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解读丨要高山仰止 要见贤思齐

(原标题:时政微解读丨要高山仰止 要见贤思齐)

时政微解读丨要高山仰止 要见贤思齐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期间,前往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听取当地传承红色基因情况介绍,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

总书记多次提及谷文昌,称赞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总书记在这次考察时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在自己的从政经历中,总书记珍视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在面对更广阔的天地时,他将县域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位置,对县委书记这一干部群体期望殷殷。

县域治理为何重要?县委书记发挥着怎样的关键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央视时政,为你解读。


搞职场小团体的下场

身在职场漂,哪儿能不挨刀。 在职场这个大粪池里面能够存活,保命,甚至是加官进爵的,都必然有一身的看家本事。 有的人把搞职场小团体当做是自己立身保命,排挤他人的最佳武器。 不可否认的是你要不就被小团体排挤,要么就身在一个或者几个小团体之中。 这种囧境应该如何避免呢? 一、 先说说搞小团体的好处吧~ 1.安全和归属感 人是社会性动物,最害怕孤独。 而工作恰好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那必然要求同时参与工作中的人能够相互合作。 如果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小团体中,那么你将时刻感受到身边“战友”的存在。 有人怼你时候,别人替你说话。 你迟到早退时候,有人替你打掩护。 2.更多的信息 信息是不对称战争的最佳武器,在职场上,如果消息灵通,则无往不胜。 比如提前知道老板们的调整,那么提前把马屁拍好,提前疏通各个环节,占领个先机什么的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八卦可以听~可能这也是加入小团体的一个主要原因。 3.攻击和排挤的利器 使用小团体是传统战术思维,也就是人海战术。 在投票啊,引领舆论啊等方面还是有其优势的,尤其是team中评选个什么优秀啊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时候有用。 二、再说说搞小团体的恶果~ 1.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风水轮流转,花无百日红。 今天leader看你们顺眼,可能明天就要把你们扫地出门。 小团体的恶就在于无条件的绑定和无条件的支持。 别人的不好最终也会成为你的不好,因为你们是一拨的。 怕了没有!你以为现在你们同气连枝笑看风云,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明天你们这个小团体就日薄西山了。 更加可怕的是,别人会根据你跟谁玩来确定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跟善良真诚的人一起玩耍,那么他们倾向于认为你也是善良真诚的。 但是如果你是跟bitch一起玩,那么不好意思,你可能比那个人跟家bitchy! 2.被自己人扎的刀子,刀刀致命 小团体的存在往往伴随着一个共同的使命,比如共同讨厌谁,想要拿下一个什么岗位或者单子。 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似乎亲密无间,啥都可以说。 但是,记住,心眼多的人会把你说过的话都记下来,而且是截屏录音那种的偶。 当某天你们小团体因为不和也好,因为任务完成了也好解散了。 那么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将会成为别人手里最锋利的刀,当你曾经的战友举起刀的时候,真的刀刀致命,悔之晚矣。 3.局限自己的多样性 其实前面两个恶果虽然可怕,但是有避免的法子。 但是第三个恶果,是温水煮蛙,日日自毒而不自知。 (1)与人交往的方式被套路化。 你每天在小团体中只知道排除异己,只知道是我的人我同意,不是我的人就要go die。 这种一元论的思考方式,将会限制你未来更好的发展,限制你未来跟所有人接触的方式。 要知道,害人者人恒害之。 少了与人交往之诚意,未来的路将会少很多。 (2)眼界的局限。 你有没有想过,搞小团体的那些人都是啥人?总结一下就是自己没啥本事的人,不自信的人,如果不勾肩搭背抱团取暖就冻死的人。 如果你现在正在一个小团体中,那你就应该知道你自己也因为自己的弱小而非要抱团取暖。 一个人只跟不如自己的人玩,那么这个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叫高山仰止,见贤思齐。 这辈子也就这样了,陷入无限的人斗人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了。 三、 有无破解之法? 闪老师给你两条路,真君子的通天大路和真小人的曲径通幽。 1.真君子的通天大路——成为天平的重要砝码 “君子不党”这句话绝对是真理,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不影响自己作为君子追求真理的目标。 当然了,现在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追求钱的越来越多,闪老师也是。 但是不阻碍我们走君子的通天大路。 不党不代表我们不斗,斗还是要斗的!我们不要归属于任何一个团体,因为如果那样就限制了一切的发挥。 我们要成为中立方,要成为各个小团体争取的对象,要成为合纵连横的中轴线。 这样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弹压各方。 将自己作为打破天平平衡的关键砝码,如此才是术之大者。 这条路不好走,首先得自己足够优秀,第二要行得正坐得端,说出来的话应该要中立又有道理。 像英国在欧洲大陆上一样,不断地弹压德法意等国,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做大成为欧洲霸主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欧洲霸主。 最近纸牌屋第五季挺火,里面有一句话很适合。 2.真小人的曲径通幽——隐形团体的战斗力 前面说了小团体的不好之处,但是如果恰当使用还是可以尽量降低伤害值的。 最好的方式是“隐形团体”,也就是说平常大家在单位不一起玩,但是实际上关系非常之要好。 一般这种隐形团体不要超过三个人。 平常勾肩搭背,上厕所都得一起的那些小团体就是渣渣。 隐形团体的好处在于,需要时出现,出现得不露声色。 那样的外援才是强援,是不会让领导感觉到威胁的援助。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自己去悟吧。

[阅读欣赏]中学生应该怎样读《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老师思想、言论与生活的一部重要儒家经典,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自西汉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学几乎被视为国教,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最深远最广泛的影响,儒学几乎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宗教和哲学。 近一百多年来,由于西学东进,儒学与民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被抛弃在了陈旧的故纸堆中。 但以“科学民主”为旗号的西方文化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力倡导,经过精心的移植、培育与生长,可惜的是在传统文化的消解之下,这种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相反的是在多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使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更加复杂和多元。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日益呈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真的很有必要重读经典,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寻求思想渊源和增添精神动力。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作为大众认可度最高,影响也最广的媒体,在《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在全社会一度形成了“经典热”。 “经典热”固可喜,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经典?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读经典?应该怎样从经典中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下面,就和同学们谈一谈中学生应该如何读《论语》这个问题。 个人之见,仅供同学们参考。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这部经典,最重要或者说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要“古为今用”。 而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必须弄明白《论语》这部经典的精华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取的是精华,剔除的是糟粕,反之,如果我们盲目跟风食而不化,精华糟粕不分,甚至误把糟粕当精华,在那里津津乐道,这不仅是对《论语》经典的亵渎,对学生读者的极不负责任,而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极为有害的。 我们知道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道家的“出世”和佛教的“来世”相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奉行的是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强调人生是一种实践。 从儒家一贯倡导和追求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字,我们做个简单分析,就可以知道,孔子及其儒家的人生观其实包含着三个层次,即个人的修养、建功立业和兼济天下。 而在这三个层次中,加强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 所以重读《论语》,我们首先要吸取的应该是孔子关于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论述。 综观《论语》,我们会知道,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 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孔子不仅这样说,更是带头这样做,正如他的学生颜回所慨叹的那样夫子之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不仅自身率先垂范,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强调“立功”首先要“立身”,“立身”关键在“立德”。 在《论语》中孔子不只一次地赞赏他的学生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把颜回作为修身立德的榜样,要求弟子以颜回为表率,以德立身。 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重读《论语》首要的就是找回我们业已失落了的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重读《论语》,我们还会感到,孔子不仅是一个积极的现实主义者,更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如《论语》中提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表现出的为了理想不惜以身殉“仁”,以身殉“道”的崇高价值追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 ”所表现出对理想的坚守。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坚守,使孔子纵然在陈蔡之间惶惶若“丧家之犬”,也不放弃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失范,思想信念动摇的时代,中学生重读《论语》,我们最需要汲取的就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找回我们业已丢失了的理想和信念,这无疑是我们急需要重新确立的重要精神支柱。 重读《论语》的更为重要和直接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市场经济主宰的社会,人们普遍信仰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哲学。 在许多世俗功利面前,许多人几乎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的追求。 我们中学生重读《论语》,就是要发掘经典中那些穿透时空的闪光的思想。 譬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忧患意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省意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崇高的价值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正确的义利观。 《论语》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 那么,我们中学生重读《论语》,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善于从教育的角度汲取其中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 比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的任何人身上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应该向所有的人学习;再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事情,这个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终身学习的思想。 还比如,在学习的方法上,《论语》强调“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我们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 最后,《论语》作为语文新课程推荐给我们中学生的课外必读书,我们中学生读《论语》还需要从语文的角度进行阅读。 比如说,《论语》中许多精辟的语句已经成为经典的成语、格言,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加以积累,并且能够学会灵活运用。 再比如《论语》毕竟是一部文言经典,那么我们要真正读懂读通,就必须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句子读通读准,做到正确理解文意,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论语》的阅读,拓展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视野,促进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总之,今天,我们中学生重读《论语》这部经典,应该用文化的眼光、教育的眼光和语文的眼光去读,能够用经典中闪光的思想,洞察人性的智慧,去唤醒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从而不断调整在现实竞争中的心态,创建健全的精神生活,重塑我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能够用经典中的教育智慧丰富我们的学习体验。

有人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大公无私那都是装出来的??

说这种话的人,他自己就是自私的,所以他理解不了大公无私的人。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为什么?因为做“点”好事可能是装的,但一辈子都做好事,谁能装一辈子呢?像老一辈革命家,他们有很多人原本生活非常优越(比如周恩来总理、朱德等),但目睹旧中国的腐朽与黑暗,就毅然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而毫无怨悔,这能是装出来的吗?再比如王杰,当冒烟的手榴弹落在众人面前时,在那一瞬间他选择的是扑到手榴弹上面,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别人;比如欧阳海,在火车与拦在铁路上的军马即将相撞的千钧一发之际,他冲上去奋力将军马推出铁路,避免了车毁人亡惨剧的发生,自己却丧生于车轮之下。 没有平时的积累,他们能在瞬间作出舍身取义的抉择吗?这可能是装出来的吗?我们常说要“见贤思齐”,司马迁在评介孔子时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孟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的,那些大公无私的人太伟大,对我等芸芸众生来说,即使“思齐”恐怕也很难达到。 但至少我们应该“心向往之”而不是以己度人去妄猜人家是装出来的。 楼主想必对“大公无私那都是装出来的”的说法也是嗤之以鼻的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5498.html
用动漫的想象 激发IP的无限能量
有机旱作农业助增收 山西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