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动力

巴西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转型升级持续,运行总体平稳。国际机构、媒体以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正能量。

“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世界经济复苏

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1至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中国密集出台和抓紧落实包括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确保了其宏观政策的稳定性。中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既助推了消费增长,也将促进相关行业创新发展。”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马科斯·皮雷斯表示,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国内市场快速恢复的能力,5月份中国经济的积极表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今年前5个月,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指出,5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3.6%,市场需求稳中有升,货物进出口也实现较快增长。

近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充分认可。”保加利亚前国会议员、农业部前副部长迪米塔尔·丘卡尔斯基表示,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基于中国经济数据良好表现以及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后者是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保证。“相信中国经济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动力。”

阿联酋通讯社在报道中指出,尽管面临多重压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保持今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有望实现2024年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

“中国经济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和潜力”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态势明显,新质生产力继续培育壮大。5月份,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7%,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全集装箱船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世界经济复苏

奥地利中国与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哈内斯·费尔纳表示,中国的科技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如今中国已在许多关键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等。“中国取得的科技进步,将促进中国工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中国正向制造业强国、工业强国的更高目标发展,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成果。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正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作出重要贡献。”

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动力

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表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研究等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的科技产品在阿拉伯国家广受欢迎,特别是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新能源汽车等。

世界经济复苏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报道称,中国经济良好表现超出一些国际机构的预期。报道特别提到,中国电动汽车对巴西出口大增,今年前4个月,中国电动汽车在巴西的销量达4.8万辆,为去年同期的8倍,占巴西进口电动汽车总量的36.2%。巴西发展、工业与贸易部主管外贸的副部长塔蒂亚娜·普拉泽雷斯表示,众多数据足以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多个方面更具竞争力。

中国经济持续企稳向好、经济新动能持续积聚让斯里兰卡国际问题专家亚西鲁·拉纳拉贾印象深刻。他表示,“中国经济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和潜力”,继续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深化改革,无疑是释放这种优势和潜力的最佳方式。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目前企业商业展签约展商数量超过1000家,展览面积已达32.5万平方米;今年1月至4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805家,同比增长19.2%;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9万列,共发送货物超870万标箱、货值超3800亿美元……中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让世界各国广泛受益。

波兰SYMLOG国际货运公司主要从事中欧班列的货物运输服务。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巴尔托什·米什凯维奇表示,今年前5个月,该公司整体业务量较去年同期增加86%,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高纪录,这得益于中欧班列的货物运输量增长迅猛,显示出中国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活力。中国制造业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和全球产业链合作,带动了全球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制造业

今年4月,欧莱雅全球首家自建智能运营中心在苏州启用。欧莱雅北亚总裁博万尚表示,近年来,欧莱雅持续扩大在华“朋友圈”,投资中国年轻品牌、与中国初创企业合作开发硬件产品,在与中国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中不断收获着新的成长。

阿联酋经济部次长阿卜杜拉·萨利赫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阿中两国经贸关系保持强劲且日益繁荣,双方在投资、能源、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并取得多项成果。今年是阿中建交40周年,阿联酋期待与中国进一步加强紧密合作,在高科技、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中国发展有长远规划和清晰目标,我对中国发展和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充满信心。”赫尔米表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不仅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各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正以自身稳定发展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带来确定性,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本报北京、里约热内卢、曼谷、华沙、柏林、开罗、迪拜6月23日电 记者龚鸣、时元皓、刘慧、李增伟、刘仲华、沈小晓、张志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4日 03 版)


什么万众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实现“亚太梦想”各成员国应该怎么做

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精心勾画全方位互联互通蓝图亚太梦想,投资更加便利,道路更加通畅,不断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就是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就是让经济更有活力,贸易更加自由、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包容、合作;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 我们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更大努力。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携手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 亚太梦想就是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常态定位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 “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 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 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 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 ”王军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 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 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 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 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7871.html
会对A股产生什么影响 三大交易所重启IPO受理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