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是流动的文化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水脉连着文脉,运河润泽百姓。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这条奔流了2500多年的大河,见证了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地域性文化的繁荣交汇。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四个月后,他又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此后,他又赴江苏,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调研,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来到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

“宝贵遗产”“流动的文化”意味着什么?总书记为何如此关心、关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或许我们可以从古老大运河焕发出的时代新风貌中找到答案。

在我国历史上,开凿大运河涉及水利规划、水工建筑、水利工程管理等众多工程类型,历朝历代工程专家和工人们运用智慧,解决了在严峻自然条件下修建长距离运河面临的地形高差、通航效率、水源控制等一系列难题。

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作为宝贵遗产,大运河工程所展现的科技价值一直被“古为今用”,其蕴含的兴利、除弊、防患的中国传统水文化思想也始终与社会文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多从西向东汇入海洋,唯有大运河以南北走向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

2022年9月12日,几艘船舶行驶在江苏淮安运河大桥附近。

作为“流动的文化”,大运河不仅是文化传播的纽带,更推动了我国地区文化繁荣与创新。丝绸、陶瓷、文房用品等无数工艺精品通过运河走进宫廷,京菜、鲁菜、淮扬菜、杭帮菜等运河沿线美食名闻天下,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古典小说,更是在运河一带兴盛发展。

千年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哺育和造就了许多历史名人。浙东运河是吴越文化的生发和传播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成就一番霸业。

2003年浙江省两会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弘扬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精神,就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努力谱写新时期的‘胆剑篇’。”

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他强调,“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2019年2月,我国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保护传承利用机制创新等6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

新时代,在沿线各省市的努力下,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已经成为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2024年2月22日,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夜景。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首,北运河贯穿京津冀三地。随着运河综合生态治理以及京杭大运河京冀段互联互通,游客可以在北运河北京段乘船顺流而下,感受新生态、新文化、水岸经济带来的浓郁烟火气。今年“五一”假期,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迎来游客20余万人次,其中漕运码头等景点颇受游客欢迎。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是典型的运河古镇,这里孕育了织云绣锦的千年传奇。如今的盛泽,形成了纺丝、织造、印染、服装制成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在这个50万人口的小镇,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于运河两岸遥遥相望。“千年绸都”发展纺织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盛泽纺织工匠”劳务品牌从业人数5万余人,年人均收入超9万元。

洛阳位于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区域,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如今,随着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实施,大运河千年文化“遗珠”以多种方式生动呈现于世人面前,为老百姓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2023年,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接待游客125万人次,人气持续攀升。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作为“宝贵遗产”“流动的文化”,千年大运河正带动着城市的活力与复兴,为民所用,造福于民。


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利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南北沟通,促进民族融合,也有利于中央对南方的控制.二,分散丞相权力,避免丞相专权,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古代隋元大运河

隋朝的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流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开凿的而元朝的则是为了运货方便 开通后粮食可直接达到大都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意义: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 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 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 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 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 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 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 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大运河是世界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就是指自然本身具有的,没有经过人工修建或改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5734.html
被嘲笑的抬不起头…… 就我一个单身狗 昨天同学聚会 轻松一刻
鸿蒙大战苹果AI 华为成败在此一举 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