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巧劲”释放基层治理“大能量” 群众从“观众”变“主角”)
央视网消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有一个百姓决策共商平台,引导群众主动说事、集体议事、相互评事,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话语权交给群众,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在湖北利川,一场“邻里议事会”在龙船调社区开场。参加的人有居民、有社区干部,还有商铺代表,讨论的是大家最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龙船调社区是个有五六千人的新社区,过去大家伙互相不熟悉,沟通少,容易出矛盾。要从改革创新中寻求社区治理的有效办法,干部们受居民喜爱在凉亭一起聊天的启发,一个不定期的、居民共商社区建设的“凉亭议事会”出现了。议事前,社区提前了解群众诉求,确定讨论事项;议事中,居民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大家经常碰撞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慢慢地,参加的居民越来越踊跃,大事小情解决得也越来越多。像龙船调社区遇到的噪音问题、饲养宠物等问题,大家群策群力、一一解决,并推动建起了篮球场、健身设施、街边花园等。“凉亭议事会”成为社区发展建设问计于民的好平台。
用改革的“巧劲”释放出基层治理“大能量”。从“凉亭议事会”到农家院落的“小院说事”,利川在全市推广这一反映社情民意、基层治理的有效方式,利川市累计已有1300个形式多样的基层议事会。
最近,利川市各相关部门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走进多个群众议事现场,一方面宣讲全会精神。同时,跟居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多更好地解决社区难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湖北省利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罗豫鑫表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找准深化改革的坐标方位,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让群众从“观众”变“主角”,使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 一是完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 社会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核心是党的领导。 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各方力量协调行动,促使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的途径和载体,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二是完善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社会治理效能。 要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完善政府治理体制机制。 横向上,破除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病,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机制,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 纵向上,破除头重脚轻、贯通不畅的难题,打造上层统筹有力、中层运转高效、基层做强做实的治理体系,提高快速响应、精准落地能力。 三是完善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体制。 社会治理责任在政府,活力在社会,潜力在市场。 要创新完善鼓励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搭建互动平台和载体,建立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 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千千万万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 四是完善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众参与体制。 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 要着力构建群众参与的平台和载体,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建立健全权利与义务统一、风险与责任关联、激励与惩戒并重的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创新方法手段。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方法手段现代化。 一是发挥自治基础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划清政府管理权和群众自治权的边界,把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剥离出去,把不能缺的自治内容纳入进来,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自治活力。 探索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实现途径,搭建便捷议事平台,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二是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要善于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引导社会成员养成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努力使循法而行成为全体公民自觉行动。 加快制定社会领域急需的法律法规。 三是发挥德治引领作用。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势,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乡规民约的约束、行业章程的规范、生活礼俗的教化,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推动力。 要善于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起来,通过现代科技推进社会沟通、改进管理服务,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三、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点任务作了具体部署。 (一)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关键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造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实现预防化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预防。 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关键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通过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着眼于完善信访制度,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推行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访工作新路子。 二是坚持联调联动、多元化解。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要完善资源整合、科学分流、效力对接的制度机制,实现“三调”联动。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以多元的方式方法化解不同的矛盾纠纷。 三是坚持疏解引导、培育心态。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是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 要完善工作体系、工作网络,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加强帮扶求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最大限度消解社会戾气,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基础工程。 一是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关键是树立整体效能理念,突出一体化运作。 要立足整体防控、协同防控、精准防控,建立健全平安中国建设协调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二是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治理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中,是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 要坚定不移走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之路,创新完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制度机制,织密社会治安的天罗地网。 三是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新形势下,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关键是要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 要打造点线面均衡布局、网上网下交汇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提高立体化水平。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开展防控工作、以法治方式解决治安问题,提高法治化水平。 着力培养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技术,以打击防范专业化应对违法犯罪职业化。 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提高智能化水平。 (三)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以完善的体制机制托起安全的底线。 一是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二是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 要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推动应急管理从静态、职能管理向动态、综合管理转变,从灾害应对向风险管理转变,提高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三是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 一是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政策导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二是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会治理主体。 要善于总结提炼各地成熟经验做法,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三是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难点。 基层力量、基础工作、基本能力,是当前基层基础工作的重点难点。 要聚焦力量全覆盖,建好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队伍,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推动社会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层。 要聚焦要素全掌控,实现对各类基础要素的精准掌控。 要聚焦能力大提高,增强基层干部掌握情况、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本领。 (五)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体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掌握维护国家安全主动权的总抓手。 一是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 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强调的是做好安全工作的系统思维和方法。 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统筹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二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做好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必须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 要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增强国家安全能力。 三是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要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高度警惕、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