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试验现场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

2024年6月23日,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下午1时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8米直径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新技术验证箭竖立在场坪发射台上,3台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点火,喷出蓝色尾焰,箭体上升至约12公里高度,中心发动机调节推力,火箭受控下降,在距离地面50米处,四条着陆腿展开,随后火箭缓速下降,高度趋近于零,稳稳落在回收场坪,实现定点垂直软着陆。

吊装现场

本次试验是目前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10公里级返回飞行中的首次应用。液氧甲烷发动机为火箭提供动力,低温的液氧、甲烷推进剂在充分燃烧后只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不仅清洁环保,还没有结焦积碳问题,有利于发动机的重复使用。同时甲烷制取成本较低,适应火箭商业化发展方向。

巍巍矗立

试验全程用时6分钟左右,火箭经历了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缓速下降五个阶段,实现“起得来、控得准、展得开、落得稳”。

试验全面验证了3.8米直径箭体结构、大承载着陆缓冲技术、大推力强变推可复用发动机技术、双低温增压输送技术、返回着陆的高精度导航制导控制技术及健康监测技术,为2025年如期实现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中,大承载着陆缓冲系统实现了国内首次“飞行锁定、空中展开、触地吸能”技术验证。大推力强变推可复用动力系统首次成功验证了多机并联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与运载火箭总体的匹配性。返回着陆控制系统具备全程自主在线规划和自适应干扰补偿能力,实现了强干扰下“双零状态”(高度、速度同时接近为零)的定点软着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着陆腿展开 胡蓝月 图

着陆缓冲系统是火箭软着陆的关键,四条着陆腿里的缓冲器可以吸收掉箭体着陆时的动能和势能,使火箭平稳着陆。

箭与星轨

本次试验飞行剖面的顶点为海拔约12公里的平流层。后续,研制团队将开展重复使用运载火箭7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基本覆盖火箭一子级飞行剖面,向着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目标再迈进一大步。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伞降回收、伞降加气囊、有翼水平回收等方案各有所长。垂直起降回收是在火箭原有外形上进行改进,增加了栅格舵、返回控制系统、着陆缓冲系统等,使火箭一子级得以重复利用,进一步提升火箭运载效率,降低人类进出太空的经济成本。


年?月?日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进行了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验证飞船返回控制等主要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进行了第二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进一步检验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6日,中国先后成功发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进行了第三、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火箭逃逸、飞船应急救生等功能均为真实状态,飞行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状态一致。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45圈,历时约68个小时,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在太空进行了太空行走,为后来中国建立空间站做出贡献。 在飞行中,神舟七号还放出伴飞小卫星来拍摄神舟七号的图片。 神舟七号最终在08年9月28日下午成功在主着陆场回收。 神舟七号发射完后,中国在几年之内要自主研发空间站,”天宫一号”是第一步,将于最早发射.随后将发射其他的飞船完成对接.中国发射的神舟卫星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无人) 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发射,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二号(无人) 时间:2001年01月10日1时发射,1月16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三号(无人) 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发射,4月1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四号(无人) 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人1) 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21小时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1人:杨利伟 宇航员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 首次载人 神舟六号(载人2)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神舟七号(载人3) 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发射,于9月28日17时37分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主着陆区 搭载人数3人:执行任务宇航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翟志刚代表中国首次出舱,向全世界问好,在茫茫太空中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虽然发不出声音)[编辑本段]飞天历程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进行了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验证飞船返回控制等主要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进行了第二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进一步检验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6日,中国先后成功发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进行了第三、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火箭逃逸、飞船应急救生等功能均为真实状态,飞行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状态一致。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45圈,历时约68个小时,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在太空进行了太空行走,为后来中国建立空间站做出贡献。 在飞行中,神舟七号还放出伴飞小卫星来拍摄神舟七号的图片。 神舟七号最终在08年9月28日下午成功在主着陆场回收。 神舟七号发射完后,中国在几年之内要自主研发空间站,”天宫一号”是第一步,将于最早发射.随后将发射其他的飞船完成对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航天科技成果介绍

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需时114分钟。卫星用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的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遥测仪器不断发回各种数据。卫星发射成功是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良好开端

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成功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2009年4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2009年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组网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传回月球拍摄照片和有关探测数据,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承担着“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与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探测任务;经过8次变轨后,11月7日,卫星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11月26日,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几几年造出来的

长征三号甲火箭运载火箭是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体,历时8年研制的三级大2113型液体运载火箭。 1986年2月,为了加速发展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中央决定开展我国第二期卫星通信工程5261,并于3月31日批准立项,5月31日正式命名为“862”工程。 本工程的核心是东方红三号,当时,东方红三号是国内具有八十年代技术水平的最新通信卫星,其质量约2.2吨,长征三号甲火箭4102是与其配套的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甲火箭在充分继承原有长征型号火箭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百余项新技术,其中在研制中突破的氢氧发动机、四轴惯1653性平台、氢能源伺服机构、冷氦增压系统等四大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运载火箭的适应性,增强了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我国运载火箭设计生版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火箭首发飞行一箭两星发射成功,我国高轨道新运载火箭诞生了,长征火箭地权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了2600千克。 希望能够帮到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7814.html
夏季穿搭显腿长秘籍 三大法则轻松掌握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