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为林草植被建设插上 努力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智慧的翅膀

央视网消息: 走“三北”、看攻坚,我们来关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这是“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目标任务是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在“三北”地区最早种植樟子松的辽宁彰武,当地正在借助高科技手段寻找樟子松的生长密码,为更高质量的林草植被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此刻我们看到的满眼青绿就是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作为“三北”工程中的重要树种,樟子松就是从这里走向了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风沙通道。经过70多年的植树造林和科学治理,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20万亩。

樟子松由于防风固沙效果较好,在“三北”地区广泛种植。但是,它的生长速度并不快,一棵树龄三岁的樟子松,它的高度只有约50厘米,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才能生长成林,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那么,如何精准地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呢?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一棵树的树干上插了两根探针,据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韩辉介绍,这是用来监测树干水分的。通过监测两根探针之间的温差,他们就能够计算出这棵树的液流速率。知道这个速率,他们就可以了解这棵树的生长状态,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想得出在单位面积上到底有多少棵樟子松最合理。

要了解樟子松的生长密码,单靠监测这一项是不够的。在整个林子中,有十几个设备都正在为这片樟子松林做着24小时不间断的体检。像这个2米长的大管子,像一个体温计,里面在不同深度安装了6层传感器。把它直接插到土壤中,就可以监测出地块土壤的湿度、温度、盐分、肥力等。

林业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这片森林已从单一树种的纯林建设发展为乔灌草相结合的多树种混交林建设,具备了自然恢复的能力。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一年来,已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良好开局。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我们看到,在锁边林和穿沙公路的共同作用下,库布齐沙漠停止了向黄河扩张的脚步。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我们看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和甘肃民勤县联合治沙,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中,新草种为草原修复带来绿色希望,农防林带为守护农田筑起绿色长城。而一排排光伏板、一片片特色果林,则是与黄沙博弈中,既要“添绿”又能“生金”的生动写照。

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没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就不会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会有久久为功的坚定。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用平凡书写不平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们正在见证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新奇迹。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

在防沙、治沙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措施,加强地表覆盖,减少尘源。 具体措施有: ——强化封禁保护,实行“三禁”制度。 切实汲取长期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的教训,杜绝滥垦、滥牧、滥采等破坏行为,遏制沙地活化,保护沙区植被。 ——采取植树种草措施,迅速恢复沙区林草植被。 通过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采取退耕还林(草)措施,遏制新的沙化形成。 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沙化耕地进行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 ——采取改进牧业方式、改善牧业结构、改良草场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实行禁牧舍饲,变放养为圈养,减轻植被破坏的压力。 ——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通过节水灌溉和水源工程配套措施,促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采取营造防护林措施,降低风速,减弱并阻挡风沙。 通过营造草原灌木林网和农田林网,保护农田和草牧场免受风沙危害,促进粮食稳产高产。 ——通过移民搬迁措施,有组织地把自然和生产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移居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周边,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我国为治理北方地区的沙漠大患开出“中药方”,正在通过种植肉苁蓉等中药材防风固沙。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都在人工种植肉苁蓉等沙漠药用经济植物。 这些中药材在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的同时,还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肉苁蓉被称作“沙漠人参”,主要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 而梭梭适合生长在我国北方沙漠、荒漠干旱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治沙和固沙作用。 由于价值昂贵,野生肉苁蓉长期被掠夺性采挖,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和肆意砍伐,寄生肉苁蓉的梭梭林大量死亡,致使产量逐年下降,资源濒于枯竭。 为了保护这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在沙漠里人工种植肉苁蓉。 2004年,人工种植肉苁蓉技术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获得成功。 此后,沙漠里大面积的肉苁蓉开始开花结果,沙漠生态治理也多了一种方法。 2006年,总投资210万美元、规划面积9000亩的肉苁蓉种植项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启动;2007年接种肉苁蓉技术在新疆第一条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大面积推广;2008年内蒙古在乌兰布和沙漠建立人工接种肉苁蓉10万亩基地;2009年巴丹吉林10万亩肉苁蓉栽培繁育基地建立。 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教授屠鹏飞说,根据肉苁蓉的应用价值,现在种植100万亩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种肉苁蓉,可以治理沙漠100万亩,10年内可以开发肉苁蓉相关产品100个,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除了肉苁蓉,我国北方沙漠地区还在沙漠里种植锁阳、沙棘、甘草等中药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表示,发展人工种植肉苁蓉、沙棘等沙漠药用经济植物产业,能调动群众治沙的积极性,有效防止沙漠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如何防沙治沙

1.治沙首先需要有水,这是治理杀害中最大的一项投资,必须国家出资才可以进行下去。 2.治沙的根本需要植树种草,这一项投资也是很庞大的,同样需要国家与社会团体共同来执行。 3.治理杀害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植树种草的办法,通过包围的方式来进行,一般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开始,种植防沙林,时间久了,会有明显效果,然后继续向沙漠中心地带治理4.治沙需要统一思想,统一的不仅仅是执政者的思想,毕竟数木摆在那里,需要防止盗窃行为,所以这一点上,对防沙区的人民的思想觉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5.治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别说三年五年,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未必能看到实际的进展,这就需要我们的地方领导改变自己的政绩观,一任接一任,持之以恒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不能因为没有效果,就不去关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6184.html
湖人将试训周志豪 潜在主帅赞能力出众 专家曝8队有意选秀顺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