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刻!英伟达市值超苹果冲上全球第二 黄仁勋净资产突破千亿美元

出品|搜狐科技

编辑|杨锦

6月6日凌晨3点12分,人工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股价一度飙升至1222.99美元,市值达到3.01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公司。

盘后,英伟达股价继续上涨,截至发稿为1237美元每股。

作为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的身价水涨船高。

黄仁勋持有英伟达约8676万股股票,占英伟达已发行股份的3.5%以上。按当前股价估算,黄仁勋身价达到1062亿美元。

据福布斯和彭博全球富豪榜的数据,黄仁勋位列第13。有机构预测,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黄仁勋有望在明年之前超越马斯克,成为世界首富。

英伟达这轮暴涨,和近期公布的芯片“年更”计划,以及股票分拆计划等利好消息有关。

3天前,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黄仁勋展示了三代GPU的最近进展,透露Blackwell芯片已经量产,将发布Blackwell Ultra、Rubin Ultra芯片和新的平台,从而实现产品更新节奏“一年一次”,打破摩尔定律。

两周前,英伟达发布的第二季度营收预测高于市场普遍预期,并宣布了股票分拆计划(1拆10)。之后,英伟达股价累计上涨近20%。

自2022年底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全球新一轮AI洪波涌起,终于将硬件算力提供商英伟达推上浪潮之巅。

英伟达控制着全球70%至95%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场,毛利率更是达到惊人的78%。其竞争对手英特尔和AMD,最近一个季度的毛利率则分别为41%和47%。

2023年,英伟达的股价暴涨238.9%。今年以来,英伟达市值再涨150%。

目前,英伟达的市值距离微软只差1500亿美元。


黄仁勋,硅谷新传奇?

撰文/ 吴 静

编辑/ 黄大路

设计/ 师 超

2024年才开始,就有网友选出了2024年最郁闷的三个人:第一个是惆怅农夫山泉该怎么卖的钟睒睒,第二个是郁闷首款纯电车型MEGA遭遇黑手的李想,第三个是纠结不知如何给自己的车定价的雷军。

就在中国舆论市场陷入狂热、偏执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科技圈正在被英伟达点燃,而英伟达背后的掌舵人黄仁勋(Jensen Huang)也顺势成为科技圈炙手可热的“巨星”,风头甚至盖过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美国CNBC财经主持人克拉默(Jim Cramer)直言,他认为黄仁勋比马斯克更具远见。

“我觉得马斯克可以看到行业拐点,但黄仁勋考虑的是如何改变影响这个世界的整个大局。黄仁勋单枪匹马就掀起了一场工业革命,而马斯克则是单枪匹马地带来了创新产品。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但掀起一场工业革命,谁能做到这一切?”

今年以来,特斯拉的市值蒸发超2200亿美元,已经跌出美国市值最大十家公司之列。截至目前,多家华尔街机构下调特斯拉的目标价。高盛将特斯拉的目标价从255美元下调至220美元,摩根士丹利也将特斯拉的目标价从380美元下调至345美元。

但英伟达的股价却在今年以来像坐火箭似的一飞冲天,短短几个月,英伟达市值就直接飙升至2.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大上市公司,超过了谷歌和亚马逊,仅次于微软与苹果。

英伟达就是赚走人工智能第一桶金的“卖铲人”。在投资界有一个说法——挖金矿的不一定赚钱,但是卖铲子的一定会赚到。当前,无论是OpenAI还是微软,其在人工智能领域都在亏钱,只有英伟达吃到了人工智能的红利。

英伟达到底有多疯狂?从1993年成立以来,英伟达用了30年才将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然而,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英伟达仅用了8个月。

据悉,2024年英伟达GPU技术大会(NVIDIAGTC)将于当地时间3月18日至21日在美国圣何塞举办。黄仁勋将亲自登台发布加速计算、生成式AI以及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突破性成果。

继马斯克之后,黄仁勋开始被视为硅谷新的传奇人物。

电脑背后的奇妙世界

1963年,黄仁勋生于中国台湾,祖籍大陆浙江,父亲是一名化学工程师,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在黄仁勋很小的时候,父亲决定全家搬到泰国开办化工企业。9岁时,父亲为了让两个儿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将两兄弟送到华盛顿的舅舅家,在肯塔基州乡下的一所寄宿学校就读。

后来黄仁勋才发现,这是一所专门为问题少年建造的学校。为了适应环境,黄仁勋为学校里的“大哥”补课和其他男孩一起爬墙、抽烟,每天放学还要打扫男厕所。陌生的环境锻炼了黄仁勋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一身的生存本领。

两年后,黄仁勋全家移民至美国,黄仁勋和父母在俄勒冈州团聚,兄弟俩也开始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黄仁勋在高中时连跳两级,16岁毕业,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主修电子工程。“我从小就对电脑就充满兴趣,但是在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学习,让我真正意识到了电脑背后的奇妙世界。”黄仁勋曾回忆道。

黄仁勋在大学实验室邂逅了后来的妻子,黄仁勋对她说自己要在30岁前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后来他做到了▼

1983年,黄仁勋大学毕业后选择硅谷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最初选择进入AMD公司工作,但呆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他就跳槽到偏向于图形处理的芯片商LSI Logi,在这家公司他工作了8年,一直做到了董事,成为了一名既懂技术、又懂销售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且在此期间,他还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1993年,30岁的黄仁勋与两位资深的微芯片设计师克里斯·马拉考斯基(Chris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Priem)共同创立了英伟达。因为既有技术背景又懂销售和管理,黄仁勋被推举担任总裁兼CEO。

自此,英伟达正式诞生。

如果可以重来

“既然这个世界有CPU,那我难道不能做个GPU吗?”2001年左右,在中关村的一个很破旧的小饭店里,黄仁勋怯生生地对彼时的知名IT记者刘韧说了这样一句话。

刘韧注意到一个细节,当黄仁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脸红了,可能是他觉得将自己和英特尔相提并论,这样有点大言不惭。毕竟,英伟达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公司市值仅2.3亿美元,而英特尔彼时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

在刘韧的印象中,当时的黄仁勋有点拘谨,他说,“我相信,在图形化领域做专用芯片的商业模式一定会成立”。刘韧跟黄仁勋聊了两个小时,但是这个采访后期并没有成稿。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刘韧透露,当时采访完黄仁勋,觉得两人之间的谈话没有什么亮点,连写报道的兴趣都没有,就交给了手下。

一个做网络游戏卡的公司,你会想到20年以后它会变成全世界人工智能里面最牛的基石性公司吗?

没有人能预料20年后的未来。“当年那么不重要的人,现在是多么地重要,NVIDIA的芯片支持了人工智能。”刘韧如此感慨道。

英伟达和黄仁勋的成功现在世人皆知,但即便如此,黄仁勋仍声称,如果重来一次,他不会选择创业。

“那时,如果我们意识到痛苦和苦难,以及你将感到多么脆弱,以及你将要忍受的挑战、尴尬和羞耻,以及所有出错的事情的清单,我认为没有人会创办一家公司,没有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会这么做。”

质疑声中坚守

马斯克错过OpenAI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马斯克于2015年共同创立了OpenAI,但在2018年退出了董事会。后来,马斯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ChatGPT一夜爆火,他失去了与当今最热门的技术相关联的机会。

后来,马斯克公开说:我完全承认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马斯克表示,他低估了该公司盈利的潜力。

如果说马斯克与AI浪潮是一次偶然的擦肩而过,那么黄仁勋则是这波AI浪潮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正如数字经济学者、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所言,英伟达不是近水的楼台,它本身就是这片水域的组成部分,没有它的GPU,人工智能哪怕有了科学的方法和逻辑体系,也无法表现。

黄仁勋曾纹身庆祝英伟达股价突破 100 美元▼

我们可以将英伟达的发展历程大致概括为四个阶段:

1993年-1997年是蛰伏期,推出的芯片产品NV1和NV2,由于和市场主流产品不适配,面临失败。

1998年-2006年是崛起期,凭借GPU打下市场还是空白的领域,保持强势地位至今。

2006年-2016年是扩张期,凭借CUDA(即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统一运算架构),把GPU的应用从游戏跨到其他领域。

2016年至今,是爆发期,AI、自动驾驶、云计算,加密货币挖掘,英伟达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卖铲人。

1999年8月,英伟达推出一款经典的GPU产品(GeForce 256),这款产品在游戏市场很受欢迎,为了拓展GPU的用途,2007年英伟达推出了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框架,开发人员可以在CUDA上直接利用GPU的计算能力进行各种密集计算,如科学运算、物理模拟等。

但是CUDA的附加成本非常高,英伟达的利润多年来遭受了巨大打击,市值徘徊在略低于10亿美元的位置。金融危机期间,因为投资者的不看好,公司市值蒸发超90%。

没有人看好CUDA的价值,但即便如此,黄仁勋依旧在如潮水般的质疑声中坚持了下来,直到后来,CUDA成为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工具,让曾经那个名不见经传的英伟达一飞冲天。

当CEO的秘诀

在一次斯坦福大学的分享上,黄仁勋向众人分享当CEO的秘诀。

他是这样描述的,一方面,你要坚持,坚持你的信念,另一方面,你不能固执,这样你就有了灵活性。这是矛盾的,也是复杂的。很多创业公司的CEO,都非常有才华,但他们执意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忘记了敏捷。”

坚持和固执之间,只是一念之差。

2024年年初,黄仁勋参加了英伟达中国区年会,后来,他在会上身穿东北花背心、转手帕、扭秧歌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这也让更多人看到这位美国科技界的华人企业家的另一面。

此前,黄仁勋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总是穿着一件黑色皮夹克,因此人称“皮衣刀客”。常年皮衣不离身,这背后的理由竟是不用动脑筋思考每天衣服怎么搭配。

Adobe执行长纳雷杨曾评价黄仁勋,“他是少数兼具远见以及专注于执行的领导人”。黄仁勋曾这样介绍自己,“你可以用很多词形容我,第一个应该就是韧性”,也正是黄仁勋在逆境中的选择和坚持造就了今天的英伟达。但黄仁勋说,是公司创造技术、创造市场的理念定义了今天的英伟达。

在黄仁勋看来,英伟达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创造技术,同时创造市场。30年来,英伟达意识到必须做的核心是,为了创造条件让人们可以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必须去创造这个新市场。这就是我们在自动驾驶领域起步较早的原因,这就是我们早期进入深度学习,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因。

“没有我看不上的工作,我曾经是个洗碗工,我还洗过很多很多厕所,比你们所有人加起来还要多。”黄仁勋说,“我热爱每一份工作,包括洗盘子和清洁厕所,没有人能像我一样把厕所打扫得那么干净!”

英伟达有可能超过苹果,超过微软,成为美国市值第一大公司么?

英伟达能否超越苹果与微软,成为美国市值第一的巨头?

这个话题引发了许多猜测和讨论。英伟达当前的市值已达到惊人的2万亿美元,股价稳定在800美元,市盈率约70倍。然而,这样的高估值是否可持续,又是否能使其成为美国市值之冠,答案并非一目了然。

与之相比,当前美国的利率维持在5%,这意味着将100万存入银行,20年后你将拥有200万,安全无虞。然而,如果将同样的资金投资于英伟达,按照目前的市盈率,大约需要70年才能回本,更别说实现翻倍收益。这是否划算,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对英伟达长期增长的信心。

去年3月,英伟达股价曾飙升,市值一度达到6000亿美元,市盈率仅为21倍。但今年的350%涨幅背后,其利润增长并不匹配。尽管2023财年利润为366亿美元,到2024财年增长仅9%,这样的利润增速显然难以支撑股价的显著上涨。这不禁让人怀疑,这种增长是否基于泡沫而非实质性的业务增长。

英伟达的盈利模式不同于社交媒体巨头,它本质上是芯片制造商,依赖于订单增长而非用户数量的爆发性增长。即使订单增长500%,实际利润也受限。因此,尽管短期内泡泡可能继续膨胀,但缺乏坚实的基础,泡沫的持久性令人存疑。

然而,故事并不总是结束于此。通过引入AI等概念,合并相关公司,英伟达或许能继续创造增长的幻象。在市场情绪的推动下,股价超越微软并非不可能。然而,如果没有新的创新和实质性突破,2024年可能不会看到显著的上涨。

当我们看到英伟达的市值达到14.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广州市所有房产价值的62%,这个问题更显出其泡沫的本质。这样的天文数字是否切实可行,还是说它只是反映了市场的过度热情,值得深入思考。毕竟,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而追逐虚无的数字游戏,最终只会浪费投资者的时间和精力。

最终,投资者应明白,市场上的每一次估值泡沫都建立在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之上。只有那些对业务前景有深入理解和理性判断的人,才能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保持清醒,做出明智的选择。

超级人工智能派对开始了:黄仁勋奥特曼马斯克现GOAT之争

2024年的春天,人类是正在吹起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人工智能泡沫,还是开启一个远超工业革命的大繁荣周期,无论是黄仁勋,还是奥特曼和马斯克都是乐观的一方。马斯克略带伤感的回忆8年前黄仁勋向OpenAI赠送Ai系统的一幕,是他无奈的接受超级人工智能的路线之争刚刚开始。

文丨智驾网 李多鱼、WXY

编辑丨浪浪山上的小猪妖

在英伟达发布2023财年四季报之前三天,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马斯克发布了一组感慨万分的贴文:黄仁勋首次把英伟达AI系统交付给OpenAI的一些照片。

那是八年前的一段往事。

英伟达的2万亿市值与OpenAI的7万亿元美元融资

Nvidia 在2016 年首度发布了全球首款深度学习超级电脑DGX-1,被黄仁勋称为“装进机箱里的数据中心。”它搭载新一代GPU 加速器,数据处理能力相当于250 部x86 服务器。

数据中心被黄仁勋称为从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的持续转变是英伟达成功的关键之一,这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甚至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工厂。

DGX-1这台机器是马斯克主动开口向黄仁勋索要的。

彼时,马斯克与奥特曼(Sam Altman)等人共同创办非营利的OpenAI刚刚一年,距离他离开OpenAI董事会还有两年时间。

黄仁勋一口答应了马斯克,并亲自将DGX-1送上门。

同时他在机器上写了一段话:

“To Elon & OpenAI Team!To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and Humanity. Present You The Worlds First DGX-1!”(献给马斯克和OpenAI团队,为了算力的未来和人类,我们将全球首款DGX-1做为礼物送给你们!)

随后马斯克回敬写道:谢谢!

时隔8年,马斯克重提往事,既有向黄仁勋致敬之意,也有与OpenAI分道扬镳的不满。

他重新翻找到自己8年前发布的贴文:

“感谢英伟达与黄仁勋把第一台‘DGX-1 AI超级电脑’捐赠给OpenAI,支持AI科技民主化。”

马斯克曾多次提到2015年年底与奥特曼等人创立OpenAI的初衷:开发造福全人类的通用人工智慧(AGI),避免Google之类的大公司或少数人垄断AI的资源。

也就是AI科技民主化,简化为两个原则:技术开源、非盈利性。

2018年时,马斯克认为OpenAI进度远远落后Google,要求并入特斯拉内发展,但遭到奥特曼等其他创办人拒绝,马斯克在OpenAI办公室发表一通演讲后同年离开了董事会。

之后,OpenAI2019年成立营利子公司OpenAI LP,目前二大组织共同营运。

而OpenAI已由微软控制,转用闭源生态方式管理,并转为利润最大化。奥特曼私下与员工分享他的 2020 年实验室愿景时,传达的信息很明确:OpenAI 需要赚钱来做研究,而不是用研究来赚钱。

回首往事,马斯克开玩笑似着自问自答:“看看现在都发生了什么事”,结尾还加上了一个哭脸的表情符号。

现在都发生了什么事呢?

英伟达发布会2024四季报之后,创始了人类有股市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同一时间OpenAI CEO奥特曼抛出了一份高达7万亿美元的融资目标,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23年GDP总额的25%,接近德日两国GDP的总和。

黄仁勋被认为比马斯克更有远见,已是史上最佳

AGI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是SORA的出现不仅引发了资本的狂热,也引发了恐慌。

人工智能被认为正来到超级人工智能时代,甚至人类社会生活也被认为已经走到了一个奇点时刻,旧有秩序面临崩溃。

狂热如三大洲的主要股指在同一时间悉数创下历史新高,而华尔街日报将原因归于英伟达2024财年四季报的发布。

继2月22日大涨16%之后,市值一日暴增2770亿美元,并引发了华尔街的全面反弹。23日晚,开盘即涨3%,股价突破800美元,市值终于如世界各地投资者所原突破2万亿美元,虽然尾盘回落,但已创造传奇,今年两个月以来累涨逾60%。

其市值在超过亚马逊、谷歌之后,成为美股继微软、苹果之后第三、全球第四大公司。

英伟达的大涨,固然与其超预期的2024财年四季报有关,但更多的是SORA的横空出世带给世界的恐慌:被甩下车的恐慌,被拥超级人工智能的组织和政治实体在技术上降维碾压的恐慌。

中美两国的主流技术人员和媒体都在估算两国的技术差距在三至四年之间。

英伟达2024财年第四财季总营收221亿美元,同比增长265%,环比增长22%,净利润123亿美元,同比增长769%,环比增长33%。去年全年营收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净利润298亿美元,同比增长581%,超过此前六年的总和,其毛利率为72.7%,净利率高达48.9%。

而对2025财年,其预计第一季度收入240亿美元,同比增长234%,远超市场预期的218亿美元;毛利率76.3%,也超市场预期的75.1%。

英伟达的营收和利润暴涨,主要源于其数据中心业务,公开信息显示,一颗H100售价高达3万美元,而成本不到5000美元。

英伟达的数据中心早已贵过黄金,是这个时候不折不扣的硬通货。

接近于蒸汽机、PC、互联网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不过,对英伟达的批评也有。

因为对于AGI生成式人工智能,到底是应该是淘金热中卖铁锨的英伟达站上“宇宙硬核第一股”垄断算力资源的生产工具,还是像OpenAI这样的应用开发团队执掌上帝之鞭。

AJ Bell投资总监Russ Mould表示:“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淘金热中赚到最多钱的人是那些提供工具的人,而不是那些寻找金矿的人。今天,英伟达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实际上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马斯克的铁粉,美国知名股评人吉姆·克莱默毫不犹豫的将这黄仁勋推上了神坛。

当被问及他是否认为黄仁勋是一个比马斯克更有远见的人时,克莱默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并称其为“GOAT”,GOAT“即Greatest of All Time首字母缩写,意为有史以来最伟大”。

▲二十年前,黄仁勋曾经和员工打赌,如果英伟达股价超过100美元,他就把公司Logo纹在自己的手臂上。后来他兑现了承诺。不过,即便英伟达股价再突破1000美元,黄仁勋发誓不会纹身了。

克莱默说:“我认为马斯克可以预见未来,但我认为Jensen(黄仁勋)正在思考改变整个世界模式的遗产。Jensen一手缔造了一场工业革命。”

今天美国的资本市场也认可这一判断。

英伟达已取代特斯拉,成为美股成交量最大的公司。其每日交易额超过600亿美金,是特斯拉的3倍多。

华尔街日报称,以某些指标衡量,英伟达的人气甚至已高过长期以来颇受普通投资者青睐的特斯拉。券商伯恩斯坦的分析师斯泰西·拉斯冈(Stacy Rasgon)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从长远来看,该公司不仅认为当前安装的1万亿美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将加速计算,而且还认为在未来五年内,安装基数将增加一倍,达到2万亿美元。”据估算,英伟达 AI 芯片占据全球该领域销售额的 70% 左右。本周三黄仁勋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全球的公司、各行业和国家的需求都在激增。

现年61岁的黄仁勋持有英伟达3.1%的股份,在彭博社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21位,身家据估算为681亿美元,超过了科氏集团董事长查尔斯·科赫(Charles Koch),紧追沃尔玛的沃尔顿家庭成员(Walton family)。

显然未来真正威胁马斯克世界首富地位的非黄仁勋莫属。

而黄仁勋风头之盛,似乎无人可敌。

马斯克在2016年感谢黄仁勋赠送数据中心的贴文中表示:“超级钦佩黄仁勋和英伟达,他们的工作成效惊人。老实说,若英伟达供应足够CPU,特斯拉或许不需要Dojo运算平台。但英伟达没有办法,他们有非常多的客户。”

“一旦英伟达有货,我们就赶紧采购。”这句话是马斯克亲口所述。特斯拉需要英伟达硬件及相关软件来改善其自驾系统,特斯拉的Dojo及英伟达硬件可让车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Dojo是特斯拉自主开发的一款超级计算机,使用特斯拉设计的芯片和基础设施,并借助特斯拉车队的视频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能力训练。马斯克曾表示,Dojo已开始投产。这意味特斯拉自研Dojo超级计算机很有可能摆脱对英伟达GPU的依赖。

摩根士丹利认为,Dojo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对特斯拉来说最具价值,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在报告中表示,Dojo可以打开新的潜在市场,将“远不止以固定价格销售汽车”。

Dojo会对英伟达构成竞争压力吗?显然还远。

03.

奥特曼惊诧世人的7万亿美元计划

不过,在传闻中第一个站出来背刺黄仁勋的正是受益英伟达最大的OpenAI的CEO奥特曼。

奥特曼被曝正从中东地区筹集总计高达7万亿美元的资金,以支持OpenAI的一项半导体计划,并与英伟达展开竞争。

国外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奥特曼正在建议OpenAI、投资者、芯片制造商和能源供应商之间建立合作,将共同出资建造芯片工厂。

文章透露,最近数周时间,奥特曼已经与多位人士进行了会谈,包括软银和台积电等,甚至包括阿联酋总统的兄弟谢赫·塔农·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他同时是阿布扎比多个主权财富基金的主席。7万亿美元的融资规模捅破了人类想像力的天花板,引发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

▲网友计算7万亿美元可以购买多少世界产业巨头

2月初,在迪拜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当黄仁勋被问及“7万亿美元可以购买多少个GPU时”。

他打趣道:“显然是所有的GPU。”

不过奥特曼并没有在正式场合承认正在开启一轮7万亿元美元的融资。

在美国当地时间2月21日,由英特尔在圣何塞举办的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 2024论坛上,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与山姆·奥特曼在进行的一场对话中谈到了7万亿美元自研AI芯片,重塑半导体格局的传闻。

基辛格也向奥特曼问出了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7万亿(美元)是怎么想的?”

奥特曼并未正面回答这一问题,他说不要纠缠于和媒体修正数字,而是强调:

“事实的核心在于不仅意味着大量的芯片需求,数据中心的巨大电力需求等,这将需要大量的全球投资。很多人正在考虑的只是芯片,但实际上基础设施的整体成本也会非常高,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企业和个人都将从人工智能中获益,但目前显然面临着严重的算力短缺,我们希望确保未来使用人工智能将更容易且成本更低,而不是仅有最富有的公司才能负担得起大量的人工智能计算。

奥特曼表示:“这将需要全球大量的投入,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数字”。

他说:“我们正走向这样一个世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将多于人类生成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好故事,更是一个纯粹的好故事。”

显然奥特曼意在强调为构建全球化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不仅取决于芯片,还有能源。

而黄仁勋在回应奥特曼的天文数字融资规模时说:“如果你认为计算机无法发展得更快,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需要14颗行星、3个星系和4个太阳来为这一切提供燃料。但是,计算机架构其实在不断地进步。”

对于咨询公司预测2029年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3936.html
聪明人家里都这样摆 卧室床头柜摆放有讲究 难怪财运悄悄变好
美亚光电 6月6日主力资金净卖出685.84万元 股票行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