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双影后上演疯批互撕 一言不合就杀你全家 揭开人性遮羞布

“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

1979年出版的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曾这么说道。

也正是在那之后。

“疯女人”,便成了一个指代性明确的文艺符号。

中国的“疯女人”很多。

在那些文艺作品里,她们往往是时代的受害者,或者浊世的孤醒者,形象鲜明。

△ (《太阳照常升起》《蓝色骨头》《大红灯笼高高挂》)

但。

如果一个疯女人遇到另一个疯女人呢?

那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斗法

母亲的直觉

Mothers' Instinct

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两位奥斯卡女神。

翻拍自2018年的法语片《亡命母侵》。

叙事几乎整体照搬。

△ 上:《母亲的直觉》;下:《亡命母侵》

上映前Sir还十分期待,毕竟海外率先上映开分8.0。

哪知道,国内首映后,却一夜间掉到了7.3,现在已经6.6。

问题出在了哪?

真的就不值一提吗?

除了新版有两位奥斯卡女神精彩演绎的加持,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微妙改动,使同一个故事,拍出了两种味道。

这个“疯女人”悲剧的背后,指向了更讳莫如深的成因。

没有人会在一开始就是个“疯子”,当然今天的故事也不会。

甚至于。

影片的一开始,会让人错觉,这是不是两位女神的百合宣传片?

席琳(安妮·海瑟薇 饰)和爱丽丝(杰西卡·查斯坦 饰)是一对邻居。

两人年纪相仿,家庭相仿,每天做的事也相仿

伺候丈夫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学,以及,负责料理所有的家务。

她和她是彼此在全职主妇的日常中,唯一共振的对象。

两人以闺蜜相称,拿着对方家的备份钥匙,互相准备生日惊喜,经常一起聚会,喝酒、跳舞。

看起来幸福美满,似乎也将一直这么幸福下去。

但意外,随即发生。

这天,席琳7岁的儿子独自站在阳台上挂鸟笼,爱丽丝在隔壁院子看到,觉得很危险,连忙叫他下去。

可孩子不听,爱丽丝又打算从树篱墙钻过去阻止他,但缝隙太窄钻不过去,于是她放弃抄近路,转而绕一圈从正门进入席琳家。

然而,一切都晚了。

孩子不慎坠楼,席琳痛失独子。

作为旁观者,我们都看得出来这是一场意外,但对于席琳和爱丽丝来说,却是一场 “坠楼死亡的剖析”

是席琳作为母亲,没看好孩子,致使意外发生?

还是爱丽丝作为目击者,没全力相救,酿成悲剧?

总之自那以后,两人原本亲如闺蜜的关系开始产生罅隙

席琳成日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将爱丽丝拒之门外;爱丽丝则认为席琳怪她没救下孩子,在对她进行冷暴力的惩罚。

很快,这种惩罚似乎得到了验证。

葬礼当天,爱丽丝全家出席,没想到竟在席琳儿子的棺材里,看到了自家儿子西奥的毛绒玩具。

为什么?

因为席琳觉得儿子太寂寞,于是要他的好朋友相陪……

所以,是席琳疯了吗?

可是。

在其他人,甚至在我们观众看来,疯掉的那个,明明是爱丽丝。

她总觉得席琳正在悄无声息地报复她。

于是日夜紧盯着隔壁的一举一动。

她开始介意自己儿子和席琳单独呆在一起。

当儿子在席琳家误食花生饼干急性过敏,爱丽丝也认定这是对方故意给的。

甚至有一次。

当爱丽丝的婆婆因为心脏病发,不幸离世时,爱丽丝坚定地认为,是席琳偷偷换了婆婆的药,害死了她。

离谱吗?

没错,当时来看,的确很离谱。

可结合影片的片名,《母亲的直觉》,我们会知道, 这样的疯子般的猜忌,也许指向的,恰恰是表象之下的真实。

就像《隐秘的角落》里。

朱朝阳同父异母的妹妹意外坠楼后,后妈王瑶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对他起了疑心。

后来在一次面对面的对峙中,她看着朱朝阳辩解的样子,便完全确定了自己的猜想。

这个猜想也许并没有什么逻辑和证据,就只是依靠“哥哥嫉妒妹妹得到了父爱”这一个动机的臆测。

但却准确得吓人。

在心理学中,人在左脑还没来得及分析推理,右脑却率先反应的时候,直觉,就是身体磁场给你发射的信号。

这是人的本能。

为什么《隐秘的角落》过去这么久依然令人细思极恐?

正是因为通常由直觉指向的真相,大部分表面上的无辜都是表演出来的假象。

而《母亲》呢?

或许真正的疯子,不是那个疑心重重的“疯女人”。

而是表面平静。

内心却早已崩塌残毁的“好女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女人的“疯”,到底疯的是什么?

通常我们会想到,母性本能。

就如同母牛、母骆驼,平时都还很温顺,可一旦自己的幼崽受到威胁,就会变得极具攻击性。

母爱强大。

当它转向反面时,破坏力也同样惊人。

不过《母亲的直觉》,有点不一样。

通过变态的母爱,挖掘出的是“母亲”的身份之下, 破碎的自我

对于很多拥有了家庭的女性来说,“自我”的体现,其实是寄托在“母亲”这样一个身份之上的。

比如席琳。

我们当然可以说她的发疯是源自失去孩子的悲痛,但影片其实前置了一段情节:

席琳生完孩子之后,已经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当席琳唯一的孩子失去后,她“母亲”的身份其实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换言之。

她的自我寄托物,彻底消失了。

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

难免发疯。

而爱丽丝呢?

同样如此。

爱丽丝那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其实在席琳儿子去世之前就开始了,只要西奥脱离她的视线,她就非常紧张。

哪怕儿子已经7岁,她也时常有一种他会随时发生危险的危机感。

为什么?

电影中交代了她的童年阴影。

她的一辈子,好像都活在童年的应激反应中。

说到这里。

Sir突然想起《地久天长》中,那两个因为其中一家的孩子意外去世,而变得疏远的家庭。

这本来只是一家人的事。

但在孩子出事前,身为计生办主任的海燕(艾丽娅 饰),曾强迫好姐妹丽云(咏梅 饰)做了一次人流手术,导致终生不孕。

进而又间接使丽云夫妇在孩子去世后,彻底成了失独父母。

虽然丽云没怪过海燕,但海燕却记恨了自己一辈子。

当那首《友谊地久天长》再响起时,友谊早已以一种无奈的形式消亡。

同样在《母亲》这部电影里。

爱丽丝的内疚早已先席琳一步,将自己判了死刑。

在原版的《母侵》中,席琳很明确地把一切责任怪罪于爱丽丝:

你应该看住他的,你应该陪着他

席琳,我真的尽力了

还不够

短短几句对话,就表示了两人关系的裂痕已经不可修复,这是最直白的“塑料姐妹情”。

而《母亲》的这段是怎么处理的呢?

爱丽丝小心翼翼地问席琳,你是在躲我吗?

席琳悲伤地回过头,看了她一眼,就直接走了。

她什么也没说,因为她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在怪爱丽丝,此时的逃避,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就像选择离开内蒙,去往遥远的南方小渔村里生活的丽云一样。

逃离,是不想面对。

但也有着一重善意: 即对自己认定的“加害者”,选择放过。

但这“放过”,在爱丽丝眼里格外膈应。

你“放过”我?敢情我还是罪人了不成?你还真把儿子的死赖在我头上了?

从自责的暗示到对试探的猜忌,诡异的直觉就这么诞生,且一发不可收拾。

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次次怀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可能才是席琳最终黑化的根本原因。

或者说,席琳的“复仇”根本也不是为了孩子。

而是为了自己。

那个在经受了丧子之痛后,还一次次被外界拒绝、责备、孤立。

心碎的自己。

说到这里你可能也意识到了,她们的“疯”不全是因为自己。

而是因为这个环境。

当你把自己的所有价值,寄存在一个依靠别人评判的社会身份上时,发生“好女人”到“疯女人”的转变,那是一瞬间的事。

为了表达这个观点。

影片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

那个自我意识解放的前夜。

△ 电影中60年代的场景气氛

从故事开篇的一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席琳原来是一名护士,爱丽丝是一名记者。

但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女人只要嫁给了中产男人,就别想再谈什么理想和抱负了,她们的往后余生,都要从事同一种职业

家庭主妇。

什么叫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

电影里有几幕相当典型的阐释。

在家庭舞会上,两个丈夫高谈阔论着国家大事,当过记者的妻子却不能插嘴。

她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在每天晚上睡前把头发整齐地梳成一个个小卷。

第二天早上要在丈夫醒来前,化好精致的妆容,穿着光鲜亮丽的衣裙准备一家人的早餐。

然后等丈夫小孩出门后,跪在带花园的洋房里,日复一日地操持家务。

她们生活里唯一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完美的主妇。

但可惜的是。

这种“完美”,丈夫、孩子,甚至邻居们都可以定义,唯独她自己不能。

她们没有自我,只有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

席琳在孩子去世之前,她是最好的母亲和妻子,而在孩子去世后,她就变成了一个失职的母亲和妻子。

没人真正在意她也处于痛苦之中。

席琳之前所有的安全感,都取决于丈夫的态度。

但自从孩子死后,对方的冷漠、苛责,无一不是对她的反复鞭尸。

安全感没了。

这崩坏的不只是关系,更是她内心的秩序。

与此同时,好友对她猜忌,邻居嫌她晦气,以及儿子同学家长在面对她时的尴尬。

都使席琳如履薄冰、孤立无援,她内心最后的防线就这么一步步被摧毁着。

怎么办?

如果你还记得另一个60年代的故事《致命女人》,就会发现。

温柔善良的主妇贝丝(金妮弗·古德温 饰)的解决办法,是杀夫。

为什么?

她要杀掉的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吗?

不。

因为活在“完美”中,就意味着接受了社会的驯化,灵魂死去,标本留存。

而发疯,乃至杀人。

是对规则的打破,也是那被压抑的自我,倾巢而出。

《致命女人》与其说是爽文,不如说是无路可走之后主动选择的鱼死网破。

而《母亲的直觉》呢?

我们可以理解为,席琳决定向伤害过自己的所有人复仇。

实则,也是想要重新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完美的主妇。

她发疯。

本就是为了得到“好女人”的荣誉。

就像影片里有这么一场戏。

原版中,丈夫指责席琳去和别人家孩子玩,说,没想到你那么快就忘了我的孩子。

席琳二话不说直接一个耳光甩过去,又爽又干脆。

而《母亲》呢?

席琳,面对苛责,她只说了一句“I understand”。

相比于原版只是一个女人黑化、复仇,和闺蜜相爱相杀的离奇故事。

现在的改编版。

Sir看到的更多是, 一个陷入死循环里反复证明自己的可怜虫。

所以啊。

虽然《母亲》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来看不值一提。

有太多硬伤。

但Sir也不同意用所谓的“塑料姐妹情”就一笔带过这狗血背后的深层问题。

虽然这个故事里虽然有 “girls hurt girls”

但同时。

也有最开始,那句脆弱的 “I need you”

遗憾的是,把故事轻描淡写地总结为一个疯狂的个例。

太轻率,也太残忍。

对于那样一个扭曲的时代来说,所谓的“疯”,其实更是在疗愈被压抑的创伤。

毕竟我们知道。

这样的故事,不仅是发生在一个早已远去的,特定时代里。

而真正的“疯子”。

也未必是那些被叫做“疯女人”的女性。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正亦邪。

电影也不是。

留给我们的,除了黑白光影。

还有那些深深浅浅的灰,勾勒出人心的模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明焉过春天


贪婪与自私的本性不灭,恶魔就不会消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恶魔源自人们贪婪与自私的本性,只要这个本性还在,人性的恶魔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

电影《搭错车》 观后感

《搭错车》观后感----伟大的父爱? 深夜看完了“搭错车”。 总觉得是很悲凉的一个故事,越到后面越是这样的感觉。 一个失语者(我习惯叫“失语者”而不是哑巴,因为似乎这个名词用起来会让我舒服一点)全心全意地去爱着其实和他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女孩子。 为她付出生命中所有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幸福,真的吗?会有吗?就算会有,值得吗?当刚开始看第一集的时候,阿七(我的朋友)一直在哽咽。 而当看到阿美不听话执意要去唱歌;而刘之兰轻信苏民生的话怀疑孙力的时候;当看到苏民生设计陷害孙力而刘之兰帮忙阿美懵懂无知的时候,阿七却对我说不看了,不看了,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值得吗?其实阿七感叹的只是,刘之兰和阿美的懵懂无知。 而我却是想得,孙力值得吗?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感性的人,所以会常常因为一些让自己心里感动的事而流泪。 我也认为,亲情是不需要回报的,就像我爸爸,给我钱买房子的时候,我和他说我一定还你,但是他却说,不要了。 我已经还了。 我还了吗?没有啊。 我只是在我没有买房子之前每一个月寄钱回去,只是会在每一个节日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去,在天气转冷的时候,叮嘱多加点衣服,少抽点烟,只是在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会很撒娇地伏在他身上,亲亲地用脸去贴住他的脸。 只是在每一次回家,天冷的时候,给爸爸打点热水,烫烫脚。 可是啊,他呢?在我大学五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拖煤。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冬天顶着北风清晨起床去拖煤。 总是在我睡着懒觉的时候,亲亲的叫我“宝仔宝仔起床了,然后用那个胡子拉喳的脸去亲轻轻碰我的脸。 在我买房子需要钱的时候,他二话不说,拿了一万多给我,说,拿去吧。 我还有退休工资呢。 ……。 记得经视介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说,“经视八月,感受父爱”。 是的。 搭错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孙力,一个失语者,对自己的女孩深深的,深深的付出无私的父爱,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对父亲的猜忌,对父亲的不满意,对一个深爱过的父亲的伤害。 即使是在她懵懂无知的情况下,即使她后来恍然反悟。 可是她做了什么?值得吗? 这几年,去看心理科的小孩子越来越多了。 很多未成年,都还是在读书的时候就有了。 他们的父母为了他们劳心劳力,但是他们并不领情。 一个十二岁的小孩一言不合就能拿刀追着自己的母亲跑。 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家人甚至为了他的网友,专门买了一部电脑给他网友玩,并且给他的网友包吃包住,可是换来的是什么呢?稍不满意就是拳脚相加。 我们见得太多了。 这就是父爱母爱?这就是值得的父爱母爱?哪怕我们明明知道,这个儿子,在我深深对他付出父爱的时候,他却想着骂我死老头子,想着打我一顿,我还这样地深深付出?毫无保留? 这算什么父爱?就算是,这父爱值得吗? 或许我有点偏激,但是我就是这么想的,怎么着吧?! 今天搭错车大结局,几个人都在我这儿看电视。 他们或多或少地流泪了。 当然包括我,眼中也有点湿湿的。 但是我还是在想这个问题。 算了,夜深了,该睡了。 明天还是要上班。 我呢?还是要生活。 哪怕还是心里会想。

为什么很多家长一言不合就打骂孩子?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开始都是轻言巧语的,到后来可能正面的管教还是不太愿意听了,就变成花言巧语,用利益来诱惑他,如果这一招也不奏效的话,可能就要动手动脚了吧。 很多的家庭或者很多的孩子成长都会经历这些,其实这种情况是双方的吧,一种可能人性当中本来就有一些30不愿意被别人所管教,另外一种很少有人认真系统的,学那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9936.html
新品质皮肤首曝 需价格5000 高渐离新皮肤帅炸 端午限定突
老人收藏700余盏古旧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