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 这个爆火的教育专家全网被封 网友

科普中国

(ID:Science_China)

者: 王琳

6月17日,备受争议的“教育专家”赵某账号被封,引发网友讨论。赵某此前就因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乃至声讨。

在赵某公开发布的视频中,她强制一名男生,用锤子砸烂了自己心爱的模型玩具;又让一名女生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漫画书都扔进废品箱;还说一名男生吃得肥头大耳,膘肥体壮适合搬砖……

相关报道截图。(图/微博@青蜂侠Bee)

哪怕是对儿童心理和教育相关领域并不了解的朋友,看到视频中孩子委屈的表情,也会觉得赵某的教育方式十分别扭。但是,赵某就是主打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收拾”孩子,来包治孩子各种学习和心理问题,还获得了大量流量,甚至还影响了部分家长。

更糟糕的是,打开各个自媒体平台都会看到不少这样的所谓“教育专家”,为什么会这样呢?

哪里利益大——或者用现在自媒体的术语,哪个“赛道”最赚钱?不幸的是,家庭教育正好是当下最热最赚钱的“赛道”之一,毕竟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在自己孩子出现成长问题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焦虑得六神无主,病急乱投医,甚至寄希望于网上“专家”,这就给了这些人生存的土壤。

但是,在别的“赛道”,被骗上当的人损失的无非是时间和金钱,再加上点自尊心;而在家庭教育这个“赛道”,被骗的是父母,而真正受害的是孩子和他们的人生。

因此,作为家长,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睁大自己的眼睛,避免被骗。那怎么才能尽量避免被这样的骗子骗呢?以笔者做家庭教育咨询近 20 年的经验,有几点心得供你参考,凡是有下面这些行为的所谓“教育专家”,一定要当心。

不能只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忽略在教育、环境中找原因。

很多人喜欢将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咎孩子自身,比如玩心太重、不能吃苦、没有上进心、不懂事、不知道自觉……如果只是偶尔说句气话,那这么说勉强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想解决问题,而要从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入手,决不能只想着“把孩子治服气”。

孩子玩心太重?把孩子喜欢的“玩意儿”砸了;孩子不能吃苦不懂事?把孩子扔进以高压政策对待孩子的夏令营;孩子没有上进心自觉性?带孩子去吃一通苦,或者天天像唐僧一样给孩子讲道理。这些方法更符合某些家长的直觉,所以得以大行其道,但鼓吹这些方法的,一定不懂教育。

一招解决所有问题?当心

教育孩子不能只用一招打天下。

你是不是听过“掌握一招就能养育智慧健康孩子”“接纳孩子可以解决孩子一切问题”之类教育方法?一方面这仿佛让我们一下找到了万能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又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因为“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

然而实际情况是,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难道“人”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吗?我们既然可以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特的,但是,我们又为什么会认为教育孩子可以简单到“孩子不自信怎么办?夸他”之类的一句话妙招呢?看病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医生仔细检查后再根据我们的身体情况和病情来对症下药,那轮到教育的时候,就不需要对症下药了吗?

其实背后的道理大概很简单,教育太复杂,短视频那几分钟装不下罢了……

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短期效果。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我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因为我们了解身体的成长规律。但到了孩子心理的成长,为什么就认定一定有速成班呢?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心理成长规律。

那些所谓一试就灵的方法,往往简单粗暴,像前文提到的什么砸模型、扔漫画等等,也许一时间能够“吓住”孩子,但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埋下巨大隐患。

只有经验没有理论?当心

搞家庭教育,不能只有经验的总结,没有科学的依据。

相比于物理、工程这些已经被公认为科学的学科,家庭教育好像一直被认为是婆婆妈妈的“育儿经”。也许这就是家庭教育“赛道”成为自媒体上最赚钱的“赛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只要能说出几句打动父母的话就能成为这个“赛道”上的选手。

但是实际上,家庭教育早已成为一门以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在《知识机器:非理想如何造就近现代科学》一书中,研究科学史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斯特雷文斯对“科学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才出现”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只有当我们不再满足于观察和经验总结,而追求“从最基本的基础开始”,科学才会出现。

教育要成为科学,也要不断深入探究人的成长的基础——情绪是如何产生的?自我是如何产生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如果不以这些作为教育的基础,而只是用“人生经验”来教孩子,怎么谈得上教育的进步呢?谁都能跑两步,但现在认真跑步的人都要学习步频、送髋这些基于人体构造的科学知识,而以人为对象的教育还要处在不讲科学的原始时代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要记住两句话,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二是 “百年树人”,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就能避开家庭教育“赛道”上的大部分骗子。

[1] 杜晓婧编辑,让孩子亲手砸毁心爱的玩具?“教育专家”家访引争议 当地教育局回应

[2](英)凯瑟琳·哈卡普,元素周期表趣史,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9月

[3](美)迈克尔·斯特雷文斯,知识机器: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现代科学,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7月.


主持28年零失误,承受儿子坠楼的李瑞英,为何被频频“网暴”?

“网暴”,顾名思义,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一种延伸。 每个人都很有可能沦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就像置身娱乐圈中的李瑞英,也或多或少深受其扰。

因为自己对于工作过于敬业,而被观众骂成“六亲不认”的圈儿里人,或许也只后主持人李瑞英了。 话说回来,李瑞英也算是央视的“前辈”了,在职业生涯中她主持了《新闻联播》28年,从未有过失误。 不知道尽职尽责的她,为什么同样会遭受到网络暴力呢?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也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以及一些无聊的人,在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有善良,都不会被辜负

李瑞英,一个出身于军人之家的掌上明珠。 从小就接受了来自父辈的“军事化”家庭教育,她的童年用两个字就足以全部概括,那就是“秩序”。 在这个秩序的是束缚之下,李瑞英的童年生活寡味而枯燥。 她的遭遇跟董卿其实挺像的,都是在长大成名之后,对于家庭的严苛教育十分感激。 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她现在的自律人生。

至于她当初为什么走向主持这条路,其实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参加完高考的李瑞英,像很多新毕业的小高中生一样,对于未来哪里会有那么明确的目标呢?于是在她迷茫之际,在她陪身边的好闺蜜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恰巧碰上一位老眼昏花的老人心地善良的她主动给老人读了当天的报纸。

或许她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职业生涯也在这个时候深受其影响。 老人建议她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这样一来,像他一样的老年人,就能在电视上听这个女孩儿说新闻了。 李瑞英沉思了一阵听从了老人家的建议。 就这样,李瑞英一路披荆斩棘地通过了各个比赛。 在她参加最后一轮选拔的时候,她才发现当初给她提建议的那个老人,正是学校播音系的张颂教授。

冥冥之中,好像一切都像被安排好了一般,命中注定会有这样一场遭遇。 李瑞英很庆幸,用自己的善良换来了一次被看中的机会,这也让李瑞英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在大学期间。 李瑞英和张颂教授也成了很好的朋友,私下张颂教授没少提点李瑞英。 尽管有了这个“忘年恋”的支持,但李瑞英仍旧非常努力,毕业之后,她必是一个能挑大梁的优秀主持人。

所有幸福,都不会被缺席

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李瑞英并没有当即被央视收录,而是在江苏卫视任职。 在任职期间,李瑞英的心态一直调整得很好,毕竟自己还年轻希望还不是一抓一大把吗?于是在工作岗位上,她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能力。 另一边,其实央视早就已经锁定了她,这个对于工作兢兢业业的小女孩儿注定不平凡。

在得到央视赏识之后的李瑞英,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放下江苏卫视的工作,而是向央视提交了延期申请,毕竟自己不能因为有了好的归宿就抛弃曾经这个让自己梦想开花的地方。 在解决完所有的工作交接完成之后,李瑞英才踏上了进入央视这条漫漫长路。 在央视,李瑞英仍旧没有飘飘然,每天认真完成所有的工作,凡事只求极致、完美。

在她的工作稳步上升期间,她也完成了从结婚到生子这个人生必然的选择。 李瑞英的丈夫张宇燕,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据说还曾是李瑞英青梅竹马的童年玩伴。 两家人也都知根知底,所以在两人确立恋爱关系的时候,两家人都非常开心,更别说两人都已经产生了结婚的打算。 从来婚姻都讲究一个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俩人满是般配。

虽然说两人的婚姻表面看起来是强强联合,但在相比之下不难看出,张宇燕的工作性质严丝合缝,每个月在家的时间也非常紧凑。 所以嫁为人妇的李瑞英,只好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好双方老人的日常生活。 婚姻无非就是这个样子,总要有一个人在外忙东忙西,而另一个也得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感情才能最终维系走得更远。

所有大爱,都不会被扭曲

其实在他们两人的这段婚姻生活中,也不全是身为妻子的李瑞英全盘付出。 当初李瑞英刚刚成为《新闻联播》主持人的时候,时常都会感到精神紧张,每天晚上因为压力而久久不能入睡。 是身为丈夫的张宇燕常伴左右,帮助疏导她调整心态的,一次又一次通宵达旦的安慰和鼓励,才让李瑞英重新找回了曾经的自信和勇气。

两人的婚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俩人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设身处地为对方做考虑。 天底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李瑞英夫妇俩也不例外,但往往很多问题说出来的时候,都不再成为了问题。 与其一个人苦恼,倒不如平心静气坐在一起互诉心里的不痛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可能是这样的婚姻现状过于顺遂,一个晴天霹雳已经蓄势待发。

在当时,李瑞英还在为即将拍摄录制的《新闻联播》做着录制前的紧张准备。 但就在这个时候,她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一贯的平静。 在电话中她得知,儿子从楼梯上摔落了下去,情况非常严重。 如果换成任何一个母亲,相比都会在第一时间放下所有手头要紧的工作赶回去看孩子,但她却没有。 在挂掉电话那一刻,她表现得非常平静。

她知道自己的突然离场,对于几十号工作人员带来的影响。 于是李瑞英瞒着所有工作人员,用自己的职业素养一如既往出现在了当期的节目录制。 在节目录制完成那一刻,李瑞英几乎是飞奔着离开台里的,台里人当时还都不知所云。 在完成工作之后,她也只是一个平凡到世俗的普通母亲,仅此而已!

结语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称她为了工作,为了挣钱,而对发生意外的孩子不管不顾,这样的女人不配做一个母亲,连孩子都管不好,就算是工作再好,爬得再高有什么用呢?真是搞不懂这些人,看问题的时候得是多么偏激,才能如此评价一个妈妈的人设呢?

像这样的网络暴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常见,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世俗眼光下的真实世界。 然而,虽不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得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显然李瑞英确实做到了对于工作的认真勤恳,但一人分饰几角的中年男女,在他们身上也同样有太多不可名状的情非得已。

自古忠孝难两全,而她,也只是选择了满足亿万观众的视听体验,这并没有没错,如此而已!

游戏原画师真的有那么累吗?我哥告诉我,这行太累,我肯定干不了

是的。

一般这样的公司内部都几乎没有美术负责人,这样的风险是:组内原画师所消耗的时间和脑细胞的部分全部加进了外包极有限的绘制档期中,倘若一个前期概念需要3个月的磨合和导向得出;

外包为10天,现在加进去的话就会把磨合和导向的部分压缩到3天进行,那可想而知这个坑踩的有多难受,有时候你画了3个月都不一定画的完一幅设计,更不要说后期的延展品【立绘、插图】了。

扩展资料

需求量大、时间短,档期紧,我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懂了。 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设计无法从0开始,不管是概念上还是制作上。 按照新加坡著名设计师的原话来说,就算时间充裕他也不提倡从0开始的设计。 比如星际大战的BB8,原型就是R2D2,目的是激发出星战迷的共鸣。

原因就是我们做的是产品,从0开始,观众就需要慢慢的建立认知,他们不明白你在做什么,市场自然就让给了更好认知的竞争对手了。

抚顺残忍虐童案让全网愤怒:关于教育,这三点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 |魔斯妈妈幸福双翼学员 坐标 |深圳1 残忍到令人发指的虐童案 写育儿文,我一直都回避特别负面的新闻,尤其是幼童受虐。 我害怕这类新闻看多了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也希望自己传递的东西能够更阳光一些。 但是,当看到这起近年来残忍程度罕见的虐童案件,我内心抑制不住地想说点什么。 这个案件虽然很极端,但反思整个案件,孩子的隐忍不发声,亲属的沉默不觉察,这些关键点,非常值得我们在日常养育过程中引以为戒。 辽宁抚顺一名女童,父母离异,此前一直由父亲抚养。 2020年初因父亲开大货车无暇照顾,女童被送到亲生母亲处抚养。 没想到生母的男友以非人的方式虐待女童。 短短3个月内,女童睡地砖、不给盖被、被逼吞烟头、吃猫粮猫屎,孩子的体表和骨骼更是遭到长期、反复的施虐。 更让人愤怒的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并没有加以阻拦,反而伙同其中。 一直到孩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母亲和男友担心出人命,才将孩子送到医院治疗。 当女童被送往医院的时候,高烧至39.6度,重度贫血,各项检查指数都低于正常值。 全身有多处烫伤及扎伤的痕迹,9根肋骨骨折,骨盆、胸椎、肱骨、股骨、尺骨等多处骨折,部分伤口在做手术时已溃烂。 在后续的治疗中,医生还从女童的腿中发现三根钢针。 当事情的真相一一浮出水面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触痛了。 更多残忍的虐待方式,不想再描述了。 主治医生和护士看到忍不住落泪说:“这些伤的疼痛级别,是正常成年人都无法忍受的。 ”这个案件的援助律师称: “这是我执业24年来见过最残忍的案件。 ” 纵观整个案件,有3个点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2 反思一:孩子为什么隐忍? 100多天的时间里,一个6岁的孩子日夜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却不曾想过求救,或者揭发父母。 为什么?很多媒体报道说,是因为孩子害怕。 因为妈妈恐吓她,要是告诉姥姥就死定了,姥姥姥爷都死定了。 这孩子太善良了,每天挣扎在死亡线上,仍不忘保护家人。 可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普通人再害怕,也很难忍受这种非人的折磨。 到底是什么力量或者情感,在支撑着孩子的意念? 这不得不提到孩子幼年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依恋情节。 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曾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提到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重度烧伤,结果发现把他扔到火里的人正是他的妈妈。 但是当孩子面对身体如此巨大的痛苦时,嘴里喊的仍然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朱迪思·维奥斯特说: 在孩子的幼年期(6岁以前),无论母亲对他有多坏,都比不上母亲不管他,抛弃他。 依恋情节,让孩子潜意识里就存在讨好母亲的意愿。 为此,他宁可在母亲身边被虐待,只要母亲还在。 举一个生活中更为常见的例子来感受一下。 相信大家一定见过街边妈妈教训孩子。 孩子可能惹妈妈生气了,妈妈不耐烦地把孩子打一顿,或者扔在街上独自往前走,佯装不要孩子了。 这个时候,不管谁对谁错,孩子通常都会哭着追过去抱住妈妈,开始妥协。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会向一个打了你一巴掌的人认错吗? 成年人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 孩子还小,可能会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但我们作为本该给孩子最多爱的人,真的没有任何理由,用自己的强势和权威去伤害一个孩子。 3 反思二:100多天的施虐,为什么没有人觉察? 这次案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个关键点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没有发现?孩子不上幼儿园吗?老师没有发现吗?孩子的父亲和姥姥呢?姥姥说3月底的时候,发现孩子胳膊上着石膏。 但孩子说是自己下楼梯的时候摔的。 而孩子的生父表示没有听过孩子求救,只是后来生母不让孩子跟父亲视频,才觉得有些异样。 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可能在遭受威胁。 但这同时也表明,身边的亲人缺乏对孩子的关心,或者说必要的觉察。 细数以前的案件,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福建泉州5岁的小凯被虐待数年。 期间邻居、爷爷奶奶和亲妈都知道虐待的存在,但都没有及时阻止,直到孩子不幸死亡。 陕西西安6岁的鹏鹏被继母长期虐打,自己曾两次跑到派出所求救,最终却都被警察送回了家。 期间警察打电话给过孩子亲生母亲。 但因为距离60多公里,亲妈没有去接他。 等到再见时,孩子已经成了植物人。 这一次,如果不是医生及时发现并提醒报警,后果又会是什么呢?恶人已经是恶人了。 想清除这世上所有的恶人,不可能。 作为更多善良的存在,我们该做些什么?那就是保持足够的警觉,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身边正在遭受迫害和虐待的孩子。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更有觉察心一些,这世间恶人犯罪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受到伤害的孩子就会少很多。 从长远来看,世间的恶人也会少很多。 4 反思三:教孩子“敢于表达”比“学会坚强”更重要 这次抚顺虐童事件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公益组织也在自发地帮助孩子,给孩子进行心理援助。 孩子的身体需要一个很长的康复过程,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的是,孩子心底的伤痕。 在日常养育中,父母同样不能缺少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 你以为现在大多数孩子生活都是幸福的,这只是极端事件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北大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高达74.8%的中国儿童(16岁前)遭受过不同形式的虐待,中国潜在受虐儿童已达1000万。 什么叫虐待?父母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孩子就是最常见的虐待。 孩子在外受到同伴的欺凌也叫虐待,比如校园欺凌。 是不是只有身体受到伤害才叫虐待?事实上,精神上的虐待伤害更持久、影响更深刻。 比如在学校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家庭长期受到父母的语言暴力。 豆瓣有个红极一时的“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小组,组内成员大多是被父母伤害过的年轻人,高达12万人。 小组里,有人做了一个调查,“父母最不能让你忍受的伤害”这个问题的答案下面,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贬低打击嘲讽子女。 孩子面对这些无处不在的伤害,日复一日,无法逃脱。 渐渐地,他们就学会了麻木,学会了忍受。 就像有记者采访受虐儿童时,孩子说的话那样:“习惯了,就不觉得疼了。 ”甚至还有些父母连“孩子受到伤害”,都不知道。 如何让更多的孩子避免受伤呢?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教会孩子敢于表达自己,比让孩子学会听话,重要一百倍。 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外面,教育孩子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受到的不公和伤害。 当孩子表达出来之后,我们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时的看见、肯定,及时的抚慰、陪伴。 我们的教育中,有时过于强调孩子遇到困难要坚强,强调抗压、抗挫折的能力,却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 事实上,3、4岁的孩子就已经知道考虑外界感受了,因为考虑外界感受,如果我们再反复要求孩子懂事听话,孩子就会忽略自己的感受。 如果父母长期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就可能在遭遇一些伤害后,不敢表达出来,不敢大声呼救,让一些小的伤害,累积变成大的伤害。 极端事件曝光的意义,不光是多一份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要激发更多的正能量。 一如现在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主动自发地去帮助这个女孩一样。 终其一生,我们不过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阳光自信、有力量、有勇气的人。 那就从我们自己开始,给足孩子心灵上的关注,感受上的鼓励,表达上的示范吧!多一个懂得看见、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父母,就多一个勇敢自信、敢于向不公说No的孩子。 当社会上这样的父母足够多时,我们就有力量影响到教育的生态,改善教育的品质,提升下一代的成长环境。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们的孩子,值得更好的教育。 关于我们 幸福双翼专注专业系统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致力于陪伴和支持千万中国家庭迈向幸福。 图片 / Pexels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3718.html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