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形态 也是生命的形态

中央美术学院

“梁好:步虚”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余木匀

展览:梁好:步虚

展期:2024年5月18日-9月8日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雕塑是一种占有空间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令它无可辩驳地存在于我们与之同在的三维立体环境中。雕塑的鉴赏方式不同于绘画:绘画通常展现一个“面”,挂在墙上的画作,吸引我们驻足观看;但雕塑的现场感强于绘画,并且要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持续地走动。在这走动的过程中,雕塑的形态也伴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与雕塑之间的距离感,成为我们借以丈量空间的标尺。难怪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会提出“二维空间构成绘画之为一种艺术的独立性的保证”“三维性属于雕塑的地盘”这种理论。这种不容置疑的立体感,让一件雕塑作品在除去确立自身的存在外,也确定了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中其它物体的存在。想象一下吧,当一尊巨大的雕像横亘在你的必经之路上,那么便不能说其不存在了。

艺术家 绘画

写实与抽象兼容并收

雕塑作品

提到雕塑,也许我们最常想到的便是雕像和纪念碑型雕塑:前者可以是寺庙中的佛像、力士等等偶像;后者,可能是公园或者学校里的大型塑像。它们都是具有崇拜功能和纪念功能的雕塑作品,也是雕塑最传统的表现形态。二战后,艺术世界风起云涌,传统的雕塑观念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就像《西方现代雕塑》一书的导言中提到的:“几个世纪以来,雕塑的某些功能——供奉、纪念、教化、装饰——已在逐渐丧失。”二战后的许多雕塑作品,已脱离雕塑的传统功能,变成艺术语言的探索实验。

这种对于形体、空间与材料的探索,也奠定了现代雕塑的前进方向之一——纯粹抽象的雕塑之形的探索。这种探索并不局限于西方世界,在东方,也有这样一位对雕塑语言有着独到探求的艺术家:最近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进行的展览“梁好:步虚”就回顾了艺术家梁好的雕塑语言探索历程。

雕塑家

梁好曾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彼时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吸收了来自欧洲美术学院的“写实”传统,并于上世纪60年代派出雕塑家前往苏联进修。改革开放后,雕塑系逐渐引入西方现代主义雕塑风格——传统与现代发生冲突的时代,刺激着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创作作为实践去理解雕塑的艺术语言。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后,梁好前往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学习。克兰布鲁克是一所注重现代性与设计精神的艺术学院,培养了众多设计师与建筑师,其中不乏雕塑家贝尔托亚、平面设计师爱德华·费拉等现代设计与雕塑大师。这种中西交流的跨文化学习经历,给梁好带来诸多思考,让她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剖雕塑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

如庖丁解牛般对待原木

对形的概括与表现是二战后雕塑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转变,也是现代主义雕塑观念性与抽象性的体现。本次展览中,主要展出的便是梁好以原木为材料创作的“无题(切割拼接)”系列,和以石膏为原材料创作的“无题(翻制拼接)”系列。梁好尊重并研习天然原木的自然纹理,切割和处理原木的方式有如庖丁解牛,依据其天然的形态走向来切割,而非简单将其当作雕塑原材料来暴力地肢解。

如果把对自然的形的概括区分为几种风格,那么以包豪斯为代表的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风格,便是沿袭荷兰风格派精神。它以构成主义的方式来处理世间万物,将万物缩减为单纯的几何形状,营造出一种无个性面貌的、非个人的、纯理性化的风格。

艺术的形态

另一种处理方式,也许跟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新生代雕塑和极少主义有关。与构成主义不同,极少主义带有强烈的挑衅感。以此理念为指导而创作出的雕塑作品,更注重它的观念性。但就像任何主义走向极致后便是死路一条,在极少主义这种纯粹到无法再前进的风格之后,如理查德·塞拉等雕塑家开始重新思考这种创作形式的特性与必要性。保留材料的个性,保留形态的不确定性——这种再思考将雕塑从极少主义的冰冷和无机质感中拉回,重新赋予其生机。

梁好在她的创作中,便平等地对待她用于雕塑的原木。每段原木都截取自天然的树木,树木的年轮与纹理走向是它所经历的雨雪风霜的记录,一段树皮就可以告诉我们一段历史。当我们在展厅中,置身于这些切割后的圆木之中时,就像从许多断面看到了不一样的性格。

梁好在谈到自己创作这些作品的状态时,也说过她在切割中会考虑到材料来自原生的自然。切割是展现其多重视角的表现方式,如果创作者过多主观性地干预材料本身的表达,反而会束缚住创作者。在中间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漫谈活动中,她就提到过自己的创作体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你的身体和观念是一个很扭曲的状态。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做东西的时候都特别个人,特别脆弱,或者说特别执着,特别扭曲,也特别真实。”

梁好的创作就像是艺术家与材料的能动交互。能动,便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又自觉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梁好并不是在使用材料,而是在与材料进行交流,就像在交换能量。

以石膏展现翻版的自然

展厅中的另一组作品,即石膏翻模的原木形态组合,是梁好近年来的新作品。先以原木为材料进行切割,再将其浸入石膏中翻模,因此得到保留了原木形态的翻模石膏薄片。

石膏,也是在雕塑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材料。不过比起成品,它们更多应用于教学模型和雕塑小样。但梁好把握了石膏的特性:从流体到固体的过程中,石膏有一种半流动态的特性,并会在翻模时保留原材料的纹理;自然纹理的展现,让这些作品有种原初的稚拙。比起精细的打磨,这种粗糙的原生态袒露,更接近于人与其它生命原本的自然形态。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薄片在翻模的过程中由石膏保留了原木表面的木纹,结节和木屑。但在一定距离外,这些薄片,又有种灵动的有机感。它们的形态介于纸张与陶片之间,既可以看作是对空间中组合的连续的形的探索,也可以当成一组树皮来看。

就像梁好追求的那样,作者的自我表达可以与材料的天然特性共存。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这种带有禅意思想的理念,也是让她的作品温暖且充满生机感的关键所在。万物有灵,注入气息的原木,会在展厅中以另一种形态焕发生机。


艺术形态

艺术形态的定义涉及艺术的本质属性,它是一种审美和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和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1. 艺术形态强调强烈的主体性。 2. 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3. 艺术形态由美的形式构成。 艺术作品首先以某种物质结构的形式出现,如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和动作的组合。 这意味着艺术作品具有空间、时间或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特征,并呈现在知觉面前。 作品的这些属性与艺术价值、内容解释、是否被知觉或存储地点无关。 然而,不能将艺术作品简单地归结为其物质结构。 莫-卡冈是前苏联的美学家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专家。 他在1972年出版的《艺术形态学》一书中,对艺术形态学进行了定义。 卡冈认为,形态学是关于结构的学说。 这本书在世界美学史中被视为经典著作之一。

艺术概论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类以心灵关照世界整体的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 我们考察艺术,认识艺术本体的自律性,一个关键的艺术哲学和美学命题是不仅把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考察,同时也把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来考察.我们认为,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和材料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造的目的 1.实现审美价值 2.实现认识价值 3.实现教育价值 一.艺术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者主题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 二.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突出特点之二,那就是它要求生产者主体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艺术风格和词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物化到产品之中,从而获得艺术生产对象化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独特性是艺术的生命,个性是艺术的灵魂. 三.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突出特点之三,是它要求生产者主体将自己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物化到产品之中. 第二章.艺术的形态划分 一. 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艺术形态的划分(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1 .时间艺术之一: 音乐 包括文学(诗词)与音乐的组合形式 ,有时也把文学(诗词)视为时间艺术之一. 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 语言抑扬说, 巫术起源说) 音乐为什么能显示特殊的魔力和魅力? (1).是由于声音的本性 (2).音乐的音响是它物化的结构基本手段,与人的情感,精神生活,心理波动有着也别密切的直接联系,具有纯粹的感觉的冲击. (3).在原始艺术萌芽阶段,乐音,音响总是和人类活动中的动作,姿态相联系,这种联系比说话的联系更为密切,更加出于天然本能. 音乐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显示了特殊的魔力和魅力,也可以说,音乐有时具有它独特的高深莫测的神秘性. 2 .时间艺术之二 :文学 诗词: 文学的一大类别,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佳作连绵 诗的划分. 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 按格律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韵律分(押韵诗,无韵诗) 自由体白话诗浪潮中,艺术大师李叔同写了一首优美感人押韵诗<<送别>>选取了一段美国歌曲曲调,别出心裁与词相配,竟然天衣无缝,成为一首抒情歌曲经典杰作流传至今,可谓诗词,乐曲绝配 3.空间艺术之一:绘画 空间艺术,首推绘画和雕塑艺术,建筑作为造型的综合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空间艺术. 绘画一般占有二维平面化空间,雕塑一般占有三位,四维或多维立体化空间.绘画给人正面观空间幻觉,雕塑给人一个面面观的空间性幻觉. 绘画的基本构成元素是 ,形线 ,明暗 ,色彩. 运用色彩传达审美经验大体有三种方式 第一 ,是纹章学的方式 第二 ,是色调表情的构成 第三 ,是纯粹的色彩构成 (图001)纹章学的方式 :用装饰性色彩表达某种象征性的东西.色调表情的构成 画家用调色板上各种色阶以及冷暖不同的色相,依据自然物象光,色关系唤起视觉意象或者印象,构成富于色调表情的绘画作品. 纯粹的色彩构成 (图002)画家为了实现色彩本身的表现力而使用色彩绘画或者说一切空间艺术,是人类在相异的物质实体形式中实现自我,而不是像声乐艺术,舞蹈和表演艺术那样,以人的自身作为某种精神力量的载体. 凡高<<播种>><<麦田上的群鸦>> 列维坦<<弗拉基米尔路>> 列宾<<伏尔加河纤夫>> 安德鲁怀斯<<克利斯蒂娜的世界>> 4.空间艺术之二: 雕塑 雕塑作为空间艺术,和绘画有很大的不同,雕塑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三维空间性.雕塑这一特点和优势,给予观赏者以享有无数的,奇妙的角度,来进行观察,欣赏和感悟. 中国古代雕塑,分布面广,异彩纷呈,不胜枚举,享誉世界. 秦始皇兵马俑(将军俑)(跪射武士俑) 5.时空艺术: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活动之一,它在史前已获得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在人们还处在野蛮群居生活的时期,就创造了难度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艺术。 这时期的音乐只有伴随着这种舞蹈才动听。 舞蹈是人们用自己的身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所进行的连续性的运动,它既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 舞蹈三要素:姿势结构动作 二,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艺术形态的分类 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 造型与非造型相协的艺术 造型艺术,一般诉诸视觉感官。 符号体系是静态性的,带有按照自然原型准确塑形或变异塑形的特征,给人以视触感觉,仿佛是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存在。 绘画,雕塑属于造型艺术。 摄影,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的一部分,也可划归造型艺术,但又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非造型艺术,一般诉诸听觉感官。 符号体系是动态性的,带有超越物象原型,自由变化的特质,给人以听触感觉,防腐蚀转瞬即逝,扑朔迷离,虚幻性的精神存在。 音乐,舞蹈是有代表性的非造型艺术。 建筑基本上划归非造型艺术是因为它的某些音乐性特征。 正是由于这种特征,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 与此相对应,音乐也称之为“流动的建筑”。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

1. 艺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人类的全面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 2. 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内在意蕴的感情世界、意象世界,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而非抽象的概念和推理。 3.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特殊的距离。 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体现人类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4. 艺术的特殊性体现在其与哲学、宗教、道德、政治和科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比较中。 5. 艺术可以表现为抽象或具体,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建筑、雕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并可通过人的感官器官和艺术修养层次来欣赏认知。 6. 艺术创造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也是生产形态的体现。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等构成了艺术生产的全过程。 7.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科技意识形态和商品意识形态影响着艺术生产,使艺术现象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互影响。 8. 艺术不完全是意识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虽然源于客观事物,但可以对其形态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其高于这种意识形态。 9. 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政治等的关系是相互影响,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0. 艺术在朝鲜与现在主流的国际艺术形成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比,同时,生产形态可参考我国的带薪画院艺术家和三无自由艺术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3668.html
赛季初被河南队下放的门将王国明回归一线队 德转更新
买100架国产C919! 大单来了!千亿巨头宣布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