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无法共情年轻打工人 董明珠这一代企业家

当代年轻人不想“拼”,也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利益权衡。当“拼”在经济上并不那么划算,不想拼就是理性经济人的选择。

撰文丨张明扬

董明珠肯定无法料到,她前几天随口说的几句话,又在社交媒体引发了惊涛骇浪。

当被问及《我的阿勒泰》引发了大众对悠闲生活方式的渴望时,董明珠说:

董明珠说错了吗?

看到董明珠的话,年轻打工人炸了。

我抄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高热跟帖:

很显然,在年轻打工人眼中,董明珠已经与他们“脱钩”了。

这当然不是董明珠想要的。

事实上,她已经在她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内尽力地去和年轻人沟通, 比如,她也说过:

凭心而论,董明珠对年轻人是有寄望的,但她心目中的年轻人,就像她当年亲自树起的“董明珠接班人”孟羽童一样,是完全像她年轻时候一样,“三十几年没休息过”,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但时代终究是变了。 或者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甘于像董明珠那样“奋斗”。

▲董明珠和孟羽童(图/CFP)

如何理解时代变了?

第一,董明珠生活在一个狂飙突进的改革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房价还很便宜,阶层没有固化,无论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还是学历不高的打工人,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大多都能收获一个不错的成果。

换句话说,在那个时代“卷”,竞争更小,收益更大。我想,如果可以和董明珠交换时代的话,很多年轻打工人也是愿意没日没夜地加班的。

从某种程度上,当代年轻人不想“拼”,也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利益权衡。 当“拼”在经济上并不那么划算,不想拼就是理性经济人的选择。

第二,尽管当代年轻人有很多“时不我与”的抱怨,但他们内心里也知道,相比父辈,他们这一代人的家庭条件要好得多。

他们的家庭不仅有能力容许他们在一段时间里躺平,比如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全职儿女”;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父辈的奋斗是为了什么,当然不是为了GDP世界第二,而是为了给儿女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儿女可以不像自己当年那么苦。

这么说吧,一个正常的父母,即使自己年轻时“三十几年没休息过”,他(她)也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过上如此奔忙的生活。

让自己的儿女不那么拼,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这不就是父辈奋斗的理由,乃至结果吗?

所谓时代变了,不仅是中国一家的事情, 但凡有过高速增长期的经济体,无不要经历这样一个代际的行为变迁。

再比如,父辈中的很多人天再热也舍不得买空调,买了也舍不得开,这难道就是格力想回到的时代吗?正是因为民众开始享受生活了,开始消费了,格力的空调生意才能保持那么多年的中高速增长。

这样的粗浅道理,董明珠可能是不屑于懂,她只愿意生活在自己“三十几年没休息过”的时代幻象里,无法自拔,无法跳脱。

有一则评论我很喜欢:

如果是外国人,看到董明珠“打工人想要休闲可以辞职”的评论,多半会发出“友邦惊诧论”。

我们总说要与世界接轨。市场经济要接轨,法治要接轨,尊重企业家要接轨,保护私有财产要接轨,重视个人权利要接轨,很多高大上的制度设计都需要接轨, 但“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难道就不需要接轨吗?

在发达国家,“work-life balance”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普通打工人可以不知道亚当·斯密是谁,但这件事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较真。

随便看看国外的公共舆论,当我们还在为了“996”和“调休”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人家正在讨论的是“work from home”(居家办公、远程办公),探索的是“一周四天工作制”。为了把员工拖回办公室,国外的大厂老板操碎了心,马斯克都怒得语无伦次了。

但人家的经济为此崩溃了吗?好像没有吧,英伟达的总市值刚刚超过3万亿美元,美国股市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三家3万亿市值的公司。

有时候,我总会觉得这个世界很魔幻、很折叠。 明明“work-life balance”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基本常识,明明李彦宏当年在加州的自家后院里也一边晒着加州的阳光一边种菜来着,但仅仅是跨了几个时区,我们这里就有了百度公关一号位的霸总名言,就有了刘强东的兄弟宇宙(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话说,董明珠的话其实和刘强东也差不多啊,他们都对“生活第一,工作第二”十分地看不惯。

了解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是一个非常“亲商”的人,一向都对网上那些反资本的言论深恶痛绝。

有人说了,批评董明珠的言论,就是反资本,反民营企业。

可这是一回事吗?

我看,这么说的人才是“反资本”、反民营企业、反企业家,他们把企业和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丑化成了“加班原教旨主义”。

他们难道不知道市场经济的内涵一直在自我更新吗?

在现代意义的市场经济里,就是包含打工人与企业的长期博弈,就是包含打工人的权益(福利)的不断上升,如果你非要回到19世纪的那个“正宗”市场经济里,建议你穿越回狄更斯时代的兰开夏纺织厂吧。

事实上,正是有了打工人与企业的长期博弈,才有了今天我们热爱的拥抱的那个市场经济。

我相信,就像“休闲与工作”可以平衡一样,企业与打工人的权益也可以在博弈中达到微妙的平衡。非要把休闲与工作、企业与打工人对立起来,那不是现代人,那是单细胞动物。

想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想要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想要一份少加班的工作, 这不是反资本、反市场经济,这是伟大的博弈,这是参与净化、升级市场经济。

当然,在本次董明珠事件跟帖里,还是看到了不少令人作呕的“反资本”言论。

董明珠是一位极其杰出的企业家,她的确丧失了和这个时代年轻人对话共情的能力,但你凭什么喊着反资本的口号“打倒”人家呢?

不让公众批评董明珠的是单细胞生物,但借机反资本的,就连生物都算不上了。

为什么批评董明珠的言论,就一定将民营企业视作洪水猛兽?

工作机会,是民营企业家、打工人、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没有谁养活谁,也没人天生高人一等,但谁也缺不了。

这一层意思,经济高歌猛进也好,经济不景气也好,就业机会多也好,找工作难也好,都是不变的。

企业家不能因为自己的经营出了问题,或是经济大环境一般,就找打工人的茬,在打工人身上找增长点,这是没出息的表现。

但与此同时,打工人也别整天资本资本的挂在嘴里,你们要批评博弈的是企业的不当行为、企业家的不体面发言,而不是民营企业本身的合法性。

没有了企业,打工人连博弈的对象都没有。

前几天,看到国外社交媒体上有一个讨论:有没有人觉得40小时工作制不适合人类?

原文明明说的是雇主(employer)控制着你何时吃饭何时上厕所,但到了国内博主这里,就华丽地将“employer”翻译成了“资本家”。

某些打工人的思想就贫瘠至此了吗?脱离了“资本家”这些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概念,你们难道就不知道该如何讨论问题、如何正常批评了吗?

对,只要你真诚地抬出了资本家,抬出了反资本,这就不是体面的批评方式。

这就好比,你可以在桌子上和对面的人激情辩论,吐沫星子直飞,指着对方骂娘,这些都没问题,但你不能把桌子给掀了吧。

这就不是博弈了,也不是辩论了,这是动粗。

打工人追求的是work-life balance,拥抱的是21世纪的市场经济: 工作与生活可以平衡,企业与打工人也可以博弈。

那如何平衡董明珠的言论呢?

批评就是一种平衡,用脚投票就是一种博弈,再不行,你也可以粉胖东来啊。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有很多类型,你挑自己看得惯的就行。

在中国语境内,学会批评,而不是批判,这是每个打工人的成年礼。


如何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来培育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之中,把“工匠精神”奉为产业灵魂。 1、注重工匠培养。 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 工匠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 注重工匠培养,也就是注重人才培养。 建筑行业专业门类众多、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工匠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企业应根据阶段性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着力打破业内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难、产业技术工人匮乏、缺乏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团队的“瓶颈”,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在广揽人才的同时,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到高等院校、知名企业集中学习、培训,造就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注重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型、科研开发型高级人才。 可以预见,通过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领,建筑业必将迎来工匠云集的黄金时代,实现行业发展水平的大提升。 2、注重精神培养。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用心、踏实、专注的气质和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不可否认,在建筑行业,一些企业对“工匠精神”认识有缺失、有偏颇,在工程建设中急功近利、缺乏对质量细节的追求和把控,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导致建筑工程存在质量缺陷,甚至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也消而不除,损害了行业形象,让“工匠精神”回归成了行业在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呼唤。 因此,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行业从业人员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切实转变观念,把事业当作责任、把职业看成是“天职”,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认真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质精品。 只有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追求,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才会在建筑事业的天地中,有劳动成就和人生价值的获得感。 3、注重能力培养。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认识到,提倡开放、创新、创造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结合。 建筑施工企业要紧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全力驱动创新,走在前列。 在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建立和发挥好技术中心的作用,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开发关键性、前沿性技术,加大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健全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推动建筑业向产业现代化、施工绿色化、建筑工业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标准化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 4、注重环境培养。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工匠的沃土。 一是在生产一线鼓励技术工人总结实践经验,发明劳动小工具、钻研施工小窍门等,营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氛围;二是重塑和推广“师带徒”的传统育人模式,通过师徒传习将优良品行和精湛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事业后继有人;三是要通过技能比武、技工家庭评选等活动,挖掘和发现建筑业技术匠人,并扩大培养教育的范围,造就大批能工巧匠;四是健全和完善技术工人专业培训、等级认定、业绩考核的长效保障机制,使工匠在企业安心乐业;五是不断改善和提高技术工人薪酬福利待遇和奖励措施,真正使技术工人在企业受到尊重。

你看好小米高调进军大家电行业吗?

小米高调进军大家电行业,我个人对此的观点很明确:不看好。 这倒不是在随很多人唱衰大家电行业的“大流”,而是确实发现有太多决定性因素阻碍小米在大家电行业取得成功了,基本不可能。 主要原因有3点:1. 大家电和手机等区别太大,小米在手机等小家电上的成功到大家电上面基本难以复制。 最近的新闻中有一条是小米当家人雷军与大家电领军企业之一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N年前的赌约尘埃落地,按2018年的市值对比大小,小米输给了格力。 而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提前几天预知这个结果而刺激了小米,使得雷总在23日宣布:“小米会把大家电作为未来10年持续发展蓝图的核心拼图之一”,总之雷总看到大家电的规模和市值威力巨大,想借以再拼出一个更辉煌的十年,是基本上很明确的。 但是,小米原来在手机等3C小家电及手机通讯器材方面的成功,却基本难以直接复制到大家电上,因为大家电和小家电及手机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大家电属于“耐用消费品”,而手机等属于更新换代非常快的产品,一台电冰箱等大家电,在一个家庭用上3年5年甚至10年8年的有的是,而一台手机用上两年不换的,都非常少见了。 因此,大家电和小家电,其实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产品,大家电的耐用特点,需要成体系的生产、维修及整体售后体系来支撑,这些对于只熟悉手机等小家电的小米来说,是个完全全新的领域,虽然小米近年也出过电视机等少量大家电品种,但与小米的手机等小家电业务的规模相比,实在是不成比例,大规模大家电行业,小米很可能会“呛水”,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不看好;2. 小米的小家电用户群过于年青化,与大家电的主流用户群不重合,难以支持进军大家电行业取得成功。 小米的用户群,特别是“铁杆粉丝”群,基本上都是偏于年轻化,在小米的“参与感”和早期的“饥饿营销”中培养起来的十几岁到20岁出头年纪的青少年到年青人,他们喜欢变化,但经济实力不足,因此小米的手机以其低定价和还不错的质量,赢得了不少年青人的青睐,这些人是小米的小家电的主流用户群。 而大家电的主流用户群,则完全不是小米的“米粉”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购置大家电:电冰箱、大屏液晶电视、抽油烟机和成套厨房电器等等的主流用户群,不会是合租小房子的单身小年轻,只会是谈婚论嫁甚至已经结婚的相对成熟人士,加上近年来的晚婚趋势,这些主流大家电的买家年龄比前几年而言和小米主流年青用户的年龄差别只会增大,所以,小米在手机和小家电上积累的“死忠”粉,很难在它在大家电的征程中帮得上忙,小米进军大家电,需要面对陌生的行业、陌生的市场和陌生的买家人群,在众多强大竞争对手如格力、海尔甚至美的们面前,它几乎是个小学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3. 小米的“过于自信”,也阻碍了它在大家电上取得成功。 正如前面所提的雷军与董明珠的赌约,雷军当年可是非常自信小米会赢的,结果还是输了。 现在雷军的小米进入大家电再大举大干一场,想必也带着“不服输,我一定能赢”的想法,但古语说“骄兵必败”,小米过于自信的个性风格,不利于在陌生的大家电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相反,则只会增加其轻视对手和准备不足的缺点,很大的可能是,小米又将再输一次。 综合以上三点,小米大举进军大家电行业,实在难以看好,你说呢?欢迎留言,分享交流你的观点。

好奇心强的理科生选什么专业

一.如何客观看待理科、工科、文科 应该说科学发展到今天,几乎遍布与人类发展相关的所有领域,很难用学科的概念去简单区分。 但是从精神层面上来看,理科专业主要致力于求真,通过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探索自然奥秘、认识自然规律。 工科专业主要致力于求善,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合理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为人类创造科学财富;文科专业主要致力于求美,缔造人类精神,弘扬人类文化,启迪人类思维。 可以说任何一种学科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选择理科专业,他必须要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必须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必须有解开前人尚未解开的自然之谜的决心,必须有摈弃各种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发现中去的能力。 纵观自然科学发展史和伟大科学家的成长史,人们不难发现好奇心和兴趣是成就科学梦想到原动力。 现在人们发现,凡是在工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几乎毫无例外的具有坚强的理科基础,这也是人们选择以某种方式在大学阶段强化理科基础学习的根本原因。 如果选择工科专业,他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有快速接受科学新发现的能力,有改造自然的欲望,有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难题、创建新的理论方法的潜力。 要求他富有创造性,能够将科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改造自然,创造财富;要求他具有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一个小小的失误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物质浪费甚至社会的灾难;要求他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一个说话没有感染力的人将无法成为现代企业家,并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 现代工科培养的是具有坚实理论功底,精通自己专业,又懂得现代管理科学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选择文科专业,他必须有成为现代社会精神财富的缔造者的渴望,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情怀,有明德亲民做大师的梦想。 今天的文科,不仅仅关注经典研读,更关注各种学科大综合交叉,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交叉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理科与工科的界限愈加模糊,理工交叉、理工渗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普遍现象。 理科专业中有许多应用方面的科研工作,工科专业中则有大量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课题。 现在理科中的许多重要的应用研究,注重强大的工科实际背景;现在工科的许多重大发展,依赖的是基本原理的创新。 清华大学基于其理工科强大的综合实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其势如虹。 清华具有国内一流的工科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具有一流的理科许多人却并不完全了解。 基础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D?DSCI论文数目,清华连年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清华已经达到了3亿元之多,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 现代工科的内涵是应用基础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的操作,任何应用基础的突破,形成专利技术,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全面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专利的数目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华大学才是真正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情趣和好奇心的驱动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动力。 仅仅依靠自己在中学所学习的知识,学生很难完全把握自己的真正兴趣,更难选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 这就需要大学为理科、工科和文科的学生创造条件,使得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在不断熟悉不同学科专业、不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的基础上,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方向,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成才环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清华大学每年都有许多理科学生再次选择了国内最好的工科专业,许多工科学生又转向了从小就感兴趣的理科,还有许多理工科学生转入了自己喜爱的经济管理、法律专业。 同时,“基础科学班”(数学物理和生物化学两个班)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选拔;“文科实验班”、“中外文化综合班”面向全校学生来选拔,这就为有志于投身于基础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同学提供很好的机会。 清华大学的多学科和理、工、文、法、艺术等的综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最佳的学科链和最丰富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建立正确的专业选择理念社会需要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才,但是清华大学是要为国家培养不同领域中的栋梁之才。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到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方面。 大学是真正能够开展素质教育和实现能力培养的地方,在大学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研究。 如果注意到这些方面,我们就能确立正确的专业选择理念。 可以说,要重视专业选择,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专业选择。 最重要的是大学的选择,而不是专业选择。 应该选择综合势力强大,培养理念先进,培养模式合理的大学。 当然,正确的专业选择,会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 1. 选择专业要考虑社会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需求的是改造自然、创造财富、从事国家经济建设的工科型人才。 立志成就一番发展国家、复兴民族大业的学生,应该选择适当地工科专业。 国家正在发展我国的软件、生物、新能源、微电子等产业,正在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全国联网”、核能和平利用、清洁煤燃烧、煤变油、奥运会等重大工程,我国目前开展的863高科技计划中,绝大多数项目为工科的研究项目。 国家的需求为未来的工科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2. 选择专业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潜力。 同工科相比,理科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更浓厚的个人兴趣,具有成就科学家的梦想。 许多学生从小喜欢数学,有些则对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对一些自然奥妙充满好奇,这些都是成为科学家的重要前提。 从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牛顿、高斯、爱因斯坦,到大家熟悉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无不从少年时代就对自然科学的许多奥秘充满了好奇。 当然并不是选择了理科专业的学生将来都能实现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兴趣、潜力、勤奋缺一不可。 理科学生毕业后,只有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才能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成就其科学梦想。 大部分理科学生由于具备雄厚的基础理论,可以很方便地转入其它工程技术领域,与工科背景的学生一起演绎理工交融、改造自然、共创财富的辉煌。 3.选择专业应与国家基础产业紧密相联。 只有把握未来的国家需求,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相结合,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4.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 在与许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企业目前最缺乏的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精通自己的专业、又懂得现代管理科学的复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是实力最强的文、理、工综合的大学,无疑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平台。 你如果希望成为企业家?提倡本科选择理工科专业,研究生期间选择经济管理专业,使自己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的“知本家”。 5.要选择能够真实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专业。 一个专业的价值体现在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是社会所需要的?该专业的应用基础研究能否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或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个人只有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你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你的努力才能得到回报。 6.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社会稀缺的人才。 所谓稀缺是相对需求而言。 有些专业虽然很有学问,但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或者就业岗位较少,再有学问,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对学生而言,这种选择是失败的。 现在有些学校的专业是为老师的饭碗保留的,为了吸引考生,与其它专业重组或换一个好听的专业名称。 考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千万小心。 7. 选择专业要为创业打下基础。 本人认为,最有出息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是就业而是创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 要创业就应该在学校期间获得专利,就应该选择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的工科专业。 清华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上课,有很多的机会参与教授的科研工作,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 清华大学来自工业界的科研经费在全国遥遥领先,表明了清华大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4256.html
卷死算!又一个得房率超100%的新盘来了如今的新房产品越来越
美团一季度利润增长45%至52亿元 外卖订单增至54亿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