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 这是很好的招商引资丨投资人说 企业为什么不能向全世界融资

中国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 招商引资

刘小龙 久有基金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曾任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江高科董事长等,目前被多个地市政府聘任为高级经济顾问。2011年创办上海久有基金,管理31支人民币基金,总规模超过260亿元。

成功投资案例:盛美半导体、微创心脉、翱捷科技、新生源医药、优蓝国际等。

中国

中国不缺“耐心资本”

缺的是对资本和发展规律的认知

第一财经:最近,国内的创投圈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热词,叫做“耐心资本”,这也是源于之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但是很多人开玩笑说,我有耐心,但我没有资本。也有人说,我拿到了资本,但这个资本没有足够的耐心,等不了5年、10年、15年。所以结合当下整个投资环境,您如何来理解“耐心资本”这样一个词的意义?

刘小龙:对于“耐心资本”,我的理解就是长期资本。在中国,我认为最大的耐心资本就是政府的股权投资,其实上海市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比如说,1978年投资宝钢,1986年投资上海大众,1997年投资上海通用汽车,2000年投资三大半导体工厂——中芯国际、华虹和宏力,2008年投资大飞机。这些投资今天都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在过去的30年里面,上千家优质的中小企业得到了长期耐心资本的投资,所以他们在科创板的表现非常靓丽。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商业模式方面,这足以证明,中国不缺耐心资本,缺的是对资本的认识以及对科技发展规律的判断。

只有“耐心资本”才能支持一个产业生态圈的建立

第一财经:正如您说的,不论从横向的全球视角来观察,还是从纵向的历史维度来梳理,“耐心资本”的成功案例不计其数。它让我想起,巴菲特投资比亚迪获得的巨大收益,它让您想起什么故事吗?

刘小龙:我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和感想。我在张江工作了六年,我知道张江有很多企业,都是经过耐心资本的投资之后成功的。比如说有一家企业叫微创医疗,它最早是2000年由张江的孵化器孵化出来的。这家公司在早期就得到了张江的风险资本,特别是政府的早期天使资本的投资。后来它又得到了日本大冢制药的长期资本的投资。在2008年,它又得到了我们张江高科和张江集团下属的张江科投的6亿元的投资,直到2010年它在港交所上市。接下来,在董事长常兆华的带领下,这家公司做了很长时间的技术研发,并剥离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公司,比如微创心脉。我们在2018年投资了它,后来获得了10倍的回报。此外,还诞生了包括微创的手术机器人以及微创的消融技术等等。

所以我们认为,经历20多年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形成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目标。也就是说,即便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投资人短期想要获取一些回报,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投资一个长期的产业,特别是形成产业的生态圈的话,没有10年、20年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有人或者有这样的资本来长期地支持这样的公司去发展。

“耐心资本”不限于国有资本

刘小龙 市场同样有资本愿意长期坚守

第一财经:您反复提到,政府的资金或者是国资系的资金,他们的耐心会更长一些。我的疑问是,相比市场属性的资金或纯民间的资金,国有资金的风险偏好会不会略微低一点,或者试错的耐心、试错的容忍度会略微低一点呢?

刘小龙:这要看具体情况。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张江也有一家公司叫泽生科技,它是做抗心衰药物研发的。周明东博士带领这家公司,从靶点发现开始,它的机制是全新的。全球的著名的自然杂志、医学杂志对它进行过连续的报道,这是中国人少有的完全的创新药。这个药在早期,也就是在2000年前后就得到了一些个人资本的投资。据我知道,迄今为止已经24年了,这些个人资本还在这个公司的股权架构里面。也就是说,中国确实也有一些天使投资人,他们是愿意长期等待的。这样的天使投资人,我认为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和储能等领域有望诞生颠覆性技术

第一财经:从您刚才列举的一系列故事,可以看出中国股权投资的时代节拍,从传统行业,到汽车、芯片、半导体、医药创新……我记得您曾经说过,中国的股权投资必须更多聚焦颠覆性和突破性重大科技方向。在您看来,当下哪些行业代表着真正颠覆性的技术和方向?

融资

刘小龙:当前在全球市场上面,所谓颠覆性的技术大概有这样几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图形识别、自然语言的处理和自主决策这三个领域当中。图形识别中国是略微领先的,美国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我们还要继续加强投入而且要长期坚持。

第二个领域,我认为是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方面。量子计算是矛,量子通讯是盾。在量子通讯方面,我们在2018年投资了潘建伟博士的国科量子,已经建立了国家的量子骨干网,并且已经发射了墨子号卫星,在这个领域当中,中国是领先的。

这是很好的招商引资丨投资人说

在第三个方面就是能源方面,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在目前的储能领域,马斯克在临港投资了一个40GWh的超级储能工厂,我们在2019年也投资了中国的一家企业叫明美新能源。它在安徽省的淮北市建立了一个10GWh的工厂,现在已经达到了满产,并且是排名全国第五。还有比如说,马斯克他此前讲人形机器人,像这样的机器人它卖2万美金一个,它可以在各种场景下来替代人的工作。这样的机器人在全世界有多少需求?大概有200亿个,也就是说有400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这个应该也是未来投资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方向。

应当建立宽容失败的外部环境

企业还需要构筑“护城河”

第一财经:您提到AI,提到新一代的光伏技术和电池,还有人型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等。在这些细分领域,已经涌现出大量的创业企业。这些公司有的获得了大量资本的支持,有的面临着技术难以变现、创新瓶颈、同质化竞争等各类挑战。您对这些企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刘小龙:我们认为,中国现在既然希望有海量的企业去发展,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去支持,对于成功的鼓励和对于失败的宽容。这是外部的环境,非常重要。第二个就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首先每个创业企业必须制定自己的战略,要高高筑起你的技术门槛、防火墙或者是壁垒。同时你还要去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A股IPO不是唯一的成功路径

并购和海外上市都可以考虑

第一财经:您提到了“成败”的问题。本土创业者往往对IPO这件事有比较强的“执念”,很多人会觉得,只有IPO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然而眼下,随着IPO的放缓,您认为对于企业也好、机构也好,是否应该探索别的“成功”路径?相比上市,这些新路径对企业后续的发展,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影响?

刘小龙:其实到2022年的时候,中国的IPO数量已经是全球最大。一年发行的数量达550多家公司,应该说速度是很快的。当然,现在证监会对于IPO发行进行了调整,放缓了IPO的速度,我觉得这是完全正确的,未来可以造就更有质量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场。

IPO收紧以后,我想企业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向来选择。当然,你能够做到在中国IPO,说明你的质量是不错的。假如说,你选择了欧洲去IPO,香港去IPO或者去美国IPO,我认为也不失为很好的一种路径。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的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向全世界去融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招商引资。所以我认为,企业可以在全球去发行自己的股票,只要有条件。当然各个市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你要去适应那个地方的市场规则,要合规、合法。第二个方向,我认为,如果一个企业不去IPO也可以。比如说,你可以通过重组、并购或者战略投资来解决问题。华为就是中国最大的没有IPO的公司,也是没有IPO的电信公司。对于华为,你看它无论是营销,还是它的产品研发,还是它的全员持股都做得非常好,甚至比上市公司做得还要好,所以我认为,IPO是一个很好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并购重组有望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第一财经:我再追问一下,如果说对于并购的市场的话,您觉得在目前的政策上还需要做哪些创新和探索吗?

刘小龙:其实在并购方面,证监会已经给了很多非常好的支持条件,而且现在是明确地鼓励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以及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尤其是在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发展过程当中,他们可能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说,有的企业它有技术上的天花板,有的企业它可能有团队的缺陷,或者是他的经营理念上有一些问题,通过并购重组以后,可以进一步地优化配置市场资源。这样的话,使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可以提高。中国现在5000多家上市公司,有2500家左右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如果经过调整之后,我相信,在这些上市公司当中,可以出现更多的全球化的企业。

在低空经济 新能源和电动汽车方向长期布局和深耕

第一财经:2024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可否透露一下,今年您考察了哪些细分行业或项目,有什么特别的感悟吗?

刘小龙:今年,我们重点是在低空经济、新能源以及在电动汽车方面做一些布局,当然,还有生物医药工程方面的布局。因为我们认为,在这几个领域,全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比如,在低空经济方面,我们在2014年就投资了飞联网科技了。2018年,又投资了垂直升降的共轴双旋翼的直升机。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空中的网络和空中的车,这个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国家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空中的路,你还要有空中的载体。中国国土辽阔,而且应用场景太多。比如,我们的农业的植保,我们的应急救援,我们的旅游文化以及我们的物流运输,所有这些行业都需要有能够随起随降的载具,同样要有非常灵活的交通工具。现在我们看到的,eVTOL这样一种电动式的、无人驾驶的载人平台就是一种发展方向,这个方向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方向。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值班编辑:七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6067.html
入职29年 从服务员到百亿身家 杨利娟卸任海底捞CEO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