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担心太平洋海底泄漏会引发 大地震 6月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

6月6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世卫组织称,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耐药感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报告,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耐药感染。这是日益严重的抗 微生物 药物耐药性威胁中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问题。报告发现,70%以上的国家在应对耐药感染的国家计划中未考虑性别差距。

研究人员分析了2000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130篇以性别和抗菌素耐药性为重点的英文论文。其中大约20%的论文关注非洲,近15%的论文关注东南亚。

研究小组发现,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期卫生需求,无法获得足够的清洁水,使妇女和女孩比男性面临更大的耐药性尿路感染风险。在这些环境中,妇女和女孩还经常负责打水、准备食物和从事农活,这增加了她们接触水和食物中耐抗生素大肠杆菌等病原体的机会,也增加了她们接触喂给动物的抗生素的机会。

女性在医院和诊所也更容易遇到耐药感染,因为她们通常比男性在医院和诊所待的时间更长。

此外,女性遭受性暴力的发生率更高,这也使她们面临更大的耐药性传播感染风险。在一些地区,由于文化规范导致的经济独立和决策权的缺乏,限制了女性获得治疗感染的机会。这使得她们更有可能依赖自我诊断,并使用不适当的治疗方法,从而使微生物持续存在并进化出耐药性。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古老的水晶显示,淡水最早出现在40亿年前的地球上

阿联酋哈里发大学(Khalif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称,早在地球形成后的6亿年里,地球上可能就已经存在淡水,而不仅仅是咸水。

研究人员分析了西澳大利亚杰克山(Jack Hills)40亿年前锆石晶体中的氧 同位素 ,这些晶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之一。研究人员在最近发表的《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报告称,锆石中最重和最轻的氧同位素的相对比例,只有在存在大量淡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这一发现表明,淡水在地球上活跃循环的时间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早数亿年。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证据表明,至少在32亿年前,地球上就存在一个强大的水循环系统,其中包括从陆地到大气的降雨和蒸发,然后再次降雨。

研究人员分析了1300多颗锆石的氧同位素比率。大多数锆石具有相对较重的氧同位素值,这与海水中的氧同位素值一致。但在大约34亿年前和40亿年前的两个时期,氧同位素值显示出较轻的氧同位素比例更大。

《科学时报》网站(www.sciencetimes.com)

1、科学家担心 太平洋 海底泄漏会引发“ 大地震

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美国俄勒冈州海岸外50英里(约80公里)的太平洋底部发现了一处泄漏,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温暖的“构造流体”。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该海域首次出现这种泄漏,但他们猜测附近可能还有更多。

2015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这一泄漏。它位于600英里(约960公里)长的卡斯卡迪亚俯冲带断层之上。这个区域分隔了北美板块和胡安德富卡构造板块,被称为巨型逆冲断层。该研究的合著者在新闻稿中表示,断层的流体损失可能会降低两个板块之间的流体压力,从而增加摩擦。如果没有这种流体,板块可能会锁定并积累张力,从而引发9级“大地震”。

这种地震还可能会引发类似于2011年袭击日本的灾难性海啸。那次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自1900年以来的第三大地震。那次地震由北太平洋的海底活动引起,类似于卡斯卡迪亚俯冲带断层的构造活动。

2、著名物理学家:不排除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

在最近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天体物理学家马丁·里斯(Martin Rees)声称,他不能排除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也不能明确表示外星生命“可能”或“不可能”存在。然而,他认为外星人并不像电影和媒体所描绘的那样。

这位天文学家并不相信外星人曾像电影中那样造访过我们的星球。他认为,外星生物不太可能付出巨大努力来到地球,只是遇到一两个人,做一些手势,然后再次离开。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一些天文学家相信人类有一天可能会在火星上发现外星生命的痕迹。然而,正如里斯所说,即使是最乐观的天文学家也只希望发现微生物生命的痕迹。

与此同时,里斯认为,外星生命的迹象可以在遥远的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找到。尽管它们的遥远距离和极端黑暗使研究变得困难,但这些世界仍被认为是外星人存在的最佳候选地。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科学家在格陵兰冰盖上发现巨型病毒:或可减缓冰的融化

每年春天,格陵兰冰盖上的藻类开始开花,使大面积冰面变暗。当冰面变黑时,其反射阳光的能力减弱,从而加速冰的融化,而冰的加速融化又加剧了全球变暖。

但研究人员可能已经找到了一种控制格陵兰冰盖藻类生长的方法——从长远来看,也许可以减少冰的融化。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环境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在藻类生长的冰面上发现了巨型病毒。他们怀疑这些病毒以藻类为食,可能是一种控制藻类大量繁殖的自然机制。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对这些病毒了解不多,但认为它们可能有助于缓解由藻华引起的冰融化。它们的独特性和效率如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通过深入探索,我们希望能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

通常病毒比细菌小得多,但巨型病毒可以长到2.5微米,比大多数细菌还要大。研究人员解释称,这是首次在由微藻主导的冰雪表面上发现巨型病毒。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科学家发现怀孕时激素水平和孩子智商之间的关联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6届欧洲内分泌学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怀孕晚期 皮质醇 水平升高可能会对7岁男孩的智商(IQ)产生负面影响。

令人惊讶的是,孕妇血液中的皮质醇水平与女孩的智商无关,但较高的尿液皮质醇水平却提高了她们的智商。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皮质醇在男孩和女孩的胎儿发育中具有不同的影响。

产前暴露于皮质醇(一种帮助身体应对压力的类固醇激素)对胎儿发育至关重要,并被认为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认知功能。在怀孕期间,皮质醇水平增加,但怀女孩的孕妇通常比怀男孩的孕妇分泌更多的皮质醇。然而,胎盘中的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型(11β-HSD2)通过将皮质醇转化为非活性形式的可的松来调节到达胎儿的皮质醇数量。

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此前已经表明,当母亲在妊娠晚期皮质醇水平较高时,1至3岁的孩子的语言和语言技能会更先进。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943名怀孕妇女在妊娠晚期的皮质醇和可的松水平,以及她们的943名7岁儿童的智商测试数据。他们发现,怀男孩的孕妇血液中循环的皮质醇水平低于怀女孩的孕妇。此外,在子宫内皮质醇水平较高的男孩在7岁时的智商测试中得分较低。当母亲尿液可的松水平较高时,同龄的女孩在智商测试中得分更高。

2、打破进化规则:曾消失的生物特征令人惊讶地重新出现

最近的研究表明,与竹节虫失去的特征相关的基因可能被保存下来,使它们有可能在进化过程中重新出现。

如果生物的性状变得不必要或资源消耗过多,它们就会在进化过程中消失。人们普遍认为,与这些特征相关的基因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从而阻止这些特征的再次出现。然而,自然界中有许多曾经失去的特征在后代中重新出现的例子。

根据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的说法,“将特征的存在和缺失映射到进化树上表明,一些特征可能在导致现存物种的谱系中丢失,然后随后恢复”。竹节虫的翅膀被认为是这一进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这表明与这些特征相关的基因可能会保存下来,甚至长达数百万年。然而,对这种重新出现的分子基础的研究有限,这意味着负责保存这些基因的机制至今仍然很大程度上是推测性的。

在《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了竹节虫失去的另一复杂特征——雄性繁殖。失去生育雄性的能力导致种群中只有雌性,它们通过孤雌生殖繁殖,这是一种无性繁殖形式。该研究表明,调控网络中高度连接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基因在性状丢失后仍然能够保持很长时间,这为性状在长进化时间尺度上重新出现提供了潜在的途径。(刘春)


日本在未来30年内真的会沉没吗?

美国科学家预测日本列岛可能会沉入马里亚那海沟!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严肃指出:经过了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 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 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 BRUCE ALBERTS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备注:马里亚那海沟资料——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的西部,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 它位于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 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 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 最大水深在斐查?海渊,为米,是地球的最深点

日本岛会沉没么?

美国科学家预测日本列岛可能会沉入马里亚那海沟!
:经过了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 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 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
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海底世界有哪些未解之迷?

海底世界的未解之迷地球有71%的表面是海洋,辽阔的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海洋是水循环的起始点,又是归宿点,它对于调节气候有巨大的作用;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和廉价的运输,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正日益深入,但神秘的海洋总以其博大幽深,吸引着人们对它的思索。 在此,仅就海底地貌及其地质活动,谈谈几个未解之谜。 太平洋洋脊偏侧之谜 从全球海底地貌图中可以看到,海底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的洋脊纵横贯通四大洋。 根据海底扩张假说,洋脊两侧的扩张应是平衡的,大洋洋脊应位于大洋中央,但太平洋洋脊亦不在太平洋中央,而偏侧于太平洋的东南部,并在加利福尼亚半岛伸入了北美大陆西侧。 显然,从加利福尼亚半岛至阿拉斯加这一段的火山、地震、山系等,难以用海底扩张假说解释其成因。 那么,太平洋洋脊为什么偏侧一方?北美西部沿岸的山系、火山、地震等又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西太平洋洋底地貌复杂之谜 由于太平洋洋脊偏侧于东南方,在太平洋东部形成了扩张性的海底地壳:东太平洋海隆。 但在太平洋中西部广阔的洋底,地貌复杂,存在着一系列的岛弧、海沟、洋底火山山脉和被洋底山脉、岛弧分隔成的较小的洋盆等,看来并不完全像是由海底扩张所产生的洋底地貌,而更像是古泛大洋洋底的一部分。 因为海底扩张所形成的地貌,除了海沟、岛弧、沿岸山脉外,大部分应是较为平坦的、从洋脊到海沟一定倾斜的海隆地貌。 虽然有人试图对此作出解释,但未有较公认、一致的看法。 北冰洋的海底扩张是否仍在继续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又存在广阔的大陆架,有人把它看成是大西洋的一部分,即大西洋北部的一个巨大的“地中海”。 虽然北冰洋也存在大洋中脊:北冰洋中脊(南森海岭),但在整个北冰洋地区,火山、地震活动是很微弱的。 本人曾作过统计:从1900~1980年间,北纬70°以北只发生了40次6级以上的地震,一般认为是北极厚厚的冰盖阻止了地震的发生,本人认为至少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赤道的离心力会使地球内部的能量向中、低纬度转移,从而削弱了两极地区的活动。 而在南纬70°以南的地区,从1900~1980年也只记录到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 一般地说,任何快速自转的天体,其两极地区的活动均会受到削弱,太阳黑子活动主要发生在南北纬35°之间,亦可能与其快速自转有关。 地球作为一个快速自转的天体,北冰洋的地震和海底扩张活动就不能不受到影响,从其地震、面积、无深海沟等情况判断,北冰洋的海底扩张即使没有停止,也是非常微弱的。 阿留申岛弧之谜 阿留申岛弧是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阿留申岛弧向南弯曲,这种形状似乎显示有一种自北向南的力推动形成的,如史前冰川的推动等,另外,阿留申岛孤南侧的深海沟表明,太平洋的海底扩张对其它的作用是向北推进的,但从太平洋洋脊位置来看,太平洋洋脊伸入到北美大陆,南北向偏东分布,其扩张方向应是向西偏北,而不应向北,那么,阿留申海沟是如何形成的呢?无震海岭与大陆平静山系的形成 一般认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大陆边缘的山脉是海底扩张运动的结果,它们的成因可得到较完美的解释。 但在各大洋中,还存在着许多无震海岭,它们与大陆内部的一些平静、古老的山系一样,仍未得到较为公认的解释。 美国有人提出所谓“热点说”,试图解释无震海岭的形成,他们认为热点处火山活动的源地固定于板块之下的地慢深处,当板块移过热点上面时,随着热点处岩浆不断喷发形成火山,就可以形成一列沿着板块运动方向的火山脊或火山链,即无震海岭。 南北半球地震不均衡 本人曾对南北半球发生在1900年至1980年间6级及6级以上共7936次的地震作过统计,结果发现南北半球发生地震的次数是不均衡的:北半球共发生了4634次,南半球只发生了3277次,赤道发生了25次,北半球比南半球多四成以上。 纵观世界火山、温泉分布图,亦可发现,北半球要比南半球多,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海陆分布情况可能影响到地球内能的释放。 我们知道,温泉、火山、地震都是地球释放内能的方式,来自地热流的研究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地热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最基本的形式,地球的内能通过地热流连续不断地经由地壳释放出来,地壳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最主要障碍,由地壳均衡假说可知,大陆地壳远厚于大洋地壳,又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千米,海洋地壳厚度仅为6千米。 不难想象,地球的内能通过大陆地壳要比通过海洋地壳困难得多。 由于北半球大陆板块面积比南半球要大,而南半球的大洋板块面积比北半球的要大,因此,北半球的内能更多地受阻于大陆板块,通过地热流释放出来的内能就要比南半球少一些,这些受阻的内能在大陆板块下面积聚,并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向中低纬转移,当这些能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冲破地壳,在一些地壳较薄弱的地带(如板块边缘)以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南北半球各自释放的总内能应趋于均衡,即北半球通过地热流、温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的内能近似等于南半球通过地热流、温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的内能。 由于北半球通过地热流释放的内能要比南半球少,其累积的能量就通过火山、地震、地热活动释放出来。 这就是北半球为什么比南半球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我把这个推论称为南北半球内能释放均衡假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3734.html
独行侠8人真国际纵队 历史第一!总决赛独行侠VS绿军13位国
泰媒 击败中国队每人可获得300万泰铢 伍伦盼开出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