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企 集体舞弊

综合日媒消息,鉴于大发工业等车企接连发生违规行为,日本国土交通省对85家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进行内部调查。截至5月底,已有68家公司完成调查,包括丰田在内的其余17家公司仍在继续调查。

目前,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等5家公司在车辆性能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国土交通省表示,6月4日以后,政府将对丰田等车企实施深入检查。

在尚未确认安全性是否符合标准之前,国土交通省要求丰田、马自达和雅马哈发动机生产的6款车型暂停出货。

日本政府表示,车辆制造的不当行为动摇用户信任和认证制度根基,在日本本土主要汽车制造商存在欺诈、不当行为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对各公司进行持续检查。

丰田也于6月3日宣布,国土交通省在皇冠和卡罗拉Fielde等共7款车型的认证试验中发现不当行为,问题车型包括三款量产车型的行人和乘员保护测试数据不充分,以及四款停产车型的碰撞测试方法错误。

考虑到政府的最新调查,丰田将仍在生产中的卡罗拉Fielde等三款车型暂停发货和销售。

马自达在目前生产的2种车型中发现了发动机控制软件的改写行为,已经停产的3种车型中则发现了碰撞试验车辆的非法数据。

雅马哈在现行生产的车型中发现问题,该公司在不适当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噪音试验,过去生产的两款车型,也在警示音试验的数据上存在虚假记录。

丰田会长丰田章男于3日下午在东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日本政府此次调查,向客户、消费者以及所有丰田汽车利益相关者表示歉意。丰田章男表示,公司将全力配合国土交通省的调查,尽快恢复暂售车型的出货。

具体来说,被国土交通省发现的不正当行为主要分6种,分别存在于安全气囊、碰撞试验、发动机输出试验等方面。

丰田在公告中致歉,表示相关车辆已通过彻底的内部验证,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虽然从法律上看,没有必要停止使用受影响的车辆,但从即日起,公司将暂停在日本生产的三款车型的销售。

伴随着日本政府的调查,丰田位于东日本宫城县的大衡工厂和岩手工厂共计2条生产线将暂停,公司预计,或将对1000多家采购单位产生影响,之后会对部分供应商进行补偿。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丰田及其子公司多次被爆数据造假等负面消息,丰田章男也对此进行了解答。

丰田章男表示,为了迎合更多汽车消费者的需求,丰田也采取了市场全方位战略扩张等战略,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公司也将优先考虑新车的开发周期和效率生产。但是,扩张战略会导致极少数的短视行为,作为公司一直坚守的生产价值观,正在动摇。

据悉,丰田近几年来一直在加速扩大生产规模,2013年全球累计销售新车998万辆(含子公司大发和日野),2023年则为1123.3万辆(含子公司大发和日野),且在售车型也越来越多。

规模扩大的结果,是生产一线带来更多压力,因为部分新车都有大幅缩短开发周期的要求。

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的追求从市场份额转向利润,强调创利创收,忽视社会责任,对速度的重视超过了质量。

不过,丰田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社长佐藤恒治在今年2月的大发汽车新体制发布会上强调,企业经营必须像马拉松一样,进行周期主义考虑。即使放慢发展速度,也需要重振昔日的丰田体制,这是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方面,丰田对车辆开发周期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则是日本国内日均产量上限由原先设定的1.45万辆降至1.4万辆,工厂运行时间上限,也将每天缩短30分钟。

最近几年,伴随着负面新闻的频频被爆,丰田章男也受到多方质疑和压力。今年5月,为大型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的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以下简称:ISS)就曾建议,丰田章男不再适合连任丰田董事长,理由是大发等子公司的不当测试和监管违规行为。

ISS在一份报告中提议,考虑到丰田集团发生了一系列认证违规行为,建议股东投票反对丰田章男连任董事长。

其实,此前已有咨询公司建议股东反对丰田章男,理由之一是,丰田章男对董事会的不够独立负有责任。丰田提名的10名董事中,仅有三人符合独立董事标准,低于至少三分之一独立董事的规定。


丰田子品牌承认碰撞测试造假,日本人又双叒出来道歉了!

曾几何时,日本一直都以“匠人精神”自居,各种关于日企较真作风的故事也曾在国内风靡一时。

但是在近年来,围绕日企,尤其是日本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却频繁地出现了造假、以次充好等负面新闻,让“日本制造”的全球形象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日前,丰田旗下的全资子品牌大发汽车株式会社发布公告,承认旗下代工的四款车型在参加碰撞测试时,为了能够在侧面碰撞的项目中成功获得高分,对测试车辆的前门内衬作出了不正当修改,通过额外增加一个“凹口”,令侧面气囊在弹出时,原本锋利的门板不会对车内假人造成额外的伤害。

而实际投放到市场上的新车并没有类似的设计,这种堪比提供“特供车”的做法,显然违反了碰撞测试的程序与规程。

根据大发汽车的通告,这四台涉嫌造假的车分别是Perodua Axia、丰田Yaris ATIV(海外版威驰)、主打印尼市场的丰田Agya以及一款仍未发布的新车。

这三款车型虽然主打的都是低端市场,但是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墨西哥、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等地区都有销售。其中Perodua Axia更是因为“贴牌”马来西亚的自主品牌进行销售,而在当地成为了“国民神车”之一,地位一点都不亚于我们的五菱宏光MINI。

根据大发汽车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3月底,这些涉嫌造假的车型在上述的国家与地区已经累计销售达辆,影响面可谓是相当广阔。

鉴于此事影响恶劣,作为母公司丰田汽车会长的丰田章男,也不得不在第一时间通过丰田官网公开了一份致歉声明,表示将会彻查此事并杜绝同类事情再次发生。

而大发汽车方面也表示,将会对涉事车型的相关零部件进行改进,并在碰撞检测机构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对车辆重新进行测试,以确保新车能符合碰撞的法规,同时仍未交付的新车将会停止交付,但是已经提车的车主们并不需要担心,可以正常用车。

据了解,这次造假事件之所以能得到曝光,是因为4月份有内部员工向公司高层进行举报,后经过公司深入调查才发现此事的存在,但是一如此前几起日企类似的负面新闻,究竟此事牵涉到大发汽车甚至是丰田汽车内部哪个级别的岗位,我们还不得而知。

工匠变“躬匠”

有人嘲讽,曾被日本人引以为豪工匠精神,已经慢慢沦为了“躬匠精神”,因为电视荧幕上日企高管出面鞠躬道歉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远的我们就不说了,近些年日企由于造假而闯下最大的祸,一定就是“高田气囊”了。作为曾经世界范围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高田集团在汽车安全气囊领域曾一度是“垄断级”的存在,几乎全世界的汽车品牌都会采购他家安全气囊。

但是,高田生产的安全气囊由于气囊推进剂缺乏防潮装置且封装工艺存在问题,导致气囊在充气时会引起内部金属碎片的破裂,本该救命的气囊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化身为一把“致命的霰弹枪”。

2009年美国一位18岁的女孩,就在一起并不算严重的车祸中,被高田气囊中高速爆裂的金属碎片划破颈部动脉而导致身亡。而根据统计,高田气囊在10年的时间里,就曾导致超100人的死伤,是名副其实的死亡气囊。

虽然在后续各大车企都在积极召回搭载了高田气囊的车型,有的品牌甚至还对部分车龄过长的车型进行了“高价回收”,但是时至今日市面上仍有大量的老车车内依旧装载这款充满危险的气囊,而车企们的召回行动也一直没有停止,甚至就在昨日(5月5日),宝马才刚刚宣布将在美国市场召回9万辆车,里面包括了2000-2006年生产的3系(含M3)、2000-2003年生产的5系(含M5)以及2000-2004年生产的X5车型。

就在高田气囊事件爆发后没几年,另一个曾经的日本金字招牌——神户钢材,也被曝出存在长期篡改产品性能数据的丑闻,该事件甚至还波及到了日本自己的新干线列车以及一众采购神户钢材的日本车企。

在2021年,日本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专注于刹车系统的曙光制动株式会社也突然向公众道歉,称在过去的20年里,自家生产的刹车以及周边零部件中,有超过11万件产品的数据是通过编造得出的,其中有部分零件的性能甚至没有达到与厂家的约定数据。据了解,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马自达等主要的日系品牌均是曙光制动的大客户。

2022年,同样隶属于丰田旗下的日野汽车,也通过官方渠道向外界承认了自家生产的车型存在引擎数据造假以及排放不达标的情况,并宣布将会对相关车型进行召回以及停产处理。而与上面提到的曙光制动一样,日野汽车的造假行为同样也能追溯至20年前......

其中,中型卡车日野Ranger由于三元催化器性能不达标,存在排放超标以及发动机功率下降的问题,日野将会对相关车型进行召回并对相关零部件进行升级,后续也会为车主提供免费的检修服务。

而日野PROFIA(大型卡车)以及日野SELEGA(大型客车)则是由于其搭载的排量为13L的450马力E13C柴油机的排放以及油耗数据存在超标的问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召回处理,而日野也宣布将会对车主进行相应的赔偿。

丰田旗下专注于大型商用车以及微型家用车的两大子品牌相继“出事”,这个全球第一大车企想要当好这个家似乎真的不容易啊。而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的负面新闻出现,再加上日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怠慢,也许在未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少的工匠,和越来越多的“躬匠”了......

断臂求生迫在眉睫?四大日系车企在华销量集体下跌马自达腰斩

2023年上半年对于汽车市场来讲是非常特殊的一段时间,特殊到足以载入史册。

经历了2022年的涨价之后,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型不断降价内卷,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了30%,并不断逼近40%的大关,一步一步的蚕食着传统燃油车的市场。

这也导致了燃油车市场近乎“崩盘”,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除了一小部分热门车型之外,其余车型几乎都在疯狂降价促销;即便是亏钱卖车,车企们也都在所不惜,毕竟能够守住市场占有率就等于在竞争中把握住了先机,如果把市场拱手让人,未来想抢回来就非常困难了。

作为传统燃油车的销量“大户”,在这轮内卷中受伤害最深的无疑就是日系车,这也导致了四大日系车企上半年在华销量都有所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马自达,几乎被腰斩,再跌下去就真的没有存在感了。接下来笔者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四大日系车企上半年在华销量表现。

丰田中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丰田中国在上半年依然稳守着日系车第一名的宝座,累计销量为87.94万辆,同比下跌了2.8%。

虽然同比下跌2.8%的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算高,但从6月份的销量来看,丰田中国销量为17.48万辆,同比下跌了12.8%,这意味着丰田的跌幅正在不断扩大,下半年的情况不容乐观。

有意思的是,丰田并没有把销量下跌归结于自身产品力的原因,而是甩锅给了“同期国内出台汽车购置税减免措施”,当时的政策激励的销量,导致去年同期销量比较高,基数比较大,导致今年销量同比下跌。

这个解释到底能不能说得通,相信各位读者心里有数;而且丰田之所以能在上半年稳守销量,其实是靠着较大幅度的优惠实现的,这在此前几乎是不能想象的,这无疑会影响到丰田的利润表现,但究竟有多大影响,可能需要等更进一步的财报出来之后才能见分晓。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上半年在华累计销量为52.97万辆,同比下跌了22%,跌幅相对比较大,这意味着本田在今年上半年被抢走了大约10万台的市场份额。

在6月份,本田中国销量为11.31万辆,同比下滑19.8%。其中,东风本田销量为4.75万辆,同比下滑32.4%;广汽本田为6.56万辆,同比下滑7.3%。

对比来看,广汽本田的跌幅并不是很严重,但东风本田的问题相对就比较严峻一些了,或许英仕派换代之后情况能有所缓解,但仅靠这么一款车型的话,应该不会“解渴”。

问题显然还是出在了产品力方面,市场环境如今已经大不相同了,本田还是在坚持原本那套“低配高价”的定价逻辑,其实就是给对手送销量,“增配降价”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日产中国

日产中国公布的销量其实是有一定“水分”的,因为包含了乘用车和商用车,数据显示,上半年日产中国销量为35.85万辆,同比下滑了24.4%。

在6月份,日产中国区销量为6.91辆,同比下滑28.0%,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6.48万辆,同比下跌了29.5%。

在新能源时代,日产拿出了e-POWER系统,不是说这套系统不好,而是说这种油电混动的增程式系统并不适合国内市场如今的用车环境,好不容易出了台实力尚可的纯电动SUV艾睿雅,定价又有点偏高,很难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长安马自达

和上述三家车企相比,长安马自达上半年销量几乎只有其余三家日系车企的零头,累计销量为3.22万辆,同比下跌了49.4%,几乎是被腰斩了。

其实在6月份,长安马自达的销量稍微有点回暖,达到了0.74万辆,但还是同比下滑了28.7%。

和其余三家车企相比,马自达的问题其实要更加严重一些,丰田、本田以及日产好歹拿出了新能源车型,而且有那么一点市场份额,但马自达如今依然还是靠着燃油车打天下,而且内饰设计也和如今的主流审美逐渐脱节,被市场抛弃其实并不奇怪。

结束语:

多年之前,日系车凭借着出色的稳定性和油耗表现,在市场上叱咤风云,即便是配置算不上丰富,定价也比较高,甚至内饰用料都算不上出色,但依然有着出色的销量表现,让自主品牌们羡慕不已。

如今,随着自主品牌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不仅在稳定性方面有了长足提升,在新能源领域内的技术更是实现了弯道超车,同时还能够坚守高配置和相对厚道的定价,消费者自然知道该怎么选。

日系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再怎么强大,也避免不了以内燃机的传统机械传动结构给逐步淘汰的事实,日系车其实也该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转型了。

日本为何在新能源领域掉队?集体掉队的日系车能跟上浪潮吗?

日本车企依然不把纯电动车作为主攻方向,而是作为辅助赛道。目前,日本车企仍专注于发展燃油车,并计划将传统燃油车做到最好。

日本在电力领域存在权限。

日本对纯电有着天然的缺陷,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锂电池的短缺。众所周知,新能源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而由于资源匮乏,日本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并没有取得太多突破,所以日本车企都在拼命开发传统汽车。电池离不开锂、镍、钴等稀有金属。出生地狭小矿产贫乏的日本,只是看到自己没有电池动力,还可以被别人控制,氢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脖子。

日本在研究氢气作为能源。

日本人很清楚电力是他们的弱项,所以他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发展氢能,发展氢能的原因是日本瞄准了其他国家和地区非常便宜的低级能源,比如褐煤在澳大利亚用处不大,还有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风能,还有南美的生物秸秆等,都可以用来制氢,然后再送回日本。但由于日本市场太小,单纯发展氢能显然无法支撑日本车企的长期发展。而且研究氢能是一个非常昂贵的项目,所以没有人知道日本能坚持多久。

总结。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日系车不愿发力,受制于太多因素。如此一来,无论是车型数量还是销量,以及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技术储备,似乎都还没有达到主流水平。从汽车产业的发展来看,多方竞争更有利于推动产业进步,如果不引进特斯拉,自主汽车品牌可能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因此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总而言之,日本之所以没有跟上主流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是因为日本早已下注给了氢能。在国内的大背景下,日本绝对不想专注于纯电动汽车。所以就导致日本车企都处于被动状态,现在日本发展氢能是为了翻身最重要的一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1381.html
最新!73岁莫迪宣布在印度大选中获胜 已担任10年总理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