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美国从来都是选择性阐释人权以服务其政治利益

美国从来都是选择性阐释人权以服务其政治利益

新华社日内瓦6月22日电 专访|美国从来都是选择性阐释人权以服务其政治利益——访国际人权专家司徒博

新华社记者石松

国际人权专家、日内瓦大爱基金会主席司徒博(英文名:斯塔克伯格)21日说,有太多事实可以证明,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有选择地阐释人权论点,以服务其政治利益,当某些人权论点阻碍其维持霸权时就会遭到美国无视。

中国代表19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6届会议代表“对话合作促人权之友小组”等作共同发言,反对一些国家搞双重标准,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相关发言引发多方强烈共鸣。

司徒博21日回复新华社记者的书面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加沙冲突中,美国一边希望继续保持其所谓“人权卫士”和“道德模范”形象,一边不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装备,这正是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的众多实例之一。

司徒博说,美国从来都只是以维持其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为目的,它不应被视为人道主义的典范。当今美国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无家可归者、种族主义和枪支暴力等,但美国政府往往对自身的这些人权问题避而不谈,反而是从地缘政治利益出发,以人权问题为借口抹黑攻击他国。

在司徒博看来,美国政府正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缩小人权的概念范畴,这种做法片面且不正当。与之相比,联合国人权体系所关注的领域更加全面,也具有更广泛意义。例如“发展权”在全球人权治理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社会,包括西方媒体,仍然对此采取漠视态度。

曾经多次到访中国的司徒博强调,中国一直致力于联合国体系下的多边合作,但美国在这方面的参与度正不断降低。

司徒博敦促西方国家“不要妖魔化它们想要打败的敌人”。他说,把人权问题武器化和工具化绝非明智之举。

司徒博说,每个国家在人权方面都有正在进步以及尚有不足的地方,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和学习借鉴,而不应该是横加指责。(完)

人权

英语作文 一家报社招聘一名记者到美国采访,要求应聘者必须会说流利的英语,喜欢并善于提问,能和各种人交流

Reporterto America NeededWe newspaper office now needs a reporter to America you are qualified to the following , youre welome to fluency is a must; at asking questions and enjoys doing so;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of all walks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

原创新闻 国家 美国政府

A A项“火中取栗”典出法国拉封丹的寓言,意思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 猴子教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爪子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被猴子吃了。 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而一无所得。 女记者到伊拉克前线采访,的确是冒险,但她不是为别人谋利,这是职责,因此A项中的“火中取栗”使用不当。 B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中东和平因巴勒斯坦人士的被害而被扼杀,在此形容其难以实现,十分恰切。 C 项“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美元对欧洲经济有着强大的支持作用,此处用“雪上加霜”,很好地描绘出了欧洲经济的处境。 D项“马首是瞻”,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指挥。 常用句式是“唯……马首是瞻”,是宾语前置的一种固定形式。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意思是不再服从美国。 此句叙述的情形,可以从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欧洲各国对美国的态度上得到证明。

采访稿怎么写

国际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 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 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 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 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 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 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 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 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 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 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 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 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 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6960.html
年度级别上涨行情将至!下半年投资机会看这里!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