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养老需求 政策 一站式 前沿产品 服务……上海老博会

养老产品的更新迭代、养老模式的发展、养老政策的推广……一场上海老博会,将国内乃至世界养老产业的最前沿,展开在老百姓的眼前。

6月13-15日,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海老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记者现场看到,一场博览会上,或是年轻人带着父母,或是“老伙伴”们组团,或是各家机构人员拿着一叠叠资料,观展者穿梭往来各大展馆,人潮涌动,好不热闹。

6月14日,上海老博会展馆内参展者众多。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澎湃新闻记者从主办方获悉,上海老博会始创于2000年,本届展会覆盖养老服务、辅助器具、康复医疗、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及宜居建筑六大产品类别,共吸引了450余家海内外养老品牌共同参与,展览面积达到46000平方米,规模达到历届峰值。活动现场还设有丰富的论坛和互动活动。开展首日,观众人数近22500人,同期论坛参会人数近1500人。

6月14日,92岁的田爷爷正在试坐。

6月14日一早,家住浦东的田爷爷就来到了老博会的现场,在一家展商的床上尝试了各种躺倒的角度。田爷爷告诉记者,他已经92岁了,“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老博会,平时没有事情做,就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自己用得到的东西,或者我们老年人能享受到什么福利。”

82岁的李阿姨则是和女儿一起来的,她们和很多老年人一样,都对北京分音塔科技有限公司的孝心通老人AI敲击呼叫器颇感兴趣,这也是本届老博会上的明星产品之一。现场销售人员介绍,该设备可通过线上购物平台直接买到,无Wi-Fi版本的主机售价在五百多元。

孝心通老人AI敲击呼叫器。

现场销售人员介绍,这款孝心通老人AI敲击呼叫器,是中国首款老人AI呼叫器,安装在家并存入家属联系方式后,可用声音保护老人生命安全。具体而言,当使用者在家不慎滑倒、无法说话时,可通过敲击身体、地板、桌子等进行求救,该机器可通过声音识别使用者的敲击进而自动报警,联系家人或接入到24小时人工客服。该设备还可接入案件报警、拉绳报警、烟感等,全方位守护老人安全。

需求生成市场,在老博会,也能看到不少直击长者照护痛点的产品。瑞典企业Etac带来的浴厕辅助设备和轮椅展台前,咨询者亦是络绎不绝。以亮点产品Etac Clean 24”为例,这款自推型的移动式浴厕多功能椅,适合能独立操作椅子进卫生间并希望独自完成沐浴坐便需求的人使用,它兼具洗澡椅、坐便椅、马桶增高椅和室内轮椅四合一的功能特点,整车做了一体式的钢管车架,可减少轮椅在浴室环境中的氧化和腐蚀。

现场销售人员周健告诉记者,他们此前参加过包括北京、成都等多地的老博会,但上海老博会的规模最大,也是他们最重视的展会平台。此次展会,前来咨询的观展者以养老机构居多。

专业的居家照护,正在成为不少中国家庭摸索学习的方向。荷兰展团内,博组客展台引来了包括个体与机构在内的不同人群的咨询。博组客中国区总经理黄家悌介绍,博组客2014年便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拥有荷兰最大的居家护理团队,他们采用“专业护理+生活照料”方式,服务方向为专业护理操作、生活照料与康复训练。经过对中国市场的充分调研和实践,博组客逐步在中国建立或支持了多个小型养老机构、护理站、居家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而随着国内家庭对居家养老的重视,企业也在为不少个人付费的需求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黄家悌举例,专业的评估师、照护工作者,或许可以发现老人身上核心的“矛盾”。他们曾服务的一位沪上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晚上不愿睡觉,性格偏孤僻不愿出门。“因为她左脚没力气,所以不愿出门跟人打交道,慢慢变得很孤独,白天在家久坐不愿动,打盹睡觉,日夜颠倒,喝水很少。你会发现,她的行为是有连续性的。”黄家悌说,由此,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从“医心”开始。他们发现老人以前有打牌的兴趣,便帮她对接牌搭子,让牌搭子来约老人的时间。等老人有动机想出门了,团队再顺势提出要制定老人的训练计划、督促她锻炼等。一段时间后,老人交到了新朋友,也养成了好的习惯。

养老政策互动查询区。

除了观看展品,现场的政策推广、知识普及等板块也令不少参展者受益。如,在养老生活展区,长辈及子女可以系统地了解上海市市民养老生活相关政策、现有服务及产品。此外,现场还开展官方认知症筛查工具、适老化改造样板间等各类推广活动。老食惠特色展区则介绍了上海老年助餐服务成果经验,推广“老食惠”服务平台,宣传社区长者食堂。

认知症主题展区由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和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联合呈现。其中剪爱将体脑激活中心——“静明荟”搬到老博会现场,观众可以在这里体验“静明荟”一天的生活,感受 “体脑激活”的创新模式。不仅如此,长辈们还可以在尽美的“记忆咖啡”展区现场品鉴一杯由“特殊”长者们制作的咖啡。通过展区活动,加强大众对认知症的了解,推动早期筛查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让长辈、子女们学会如何积极面对认知症,做好家庭照护支持工作。


共享前沿思维 养老产业如何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对旅游产业的认知度、参与度都是空前的,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出台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全国各地都把发展旅游产业列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中之重的事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新浪潮。 前瞻产业研究院专家认为,在全国各行与旅游业大兴融合发展的形势下,能否将“旅游+养老”两业融合呢?2013年中国消费协会对老年人口调查显示,40%的人有出游愿望和能力,老年人愿拿出全年收入的15%去旅游。 说明“旅游+养老”两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据统计,我国旅游养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目前,我国养老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形成了候鸟式养老、主题养生养老、异地循环养老、农家式休闲养老和旅居式养老等六种模式。 未来旅游养老应该往养生方向发展,利用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旅游产品。

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发展?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 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 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产、学、研、用之间融合互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这是大势所趋和方向所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这是必由之路和根本所在。 正因为当今世界大数据智能化正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所以我们就要凸显“科技改变生活,智慧开启未来”,大幅提升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当传统生活方式这个“老瓶”,盛满大数据、智能化的“新酒”,一种新的活力和魅力,正在焕发出来;一种新的期待和展望,也在悄然而来。 “智博会”通过交流最先进的理念和产品,描绘新技术的趋势和蓝图,共飨新时代的合作和机遇,就是善于创造机遇来拥抱智能时代,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勇敢地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引擎”牵动“守缺”,传递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经验、创新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有哪些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

(一)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

1.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 加强类人智能、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微电子与光电子等技术研究,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加大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等自主软硬件产品和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2.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等技术,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对传统制造业全面进行绿色改造,由粗放型制造向集约型制造转变。 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试验平台建设,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水平。 发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核电、高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和产品。

3.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以实现种业自主为核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人多地少水缺的瓶颈约束,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系统加强动植物育种和高端农业装备研发,大面积推广粮食丰产、中低产田改造等技术,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开发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的低成本技术和模式,发展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溯源技术,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向全链条增值和品牌化发展转型。

4.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推动能源应用向清洁、低碳转型。 突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开发深海深地等复杂条件下的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开展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综合技术示范。 加快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攻克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 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加快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5.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采用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和产业化路径,发展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产业。 建立大气重污染天气预警分析技术体系,发展高精度监控预测技术。 建立现代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开展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再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城镇生活废品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 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检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6.发展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培育海洋经济和空间经济。 开发海洋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适用技术,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构建立体同步的海洋观测体系,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实施和蓝色经济发展。 大力提升空间进入、利用的技术能力,完善空间基础设施,推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和位置服务等技术开发应用,完善卫星应用创新链和产业链。

7.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依靠新技术和管理创新支撑新型城镇化、现代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进程,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发展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 加强重大灾害、公共安全等应急避险领域重大技术和产品攻关。

8.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应对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挑战。 促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生殖健康等技术保障能力。 研发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先进医疗装备和生物治疗技术。 推进中华传统医药现代化。 促进组学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发展精准医学,研发遗传基因和慢性病易感基因筛查技术,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 开发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技术,推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社会服务网络化、定制化,发展一体化健康服务新模式,显著提高人口健康保障能力,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9.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 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 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10.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高度关注可能引起现有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归零”的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开发移动互联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推动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发展,重视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纳米、石墨烯等技术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

1.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 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 明确阶段性目标,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为产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创资源。

2.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 围绕支撑重大技术突破,推进变革性研究,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强化源头储备。 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重视支持一批非共识项目,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

3.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适应大科学时代创新活动的特点,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国家实验室。 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研发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提高科研装备自给水平。 建设超算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先进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三)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1.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 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柔性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牵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

2.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 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区域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 提升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统筹和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推进国家高新区按照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开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增长极,增强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

(四)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1.健全宏观统筹机制。 遵循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规律,构建统一领导、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军民科技战略规划、方针政策、资源条件、成果应用,推动军民科技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2.开展军民协同创新。 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等创新链一体化设计,构建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论证和实施模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

3.推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 推进军民基础共性技术一体化、基础原材料和零部件通用化。 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等新型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整合,推动军民标准双向转化,促进军民标准体系融合。 统筹军民共用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

4.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推动先进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 放宽国防科技领域市场准入,扩大军品研发和服务市场的开放竞争,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完善军民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制机制。

(五)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

1.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 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全球百强创新型企业。

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引导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创新能力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拨款制度,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3.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 明晰科研院所功能定位,增强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 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符合创新规律、体现领域特色、实施分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围绕国家重大任务,有效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建设综合性、高水平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基地,在若干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

4.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先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

5.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 完善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发展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技术转移通道。

(六)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

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面向2020年,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

面向2030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面向2020年的重大专项与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并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化。 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实现跨越。

(七)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球招聘人才。 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 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

(八)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l.发展众创空间。 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

2.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 适应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推动分布式、网络化的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3.鼓励人人创新。 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 支持企业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1574.html
老旗舰重生!华为手机8.8折升级内存优惠 342元起
如何文艺消夏 乌镇10大活动开启古镇消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