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怀疑 小欧洲 可能走向孤立 对华消极的 希腊专家 对俄封闭

导读:欧洲的“团结”只流于表面,实则缺乏统一的身份认同。当前欧洲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大国竞争、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如果继续对俄罗斯封闭、对美国怀疑、对中国消极,欧洲可能陷入孤立状态。欧洲必须扭转“零和”观念,正视中国崛起,重视对华关系,在国家层面寻求政治对话,开拓合作领域,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作者:康斯坦丁诺斯·格里瓦斯 (Konstantinos Grivas)

希腊军事学院地缘政治学教授战争理论与分析部门主任

要研究欧洲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的特征,就不能只谈中欧,而应该在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样,中欧关系的好坏,以及欧洲如何“解读”中国,不是中欧自己就能决定的,而是深受西欧国家目前对待俄罗斯和美国的态度影响。

如今,欧洲正经历一个极具挑战的时期。旷日持久的乌克兰危机让欧洲人持续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美俄之间前所未有的裂痕,这种裂痕甚至在冷战时期都没有出现过。尽管欧洲各国之间政治制度不尽相同,地缘政治方面存在竞争,甚至历史上打过无数场仗,但一直以来,欧洲人心中多少总是有一种“欧洲大一统”的观念。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在俄罗斯和西欧(包括许多中欧和东南欧国家)之间,一种深深的疏离感已经形成。此外,多年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让许多欧洲人将“欧洲”的概念缩小到“欧盟”,他们认为这个“小欧洲”正在受到外敌——也就是俄罗斯的威胁。与此同时,欧盟其实远未实现统一的身份认同,而内部的相互敌意和猜疑却放大了,尤其是几年前希腊爆发经济危机期间,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对待希腊的冷酷态度,在希腊人(其实不光是希腊人)看来好像是征服者对待被征服者一般。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欧洲”:一个是“统一的欧洲”,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可以垄断“欧洲”一词,幻想把俄罗斯排除在欧洲大门之外;另一个是“多疑的欧洲”,团结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肤浅表象,实则内部矛盾重重。总而言之,欧洲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删减版”的“半成品”。

与此同时,欧洲与美国的关系也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一方面,乌克兰危机强化了欧洲对美国军事力量的依赖;但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担心,美国正在利用欧洲推进自己的地缘政治议程,重塑其对欧洲的霸权,把欧洲目前本就有限的一点独立性也剥夺掉。

此外,乌克兰危机和中东地区的长期不稳定也给欧洲经济带来了严重挑战,主要原因是欧洲的能源供应问题。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欧洲人痴迷于所谓的“绿色发展”,对核能比较反感,这让欧洲的能源基础设施从未像今天这样捉襟见肘。煤电被妖魔化了,核裂变发电也被妖魔化了,核聚变发电技术还遥遥无期,来自俄罗斯和中东的石油天然气要么被切断,要么极其脆弱,人们只能把仅有的希望寄托于可再生能源上——但这显然不能满足欧洲的能源需求。

综上所述,欧洲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陷入危机,欧盟被多重危机团团包围,经济面临严重问题。

这还不算,这个本已深陷重围的欧洲还要疲于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崛起,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欧洲在经济和工业领域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所谓“国际关系”,本就应该是参与者之间竞争和协同作用的混合体。早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后,欧洲就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当时的欧洲各国就对这一点非常清楚。自那时以来,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断变化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关系的混合体。然而时至今日,“统一的欧洲”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一点。

此外,主张二元对立的摩尼教一直以来是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欧洲的种种地缘政治行为都建立在这个隐藏的基础之上。西方文化源于基督教,而西方基督教的一个基本元素是摩尼教对世界的解读。受此影响,西方国家把同其他国家的关系视为“零和”博弈——要么全面竞争,要么完全结盟,如果是对手,那么必须予以妖魔化。

因此,当代欧洲很难在现实和理性的框架内看待同中国的关系。一个内部团结岌岌可危的“半成品”欧洲、一个自绝于俄罗斯的“小欧洲”,它对美国持怀疑态度,对内部持怀疑态度,自然也对中国持怀疑态度。欧洲惯于在“绝对竞争或结盟”的摩尼教框架内看待国际关系,更加剧了这种怀疑。

只要乌克兰和中东的冲突还在继续,欧洲这种偏执的不安全感和怀疑就不会停止,反而会不断增长。尽快在这些地区建立和平——哪怕是脆弱的和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在中欧之间强化一种“合作的观念”。首先要认识到,欧洲决不能陷入与中国的竞争关系中。一个对俄罗斯封闭、对美国怀疑、对内部也怀疑、对中国消极的欧洲,有可能最终走向孤立,甚至自我毁灭。

与中国合作的框架如何构建?这需要中欧双方深刻理解乌克兰危机,明白独立自主制定外交和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国家层面展开合作。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United Europe, interrupted"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约公元前431年演出。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 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 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 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

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作者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 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 传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奥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 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 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 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 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 成年后,当 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 父母。 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 他离开养父母, 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返此盯—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

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 俄狄浦漏和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 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奥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特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 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来惩罚自己的弥天大罪。 以求忏扒轿悔。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406年之间,当时是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 据记载,索福克勒斯不仅在戏剧方面卓有建树,还在政治宗教事务中大放异彩。 一方面索福克勒斯本人拥护雅典民主制,要求以城邦利益为重,强调个体独立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宗教观念较为保守,主张维护现有的先知体系和神谕体系。 这两点在《俄狄浦斯王》该戏剧中得到表现。 《俄狄浦斯王》的创作背景影响悲剧本身的形成。 当时雅典开始迫害知识阶层,如苏格拉底遭迫害而死。 工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个体自由意志衍生,带有启蒙意义的思想主张兴起。 天文学的发展,使得预言体系受到质疑,诸神的神话甚至存在也受到质疑。 公元前429年至427年,雅典经历了两次瘟疫的侵袭(剧中瘟疫取材于此),促成了公民内心怀疑与玩世不恭,同时也希冀出现治疗奇迹。 索福克勒斯借此重新诠释俄狄浦斯的故事,树立神明的权威,挽回宗教机构的声望,维护现有的先知体系与神谕体系,反对早期启蒙思想。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安徒生的资料 急急急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麦作家。 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凯此缓贫民区。 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 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 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 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 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 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 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 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 这个笔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 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 这是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颇有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文风。 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 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 1831年他去德国旅行,归途中写了旅游札记。 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扒衡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 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简要资料: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 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 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 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 发表诗歌,受到 上流社会 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 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 喜剧《在盯模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 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 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 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 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1835),《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运儿》(1870)。 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1822?),《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1829),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1832),歌剧《乌鸦》(1832),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1834),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1835),歌剧《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儿》(1840),《摩尔人的女儿》(1840),《幸福之花》(1844),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1844),《梨树上的鸟儿》(1845),《小基尔斯滕》(1846),《科莫河边的婚礼》(1848),四幕喜剧《比珠宝还珍贵》(1850),歌剧《北欧的女神》(1850),《新房产》(1850),《睡魔》(1850),喜剧《海尔德摩尔》(1851),喜剧《接骨木妈妈》(1851),喜剧《出身并非名门》(1863),喜剧《长桥》(1863),三幕剧《西班牙客人》(1865),独幕剧《初来者》(年代不明),《罗斯基里达之夜》(年代不明)。 游记(6):《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1829),《瑞典纪行》(1851),《西班牙风光》(1863),《访问葡萄牙》(1866)。 自传(3):《小传》(1832),《我一生真实的故事》(1847),《我的童话人生》(1855)。 诗(4):《诗集》(一,1829),《诗集》(二,1830),诗集《幻想与现实》(1830),诗集《一年的十二个月》(1832)。 童话共计156篇详细资料:他的第一部《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Fairy tales, Told for Children)包括《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于1835年春出版。 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 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访问了挪威、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小亚细亚和非洲,在旅途中写了不少的游记,如:《一个诗人的市场》(1842)、《瑞典风光》(1851)、《西班牙纪行》(1863)、《访问葡萄牙》(1866)等。 他在德、法等国会见了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 1847年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 安徒生写过三部自传:1832年写的《小传》(1926)、1847年在德国出版的《正传》和后来写的一部《传记》(1855),他的小说和童话故事也大多带有自传的性质,如《即兴诗人》、《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活还是不活》(1857)、《幸运的贝儿》(1870)等。 他在《柳树下的梦》(1853)、《依卜和小克丽斯玎》(1855)、《她是一个废物》(1853)等作品中,还写了鞋匠、洗衣妇等劳动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认识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 真挚的情谊成了他创作中的鼓舞力量。 但他在个人生活上不是称心如意的。 他没有结过婚。 他晚年最亲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尔彻。 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尔彻的宅邸去世。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 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 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 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丑小鸭》(The Ugly Duckling)《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 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 《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The Nightingale)和《豌豆上的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 有些故事如《白雪公主》(The Snow Queen)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 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 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 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 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 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新青年》1919年1月号就刊载过周作人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 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 此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了安徒生童话的译本、安徒生传及其作品的评论。 译者有郑振铎、茅盾、赵景深、顾均正等。 不过解放前的译本都是从英语、日语或其他国家文字转译过来的。 解放后,叶君健对安徒生原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从丹麦文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全部译成中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选集》。 1805年4月,一个婴儿出生在一张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 他大声啼哭着,仿佛抗议上帝将天使贬谪到人间。 教士安慰惶恐的母亲说:“小时候哭声越大,长大后歌声就越优美。 ”果然许多年后,这个天使用夜莺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儿了,即使是圣诞老人,也并不会比他更有名气。 他的名字,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父亲是丹麦欧登赛城的一个贫苦鞋匠,他读过不少书,想家力丰富并有点浪漫气质,不过这些在他来说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他的妻子是一个质朴的女人——并不美,但很耐劳,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这个春天,鹳鸟再次飞来,庭院里的醋栗树重新皱起细小的新叶,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己已经6岁了。 他故作正经地走在父亲身边,指点着收拾旧巢的鹳乌。 当听说夏天以后,体弱的小鹳鸟因为无力飞到埃及过冬,会被啄死的时候,他忧愁起来:“让它们到咱们的顶楼上来吧,冬天里我一定会分点东西给它们吃的。 ” 欧登塞是个封闭的小镇,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 许多神秘的传说在空气中荡漾不绝。 纺纱室的阿婆们有时会把《一千零一夜》中的离奇故事讲给来玩耍的小安徒生听,使这个原本喜欢空想的脑子更加丰富了。 小家伙多么奇怪啊:许多人听着这些可怕的故事都无限叹息,担惊受怕,可是过后却好像没事儿似的。 在他来说,他所听到的一切都带着鲜明的神奇色彩,仿佛真的一样重现在眼前。 有时他会被树林中自己想象出来的精灵吓得飞奔回家,魂不附体。 多年以后,这些古老的传说和童年的幻想,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母亲对柔弱的独生儿子充满怜爱,为了让他逃过学校坏脾气老姑婆的肉体虐待,6岁的安徒生被送到年轻的卡尔斯倩斯那里读书,成为年纪最小的学生。 这位以公平温厚而备受尊敬的教师很喜欢女孩般文静的新学生,课间时常牵着他的手在校园里散步,并不时对嬉闹的学生们喊一句;“安静点,淘气鬼们,别把这孩子推倒了。 ” 安徒生经常偷看学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萨拉,他把她想象成童话中的公主,渴望接近这个黑眼睛的小姑娘。 有一次,他们一起回家,其实他的家早就走过了,可是他一声不吭。 同样贫苦出身的萨拉发誓自己将来会成为某农场的女管事。 安徒生睁大双眼:“那多乏味!”公主怎么能当管事呢?“我长大以后,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 ”他告诉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贵族的分支,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总有一天……萨拉笑起来,这小家伙一定是疯了。 第二天,一个磨坊主的儿子奥来揪着安徒生的头发嚷道:“日安,公爵大人!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儿呢?”周围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爱情黯然退却。 但在幻想中,他让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萨拉,并接受了她的道歉。 他甚至原谅了欺侮嘲笑他的奥来,当这个顽童被罚站在桌子上时,小安徒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奥来羞辱的处境,以至于被罚者还没有哭,他就哭出声来,并苦苦哀求老师原谅他的“敌对行动人”。 这件事后,作坊主的儿子就成了小个子安徒生的保护人了。 时光过得飞快,在学校里安徒生十分快乐,然而时世的艰难使学校关闭了,他只好回到家里。 父亲为他做的几只木偶给儿子带来极大的满足,他给小人们缝制了漂亮的衣裳,让木偶们在“舞台”上尽情发挥他的幻想。 不久,一种更美好的东西闯入他的生活——他读到了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那神奇瑰丽的情节深深使他迷醉。 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诵《李尔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亚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开始想编自己的戏——他把父亲教给他的几句德语词汇讲给木偶。 你听,“Besen!”这个词多么响亮,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木偶最爱说的字眼,其实就是“扫帚”的意思。 1813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战争,困窘的家境和冒险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战场。 两年以后他回到家中,从此一病不起。 当雪花飘起的时候,出现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带走了父亲,留下无助的妻儿和彻骨的寒冷。 父亲死后,生计日下,母亲唯一的谋生手段就是每天给别人洗衣服。 在寒冷的冬天里河水的温度无法想象,她只好喝几口酒来驱寒。 这在体面人看来,是多么粗鄙的行为!刻薄的流言不胜而走,城里的人们都在窃窃私语——“鞋匠的老婆玛利亚是个嗜酒如命的女人!”安徒生为母亲感到无限屈辱。 多年以后,在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他表达出深深的愤慨。 玛利亚本是想拼死独立支撑一家的,可镇里的长舌妇们嘲笑她的儿子游手好闲,母亲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儿子送到工厂里做童工。 11岁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计搞得头晕眼花,然而他的歌声救了他。 当一次间歇时他唱起来。 工人们从此不再让他干活,只要他那清脆、响亮的歌声能打破工地的沉闷,还要求这个小家伙做什么呢?小安徒生心满意足,因为他向来就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他甚至独个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一个工人对他说:“干嘛你不去当演员?” 是的,那对他再适合不过了,如果不能导演命运的话,那么在舞台上演出命运不是也很好吗?这是多么奇妙的设想!于是,当安徒生14岁受过坚信礼以后,他对母亲安排他做裁缝学徒的计划表现出惊人的执拗——“不,妈妈,我要当演员。 ” 尽管安徒生向妈妈保证一定会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亲毫不让步。 然而算命的女巫帮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这里开放,得离开此地到远方去寻找!” 携带着30个银毫子和心爱的木偶,年轻的安徒生在马车上回首故乡。 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 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欧登塞的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出生!” 这是一个准确的预言。 然而此时,1819年9月6日当那个14岁的瘦高个儿的男孩手里拿着一个包袱,眺望着已展现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时,故乡却仿佛已遥不可及,这个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独。 但他立刻擦去眼泪,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要行动,信心百倍地行动。 这个来自小镇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谭》中的贫苦少年阿拉丁一般,开始为自己的神灯而奋斗了。 他苦心求人写给著名芭蕾舞演员沙尔夫人的介绍信并未达到拜师的效果,便又去求见皇家剧院的经理霍尔斯坦请求做一名演员。 经理打量了一下这个鹳鸟一般细高的孩子以后说道:你长得太瘦了,演起戏是会被观众嘘下台来的。 ”少年仍未失望,主动建议道:“这个好办,只要您给我100块钱一个月的薪水,我很快就会长胖的。 ”经理恼怒了——这个穷小子若不是白痴,就是来寻开心的,立时便发出逐客令,沮丧的安徒生只好离开。 舞蹈学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 经一位熟人介绍,他做了几天小工,又因为满口乡土口音而被人当作笑料,只好气愤地离开作坊。 他流浪街头,茫然无措,突然想起在报上看到过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开办歌唱学校的消息,于是便不顾一切地闯进了教授正高朋满座的家。 好奇的宾客们被这个在哥本哈根孤身奋斗的少年吸引,何况,他的歌声的确展示着一颗热爱缪斯的心。 大家纷纷解囊,安徒生终于如愿以偿,进入西博尼的歌唱学校。 然而幸运不会总跟着一个人,虽然安徒生勤奋超人,但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声音,学声乐已毫无希望。 接下来的挫折使他发现,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戏的天份。 他终于明白,自己不属于舞台。 4年离乡奋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这个更为广阔、充满悲欢离合的社会。 在学校里,他阅读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深深体验到写作的魅力。 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灯”是什么了——那就是“文学”。 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一颗真诚易感的心灵,就一定能够攀上文学的顶峰。 1822年,几位评论家读到了一个叫《阿芙索尔》的剧本,这是一个冒失的年轻人送来的。 剧本韵律不齐,有许多语法错误——当然,作者毫无修养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且慢,这其中有许多火花真实地、生动地闪烁着,也许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可以给戏剧界带来点清澈的东西。 于是剧本的作者,汉斯·安徒生被送进拉丁文学校深造,国家顾问古林先生为他申请了一笔皇家公费以支付用度。 17岁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级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对他来说可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孩子们嘲笑他是乡下笨汉,因为他丝毫不懂上流社会的礼节,在他们眼里,他就是那只不受欢迎的“丑小鸭”;同时,那些繁复的拉丁文修饰语多么无聊:空洞的语言即使矫柔造作地装饰起来,也没有灵魂,而他必须背诵它们! 不过,经过考验和磨难,他总算在1828年通过了毕业考试。 而且这几年中,他阅读了不少诗人和作家的作品,拜伦、海涅、司各特,他们才是真正的瑰宝啊! 在学校里,安徒生没有忘记他的创作,他的诗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发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评。 1829年,安徒生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公演,听着观众的喝彩,年轻的剧作家滚滚泪下——十几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戏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和欢呼。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这样说过。 从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终其一生,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马格岛漫游记》、《幻想速写》、《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出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安徒生是诗人、剧作家、游记作者,他多才多艺,还剪得一手好剪纸。 在纪念他的博物馆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种图案,有挂在圣诞树上的舞蹈者,有各种花卉和动物,甚至大门上的门徽,也是他的人头剪纸。 但童话是安徒生一切创作中的皇冠。 1835年,安徒生写信给女友说:“我要为下一代创作了。 ”从自己的童年体验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穷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 他认为,在诗歌的领域中,没有哪一样能像童话那样无限包容。 童话,会给孩子们一点快乐、希望和教益吧?他开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话集问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婉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四篇童话。 这些童话来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们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 从这一年起,每一个圣诞节都有一本新童话来到孩子们身边。 他整整写了43年,直到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宛转曲折的情节,使他的童话在他生前就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 “丑小鸭”、“坚定的锡兵”、“野天鹅”、“夜莺”……他赋与一切事物鲜活的灵魂,让它们歌唱。 他把它们献给一切人——孩子们为那奇异动人的故事而神迷;成人则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间,流连不去。 安徒生的童话中不仅充满了奇异的梦幻般的火花,而且这位从苦难中生长起来的作家对劳动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划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着圣诞夜的欢乐: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身上插着刀叉的烤鹅冒着热气蹒跚走来……可幻景一闪即逝,元旦的清晨,人们发现她已冻死街头。 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同样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没有办法解决这深刻的社会问题,只好带着深深的悲哀寄希望于天国。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长的童话《幸运的贝儿》颇具自传色彩。 童话的主人公贝儿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满美的艺术境界,当他成功的时刻,当观众们向他欢呼的时刻,当他心爱的女孩将花束向他抛来的时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多瓦先生在剧院里听到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的一根动脉管爆裂了。 像闪电一般,他在这里的日子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痛苦地结束了。 他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并不漂亮,而且并非出身名门,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种深深的自卑。 求学时,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间,古林先生的女儿,温柔美丽而又具有很深文学修养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轻人的心头,他爱恋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 鉴于以往与女性交往的几次失败,安徒生不再希望人们知道蕴于他心中的爱情,哪怕是一点痕迹。 但炽烈真诚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话湿润的氛围中绽开,凝成了凄凉美丽的《海的女儿》。 在童话中,那位优美、高贵、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则是远远望着他的海的女儿。 美丽的小人鱼天真、善良、无私,她浓郁的爱情如此坚韧而纯净。 她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宝贵的东西——灵魂。 这也正是安徒生艺术上的追求——永恒的、真挚的、人的灵魂。

贝多芬的故事

他有妻子么? 百科全书上都没有记载他接过婚 贝多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册)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握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放大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 贝多芬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o 1.1 死因 * 2 性格 * 3 音乐 o 3.1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 3.1.1 继承和创新 + 3.1.2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3.1.3 德奥及其他民间音乐 + 3.1.4 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 + 3.1.5 贝多芬交响曲的一般结构 o 3.2 作品列表(按编号) o 3.3 神秘的第十交响曲 o 3.4 影响 * 4 参见 * 5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1770年 出身于德国城市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兰,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 他名字中的“凡”(van)并非德语中的“von”,并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察茄是显示了其家乡。 “路德维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会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剧院乐队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学学习 1792年 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到奥京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乱茄,曲目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钢琴。 演出获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现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并准备献给拿破仑。 1804年 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响曲上写有献给拿破仑的扉页,而写上了一句话“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1808年 同时发表了第五交响曲《命运》与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9年 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5年-1819年 经历4年的创作衰竭期。 他一方面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复辟的影响,情绪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欧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响曲并在5月7日首演,盛况空前。 1826年 侄子卡尔自杀未遂,贝多芬精神大受打击,健康日益恶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 1827年 3月29日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编辑] 死因 对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 当时的哗没察医生下结论,死因是浮肿病。 有人认为他是死于梅毒。 经后世专家对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的医学化验,结果显示,贝多芬死于汞中毒。 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汞在其身上沉积而致死。 并非是贝多芬为了治疗梅毒而将含汞的药物服用到体内所致。 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编辑] 性格 最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 放大 最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 后人一向认为,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挠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斗争的一生。 自小受到酗酒的父亲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训练。 又及长大后,母亲过身,家庭的重担落在作为长兄的贝多芬的身上。 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幻灭。 中年时期出现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据以及终身未婚,贝多芬都是逆来顺受,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心底里的抗争精神,从没有为三斗米折腰。 他的名言“握住命运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实写照。 据说他临终前,雷电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么。 这一情景,更是被后人认为是贝多芬自己对这句名言的形象化。 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开来一辆贵族的马车。 他们两人只好靠边站。 但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歌德对在身旁驶过的贵族鞠躬问好,而贝多芬则严肃傲然。 车上的贵族也很彬彬有礼的向两人问好。 后来贝多芬怀疑歌德的为人,两者的友谊也因此破裂。 贝多芬深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可看到“自由,平等,博爱”的倡导性主题。 序曲科利奥兰,英雄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甚至在歌剧《费德里奥》里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么时候重归到身边??”。 在行动上,有一次,贝多芬听到要举行音乐会为贫困的人民筹集捐款,就立刻带病上场演奏,为他所同情的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贝多芬虽然严肃傲然,但并非没有爱。 他也谈过恋爱,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催生了第四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 他对兄弟的儿子卡尔十分慈爱,甚至溺爱。 有一次为了带后者回家,贝多芬冒雨出门,最后因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为恶化。 [编辑] 音乐 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 无可否认,他的确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爱戴的。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 其32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他早期的音乐,有着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 越是后期,越是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可以说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特别是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乐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乐章,遵照海顿莫扎特确立的交响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和第四乐章急板或快板写成的。 而在第三交响曲开始,形式和内容开始统一,一个分明的线索主题或思想贯穿整部交响曲,这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里特别鲜明,而这,是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 这样的结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更多的现实表现力和情感刻画。 听众不再是单一地去享受美丽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和动机。 这大大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可以说,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 有人说,贝多芬一生创作下来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英雄”这一主题。 特别是九首交响曲,描述了一个英雄成长以及理想。 贝多芬的创作通常分为四个时期: 1. 早期:从他学习音乐创作到32岁前后 *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数著名音乐家一样,他创作了许多到今天人们仍觉得很好听的音乐,同时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很强,写悲伤写抒情都不错。 2. 盛期:约十年时间 * 生活上他耳聋了,但思想上因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将大量伦理思想写进他的音乐中。 这一时期的音乐就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音乐。 包括那些主要的交响曲,第五第六交响曲,几部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3. 衰落:也约十年时间 *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社会名人,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乐家的时代,他个人意志也比较消沉。 4. 晚期:最后的十年 *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突然又创造出了奇迹。 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规模庞大、宏伟壮丽,如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另一部分却进入抽象的境地。 这时期的作品在音乐家眼里是宝贝。 但由于通常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编辑]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不仅贯穿其创作生涯的各个年代,也是最集中体现他音乐理想的作品。 [编辑] 继承和创新 贝多芬的创作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并发展了他个人的特色。 对于贝多芬影响比较重要的作曲家有古典主义的海顿,莫扎特和巴洛克时代的巴赫,亨德尔。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曾师事聂夫(Neefe,Christian Gootlob),Neefe是一位对位法专家,曾教贝多芬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可能为部分)),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使用了复调音乐的技巧,常作为发展部发展主题的手法。 在第三和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都有复调音乐;贝多芬非常欣赏亨德尔的创作,并吸收了亨德尔清新,刚健的精神;贝多芬的创作遵循古典主义的规范,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风格和形式。 [编辑]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音乐对于贝多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场音乐和进行曲。 广场音乐宽广的气息和大规模大编制的乐队的使用都是贝多芬交响曲的特点,而进行曲的影响表现在强烈的节奏感和乐曲中出现的军号声。 [编辑] 德奥及其他民间音乐 例如第六交响曲《田园》。 [编辑] 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1. 节奏: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2.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着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创作如歌般的旋律。 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3.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4. 乐曲曲式的变化: * 第6交响曲有5个乐章,不同于以往的4乐章结构。 * 谐谑曲的使用替代了原来的小步舞曲。 * 慢乐章的位置变化(No.9),消失(No.5,7)。 第9交响曲2,3乐章位置倒置,慢乐章变成了第3乐章;第5,7交响曲没有原来严格意义的慢乐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乐章,旋律线延长而类似于慢乐章。 * 突破了奏鸣曲式的限制。 主部副部的对比鲜明;发展部规模变大,可以占到整个乐章的1/3以上,在发展部当中出现了呈示部中没有的因素;引子介入乐章,出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当中,甚至参与发展部的发展;尾声很长。 1. 配器的变化:新的乐器的使用以及交响乐队的规模变大。 [编辑] 贝多芬交响曲的一般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速度的奏鸣曲式,是交响曲的最重要乐章。 第二乐章:抒情性的乐章,通常为行板慢板,也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乐章:快速的谐谑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是欢呼胜利的终曲乐章。 可以说,贝多芬在交响曲当中,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阐述这个世界。 [编辑] 作品列表(按编号) 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作品的编号是由他作品的出版商编制的。 因此,编号是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写作的顺序排列。 比如,1792年创作的木管八重奏为作品103号,而作品102 和104号分别创作于1815年和1817年。 编号135号以前的作品为贝多芬在世时所出版。 其他则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 作品 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 * 作品 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2 G 大调 * 作品 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3 C 小调 * 作品 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1 F 小调 * 作品 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 * 作品 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3 C 大调 * 作品 3 (1794) 弦乐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 * 作品 4 (1795) 弦乐五重奏 降 E 大调 * 作品 5 no 1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1 F 大调 * 作品 5 no 2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2 G 小调 * 作品 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 * 作品 7 (1797) 钢琴奏鸣曲 No. 4 降 E 大调 * 作品 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 No. 1 D 大调 * 作品 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2 G 大调 * 作品 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3 D 大调 * 作品 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4 C 小调 * 作品 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5 C 小调 * 作品 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6 F 大调 * 作品 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7 D 大调 * 作品 11 (1798) 钢琴三重奏 No. 4 降B 大调 * 作品 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1 D 大调 * 作品 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 * 作品 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3 降E 大调 * 作品 13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8 C 小调 悲怆 * 作品 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9 E 大调 * 作品 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 * 作品 15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1 C 大调 * 作品 16 (1796)五重奏 钢琴和管乐器 * 作品 17 (1800) 圆号奏鸣曲 F 大调 * 作品 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1 F 大调 * 作品 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2 G 大调 * 作品 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3 D 大调 * 作品 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4 C 小调 * 作品 18 no 5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5 A 大调 * 作品 18 no 6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6 降B 大调 * 作品 19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2 B 降 大调 * 作品 20 (1799) 七重奏 E 降 大调 * 作品 21 (1800) 交响曲 No. 1 C 大调 * 作品 22 (1800) 钢琴奏鸣曲 No. 11 B 降 大调 * 作品 23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4 A 小调 * 作品 24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5 F 大调 春(Spring) * 作品 25 (1801) 小夜曲 D 大调 长笛, 小提琴和中提琴 * 作品 26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2 降 A 大调 * 作品 27 no 1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3 降 E 大调 * 作品 27 no 2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4 升 C 小调 月光 * 作品 28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5 D 大调 * 作品 29 (1801) 弦乐五重奏 C 大调 * 作品 30 no 1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6 A 大调 * 作品 30 no 2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7 C 小调 * 作品 30 no 3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8 G 大调 * 作品 31 no 1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6 G 大调 * 作品 31 no 2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7 D 小调 暴风雨 * 作品 31 no 3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8 E 降 大调 * 作品 32 (1805) 歌曲 - 致希望 * 作品 33 (1802) 七首小作品 钢琴 * 作品 34 (1802)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F 大调 * 作品 35 (1802) 15变奏曲和赋格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 * 作品 36 (1803) 交响曲 No. 2 D 大调 * 作品 37 (1803) 钢琴协奏曲 No. 3 C 小调 * 作品 38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8 (Arrangement of the Septet 作品 20) * 作品 39 (1789) 两首前奏曲 里面包括了12中大调 钢琴 * 作品 40 (1802) 浪漫曲 小提琴 G 大调 * 作品 41 (1803) 小夜曲 钢琴和长笛 或 小提琴 D 大调 * 作品 42 (1803) 夜曲 中提琴和钢琴 D 大调 * 作品 43 (1801)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序曲和芭蕾音乐 * 作品 44 (1792) 钢琴三重奏 No. 10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 E 大调) * 作品 45 (1803) 三首进行曲 钢琴, 四手联弹 * 作品 46 (1795) 歌曲 - Adelaide * 作品 47 (1802) 小提琴奏鸣曲 No. 9 A 大调 克罗采(Kreutzer) * 作品 48 no 1 (1802) 歌曲 - 请求 * 作品 48 no 2 (1802) 歌曲 - Die Liebe des Nächsten * 作品 48 no 3 (1802) 歌曲 - 论死亡 * 作品 48 no 4 (1802) 歌曲 - 自然中主之荣耀 * 作品 48 no 5 (1802) 歌曲 - Gottes Macht und Vorsehung * 作品 48 no 6 (1802) 歌曲 - Bußlied * 作品 49 no 1 (1792) 钢琴奏鸣曲 No. 19 G 小调 * 作品 49 no 2 (1792) 钢琴奏鸣曲 No. 20 G 大调 * 作品 50 (1798) 浪漫曲 小提琴 F 大调 * 作品 51 no 1 (1797) 回旋曲 C 大调 钢琴 * 作品 51 no 2 (1798) 回旋曲 G 大调 钢琴 * 作品 52 no 1 (1805) 歌曲 - Urians Reise um die Welt * 作品 52 no 2 (1805) 歌曲 - Feuerfab * 作品 52 no 3 (1805) 歌曲 - Das Liedchen von der Ruhe * 作品 52 no 4 (1805) 歌曲 - 五月歌 * 作品 52 no 5 (1805) 歌曲 - Mollys Abschied * 作品 52 no 6 (1805) 歌曲 - 爱情 * 作品 52 no 7 (1805) 歌曲 - Marmotte * 作品 52 no 8 (1805) 歌曲 - Das Blümchen Wunderhold * 作品 53 (1803) 钢琴奏鸣曲 No. 21 C 大调 黎明 Waldstein(森林之石) * 作品 54 (1804) 钢琴奏鸣曲 No. 22 F 大调 * 作品 55 (1805) 交响曲 No. 3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 * 作品 56 (1805) 三重协奏曲 C 大调 * 作品 57 (1805) 钢琴奏鸣曲 No. 23 F 小调 热情Appassionata * 作品 58 (1807) 钢琴协奏曲 No. 4 G 大调 * 作品 59 no 1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7 F 大调 拉斯莫夫斯基 1 * 作品 59 no 2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8 E 小调 拉斯莫夫斯基 2 * 作品 59 no 3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9 C 大调 拉斯莫夫斯基 3 * 作品 60 (1807) 交响曲 No. 4 降B 大调 * 作品 61 (1808) 小提琴协奏曲 D 大调 * 作品 62 (1807) 科里奥兰序曲 * 作品 63 (1806) 弦乐五重奏 ( 作品 4的整理版本) 钢琴三重奏 * 作品 64 (1807) 钢琴三重奏 ( 作品 3的整理版本) 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 * 作品 65 (1796) 咏叹调 - Ah perfido! * 作品 66 (1796)莫扎特主题“一位少女或一位女性”变奏曲 ,大提琴 * 作品 67 (1808) 交响曲 No. 5 C 小调 * 作品 68 (1808) 交响曲 No. 6 F 大调 田园(Pastoral) * 作品 69 (1808)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3 A 大调 * 作品 70 no 1 (1808) 钢琴三重奏 No. 5 D 大调 鬼魂 * 作品 70 no 2 (1808) 钢琴三重奏 No. 6 降E 大调 * 作品 71 (1796) 管乐六重奏降E * 作品 72a (1805) 歌剧 - 列奥诺拉 (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二号) * 作品 72b (1806) 歌剧 - 列奥诺拉 (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三号) * 作品 72c (1814) 歌剧 - 费德里奥 * 作品 73 (1809) 钢琴协奏曲 No. 5 降 E 大调 皇帝Emperor * 作品 74 (1809) 弦乐四重奏 No. 10 降 E 大调 竖琴 * 作品 75 no 1 (1809) 歌曲 - 迷娘 * 作品 75 no 2 (1809) 歌曲 - 新的爱情,新的生活 * 作品 75 no 3 (1809) 歌曲 - 词:歌德浮士德*从前有一个国王 * 作品 75 no 4 (1809) 歌曲 - 格雷太尔的警告 * 作品 75 no 5 (1809) 歌曲 - 致远方的爱人 * 作品 75 no 6 (1809) 歌曲 - Der Zufriedene * 作品 76 (1809)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D 大调 * 作品 77 (1809) 钢琴 幻想曲 * 作品 78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4 升 F 大调 * 作品 79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5 G 大调 * 作品 80 (1808) 合唱幻想曲 * 作品 81a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6 降 E 大调 告别 * 作品 81b (1795) 六重奏 降E * 作品 82 no 1 (1809) 歌曲 - 希望 * 作品 82 no 2 (1809) 歌曲 - 爱之怨 * 作品 82 no 3 (1809) 二重唱 - Lamante impatiente * 作品 82 no 4 (1809) 歌曲 - Lamante impatiente * 作品 82 no 5 (1809) 歌曲 - 生活的享受 * 作品 83 no 1 (1810) 歌曲 - 忧郁中的欢乐 * 作品 83 no 2 (1810) 歌曲 - 渴望 * 作品 83 no 3 (1810) 歌曲 - Mit einem gemalten Band * 作品 84 (1810) 艾格蒙特 (序曲和情景音乐) * 作品 85 (1804) 基督在橄榄山上 * 作品 86 (1807) C 大调弥撒 * 作品 87 (1795) 三重奏 两双簧管和英国号 C 大调 * 作品 88 (1803) 歌曲 - 友谊之幸福 * 作品 89 (1814) 波罗乃兹 C 大调 * 作品 90 (1814) 钢琴奏鸣曲 No. 27 E 小调 * 作品 91 (1813) 威灵顿公爵的胜利 (战役 交响曲) * 作品 92 (1813) 交响曲 No. 7 A 大调 * 作品 93 (1814) 交响曲 No. 8 F 大调 * 作品 94 (1815) 歌曲 - 致希望 * 作品 95 (1810) 弦乐四重奏 No. 11 F 小调 Serioso * 作品 96 (1812) 小提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 * 作品 97 (1811) 钢琴三重奏 No. 7 降 B 大调 大公(Archduke) * 作品 98 (1816) 歌曲 套曲 - 致远方的爱人 * 作品 99 (1816) 歌曲 - 守诺的人 * 作品 100 (1814) 歌曲 - 纪念石 * 作品 101 (1816) 钢琴奏鸣曲 No. 28 A 大调 * 作品 102no 1 (1815)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4 C 大调 * 作品 102no 2 (1815)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5 D 小调 * 作品 103 (1792) 木管八重奏 降E * 作品 104 (1817) 弦乐五重奏 (钢琴三重奏 No. 3 的整理版本) * 作品 105 (1819) 6套变奏曲 钢琴和长笛 “槌子键钢琴”奏鸣曲手稿 放大 “槌子键钢琴”奏鸣曲手稿 * 作品 106 (1818) 钢琴奏鸣曲 No. 29 降B 大调 槌子键钢琴 * 作品 107 (1820) 10套变奏曲 钢琴和长笛 * 作品 108 (1818) 25首苏格兰歌曲 * 作品 109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0 E 大调 * 作品 110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1 降A 大调 * 作品 111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2 C 小调 * 作品 112 (1815) 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13 (1811) 歌唱剧 - 雅典的废墟 * 作品 114 (1822) 进行曲和合唱 - 新屋落成典礼 * 作品 115 (1815) 序曲 - 命名日 * 作品 116 (1802) 声乐三重奏,乐队伴奏- Tramte, empi tremate * 作品 117 (1811) 歌唱剧 - 史提芬王 * 作品 118 (1814) Eligischer Gesang (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19 (1822) 11首新小曲 钢琴 * 作品 120 (1823) 33变奏曲 钢琴 主题“Diabelli的一首圆舞曲”, C 大调 (迪阿布里变奏曲) * 作品 121a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11 (“我是卡卡杜裁缝”主题变奏曲) * 作品 121b (1822) Opferlied (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22 (1824) Bundeslied (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23 (1822) 庄严弥撒 Mass D 大调 (Missa Solemnis) * 作品 124 (1822) 序曲 - 新屋落成典礼 * 作品 125 (1824) 交响曲 No. 9 D 小调 合唱 * 作品 126 (1824) 六首小作品 钢琴 * 作品 127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2 降E 大调 * 作品 128 (1822) 歌曲 - 吻 * 作品 129 (1795) 回旋曲 随想曲 钢琴 G 大调 (Rage over a lost penny) * 作品 130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3 降B 大调 * 作品 131 (1826) 弦乐四重奏 No. 14 C升 小调 * 作品 132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5 A 小调 * 作品 133 (1826) 大赋格 降B 大调 * 作品 134 (1826) 钢琴 大赋格 四手联弹 * 作品 135 (1826) 弦乐四重奏 No. 16 F 大调 * 作品 136 (1814) 康塔塔 - 荣耀的一刻 * 作品 137 (1817) 弦乐五重奏 (赋格) D 大调 * 作品 138 (1807) 序曲 - 列奥诺拉第一号 [编辑] 神秘的第十交响曲 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后,就开始构思创作第十交响曲。 他在笔记中以及给别人的书信对话中提到过这部作品,他说,该交响曲描述的是一种大综合,空间方面上至天下到地。 时间方面则是古往今来到未来。 可以说是一部宇宙交响曲。 最奇怪的是贝多芬曾经表示,第十交响曲已经创作完成。 但在他逝世后,人们根据他的指示,却没有找到总谱。 1844年,贝多芬的助手的安东·辛德勒发表了一篇关于该交响曲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广泛的关注和猜测。 从那时起,有关这部交响曲的新发现的线索和推测就层出不穷,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听过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并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巴里·库珀博士(Barry Cooper)根据各种搜集得到的稿件,重构了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但该作品并没有得到音乐界的普遍认可。 [编辑] 影响 如上所述,贝多芬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 从此之后,经过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罗伯特·舒曼,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1326.html
同比增长88% 杭州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400万人次
仅获一国支持 几乎所有盟友都反水 美遭遇耻辱性失败但拒绝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