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孵化 上海 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业 未来企业

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同时,科技服务业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收较2020年提升了1.5倍。

快增长的背后仍有暗藏的潜力。上海市科委科技企业服务处处长周嗣渊表示,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规模、举措、机制等还存在一些不足。体量方面,科技服务业营收、规上企业数相较北京仍有一定差距。营收主要来源于工程服务、检验检测等行业,与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结合不够紧密。此外,企业能级也仍需提升,龙头企业主要集中于建筑行业,科技研发类龙头企业亟需培育壮大。

为此,上海于近日发布了《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紧紧围绕壮大主体、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强化引导四个方面,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在优化结构方面,《若干措施》提出了三项措施。

一是加大新兴领域企业培育力度,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创新创业载体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超前孵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业“未来企业”。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业,支持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二是支持全球科技机构来沪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在沪发展。搭建科技服务业发展交流平台,鼓励本市科技服务业企业积极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论坛和展览展示活动。

三是推动企业全球化布局,支持科技服务业出海发展。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在其他方面,《若干措施》提出要强化科技服务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专业化人才集聚;加强专项支持引导,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强化服务保障。


如何提高现代服务业

优化规划布局,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是许多发达城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进入由分散到集聚、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期。

必须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学把握产业升级规律。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一批专业市场、特色街区和产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

但总体上看,这种集聚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要科学修订完善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 要用全局眼光、战略思维来谋划服务业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超前性和区域特色。

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一是数字经济。 持续加大对智慧城市的投入力度,全力构建科技、实用、人文的智慧城市平台,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5G智慧城市应用新模式,推进5G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动传统渠道与电商渠道融合互补,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模式,构筑“线下孵化+线上销售”网络流量孵化平台。

培育和发展软件服务业、物联网、AI人工智能应用培训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的科研院所和各类科研机构到我市落地生根,打造数字科技创新引擎。

二是文旅经济。 以建设高标准、工作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展示高颜值为目标,全面打造高能级文旅,建设“山水富城·文武福地”。 扎实做好“一河、一山、一拳、一融合”文章,不断夯实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一流的服务质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是中小企业吗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要求,国家从来就没有局限在中小企业的范围内。 而且近几年针对企业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项目,拿到政府资助的企业中,有一半是上市的大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

一、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 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 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 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 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 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 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 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 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三、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 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 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 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 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 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 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 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四、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 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 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 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 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 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 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 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 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 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 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哪些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02年重组。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扩展资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更大力度支持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更大力度政策支持,包括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先导科技布局,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及瓶颈,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

建立领军企业白名单和高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库,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等。 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27日从第二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的内容。

“在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进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生态尚不完善、发展效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性突出问题。 ”发改委副秘书长任志武在会上表示。

任志武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技术突破的支持力度,加快先导科技布局,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型创新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与推广。

工信部规划司副巡视员周虎也表示,要集中精锐力量,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瓶颈,为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还将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一批高水平新兴产业集群将得到重点发展。 任志武表示,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各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快构建政策完善、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链完备的创新发展生态。

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具有特色优势、有力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将获得更大力度的金融财政支持。

“要大力推动多种层次、多主体构建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 加强政银合作,及时修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建立滚动更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白名单和高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库。 拓展新兴产业融资、特别是中长期融资渠道。 ”任志武透露。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3133.html
希望为更多内容企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模速空间 宣布入驻 派生万
投资中国成跨国车企新趋势! 马自达百亿加码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