妈的身体被弄成了一团团粘在一起的物体,原来的红润由惨白代替了。 我的耳边有一阵轰鸣的声音,震得耳朵发疼。 我惊恐地发现,我处在牙齿的中间,随时都有可能粉身碎骨!我拼命向前挤,终于混入其它团状物中,从一条黑暗通道滑了下去。 “扑通”一声,我终于掉了下来,站在了一块平地上。 这是哪儿?我正疑惑着,忽然脚下的“平地”动了起来,我不由自主地慢慢向前移动。 我恍然大悟:这是胃!我感到有许多粘糊糊的东西包围着我,还有一股酸酸的液体,想必是胃液吧?真恶心! 仿佛过了几亿年,我终于离开了胃,来到了小肠。 小肠里呈皱褶状,有无数个绒毛状物突起,那是用于吸收营养的。 我警惕着,随时防备着“突然袭击”。 小肠不断地蠕动着,我在里面拐来拐去,不知拐了多少个弯,我终于逃出了那七米多的小肠。 紧接着我又坠入了大肠里,大肠长约1.5米,虽然没有突起物,但是却有粘膜。 流出的少量粘膜弄得我脏兮兮的,我又累又气,慢慢睡着了…… 我被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吵醒,发现我竟在天上飞着——小鸟衔着我!我为逃出生天感到庆幸,却不知以后的命运如何。 一会儿,小鸟松开了口,我从空中飘落,掉进了一片柔软的土地。 至少,我不用担心再进入谁的肚子了,我要好好睡一觉,说不定一觉醒来,我也会成为西瓜妈妈,我的孩子也会去历险……

科学

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怎样普及宣传社会科学普及条例

第一,实施重点计划和品牌战略,全力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科学普及精品。 各个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和社科联可以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科普阵地,针对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个性特点,制订具体的活动计划,开展人民群众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阅读答案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人民网武汉2003年11月18日电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 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 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 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 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 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 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 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学习知识、面对权威要勇于怀疑,敢于探索,并不懈地实验探究,找到真理。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怀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9642.html
藏在胡同里的古都文化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
中国国际航空恢复伦敦至北京直航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