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 生生不息 文脉华章

(原标题:文脉华章|千年窑火 生生不息)

编者按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一个个文化遗产从传统到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生动文化名片。央视网《联播+》栏目特推出“薪火相传”系列策划,从文化传承中感受中华文脉底蕴。

联播+在凭“瓷”生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龙泉,坐落着国内唯一一座全面系统介绍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专题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的建成,与习近平总书记息息相关。

2021年6月拍摄的龙泉青瓷博物馆。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公元12—15世纪,龙泉青瓷不仅在中国流行,而且被世界瓷器市场追捧,影响和引领着当时世界各地陶瓷器的审美与生产。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龙泉调研,当地汇报龙泉窑枫洞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但现有博物馆无法容纳出土文物。习近平当场表示,龙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必要建一个青瓷博物馆。他还特别叮嘱当地干部,新馆不一定规模很大,但一定要有个性和特色。

很快,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博物馆建设项目随之启动。

当时的龙泉是个山区欠发达县,财政紧张。龙泉人说:“没有习书记的支持,我们根本不敢想建这么一个博物馆,龙泉青瓷文化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弘扬发展。”

2010年起,龙泉青瓷博物馆对外开放,向世人生动述说着龙泉瓷业的兴起、鼎盛、衰落和复兴。

2021年9月14日,浙江省博物馆,观众在拍摄北宋龙泉窑执壶(左)和龙泉青瓷艺人刘杰制作的执壶。

如今,在龙泉这个人口不足30万的小城,青瓷行业从业者有2万余人,平均每1000个龙泉人中就有一位知名度较高的青瓷工艺美术大师。

在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还建起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身处其中,人们可以零距离参观加工泥料的场所、制作陶瓷的作坊等遗迹,还可以了解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

在龙泉青瓷产业园,青瓷创客将科技和时尚元素注入青瓷生产,开发出兼具实用与美感的“青瓷+”创意产品。2017年起,龙泉深度开发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推出名为“不灭窑火”的文旅IP,重塑龙泉青瓷的烧制风俗。

从历史走向未来,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2022年7月23日,杭州国家版本馆屋顶的木构和青瓷门扇相映成趣。

杭州国家版本馆入口处,约7万片纯手工烧制的青瓷片组成青瓷门扇,开时美轮美奂,合时别具一格,吸引无数人观光“打卡”。

习近平总书记说龙泉青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定要好好保护、传承和弘扬”,龙泉人从未忘记。

融入青瓷元素的手机共鸣音箱远销海外,能给手部按摩的青瓷杯成为都市白领追捧的养生“神器”……一代代青瓷艺人守护着这一抹“青绿”,挖掘青瓷的无限可能。

G20杭州峰会的“青莲”茶咖具、杭州亚运会的“龙泉瓷娃”……这些年,龙泉青瓷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以更丰富的样式、更青春的面貌为更多人所知。

今年“五一”假期,龙泉青瓷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2.6万人次,同比增长30%,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

龙泉青瓷博物馆前立着一块“关怀石”,上面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支持该博物馆建设的故事。它见证着,龙泉青瓷的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秋怎么过才更有意义?

我们该怎么过中秋节在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中秋有着独特的审美品位和文化蕴含,它的团圆、和谐、吉祥、平安给人以恬美至纯的心灵享受。 在这个日子,除了合家团聚同吃月饼,更应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浓底蕴。 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每逢农历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 相传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于是民间就把这天作为中秋节。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也给这个节日涂抹了神秘的色彩。 在这一天,过去人们还要相约赏月,举办拜月、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等名目繁多的节目。 而在今天,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好像只有吃月饼了。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传统节日应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传统文化在年复一年节日的承载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也许有人会说,传统节日的冷落,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那些农耕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的过节形式已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 原因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提倡不够,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 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 这才是最可怕的,才是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因此,我们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多动一动脑筋呢?比如中秋来临之际,在中小学举办一些中秋文化讲座,举办历代赏月诗文朗诵比赛等等,把这一天变成传统文化教育日;一些社区和文化组织也应有目的地举办一些宣传中秋文化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中秋文化氛围;而城市的各个公园在这一天也应该免费开放,供人们游玩赏月;在农村等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传统的中秋民俗等。 只要我们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它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仍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我的家乡景德镇作文600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古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是一座 千年瓷都,那千年不熄的窑火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陶瓷文化。 当你进入景德镇时,高速公路路口两旁的灯柱都是陶瓷的。 瓷灯图案各式各样,花花俏俏,这种景观 在任何 一个其他城市都难以见到。 景德镇大部分的人,都以造瓷为生。 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窑厂,里面摆满了造型各异的泥柸。 街上的瓷器店一个接一个,里面的瓷器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即使走在大街小巷里,也弥漫着浓郁的陶瓷文化气息。 当你走在景德镇广场上的时候,就能看见许多惟妙惟肖的艺术铜雕人,铜雕人神态各异,有的运送瓷柸,有的在晾晒瓷器、有的在压模型,有的在烧瓷器,那一个个栩栩如生造型优美的铜雕艺术品 ,真是漂亮极了!景德镇不仅陶瓷闻名中外,而且风景优美,也有很多旅游景点,比如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古戏台,还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太阳岛,月亮湖等。 我的家乡景德镇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

景德镇的瓷器是最好的吗?

我在景德镇读书,我不景德镇瓷器是不是最好的。 但我知道,世界只有一个瓷都,那就是景德镇。 现在介绍下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 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 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 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 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 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 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 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从御窑厂来说,其生产组织分工相当完备,具备了制坯行业的各种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制作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钵的作坊,还有各种辅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铁作等。 许多局部操作大都由专业性很强的工匠担任。 同时将烧、做两行集中在厂内,设御窑若干座,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无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 陶 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 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 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还有好多好多,如果有机会来这看看。 我第一次来这时,就被这的瓷器吸引住了。 我们学校后山还有个古窑,有机会来玩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2367.html
1.36.2正式版上线 新补丁利好NE&amp 12
冰岛钢琴家奥拉夫松谈巴赫 他把平衡带到了这个不平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