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年中经济观察))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个百分点——上半年,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为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提供了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围绕扩内需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组合性强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消费需求延续恢复态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显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投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释放消费潜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暑期旅游旺季,湖南常德河街景区迎来接待高峰。街区两侧,品类丰富的各色美食吸引了不少游客。壹德壹餐厅前台,服务员忙着招待接连而至的顾客。
“夜里11点还有客人,节假日生意更好。”壹德壹餐厅副总经理李能说。今年二季度,常德河街游客量达297万人次,营业额2.2亿元,同比均增长一倍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各地区各部门直面新形势新挑战,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为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注入新动能。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创新开展“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扎实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促进消费平稳增长。
消费稳步扩大——
上半年,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实落地,效应陆续显现,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559亿元,同比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410亿元,同比增长4.5%。
“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等有利因素带动下,乡村市场消费增长快于城镇。”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于建勋说。
以旧换新是上半年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411万辆,同比增长33.1%。截至7月25日中午,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已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36.4万份,申请量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举措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实际增长5.3%。
投资平稳增长——
塔吊高耸,挖掘机铁臂挥舞,卡车往来穿梭……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施工现场一派繁忙。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成后,广西乃至西南地区货物可以通过这条江海联运大通道从钦州港出海,相比原来的航线可缩短500多公里航程。截至6月18日,平陆运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340.4亿元,土石方开挖约2.06亿立方米,三大枢纽累计完成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约93.3万立方米,各项建设进展顺利。
上半年,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加快落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同比增长5.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安装完成,黄河古贤工程进入建设阶段,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全线控制性工程德胜隧道顺利贯通……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履铿锵,一批重大项目刷新进度,拉动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上半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
拓展新型消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扩大“量”也要看重“质”,从而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着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推动经济扩容“量的优势”、提升“质的优势”。
看消费,新型消费不断拓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成为新趋势,智能家居、文娱旅游、国货“潮品”成为新增长点。
——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随着促进服务消费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市场供给不断优化,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4.3个百分点。
餐饮、交通、文旅等相关服务消费增势良好。进入暑期,文旅市场升温明显。从传统热门景区到新兴小众景区,从周边游到长途游,从跟团游到自驾游,各类旅游产品预订火热。美团数据显示,7月前两周,文旅消费规模环比增幅超过20%,亲子、避暑、美食、文化成为人们出游的关注点。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上半年,网络购物促销力度加大,网上零售持续较快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3%,比一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
线下商业加速创新,新业态较快增长。商贸企业积极适应和引领消费新需求,依靠转型升级拓展市场,便利店和实体新业态商品零售增势较好。不少购物中心经过改造提升,融合了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升级类商品增势较好。随着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以运动健身产品、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升级类商品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看投资,调结构提质效持续发力。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成为新亮点。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7.3%,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4个百分点。在浙江嘉兴海盐县融禾农业科技园的种植棚里,农活有了新帮手。该科技园引入恒温设备、智能喷淋装置等智慧农业设施,并在国网嘉兴供电公司的帮助下完成能效诊断、节能改造,实现更智能、更绿色的发展。如今,大棚管理者通过手机,不仅可以实时对蔬果的生长进行管理,还能实时监控病虫害发生情况,保障农作物生长环境。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6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而下,总投资5亿元的南京普立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可吸收高值医疗器械系列产品产业化基地项目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建成后,公司现有的高端医用耗材和可吸收高值医疗器械系列产品的产能均将提升一倍,同时新增近千人就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造,带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6.7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制造业投资带动作用增强。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
积极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要继续立足国内、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扩大内需,我们有诸多有利因素。
一方面,我国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暑期旅游研学旺季、开学季、“十一”长假等有助于带动消费恢复。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两重”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另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强化政策统筹、综合施策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扩大内需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张毅表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要持续做好稳就业工作,强化居民增收举措,推动居民收入和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激发潜能,要在创新供给方面下功夫。
“新能源车更加绿色智能,再加上以旧换新政策,近期就准备把燃油车换成新能源车。”在陕西西安荟聚中心,消费者刘勇看中了极氪汽车的一款新车。他算了一笔账:新款车功能全面提升,价格却便宜了3万多元。再加上以旧换新的补贴,价格更划算。
当前,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激发新动能,已成为消费领域的共识。下半年,要继续加快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增加消费市场上的优质供给,带动消费潜力得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释放。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要继续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表示,要持续有力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展望未来,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国内大循环将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通过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健全市场机制、提升市场韧性,国内需求将日益焕发更大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8日01版)
中信证券研报:大环境预期全面迅速改善市场从恐慌到博弈性交易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上周以来,政策、经济、汇率和地缘环境预期全面迅速改善,市场从情绪性恐慌交易,转向基于政策预期的博弈性交易,全面修复行情的右侧买点已经确认,节奏上稳步持续,配置上继续侧重弹性。 一方面,从几个前期制约因素来看,政策上,“二十大”后各部委密集表态,具体的政策图景更加细化和明朗;经济上,防疫举措不断细化更加精准,未来经济修复可期;汇率上,人民币对美联储加息脱敏,资本流出担忧情绪迅速缓解;地缘上,近期密集的外交接触释放积极信号,地缘环境预期迅速改善。 另一方面,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来看,北上资金流出趋势逆转,活跃私募仓位在10月以来持续保持低位,市场呈现活跃资金定价的特征,私募加仓和交易型外资回流是重要边际力量,市场当前处于政策驱动的全面修复行情的上半场,预计基本面和估值切换驱动的行情将在下半场接力。
研报全文:政策驱动的全面修复行情稳步持续上周以来,政策、经济、汇率和地缘环境预期全面迅速改善,市场从情绪性恐慌交易,转向基于政策预期的博弈性交易,全面修复行情的右侧买点已经确认,节奏上稳步持续,配置上继续侧重弹性。 一方面,从几个前期制约因素来看,政策上,“二十大”后各部委密集表态,具体的政策图景更加细化和明朗;经济上,防疫举措不断细化更加精准,未来经济修复可期;汇率上,人民币对美联储加息脱敏,资本流出担忧情绪迅速缓解;地缘上,近期密集的外交接触释放积极信号,地缘环境预期迅速改善。 另一方面,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来看,北上资金流出趋势逆转,活跃私募仓位在10月以来持续保持低位,市场呈现活跃资金定价的特征,私募加仓和交易型外资回流是重要边际力量,市场当前处于政策驱动的全面修复行情的上半场,预计基本面和估值切换驱动的行情将在下半场接力。
上周以来,政策、经济、汇率和地缘环境预期全面迅速改善
1)“二十大”后各部委密集表态,具体的政策图景更加细化和明朗。 11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七大着力点。 各部委也针对“二十大”的指导方针给出了具体的工作和改革方向。 财政部部长刘昆发表题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署名文章,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举措。 一行两会分别就完善政策体系、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问题给出明确指引。 发改委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妥推进“双碳”以及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商务部明确提出对内要着力扩大内需,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外则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各部委在“二十大”后的学习表态充分反映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
2)防疫举措不断细化更加精准,未来经济修复可期。 11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主题为“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新闻发布会,着重强调了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问题,要求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近期,全国多地已对防疫政策进行了修正,力求更加科学精准、避免无差别的管控和限制。 例如,内蒙古强调“不能无差别无休止地管控和限制,让城市逐渐恢复活力”,河南强调“应当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不能因为有个别疫情‘燃点’就长期无差别地封控整个小区,应让城市逐渐恢复活力”,甘肃强调“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 防疫政策修正实际落地层面,各地在核酸频次、机场和火车站查验、风险区域精准划分等各方面密集做出调整。 整体而言,随着防疫举措不断细化和精准,近期疫情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望缓解,未来经济修复可期。
3)人民币对美联储加息脱敏,资本流出担忧情绪迅速缓解。 尽管本次FOMC会议显示美联储继续保持鹰派,但未来加息路径图已更加清晰,中信证券研究部海外宏观组预计12月加息放缓至50bps的概率较大,本轮加息终点高度可能在5%以上。 本次美联储加息会议并未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再度贬值,中美股市自10月开始结束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和A股目前更多依赖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而不是美联储的动作。 配置型外资结束阶段性快速净流出,11月1日至4日累计净流入33.4亿元,担忧资本流出的情绪迅速缓解。 从中美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来看,中国很大概率在今年四季度经济出现逐步向好的态势,结束持续1年多的下行周期,而美国为了出清明显供需失衡的劳动就业市场并抑制通胀,可能需要持续加息直至衰退。 中美经济明年初大概率再一次出现周期错位,中国向上美国向下,此轮人民币汇率贬值趋势已基本结束。
4)近期密集的外交接触释放积极信号,地缘环境预期迅速改善。 “二十大”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国政要接触频繁。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一众商业领袖访华,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俄乌冲突后市场对于中欧脱钩的焦虑。 此外,从“二十大”后的外交接触可以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越发紧密。 2023年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十周年,中国同沿线国家更密切的合作和经济建设可期。
市场从情绪性恐慌交易,转向基于政策预期的博弈性交易
1)北上资金流出趋势逆转,私募仓位10月以来持续保持中低位。 11月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0亿元,其中配置型资金为33亿元,逆转了此前接近两个月的持续净流出态势。 外资对于其主要成交个股的边际定价影响力在近期开始明显减弱,11月前4个交易日,外资的总成交占比和卖盘成交占比分别为12.9%和6.6%,较10月分别下滑3.1和2.4个百分点,已经降至9月之前的水平。 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私募产品整体的仓位分布在10月继续保持中低仓位,10月仓位在80%以上的私募产品占比为59%,环比8月下滑超过20个百分点。
2)市场呈现活跃资金定价,私募加仓和交易型外资回流是重要边际力量。 三季度末,主动型公募当中普通股票、偏股混合、灵活配置型的仓位分别为89.0%、86.7%和72.5%,整体仓位仍处于中高水平。 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量化组测算,三季度末至今,上述三类基金仓位分别累计变动+0.63、-0.04和+1.06个百分点,并未降仓。 公募新发基金依旧低迷,10月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仅为176亿元,环比9月下滑50.1%,其中主动产品131亿元,仅为9月发行规模的55.2%。 未来市场的短期增量资金更多来自于活跃私募加仓和交易型外资回流。 根据中信证券渠道调研数据,活跃私募仓位已连续3周保持在68%的历史中低水平,距离今年4月底的位置仅3~4个百分点。 经济回暖的预期也会催化北上交易型外资的回流,从历史规律来看,经济预期快速回暖的阶段,交易型资金能够在单季度内快速净流入600~800亿元,也是影响市场的重要边际力量。
3)当前市场正处于基于政策预期的博弈性交易阶段。 A股2022年三季报方面延续了中报的底部特征,并有略微下滑,从目前的高频经济数据和部分行业调研情况来看,四季度是否能出现明显环比改善仍有较高不确定性。 目前阶段,投资者还很难基于基本面的逻辑去驱动投资和配置,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3月初的两会、以及后续防疫政策可能的调整,都是需要观察的事件。 此外,在市场流动性方面,活跃资金定价的环境特征明显,在估值和仓位双低的前提之下,市场参与者更乐于围绕政策预期去博弈,9月下旬的医疗新基建(医疗设备和器械)、10月的自主可控(半导体+信创)以及11月博弈疫情管控放松,都是基于远期预期进行快速轮动的短线交易。
全面修复行情的右侧买点已经确认,节奏上稳步持续
上周以来,政策、经济、汇率和地缘环境预期全面迅速改善,此轮有望持续数月的全面修复行情的右侧买点已经确认。 目前行情仍处于政策预期交易驱动的上半场初期,预计行情在节奏上稳步持续,配置上侧重政策上有催化、估值上有弹性的品种,基本面和估值切换驱动的行情预计将在下半场接力。 当下具体品种选择上,建议关注:①成长制造领域重点关注此前持续调整、明年有估值切换空间的半导体和军工当中白马龙头,在外部科技领域制裁不断加剧的环境下自主可控领域的信创,以及标签属性较弱、估值性价比仍较高的化工新材料。 ②医药行业重点关注具备较高性价比的中药,受益医疗新基建的医疗设备,受益于贴息贷款政策的科研仪器,以及充分消化估值和对政策担忧的医疗器械和服务。 ③“二十大”后民生和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下的职业教育板块。
风险因素
局部疫情反复超预期;中美科技贸易和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及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
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再上新台阶的原因是什么?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经初步核算,2017年,我国GDP总量达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
这是一份有体量更有质量、有颜值更有气质的成绩单。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万亿元大关,2014年突破60万亿元大关,2016年突破70万亿元大关。 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又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需要看到的是,在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背景下,能够实现6.9%的增速殊为不易。 从全球范围看,这一增速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在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的进程中,持续发挥着“压舱石”和“助推器”的作用。
从6.9%代表的经济增量看,2017年我国的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2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一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经济规模,也相当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国家的经济总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观察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态势,仅看规模和总量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考量其增长速度和规模,而应该关注其质量和效益,关注后续的经济发展动力。
从2017年的经济运行数据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在经济结构方面,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转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拉动。 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 在工业结构中,2017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13.4%,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7个和6.8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已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 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91%,内需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发展动能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5大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较好。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行业保持较高增长,新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量子通信和卫星、深海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并加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从发展效益看,2017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0.4%,企业盈利能力增强。 从财政状况看,财政收入增长7%至8%,超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预算要求。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比上年实际增长7.3%,实际增速比人均GDP增长快1.0个百分点。 此外,微观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也在提升。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有所下降,反映节能减排成效的全国单位GDP能耗2017年下降3.7%,顺利完成全年下降3.4%的目标任务。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要始终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确立以提升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目标,努力实现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希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富民强。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统计发现,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1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两会召开,省级两会也被业界视为是观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1月3日,随着西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开幕,标志着全国正式进入2022年地方两会时间。 目前进入1月中下旬,更是地方两会召开的密集期,截至1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地方两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的2021年地方GDP增速比较亮眼,但多数地方却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据国金证券统计,在已公布的22个省区市中,上海等18个省区市下调GDP增速目标,22个省区市平均降幅为0.7个百分点。
受访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一些地方GDP增速亮眼,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这跟地方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 而多地提出2022年发展数字经济,这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 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
记者注意到,2021年西藏、安徽等地方经济成绩单比较亮眼。 例如,2022年1月4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拉萨开幕。 根据会议显示,2021年西藏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左右。
2022年1月17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提出,2022年GDP目标增长7%以上。
随后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根据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1月21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2021年我国经济受益于及时妥当处理疫情,平衡了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各地抓住了疫情缓解窗口期,抓生产保供应;同时由于我国及时处置疫情,我国产业支撑全球供应链,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
盘和林还向记者指出:“我国各地方政府十分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原料药、新能源电力等行业都获得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因而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普遍亮眼。”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1月21日还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21年由于上一年疫情的低基数原因,全国GDP增长达到8.1%,创近年来新高。 目前已公布的地方GDP增速亮眼,也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是全国的缩影。 此外是价格因素,2021年我国整体通胀较往年提升,名义GDP增速达到12.8%,比8.1%的实际增速快不少,因此GDP总量上也再上台阶,达到114万亿元。 这也是各地方GDP从总量上看也纷纷上台阶,形成了比较亮眼成绩的原因。 ”
多地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虽然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但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些地方小幅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 例如,北京和贵州等地方都下调了GDP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北京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贵州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8%左右”下调为“7%左右”。
盘和林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奥密克戎传播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国内零星区域性的疫情,也延缓了经济开放,各地出于不确定性考虑,较为理性的选择降低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的提升。”
应习文则认为:“地方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很重要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疫情中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因此形成了比较高的同比基数。 相比之下,2021年的.增速比较高,也是2020年疫情比较低的基数造成的。 因此2022年各地增长目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抬升这一技术性原因。 ”
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从已召开的地方两会公布信息来看,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例如,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34%。 该报告还提出,2022年,贵州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
对此,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在业界看来,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应习文也告诉记者:“各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这符合时代进步的大方向。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防控催生了更多过去没有的互联网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也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变得可行,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 因此各地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便在新形势下尽快获取先发优势,抢占有利的赛道。 ”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2
2022年地方两会正密集进行。
截至1月21日,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地方两会,并对外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或年度经济数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多数省份将GDP增速目标设置在7%以下,并寻求通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培育新消费增长点等方式推动2022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 以安徽为例,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与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2年7%的GDP增长目标设定,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符合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同时,考虑到要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安徽必须保持更高增速。 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安徽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有保障;2022年出口也仍将处于快车道,“稳定增长有基础、有保障”。
增速:至少10地GDP增速目标定在7%及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月21日,全国至少已有10个省份提出2022年GDP增速预期在7%及以上。 具体看,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增速预期在7%左右,安徽省、江西省、西藏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增速预计在7%以上。 这些省份多数在过去一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述10个省份中有8个2021年的GDP增速不低于7%。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供给侧,多地提出将保障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需求侧,多地则落脚在促进有效投资、社会消费扩容升级上。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2年多地将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期实现市场主体的持续活跃,保障供给侧充满活力。 其中,河南提出,通过深化“万人助万企”,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的持续发展;江西提出,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0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60万户的目标;陕西提出,将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宁夏回族自治区则将通过设定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升规入库企业100家左右这一目标,促进市场主体自我激励、持续活跃。
针对需求端,促进疫情后消费持续恢复、培育多种类新型消费成为这些计划较高经济增速的省份2022年重点工作。
举例来看,河南省提出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举措;吉林省通过发展新旅游、培育新电商、扩大新消费来促进本身消费提质扩容等。
安徽近年来发展迅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促消费、稳增长安排中,安徽明确将更注重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包括推动多层次消费中心建设和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快到皖里来”系列消费行动,多维度优化消费环境,“双管齐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等。
对此,夏兴萍认为,下一步,安徽要千方百计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此外,安徽应围绕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农业强省、制造业强省建设,提升消费质量,扩大消费能级。
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由于叠加去年底至今年初多地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一季度及全年经济的稳增长备受关注。 2021年,全国GDP增速达到8.1%,尽管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还未出炉,但从各省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多数将2022年GDP增速定在5.5%-6.5%之间。
如何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多地均明确今年将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通过抓重点项目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继而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求进”。 具体而言,广东、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北京、安徽、重庆等多地都明确提出,2022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如何理解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意义?各地将如何推动?
“今天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明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在1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以上海为例,王华杰介绍,2022年上海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上主要把握三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上海“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发布早、项目储备足的优势,持续推进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能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水平,同步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远近结合,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时、度、效”相统一,上海将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不仅如此,多地在扩大投资方面均重视通过重大项目、前沿领域进行引领。 比如,北京提出要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安徽要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陕西则表示要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等。
作为我国GDP突破12万亿的经济大省,2021年广东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2022年广东明确将聚焦促投资稳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 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例如,今年广东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加快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分析,广东2022年重点项目安排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量大,9000亿的体量在全国较高,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将非常大;二是先行,不仅稳当年经济增长,更是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先行资本;三是优化,投资分配上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相匹配;四是创新,今年广东重点项目分配可以看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
消费:恢复与培育成两大关键词
稳增长不仅要扩投资还要促消费。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此前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 ”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消费恢复成为各地2022年经济“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 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地明确提出,2022年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如打造消费集聚区、发放消费券等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 ”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 接下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等十方面举措。
从地方来看,加快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培育新型消费也成为多地2022年促进消费的明确任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各地在注重线上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线下消费的恢复与发展。 比如,四川提出,2022年将召开全省消费促进大会,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陕西提出,2022年将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饮、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
除提升传统消费外,多地还强调要通过挖掘地区特色、推动消费产业融合,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等新型消费。 以重庆为例,2022年将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其中,已召开两会的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均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作为今年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 例如,北京提出,要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催生的消费业态变化,深入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丰富数字消费,发展体育消费,创新生活、文旅消费,大力孵化新消费品牌,扩大优质消费供给;重庆提到,要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广东省则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消费。
金贤东在上述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 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3
截至2022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地方两会都传递了哪些信号?
近8成省份2021年GDP增速达标
据界面数据统计,从2021年GDP完成情况来看,29个省份中,近8成省份都完成了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 湖北超出预期目标最多,2021年GDP完成度比目标值高出2.9个百分点。 其次为江苏和北京,分别高出2.6个、2.5个百分点。 约2成省份未达标。 西藏2021年GDP完成度与目标值相差最大,低了2个百分点。 其次为云南和河南,分别低0.7个和0.5个百分点。
29省2022年GDP目标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
从2022年GDP增速目标值分布来看,29个省份中,GDP增速目标的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 近7成省份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在6%及以上。
超8成省份下调GDP目标增速
对比2021年、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平均降幅为0.8个百分点。 湖北下调最多,降低3个百分点。 其次是山西,下调1.5个百分点。 近两成省份的GDP增速目标与去年持平。 没有省份上调GDP增速目标。
对比2021年GDP完成情况与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2021年完成度。 河南、宁夏和西藏2022年GDP增速目标高于2021年完成度。 河北2022年GDP增速目标与2021年完成度持平。
GDP增速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变化?
据界面数据统计,29个省份中,约3成省份对2022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超5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对比来看,2021年29个省份中,近6成省份对2021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近3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在中央要求投资适度超前发力的背景下,今年各级政府也将更加积极作为,确保一季度实现投资开门红,形成较强的抓项目、稳增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