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中国车企该如何应对

全文5754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王琳琳 林子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

经过近8个月反补贴调查,欧盟委员会(简称“欧委会”)6月12日披露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关税水平,拟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征收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

在欧盟电动汽车行业未主动申请调查,且欧盟内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欧委会一意孤行采取征税措施,遭到多方强烈反对。

6月13日,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欧方裁决披露中的认定,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此举不仅损害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合法权益,扰乱中欧新能源车互利合作,也将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

同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这起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行为,无视客观事实,罔顾世贸规则,违背历史潮流,只会损人害己。

2023年,我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而早在2021年欧洲已成为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第一目的地。欧委会此举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影响几何,未来出海面临怎样的阻力,中国车企又该如何应对?

加征关税为何分三档?

上汽集团面临加征38.1%关税,专家:补贴和配合度或影响结果

历时数月,欧盟对三家中国企业抽样调查的靴子落地。

2023年10月,欧委会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正式启动反补贴调查。今年6月12日,欧委会发布临时反补贴税的预披露信息,关税分为三档:针对样本公司征收的税率、针对未被全面调查但接受了问询公司的平均税率、未接受调查公司的税率。

在被抽样选中的三家车企中,上汽集团面临加征的关税税率达38.1%,税率最高;吉利汽车和比亚迪面临加征的税率分别为20%和17.4%。

欧委会宣布,对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统一按照加权平均税率21%征收关税;针对不配合调查企业,加征税率为38.1%。

欧盟乘用车正常关税税率为10%,意味着上汽集团和其他不配合调查的企业面临的关税税率增至48.1%。其他企业的关税税率则在27.4%至31%之间。

欧委会同时列出其他合作企业名单,其中包括大部分中国企业,以及宝马、特斯拉和雷诺等在中国生产、出口欧洲的跨国企业。欧委会称,特斯拉提出了申请,可能会在最终阶段按照单独计算的关税征收。

根据全球汽车行业信息资讯机构JATO数据,2023年上汽集团在欧洲十三国的出口量最多,去年全年出口量为242861辆,其次是吉利集团和比亚迪,分别为22486辆和15976辆。

“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企业出口产品是否存在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相关补贴,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进行调查,继而判断是否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企业被认定接受的补贴不同,所被征收的关税税率也不同。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洪杨认为,按照欧盟提供的解释,三家抽样车企征收关税税率差异性主要是由于配合度不同。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售价远高于国内,欧盟所谓“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其价格因巨额补贴被人为压低,扭曲了欧洲市场”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指控。

欧委会发布信息后,被抽样选中调查的三家车企中,上汽集团率先回应,“对欧委会的决定深感失望,相关措施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甚至可能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中欧经贸合作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企业殷切期望欧盟能够认真倾听中、德两国汽车企业的呼声,坚决避免人为设置新能源汽车贸易壁垒,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6月13日晚,吉利控股集团发布声明表示,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将损害欧洲自身利益,同时也会阻碍中欧经贸的发展。呼吁欧委会慎重考虑其决定,共同寻找促进公平竞争、营造良性发展环境的解决方案。

汽车出海影响几何?

对欧出口短期可能减少30%左右,“不至于完全出不去”

对中国车企来说,欧洲市场是进军海外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2021年欧洲成为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第一目的地。2022年,中国出口欧洲新能源车数量达54.5万辆,相比2020年增长6.5倍。

欧盟中国商会调研显示,对大多中国车企而言,欧方加征10%以上关税即为高位区间,将对出口带来直接负面影响。当前的17.4%到38.1%的临时关税区间意味着严峻的市场准入障碍。不过,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产销第一大市场,国内市场销量远高于欧美市场销量的总和,对欧电动汽车出口仅占中国电动汽车产量的5%左右,且大多为欧美品牌。中国自主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也远低于欧洲本土企业。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看来,欧盟针对中国车企的高额税率,影响显而易见。首先,这轮征税将直接导致中国车企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价格上涨。高额的关税意味着中国车企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将反映在产品售价上。对于欧洲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来购买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这无疑会削弱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欧洲作为主要出口市场之一,预计短期内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的出口量可能会减少30%左右。

“从以往反补贴调查案例来看,欧委会此次披露的临时关税水平基本符合预期。”屠新泉表示,中国纯电车型在欧洲性价比优势明显,加征关税后预计短期可能会对中国车企出口量有影响,但“不至于让中国车企完全出不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反补贴调查并非应汽车共同体产业投诉而发起,而是欧委会依职权启动,这也是本次反补贴调查不同的地方。

欧盟中国商会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尽管中企不认可欧方调查的初衷,但依然全面配合欧方调查过程,尽最大努力填报问卷、配合欧方对中企在中国、欧洲多地工厂和经营场所的核查等。同时,多家企业及利益攸关方反映,欧方在调查中滥用调查权,采取不当调查行为,包括部分调查方向和领域超出反补贴调查范畴,对企业提出不合理和超出企业举证范围的要求,未给企业和各利益攸关方提供充足时间应答和举证。

“欧方多项‘补贴’指控存在不实成分,涉嫌‘猎巫’举动。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数次听证会上,中企及有关方面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但欧方均未给予回应,也未纠正其错误做法,使听证会形同虚设,欧盟中国商会对此深感遗憾和担忧。”欧盟中国商会表示。

欧盟中国商会同时指出,欧方在调查中还未能充分履行透明度的有关要求,对于所谓补贴如何造成欧盟产业实质损害或者损害威胁的调查,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让各方对调查方法、路径以及结果都怀有强烈质疑。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中国机电商会”)在6月12日晚发布的声明中也表示,本次调查不是由欧盟产业主动申诉,而是由欧委会基于损害威胁依职权主动发起,这在欧盟的贸易救济实践中非常罕见,调查过程也存在严重瑕疵。

中国机电商会认为,欧委会调查严重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及透明度。例如,对中国出口商未按照规则和以往实践采取出口量最大原则进行抽样,导致对欧盟出口电动汽车最多的企业未被抽样。此外,欧委会所要求提供的信息十分宽泛和苛刻,前所未见,预设结论的倾向性非常明显。3家被抽样的中国企业有超过200家关联企业被要求提交问卷,并答复了超过100份补充问卷,配合欧委会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实地核查。尽管中国抽样企业尽其所能配合调查,但欧委会依然基于所谓的“最佳可获得信息”对抽样企业裁定畸高补贴幅度。

中国车企如何应对挑战?

不能把贸易当唯一市场占领手段,可考虑在欧盟国家投资建厂

面对欧盟的临时加税措施,中国车企并非没有应对之策。

屠新泉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成果。得益于我国在汽车产业的多年积累,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出口逐年增长。面临关税等贸易壁垒也是在产业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屠新泉认为,最终结果尚未公布,车企应积极应诉,有效控制相关风险。长期来看,车企应提高产品竞争力,探索更多技术合作、投资合作等不同合作方式,进一步扩大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利益。不能把贸易当做唯一的市场占领手段,要更多地寻求国际投资和合作。

对此,章弘建议,首先,从长期来看,中国车企可以积极考虑在欧盟国家直接投资建厂。通过在欧盟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中国车企可以绕过关税壁垒降低运营成本,并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特别是在东南欧等汽车工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国车企可以抓住当地欢迎外资进入的机遇,降低股份占比以融入当地市场。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并丰富市场选择,还能实现双赢局面。

其次,中国车企还可以加强与欧盟当地企业的合作。通过与当地企业共同研发、生产、销售电动汽车,中国车企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以更贴近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方式进入市场。例如,零跑汽车与斯特兰蒂斯在荷兰的合作案例就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中国车企提升品牌影响力并扩大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政府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国内车企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加强与欧盟的沟通和协商争取达成互利共赢的贸易协议;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出口策略、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来降低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并开拓其他国际市场以缓解贸易压力。

总之,面对欧盟的高税率,中国车企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应对挑战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对欧洲的汽车出口量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约40%,中国对欧盟地区的汽车出口量在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占比不到30%。”在洪杨看来,目前欧盟加征关税对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有一定的压力。如果加征关税实施,后续可能会导致车企去欧洲、东南亚建厂,绕过中国本土出口的限制;从供应链或者当地渠道商角度来看,可能会存在一些博弈,通过降本等方式调整在欧洲终端市场的售价,从而降低影响。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作人卢鼎亮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否有回旋余地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欧盟的反补贴调查程序包括初裁、终裁等阶段;目前初裁阶段认定加征关税,作为行业代表和企业所在国政府可以进行谈判。

卢鼎亮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可以根据WTO的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提起贸易争端的纠纷解决机制,政府和相关协会机构也可以进行磋商谈判。

如何看待此次冲击波?

各界喊话反对,欧委会重点要放在吸引力和竞争力上

欧委会称,如果与中方的讨论不能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此次临时关税将从7月4日起引入。

实际上,欧委会调查期间,中国商务部、外交部多次对外表态,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快速发展,不是依靠补贴取得竞争优势,美欧等关于“产能过剩”的指责毫无依据。

6月13日,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到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到期退出,但欧、美仍在实施大额购置补贴,补贴力度明显高于中国。欧美以反政府补贴为由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且对中国产品区别对待、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原则。中国将采取一切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方敦促欧盟倾听各方合理诉求,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如果欧盟一意孤行,滥用保护主义措施,执意制造并升级贸易摩擦,中方绝不会坐视不管,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月12日消息发布当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机电商会、欧盟中国商会均发布声明公开表示反对加征关税的决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欧委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信息披露中,罔顾事实,坚持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存在高额“补贴”,对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带来损害,并拟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性反补贴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深感遗憾,并表示坚决不能接受。”

“我们强烈呼吁欧委会严格遵守世贸组织和欧盟反补贴相关规则,保持客观、公正、透明,尽早纠正错误认定并终止调查,共同促进中欧汽车产业共融互通,维护中欧经贸合作大局,实现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本次调查的行业抗辩方的中国机电商会表示,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各种手段坚决捍卫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合法权益。

欧洲工商界也对外发声,认为现在的重点是必须避免进一步的贸易冲突。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方面表示,相比加征更高关税,欧洲汽车行业更需要强有力的电动汽车工业战略;自由公平的贸易意味着为所有竞争者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但这只是全球竞争力拼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认为,现在宣布的这些措施不会解决欧洲和德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相反,欧委会征收反补贴税的意图在贸易冲突中可能很快产生负面影响,重点必须放在欧洲作为工业基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上。这是成功转型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最佳前提。因此,需要积极的工业战略,包括积极的贸易政策。

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同样呼吁支持基于世贸组织规则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势必引发连锁反应:以关税回应关税,以孤立取代合作。对宝马集团来说,类似增加进口关税这样的保护主义措施,无法帮助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关注到欧盟发布的相关临时措施。梅赛德斯-奔驰始终支持基于世贸组织规则的自由贸易,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应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则。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将给各方带来繁荣、增长和创新。如果任由保护主义趋势抬头,将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消极的后果。”

大众中国方面也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长远来看,施加反补贴税不利于欧洲汽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反对这一决定。德国和欧洲当前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乏力,欧委会做出这一决定的时机并不恰当。对欧洲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来说,这一决定弊大于利,欧洲所需要的是促进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气候中和转型的监管环境。自由、公平的贸易以及开放的市场是全球繁荣发展、保障就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大众汽车集团支持并倡导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政策。”


欧美国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采取了什么样的技术性壁垒?

欧美国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技术性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之,欧美国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技术性壁垒主要包括电池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壁垒等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遵守这些标准和技术要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以上是由VIOOVI的小编带来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上篇:风急浪险暗礁丛生,中国汽车出海如何远航国际市场?

主要观点: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创新高,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市场。 但前路并不平坦,贸易保护主义,产品质量隐忧,都是拦路之虎。 车企需未雨绸缪,中国汽车方能行稳致远。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消息: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超越日本。 同时,出口对汽车总销量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5.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舞台,逐步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力图实现向上突破。 然而,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不同,海外市场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新品涌现,政策助飞

新产品推出速度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 中国汽车企业加快了新产品的推出速度。 据统计,吉利汽车在过去几年中平均每年推出2-3款新车型,而比亚迪也在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 这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但同时也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需要更大空间。

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例如,过去10年,吉利控股集团总研发投入约2000亿元,近5年则达1100亿元左右。 2023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研发总投入59.1亿元,同比增长62.8%。 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42.46亿元,同比增长120.2%,大幅远超同期净利润。 这些数据表明,企业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新的增长点。 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量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动汽车需求激增。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这也带动了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高速增长,产销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 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部分国家新能源汽车进口政策放宽。 2018-2022年,主要由于全球提出“双碳”目标,导致部分国家降低了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再加上近年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抓住机遇、努力研发、拓宽渠道、巩固品牌,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急速扩大。

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多维度支持。 2023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培育汽车出口优势”“各地方、商协会组织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引导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 9月份,商务部外贸司就《二手车出口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促进我国二手车出口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也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出口市场。

风云无常,荆棘再生

全球经济低迷、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 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8月16日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该法案细则规定:获得税收抵免的条件,车辆必须在北美组装;关键矿物必须在与美国由自贸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提取或加工,或在北美回收利用;电池组件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

此外,欧盟宣布对我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法国拟推出电动车补贴新政,立法阻止中国电动汽车享受当地新能源补贴;巴西将结束对进口电动汽车的免税政策,拟在三年内逐步将关税提高到35%。 1月11日,韩国产业通商部召开的第444次贸易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对内置中国产二次电池的智能手机和中国产NCM811(即正极材料中镍钴锰的含量比例为8∶1∶1的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否侵犯专利权进行调查。

同时还要注意各国汽车政策的变化,防患于未然,如当年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加征巨额关税,导致中国汽车几乎退出俄罗斯市场。

合资品牌也在寻求出海之路,内销转出口。 近年,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崛起,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受到缩水,而且受到卷价格、卷技术、卷配置等的冲击。 2023年前十一个月,东风日产累计销售56.56万辆,同比骤降19.77%;北京现代在华销售20.67万辆,同比下滑7.52%,市场占有率刚刚超过1%;合资品牌的中流砥柱广汽本田累计销量超52万辆,同比下滑18.55%,市场份额下降0.87%。

第一梯队的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同样难逃厄运,更别说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神龙汽车等势弱企业。 因此,第一梯队合资企业纷纷努力,试图跟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弱势合资企业也开始寻求整改措施。 1月4日,北京现代公布其2023年出口量突破1万辆,力争三年内出口10万辆。 特斯拉、宝马、福特等也均在扩大中国制造汽车的出口规模。

新市场遇新问题,中国品牌正在经受考验。 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在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兰、吉尔吉斯坦等中亚地区出口激增,成为新的增长点。 尤其是西方对俄制裁刺激了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2023年前十一个月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84万辆,同比增长545%,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远超墨西哥。

但是,随着出口量增加,对中国汽车质量的抱怨越来越多。 据报道,2023年在俄罗斯的中国品牌汽车故障维修频率增加了35%,几乎在俄罗斯销售的所有品牌故障率均有增加。 主要问题包括易腐蚀、易变性、悬架出现问题等,俄罗斯专家表示,中国汽车还不适应俄罗斯的气候和道路,电子零部件故障、车身或者底盘生锈等显示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特定环境下的先天不足。

外交部回应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保护主义不可取

易车讯 日前,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近期中国电动汽车出海遭遇“逆风”。 前不久,欧盟发布通知对自华进口电动汽车进行海关登记,未来可能对相关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英国、美国准备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或国家安全风险调查。 美财长耶伦称政府正采取措施确保美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 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表示,电动汽车是全球化产业,只有分工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只有公平竞争才有技术进步。 以“公平竞争”“国家安全”为名,搞保护主义、贸易壁垒,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 短期看似乎占了便宜,但保护的是落后,失去的是未来,造成的是多输。 长远看只会损害本国产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事实上,美欧汽车行业对此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很多欧洲车企的高管和商业协会认为,西方不应惧怕中国电动汽车,靠加征关税等限制性措施,无助于解决自身竞争力面临的问题。

林剑强调,中国电动汽车之所以广受欢迎,靠的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科技创新和过硬的品质,绝不是靠补贴来支撑保护。 同时,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始终向全球汽车企业敞开大门,各国的车企充分享受中国大市场的红利。 2023年,中国稳居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特斯拉在华的零售销量超过60万台,同比增长了37.3%,全年收入217.5亿美元,奔驰、宝马、大众早已成为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 有报道称,在西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出海感到不安的同时,大约每10秒钟就有一辆大众汽车在中国售出。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保护主义绝不可取。 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有违国际经贸规则,只有秉持互利合作才能做大蛋糕,只有跨越零和博弈才能带来共赢。 希望有关方面认真倾听业界的理性声音,切实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停止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安全化、意识形态化,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投资经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1311.html
扬言要找人把女方弄残! 知名男星承认出轨 被妻子爆料后态度嚣
河南安徽等7省区市部分地区最高温可达37至40℃ 高温黄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