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陵寝2030年前将全面开放

昌平区

明史专家、知名演员、驻华使节齐聚一堂畅谈明文化,10余家文博机构100余件精品文物亮相明十三陵展现国之重宝,新增多个公众沉浸体验项目……以“多彩大明・盛世华章”为主题的2024明文化论坛,将于7月13日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区开幕。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4明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论坛由1场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5场文物展览和4个模块系列文化活动组成,时间贯穿全年,整体呈现规模层级创新高、文化视野更开阔、国之重器齐聚一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等特点。

主论坛将发布多个重磅项目100余件精品文物齐聚明十三陵

据介绍,2024明文化论坛主论坛作为论坛开幕式,将通过明史专家主旨演讲、知名演员发表观点、驻华使节中外对话等环节,共话发展与合作。同时,还将对明十三陵全域开放计划、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建设项目以及明代遗址遗存文旅研学线路进行集中发布,推动明文化多元化发展、多形式传播。

6场主题论坛分别为“美美与共”“百家话明”“皇都营建”“世出阳明”“高文雅典”“明韵新生”,将围绕明文化的历史成就和当代价值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将邀请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明文化研究最新成果进行研讨交流;系列文化活动分为“明之礼”“明之悦”“明之彩”“明之韵”四个模块,共30余项文化活动,广大市民可共同体验参与。此外,论坛还将通过5场文物展览加强文物活化利用,目前已在广东深圳、湖北武汉等地相继举办多场主题文物展。

值得一提的是,继去年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和孝端、孝靖皇后4顶凤冠首次齐聚亮相展出引发热潮后,今年主论坛期间,将举办“明韵风华 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邀请国内10余家文博机构共100余件精品文物参展,以皇廷重器为主,除金丝翼善冠和皇后凤冠外,董其昌书法真迹、皇史�k金匮、《永乐大典》副本珍本等一批重量级国宝文物将集中亮相。

针对大众推出四大板块活动新增多项“亲民”体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明文化论坛的“明之礼”“明之悦”“明之彩”“明之韵”4个板块是专门针对大众推出的活动,在原有大明书场讲座、明代礼仪展演、明文化体验等延续活动的基础上,将新增“大V讲大明、空中旅游观光、明代《出警入跸图》展演、明代大射礼、先蚕礼、大明宴宾礼、祭祀展演、明代服饰走秀、明十六帝情景短剧”等多项亮点活动,让明文化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贴近生活、走向大众。

论坛

论坛期间还专门设置了“百家话明”主题论坛,招募网红大V、明文化爱好者参与主题演讲。同时,还将举办“梦回大明宫宴”探案、明文化记忆大赛、优秀礼乐节目选拔等30余项形式新颖、体验感强、贯穿全年的明文化活动,公众均可报名参加。

此外,论坛还融入了“亲民”元素。作为主论坛压轴戏,昌平区文联特别创作了朗诵剧《浓缩的大明》,以话剧的形式将明代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在大众面前。除了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外,论坛还将邀请到多位参与明代电视剧表演的知名艺术家莅临,参与艺术家观点环节,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宣传推广明文化。

逐步扩大文化遗产开放范围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活动

北青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昌平区将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推动学术交流、文旅融合,推动明文化活态传承。同时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集明文化博物馆区、会展会议区、酒店度假区、商业街区、民间美食区、非遗文创区于一体的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建设,打造集遗产保护、文物展览、文化研究、学术交流、文化体验、文创研发为一体的明文化研究、交流和体验核心区,推进地区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商旅深度融合。

另外,昌平区还将逐步扩大文化遗产开放的范围,明十三陵兆域面积广阔,文物古迹数量多,未来将重点贯通十三陵7.3公里主神道、保护十三陵兆域边墙,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路径,开放未开放陵寝,建设十三陵大遗址保护区,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全域旅游发展。

建设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年初,昌平区开通了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首条空中游览航线,解锁了市民打卡明文化遗产的新视角。接下来,将贯通明十三陵主神道,开放石牌坊公园、新行宫遗址公园,依托兆域边墙,建设主题游径及观景打卡点,复原沉浸式文物虚拟场景。另外,针对尚未对外开放的明十三陵陵寝,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陵寝全面开放。此外,还将加快数字化和智慧景区建设,提升定陵博物馆、居庸关长城博物馆等展陈水平,建设万娘坟石刻博物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展示。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明十三陵(康陵)开放时间是什么时候

明十三陵(康陵)开放时间:淡季、旺季时间:淡季为当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旺季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10月40日。 明十三陵(康陵)景点介绍: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 康陵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 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 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 康陵建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六月,陵园建成。 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 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无字。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2.7万平方米。 前面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_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院内建_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 神帛炉两座。 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 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 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 明楼后宝城内从排水沟里侧开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状。 冢前及稍前两侧分别砌有高不及胸的冢墙,墙前正对宝城瓮道处建琉璃照壁一座。 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康陵后五峰陡峭,称为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 但当地人却称这里是恋花山。 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间,据传他在山西大同抢得美女李凤,回京途中在居庸关将李凤抛弃。 后来李凤在居庸关生下一男孩后,郁闷而死。 当地百姓为李在居庸关南山坡上立坟,因坟上长满白草,故称白凤冢,至今此冢仍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著名的京剧《游龙戏凤》表现的就是这段故事)朱厚照死后无嗣,大臣们想起当年的李凤,便到居庸关找到那个男孩回京即位,就是嘉靖皇帝。 陵后的山峰为恋花山,是对朱厚照生在花丛,死在花下的嘲讽,而明廷为了皇家的脸面,就把恋花山改称莲花山了。 康陵的明楼型制一如明泰陵,方城比较矮小。 明楼由于毁于明末而在清朝重修时又缩小了建制,再加上历年的破坏,已破烂不堪。 明楼内圣号碑上书武宗毅皇帝之陵,这座圣号碑一有裂痕,还有处已破损碎落。 明楼虽然残破,但墙皮脱落后,人们可以欣赏到款式多样、字迹清晰、构图精美的城砖铭文,千姿百态,意趣多变,可以找到多种字体、称谓、地名,最多的达六十一个字,古朴天成。 康陵的地上建筑虽多有破坏,但令人欣慰的是,它的地下宝藏--玄宫却没有一座被盗,不是匪徒门没有打算动手,而是康陵陵墓群构造严密、设计合理,虽历经五百年风风雨雨却很少露出地下玄宫的破绽。 在解放前,曾有土匪在康陵的宝顶上掘开盗洞,企图盗窃陵内珍宝,恰逢连降几天大雨,盗洞坍塌,将洞内土匪砸死,陵园才免于厄运。 康陵的宝城比较低矮,不像长陵那样高大坚固,城砖多有塌落,垛口倾圮。 由于宝顶上长满草木,什么远古的痕迹都被掩盖了。 康陵虽地处僻远,但由于景色绝佳,在加上古砖铭文,使其更富有历史的沉淀。

明十三陵开放时间是什么

明十三陵开放时间:定陵:8:30-18:00(售票时间:8:00-17:30)长陵:8:30-17:30(售票时间:8:00-17:00)昭陵:8:30-17:30(售票时间:8:00-17:00)神路:8:30-18:00(售票时间:8:00-17:30)居庸关长城:7:30-16:30银山塔林:7:00-17:30十三陵各景区根据旅游淡旺季的不同,开放时间会作适当调整。 明十三陵景点介绍: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陵区中部长达七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 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七座、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十个关城。 这里青山环抱,风景美丽,在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后人称为明十三陵。 现在这里成了一个驰名世界的游览地。 由于这个陵墓区太大了,一般游人主要游览其中的两个陵墓,一个是建筑规格最宏伟的长陵,一个是将地下宫殿发掘出来的定陵。 每一座皇陵都有一座地下宫殿,但是发掘出来的只有定陵这一个。 游人进入陵园,首先会对排列在马路两侧的18对石人和石兽感到兴趣。 这些巨大的石人、石兽,雕工精细,造型生动,是珍贵的古代艺术。 它们表示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 这些巨大的石雕,有的体积达30多立方米,是利用科天在路上泼水成冰,将雕像放在冰道上拖运到这里的。 规模宏伟的长陵长陵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主要建筑棱恩殿,和故宫中的太和殿一样大,总面积达1956平方米。 它有一点比太和殿更突出,这就是它的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使用楠木,殿内的32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的。 据说,当时光是从产地将这些巨大的楠木运到陵园,就用了五六年时间。 这样粗大的楠木,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全国,已是绝无仅的了,所以这个殿就是显得特别珍贵。 朱棣当了22年皇帝,在他称帝的第6年就开始营建陵墓,共用了5年。 富丽堂皇的定陵地下宫殿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 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 他的陵墓修了6年。 据记载,共耗费白银800多万两,相当于当时两年全国田赋的收入。 定陵的规模不如长陵,但是,它的建筑却比较精致。 定陵的大部分地面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只是明楼还完好。 因为明楼全部是石筑戌,没有一根木料,所以它不但坚固,而且能防火。 明楼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定陵的建筑水平可以从已发掘出的地宫看出来。 富丽堂皇的定陵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5个高大宽敞的殿堂全部是石结构,拱券式顶,没有一根梁柱。 放置明神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的后殿,高达9.5米,长30.1米,宽9.1米,是最大的一个殿堂。 在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壶、金爵、凤冠等极其珍贵的文物。 金冠是用金丝编制成的,冠顶盘有一对金龙。 凤冠上镶有宝石100多块,珍珠5000多颗。 游人们可以在定陵博物馆内看到这些珍宝。 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个皇帝和他的三个皇后的合葬墓,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 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明十三陵的三个特色比较中国历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个明显特色。 第一,陵区建筑的整体性特别突出。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随着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现。 其制导源于我国古代以宗族为单位,按贵族的等级和宗法礼制关系布葬的公墓制度。 各个时代陵区规模的大小及建筑的设置各不相同,给其他时代帝陵留条后路,不加褒贬,只说不同之处。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园都有各自的门阙、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体系。 它们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在建筑的设置上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联系。 明十三陵则不同,各陵虽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自成独立单位,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作为各陵共用的总神道出现,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各陵总合形成了一个整体。 第二,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 中国古代的帝陵从秦汉到唐宋,其地上陵寝建筑大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为中心,前设寝殿,周以方垣并四面设门,前开神道,构成大体均衡对称的方陵体制。 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变更古制,创新为前方(方形院落)后圆(圆形宝城)。 宝顶、明楼、享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崭新的陵园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转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布局基本继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变。 如:十三陵台陵明楼内圣号碑的设置,更突出了该建筑的标示作用,棂星、宝城马道之设较之孝陵更便于陵园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棂星门的设置,则增加了陵寝的纪念气氛,也为空旷的方城前院补充了点缀物。 在明长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寝兆域门(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墓仪设施,源自孝陵制度。 但兆域门前石牌坊的设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则为新创。 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于秦汉时期黄肠题凑的木椁室制度,也与唐代凿山为穴的做法有别,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构件的真正的宫殿式建筑。 第三,自然环境幽雅壮观。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大多受堪舆风水术的影响。 由于明朝时皇家陵地卜选采用的是盛行于当时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势宗风水术,注重龙、穴、砂、水的相配关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吉地又是永乐年间江西著名的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所选,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各陵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明十三陵的环境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诸多要素貌,有关管理机构对陵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登记、建档、打着原有状况。 陵区的水系除陵区东南增建一座无碍陵寝安全大的改变。 明十三陵的长陵_恩殿是长陵陵宫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明十三陵的长陵_恩殿殿内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撑,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筑为世间罕见。 明十三陵定陵内通向地宫的金刚墙。 为保存十三陵独特的景观,北京市已经耗资1.7亿元对陵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整治。 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寝周围50米内的民宅和建筑物8万平方米;为保证色调一致,将公路两侧30米内可视房屋建筑统一粉刷为灰色;拆除开放景区内的商亭,增设中英文标识牌;并将陵寝周围的电线埋入地下。 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聂友义介绍,投资3800万的德陵抢修工程已进入尾声,今年康陵、庆陵的维修工作陆续开工。 预计在2008年前,将斥资4亿元,完成7座残破陵寝的修复工作。 明十三陵宝城内地下为安葬墓主的玄宫建筑,各陵宝城除思陵系复建外均保持原有形制,且较完整。 明楼,仅思陵已不存(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昭陵明楼于1986年修缮时,依明朝原制进行了修复。 其余各陵明楼均保存至今。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定陵玄宫内除加护必要的防护网罩,地面铺设保护性橡胶皮,出土文物入库妥为保藏外,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持着原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各陵宝城之前原制均建有_恩门、_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炉、棂星门、石五供及宰牲亭、神厨、神库等建筑。 现_恩殿、_恩门和神帛炉除长陵完好保存,昭陵_恩门、_恩殿系1986年复建外,其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有些保存着建筑基址,至今未再改变。 各陵宰牲亭、神厨、神库,除昭陵于1990年依旧址按原制进行复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遗址状况。 各陵陵前设有神道,长陵神道设置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保存较好,其中神功圣德碑亭、大红门和龙凤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进行修缮。 其余各陵神道、神功圣德碑亭于清代拆除,现存石碑及部分石桥。 明朝时各陵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大量的松柏树,现陵宫内松柏树长势茂盛。 神道两侧松柏多于清代被砍伐。 各陵陵宫之外,明朝时均设有神宫监、祠祭署、朝房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中,神宫监在清朝时已变成自然村落,但围墙、门楼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毁于清代,已无遗物保存。 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在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其建筑保存着地下墓室,地上陵寝建筑保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行宫、九龙池及各山口墙垣毁于清代,现有部分残迹保存。 总的来看,明十三陵经历清朝中晚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数百年间虽遭受到风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损坏和局部的人为破坏,但各陵的主体建筑仍保存较好,陵园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完好保存。 古建筑与遗址未受后人过多的干预与改变,自然环境也没有受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程度很高。 十三陵周围的军都山余脉,在陵域东、西、北三面形成环抱式天然屏障,北部的天寿山主峰三峰并峙,中峰海拔760余米,是陵区最高峰。 环山之中,是洪水冲积形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汇后,蜿蜒东去。 陵区南部的龙山、虎山一左一右,虎踞龙盘,把守门户。 伫立平原北望,群山巍峨,层峦叠嶂;登高南眺,河水潆洄,川原开阔。 如此磅礴壮观的地理环境,正是中国古代风水学说极力推崇的“四势完美”、“山川大聚”的帝王陵寝吉壤。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幽雅,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整体性突出,陵寝制度独具风貌,是明朝200余年历史中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和陵寝规划与建造的最高代表。 而其历史遗存,又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明王朝的盛衰兴亡,记录了明朝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众陵以上陵为中心,神路自南端陵门直达长陵。 在长达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官门、碑亭、华表、石像生、龙凤门等建筑。 这些不仅是皇威的象征,由此也用以造成谒陵气氛。 十三陵墓区很大,一般游人主要游览其中的两个陵墓,一个是建筑规格最宏伟的长陵,一个是将地下宫殿发掘出来的定陵。

主题 明十三陵陵寝2030年前将全面开放

北京十三陵有哪些陵墓对公众开放?

北京的十三陵,一座承载着历史沧桑与神秘色彩的皇家陵寝群,坐落在昌平区的静谧之中。 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历经230余年的精心营建,直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安息,这一系列陵墓见证了帝国的兴衰与变迁。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十三陵成为迁都北京后的皇家陵寝象征,朱棣与皇后许氏的长陵更是其核心,作为明朝第一个北京陵寝,规模宏大</)

十三陵包括长陵、仙陵等十三座帝陵,以及七座嫔妃墓和一座宦官墓,总计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两位王子、30多位妃嫔和两位太监,每一座陵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其中,长陵以其规模之大和历史地位,成为众陵之首。 定陵则是唯一被发掘的陵墓,地宫内秘藏的珍宝令人神往,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地宫的壮丽和历史的痕迹。 (定陵的地下世界,如今已向世人敞开,昭陵作为修复的先驱,以其修复的精美重现了昔日辉煌</)

然而,其余的陵园因岁月侵蚀,部分仍在修复中,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尽管部分陵墓暂未对公众开放,但它们的神秘面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仍然吸引着无数探索者和历史爱好者。 (尽管部分陵园处于保护状态,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未来的开放计划,无疑将使十三陵成为更加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

十三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过去的敬仰与传承。 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皇家风华的追寻。 (这次历史之旅,让每一位访客都能在长陵、定陵和昭陵的遗迹中,感受那逝去岁月的深远影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1178.html
时政微视频丨赤子之心
夏天一定要有这6件衣服 减龄又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