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岛主丨多元视角里看见万千世界

《完美的日子》剧照

狭义上说,"多元视角"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单元,尽管其下还包括若干国别或流派子单元,但理论上是电影节整体放映布局的一部分;广义上来说,"多元视角"可以涵盖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片整体内容。兼容不同国家新片、影史流派、大师经典及修复成果的影展阵列,构成上影节向观众展示世界的丰富视听矩阵。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继承了过往展映累积的经验与传统,以点带线,覆盖观众既有需求之外,仍能提供意料之外的片目,甚至可以驱动观众自己依照某种主题完成观影"策展"。

此处推荐的单元及影片,必定不能完全达到"包罗万象"的程度,但希冀多少能够经由"推荐"动作,为"电影之城"的六月狂欢提供一些或许可以被延伸的"多元视角",亦为电影文化在上海继续枝繁叶茂,打开一种个性化的接近路径。这种个性化,事实上对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来说,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影展精粹"+"名导新作":"同此凉热"的全球共同话题

精选过往一年全球重要影展获奖作品的"影展精粹"及关注知名导演新动向的"名导新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世界电影新动态的凝缩观察入口,在风云变幻的当代世界,不同国别及作者电影中不约而同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联通。

本次"影展精粹"中个人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部保加利亚电影、曾获去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的《布拉加的教训》,影片以一位退休保加利亚语女教师卷入诈骗集团陷阱为线索,勾勒出当代保加利亚社会转型中的众生相。近年来中国电影中"反诈"题材开始盛行,观察置身巨变时代的东南欧国家同类事件,无疑令人更深切感知到人性弱点的普泛存在,电影在揭露特定群体痛点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民族个性亦跃然银幕。

另一部颇有意思的是欧洲与拉美国家合拍影片《佩佩》,以"河马自述"的形式,结合电影融并的当代艺术展示,对拉丁美洲通史进行个体化的宣述。这正与"名导新作"中来自德国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聚焦日本厕所清洁工的《完美的日子》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在《完美的日子》片中,日本老牌巨星役所广司将一个活得井井有条并不断追寻生之况味的普通人演到纤毫毕现,斩获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东西方个体在不同视角下,呈现出了殊途同归的生命动力。

"百年造梦"VS"4K修复":重现影史鼎盛春秋

作为今年独有的特设单元,哥伦比亚影业"百年造梦"庆典遴选了百年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比如经典好莱坞时代的《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50年代大卫·里恩导演、荣膺奥斯卡七项大奖的战争片《桂河大桥》,1970年代以降"新好莱坞"主将马丁·西科塞斯的代表作《出租车司机》等。

此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出品于1979年、获得奥斯卡五项大奖、在好莱坞编剧与表演领域常年成为教科书引用经典案例的《克莱默夫妇》。影片通过一对普通夫妇的离合及与儿子的关系,编织出了四十年来历久弥新的夫妇关系终极迷思。达斯汀·霍夫曼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这对新好莱坞时代崛起的美国电影表演双璧,在影片中贡献出了突破常规表演方法的精彩演出,配合剧作设定的对照式动作情境,将人物不同情境下的心路毕显无遗。本片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以4K规格放映。

而作为十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王牌节目,"4K修复"单元无论从时间跨度与国别广度,都对电影史经典名作有更深层次的展示。今年的展映片目包括日本战后社会派名导山本萨夫的《白色巨塔》、上影节"老朋友"小津安二郎的《父亲在世时》、老导演山田洋次上世纪中后期令无数中国观众落泪的《幸福的黄手帕》及《远山的呼唤》等。

在本届电影节上作世界首映的《铁扇公主》,是今年修复电影中的重头戏。一方面,生产于1941年的本片是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另一方面,经由讲述"西游故事",以"有声立体"技术形式呈现的《铁扇公主》无论在美学层面还是应对当时时事的议题性,都成为亚洲电影的一支标杆。影片修复过程也历经曲折,对中国电影经典文本的当代重现亦有极大的镜鉴意义。

"杜比视界"+"午夜惊奇":营建极致视听体验

在"杜比视界"单元中,包括《绿野仙踪》《悲惨世界》《寂静之地》系列在内的数部影片,以高规格技术呈现,带领观众展开无限逼近真实世界的全方位视听假定性。

此中《寂静之地》两部曲,作为曾经在中国院线上映的末世科幻片,以"不许发出声音"作为主人公生存的条件,看似减弱了声音的功能,实际上是凸显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听觉悬念,在杜比影厅中这种声音的极限体验亦得到最大程度还原。

"午夜惊奇"作为"多元视角"下的一个子单元,以主打"惊声尖叫"的体验,对放映规格较高的"杜比视界"有限篇目形成了有效的补充。本届影展片单类型纷呈,其中更包括了一部复合了多样类型的日本新片、导演山下敦弘的《告白》。影片全程以受困在雪山小屋中两名登山队员围绕过去的隐秘展开的愈演愈烈杀机为主线,在有限空间内上演一幕幕悚动逃杀。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其独属于影院观影的集体效应。观众看到最后甚至会先于银幕场面自觉尖叫,这是在任何其他场合观影所无法享受到的体验。

多元狂想与名作重生:跨界洞彻见天地

"多元视角"的特色子单元"SIFF狂想曲",一直是影迷"淘宝"的重点关注序列。本次归于此单元的数部剧情/纪录片完美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发现的深度与广度,比如聚焦鬼才达利的套层梦叙事作品《达达达达达利!》、在监狱中践行当代艺术项目的纪录片《脸庞,高墙》等,都从不同维度回应艺术与现实的种种关系。

由《万物理论》导演詹姆斯·马什执导的新片《先跳舞》聚焦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人生,令不同人格的贝克特自我对话,令艺术家的个性自我碰撞,呈现"荒诞"之下的真实现实选择。某种程度上此片也是对"狂想曲"的一次无意识回应。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部分包括过去甚少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日本导演增村保造与捷克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展映片目也比较全面。而散落在部分单元中、堪称"遗珠"的经典影片更值得关注。今年的"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的单元中,包含了若干过去难得在大银幕出现的经典上海电影,比如张建亚导演、郑大圣主演的《绑架卡拉扬》,李国立导演、与今年大热剧集《繁花》形成有趣互文关系的《股疯》等。其中,王光利导演于本世纪初的纯沪语电影《横竖横》以一群真实的下岗工人出演以及他们的创业奋斗史为线索,勾勒出彼时上海精神侧面,片中出现的陆家嘴工地、金杨社区风貌以及上海世俗百态,今天看来犹如影像文献,弥足珍贵。

最后单独提出来重点推荐的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主将谭家明拍摄于1982年的代表作《烈火青春》,这部集合了张国荣、夏文汐、叶童、汤镇业四大生旦的作品,上映至今,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尽显导演原意。此次展映的是谭家明的导演剪辑版,亦是观众重新认识上世纪这场对华语电影美学有深远影响的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最好契机。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的香港地区出品电影,向来不多,这部无论在影史意义还是美学层面,都值得"从头认识"。

作者:独孤岛主


女生贾梅全传读后感

一:我也记不清翻阅了《女生贾梅》几次了,总是百看不厌。 我每一次阅读,总能体会出更多不同的感受,思想得到更深的感悟。 令我过目难忘的是第三章和第七章。 第三章写得是贾梅为了去看左戈拉的个人演唱会,寒假去林晓梅的表叔的餐馆打工挣演唱会门票的钱。 期间,贾梅工作地兢兢业业,到最后,原本老板答应兑现的50元只给了2元!从餐馆打工可以看到社会上某些黑心人的阴险狡诈,居然欺骗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女,使我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难以立足在这个五花八门的社会。 贾梅又去爸爸那里“打工”——为爸爸抄写五万字的稿子,虽然后来贾梅没完成任务,爸爸还是送了她一张左戈拉个人演唱会的门票。 我看见了人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父母与儿女之间即使没有更多的语言交流,却是心连心的。 第七章是写贾梅和林晓梅被一位姓胡的女导演招去当演员,没想胡导演是让她俩演有四个特写镜头的村姑。 高傲的林晓梅认为演村姑埋没了她的才华,就甩手不干了,而贾梅却留下来演了村姑,演得很棒!贾梅所在的学校都组织同学去看了那部电影。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下来,受到大家的青睐,不光要有真材实学,还不可以心急浮躁,要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最信服的还是这本书的作者秦文君阿姨。 她刻画出了一个E时代少女——贾梅。 秦文君阿姨笔下的贾梅,漂亮、新潮、充满活力、单纯、善良。 《女生贾梅》曲折的故事情节让人回味无穷。 它更贴近了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少女,表达我们内心世界的独白,让我们的灵魂震颤,真无愧为儿童文学的优秀之作!二: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女生贾梅全传》这本书,讲的是贾梅和她的伙伴一起演绎了一段丰富多彩又让人感慨万分的成长故事,看后让我思绪万千。 大概内容是这样,中心围绕着贾梅的生活经历,写了她是个非常令人羡慕的女孩。 她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又富有同情心。 这个平凡普通的初中女生,和她的同学和哥哥贾里演出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这当中,有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更有对亲情和纯洁友谊的渴望。 她的爸爸是一名作家,妈妈是一名儿童剧的演员,哥哥自认为聪明置顶。 贾梅的爸爸爱抽烟,但大家都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贾梅为了让爸爸戒掉烟,费尽百般周折在家中开展了“禁烟运动”终于帮爸爸戒掉了抽烟的坏习惯。 母亲节时,就在贾梅费尽脑筋想送妈妈什么礼物好,意见突如其来的事,让她把在困难中挣扎的妈妈,解救出来。 她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女孩,从不为任何事情斤斤计较,比如说吧:在学校里有个叫“斑马”的男孩见了女生十分野蛮,使得女生们十分愤怒,所以组成了“白色闪电”队,决心追捕“斑马”这个坏蛋,后来由于“斑马”的妈妈去世之后,“斑马”闷闷不乐。 但是有一天,她们发现有人围攻“斑马”,斑马被那帮人,推来推去,甚至还踢他,贾梅看到了,对同学们说:“都是校友快去帮帮他吧”,便率先冲上去带领几个同学制止他们。 终于把那拨人给赶走了。 通过贾梅的故事我知道了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善良、同情的心。 贾梅其实非常平凡,可是她那坦诚待人,不跟人斤斤计较,永远不去为别人记仇的,感恩的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与坏人敢恨敢为,积极上进,坚强勇敢,真诚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贾梅也十分的幸福,她也曾经为过别人付出爱,最终获得美好的结果。 她好比一颗书上的种子,为别人不惜一切代价。 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从不抱怨,一直认真的面对人生的磕磕绊绊。 我也应敢于面对生活,去做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这本书,写出了贾梅的初二生活,也写出了我们的生活。 每当翻开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有人在鼓励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劝导我,激励我!其实贾梅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乌镇游记作文!!!800字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小桥。 乌镇的桥不算多,但已足够独特。 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绕过许多弯道,眼前,出现了一座桥,虽然有些大,却也是一块一块用石头砌起来的,一样结实,一样美观,一样真实。 再看看桥头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双桥”。 这是河道的第一座桥,所以叫逢源。 穿过弄堂,走过一户户人家,便看见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精心雕琢,显得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于碧水中,一脸泰然。 这就是乌镇的桥,大的给人豁然,小的则给人舒心。 乌镇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没有这般精致,没有这般古朴,没有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少了修饰。 乌镇的桥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妙趣横生。 流水。 水,永远是江南古镇的主题。 悠悠流淌着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线,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 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 我们坐上了乌蓬船,船慢慢地游荡开来,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摆动着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荡着,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倚在扶手上,随着船摇摆着,突然感觉,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了,这里的一切,随着水流慢慢飘荡着,远方,成片的杨柳随风摇摆,是惬意,是安逸。 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因为那里是水城,因为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的时候,人们就真的慢下步子来了,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 乌镇的水,就是这样,这样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样的人。 人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乌镇,养出了一方淳朴善良之人。 穿过深深的弄堂,路过许多人家,他们似乎从不被游客们打扰,依然各自生活着,悠闲地生活着。 有人敲着木鱼,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许是在祷告吧,有人则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不时地,有小狗会跑到路当中,抓抓痒,作揖,或是,就呆在路当中,不走了。 还有八哥见人就说“你好”,逗得游客不时称赞。 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向往。 我甚至想,这里,是不是许多中国文人被贬官之后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 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 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彩绘分外夺目,才会将其深邃展现在人们面前,才会让人们来读懂它。 走进一个个小小的门洞,里面无不是一种精髓的文化。 我走进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从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这是床的发展,也是历史,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讲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来现在的床虽然大而舒适,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种工艺,也少了一种文化,一种木雕文化。 这种床,保留在乌镇,也成为乌镇的文化瑰宝。 再走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就是蓝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园子里挂着长长的布条,等着晒干。 蓝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几乎成了它的象征,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 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 乌镇除了有这些工艺外,还出了一位文人——茅盾。 他的《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闻名遐迩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墙上挂着“有志竟成”的字样,那应该他的座右铭吧,书桌上,简洁地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他的学识,见解却不会发黄,而是愈陈愈精。 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简单,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也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也许中国许多文人都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看过他的三味书屋,一样俭朴,一样充满文化气息,只是鲁迅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闲暇用。 而茅盾,所有的时间都在书里了。 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当铺,推开有石狮子的大门,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当铺,一个大大的“当”字写在墙上。 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水泥地上,交换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别的地方都用木条弄成小孔状,这样奇奇怪怪地结构听说是为了防止斗殴,以便公平交易。 看来古时候人也懂得经济理财。 从旁边的小门可以绕到当铺里的工作人员坐的地方,踩在石库门般的地板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回音,登上三节楼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视角转到旁边的墙上,那里是一块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动的字块,就像拼图一样。 古人就通过他们来记住人们当物品的时间与期限,古人就用这样的方法代替了现在的电脑,也够聪明的。 这就是古时候最常见的交易方式,现在像这样保留下来的当铺也不多了。 乌镇就有幸将其保留了下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文化。 于是,多元的文化,乌镇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多年来,人们已经把这些文化与乌镇,这个江南古镇联系起来了。 乌镇的文化是值得人们去寻觅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走出乌镇,已经很晚了,让我不能忘却的,是这里的古色古香,是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见,乌镇。 我还会来的。

作文《窗外》 通过想象 回忆 联想 写景,境,人,事,物… 角度:写人叙事 当事人不是“我”

展开全部窗外久不见那棵梧桐,它已有五六层楼高了。 还记得,刚入小学的那个炎夏,幼小的我走在陌生的校园,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一树苍翠的梧桐。 那时。 我并未想到,这一株沉默无语的植物竟是我六年来坚贞的朋友。 我还记得,刚上一年级时,我的座位便被分配在一个四方小窗边。 窗外,生长着一棵葱郁茂盛的梧桐,浓绿的叶片悄悄地探进窗内,在幼稚的字迹上投下一片斑驳的阴影,于是,那星点的阳光便在我童年的时光中跳动,编织着一个叫做快乐的故事。 然而日复一日,随着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小窗外的景色也不断翻新。 校园新修了,老房重建了,校园变得越来越华丽,却也越来越陌生。 而这不断变化的校园中,唯一不变的便是这株古老的梧桐。 于是我只能从老树那里,找到从前的记忆,找回从前的熟悉感。 渐渐的,我对它的感情也逐渐深厚,它仿佛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冬去春来,四季如常,轮转翻覆。 梧桐的枝叶也随之变化。 它仿佛是一只大自然的表,在初春之际,抽出嫩绿新芽,为那苍茫的窗外增添一丝勃勃生机,而它的新绿则牵动着我的心,让我激动不已——看见它我便明白了春意。 盛夏时节,它粗大的枝干及繁盛的叶片则在我那方课桌上透下了阴凉,零碎的影子散落在我所翻开的那页书面上,风动树摇,树摇影动,波光闪动。 看着它,我的嘴角上扬,这个夏天,我不会孤单,因为他会“形影不离”地陪伴我。 秋的画笔将它刷成一片金黄,我透过窗看见舒展的叶片已逐渐蜷缩,但我知道我的朋友并未离我而去,一阵秋风,它会寄两片梧桐叶予我,我默默抚摸着它,读懂了它的心意。 到了寒冬,它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干,可我的心中并无惆怅,因为我知道,它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他与我之间有个约定,我们约定来年相聚。 每当我心情失落,我总会与它默默相视,然后在清风的轻抚下,它会摇摆枝叶告诉我,它懂我的心。 我也了解它,它的平凡,它的坚强,以及它与我的默契。 同时,它也是我走向成熟的见证。 这一路上,我明白了坚强,明白了包容,明白了人情世故,他呢,却总是呆在那里,默默地记录着我的成长……今年教师节,回到母校,我又留恋地在我的那块小天地坐了会儿。 窗子的框架已扩大,窗外的颜色也已经不同于往昔,猛然发现幼时的梧桐似乎也变了——它长高了。 我将手伸出窗外,一下便触碰到它枝干上翠绿的叶片,暗暗一笑:原来它和我一起成长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4001.html
AI节气 送你一首夏至生态诗 黄莹莹与蓝清清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