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代的小广告

走在大街小巷,到处能看到张贴的各类小广告,将干干净净的墙壁、电线杆等,弄得斑斑驳驳,使人感到很讨厌。这类小广告,古人称为“招贴”,也到处乱贴,招人厌恶。因此,过去商店或住宅外,粉刷雪白的墙上都写着或刷上四个大字:“招贴即扯。”现在到较边远的市镇走走,或许在高墙上还能见到这四个字。

招贴,也称招子,指贴在墙上的广告。其内容繁杂,诸如店铺开张、空屋招租、江湖医生招揽生意乃至雇佣寻人等应有尽有。招子,有印刷品,也有手写的。纸面一般不很大,最大的不过对开报纸大小,通常如信纸大小。

招贴起于何时,尚不清楚,大概宋明时期已十分流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例如寻人是急事,往往写就便到处张贴。明代阮大铖撰传奇《燕子笺•误认》中写:

寻姐姐不见时,作速写下招子,沿途粘贴。

作速,即赶紧的意思,可见写招子寻人,贴的不少。再如,冯梦龙撰《警世通言》之五,有一段也是写寻人的事情:

王氏生下一个孩子,小名喜儿,方才六岁,跟邻家舍儿出去看神会,夜晚不回。夫妻两个烦恼,出了一张招子,街坊上叫了数日,全无影响。

出了一张招子,也就是贴出寻人广告,并不等于只贴了一张。

也有寻失物的。如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记兴化李桐公失谢樗(仙画)一轴,曾贴招字,酬报信者五十两。

宋明时期,招子内容不同,写法是不一样的。

由于纸质东西不易保存,往往又遭到随贴随扯的情况,至今很少发现实物。可喜的是1983年至198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额济纳旗的黑城遗址发掘时,出土的大量纸质文书中,发现一件元代小商人招揽生意的小广告。纸面长12.1厘米,宽7.9厘米,行体墨书,行文六字句,还带押韵。录文如下:

谨请贤良

制造诸般品味 簿海馒头锦妆

请君来日试尝 伏望仁兄早降

今月初六至初八日小可人马二

这是一份典型的买卖招贴。有人称这件文书是请柬,因为有“谨请”、“早降”字样。似乎不能这样认为。“谨请贤良”是向顾客广泛打招呼,用辞尊重,其意就同今日所说的“谨请各位先生注意”相近。这是一爿吃食小铺招揽生意的广告,大概该店馒头做得好,所以格外加以宣传。头二句是说,本店食品多样,闻名遐迩的馒头制作精美。薄(簿字系写招贴的人笔误)海,有海内、四海之意。后两句,便是请早早到小铺来品尝。一则小广告中,把顾客尊称为“贤良”、“君”、“仁兄”,也真是“礼”到了。至于“早降”可能是为了押韵,没有写成“早早光临”。用“降”字有点生硬,也可能是当地说法,好在不是什么大文章,一般用字用词不怎样讲究。现在的广告用辞,只要新鲜出奇,不是也有一些很勉强、甚至出格的词句吗?

“小可”是宋元时期民间的一种自称的谦辞,比较口语化,在元曲中是常见的,如“小可某某人氏,几口家属”。元曲《燕青博鱼》中,就有“小可汴梁人氏,叫做燕和,嫡亲的三口儿家属”的自我介绍。黑城遗址出土的招贴上,署名为“小可人马二”,是当时店主的自称谦辞。

招贴上的言辞,一般都十分通俗,几乎全是口语。当然,其中也不乏吸引人的夸张字句,如“薄海馒头锦妆”,完全是自卖自夸的语气了。

黑城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421米,南北长374米,是座小城。大概城里的几家买卖,住户大都清楚,所以小可人马二写的招贴,既不写铺名(也许没有店铺名号),也没有地址。或者只张贴在店铺门首和近处,就没有必要写上店名和地址了。

古时寻人所写招贴,有称零丁。这种做法,起自汉代。汉人戴良寻父,沿街张贴寻父告示,还同时击响钲铃之类,引起路人注意。钲有柄,形似钟,又称零丁,以后改用击锣。后世遂以寻失家人所贴招子也称零丁。如清人黄宗羲万里寻兄,曾裂纸数千作零丁,缮写其兄籍贯、住址、年龄、面貌,“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朱彝尊为陆寅寻父,也写过零丁。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简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

端午节习俗: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端午浴、放纸鸢、佩豆娘、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铸阳燧、画额、躲端午、佩长命缕、戴香包、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九狮拜象。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传承发展:

1、先秦时期

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先秦时代,南北风俗各异,端午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南方的龙舟竞渡祭祀仪式鲜见于文献记载。 北方在战国时代已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2、秦汉时期

到秦汉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汉时以北方文化为主导,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沿北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古越人最早的历法是干支历,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为龙图腾祭祀日。 汉代时,由于历法变动,为了便于过节,朝廷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缯”了。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层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也必然会在风俗生活中积淀。

因此,本来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就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且节日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 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 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5、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 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 ”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 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6、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 《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 北方无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

7、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竞渡规模历时经月。 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

在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 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8、近现代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所谓“迷信风俗”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西方节日趣谈

一、圣诞节前夕 Christmas Eve(12月24日 December 24th)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 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 圣诞的由来耶稣的生日究竞是哪一天,其实早无据可查。 为什么要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呢?这是在5世纪中叶由教会规定的。 公元354年,在菲洛卡连日历中第一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到5世纪西方普遍接受了这个日期为圣诞节。 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 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 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 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 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 耶稣诞生的传说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 “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圣经》记载,玛丽娅和木匠约瑟夫订了婚。 可是,在他们结婚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 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 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娅娶回家。 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 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 ” 尽管耶稣的确切生日并不清楚,大约是在2000年前,但是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前)和公元后。 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 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节的习俗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 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 绿色的是圣诞树。 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 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 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 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老公公的由来圣诞节是令人雀跃期待的日子,尤其是小孩子。 相信大家对圣诞老公公的事都耳熟能详吧?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 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后送他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 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景在壁上的一长袜中。 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家挨户地去要糖果哟!据说平安夜的晚上,圣诞节老公公会驾着驯鹿雪橇满载着礼物准备送点这一年来表现很好的小朋友,他会悄悄地从烟囱爬进屋内,礼物塞在挂在床头的袜子里。 所以孩子总会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并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给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 隔天一每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礼,想知道自己得到什么奖励。 到了1822年,一位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之后,美国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销手法,每年利用这个节日大张旗鼓地宣传广告,大赚一笔,在亚洲的日本及其它各国也群起效尤。 因此装扮圣诞老人来庆祝圣诞节的风俗习惯也就渐渐地流行到世界各国了。 圣诞树的由来1.据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德国人最先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后来,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把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东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稣一般。 今日,人们已经改用小灯泡代替蜡烛。 2.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农人,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位穷苦的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孩子,这个小孩临走时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礼物,用来答谢农人的好意。 然而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成为圣诞节不可或缺的装饰物。 他们通常用五光十色的彩灯、蜡、礼物或天使来装圣诞树,尤其住在美国西北部的人们,因为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他们会全家人一起去挑选一棵真正的树做为圣诞树。 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 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一棵特大的星星,像征着那颗引导东方三博士找到耶稣的星星。 而且在传统习俗上,只有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这颗希望之星挂上,旁人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圣诞装饰圣诞装饰,大多有它们的意义:灯代表基督是世界之光;绿色的常青树、冬青树和槲寄生作为圣诞树,代表耶稣带给我们的生命;而基督教的象徵——天使和星星,使这些树更突出。 而每一种树,也有它们不同的意义:香柏树代表耶稣王的身分;冬青树锋利的尖端和红橘子,代表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 平安夜的由来圣诞节前夕也就是俗说的平安夜,当晚,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 在这天晚上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 到底佳音队这种节日活动是怎么来的呢?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好消息。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 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报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通常佳音队是由大约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备装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诞老人组成。 在平安夜晚上大约是九点过后,开始一家一家的去报佳音。 每当佳音队去到一个家庭时,先会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圣诞歌曲,然后再由小女孩念出圣经的话语让该户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稣降生的日子,过后大家一起祷告再唱一两首诗歌,再由慷慨大方的圣诞老人派送圣诞礼物给那个家庭中的小厅子,整个报佳音的过程就完成了! 整个报佳音的活动大约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才结束。 圣诞袜很多家庭在圣诞节期间,挂上特别的袜子。 这袜与圣尼古拉(圣诞老人)有关。 据说尼古拉要帮助一位父亲,为他女儿预备嫁妆,他把一袋金子,从窗口掷入他们的家。 那位女儿正把袜挂起来弄乾,那袋金子刚好跌进袜子里。 圣诞礼物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 英国少年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 法国的少年儿童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圣诞大餐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 这种风俗盛于美国。 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 而非火鸡。 奥大利人爱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约上亲友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一顿圣诞大餐,其中,火鸡、腊鸡、烧牛仔肉和猪腿必不可少,同时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欢天喜地。 西方国家如何庆祝圣诞圣诞节是一个普天同庆,人人皆欢乐的日子。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因为传统习惯的不同,其圣诞节习俗也各有差异。 英国:他们认为圣诞节必须吃得痛快。 所以圣诞大餐极为丰富,包括猪肉、烤火鸡、圣诞布丁、圣诞碎肉饼......等等。 家里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礼物,连仆人也有,礼物都在圣诞节的早晨分赠。 有时逢唱诗班逐门逐户唱圣诞歌时,他们也会被主人请进屋里,招待茶点或赠予小礼物。 法国:在圣诞节前夕都要到教堂参加午夜弥撒。 弥撒后家人同往年长兄姐家中团聚共享圣诞餐,并分享一年来家中要事。 偶有家人不和之事,亦常因圣诞欢聚而尽释前嫌,言归于好。 故圣诞节在法国人眼中,视为仁慈和睦的日子。 意大利:在意大利,每逢圣诞节,大家都喜欢在家中安置一些关于耶稣诞生故事的模型。 圣诞的前夕,家人团聚吃大餐,到午夜参加圣诞弥撒,然后大家去访问亲戚朋友,但只有小孩和老人得到礼物。 在圣诞节意大利有一种好风俗,孩儿为感谢父母一年来的教养,会在未吃圣诞大餐前将他们的作文或诗歌,暗藏在餐巾、桌布或碟子里。 吃完大餐后便将它取出朗读。 西班牙:该国的孩童常将鞋子放在窗口或门外,以接受圣诞礼物。 在许多城市中,男孩子也常备有许多高级礼物,要送给美丽女子。 “牛” 在圣诞节也受到最好的待遇。 因当地有一传说:“耶稣降生时,曾有一只牛向他吐气,使他得到温暖”。 瑞典:在圣诞佳期中,瑞典人非常好客,每一个家庭不论贫富都欢迎朋友来访,甚至连陌生人都可以进来吃东西。 他们将各样的食品都摆在桌上,任人自由选择。 瑞士:该国的圣诞老人穿白色长袍,戴假面具。 它们往往由贫苦人装扮,成群结队向富人讨取食物和礼物,散队时才平分所得物。 丹麦:最先出版圣诞邮票的国家。 这种圣诞邮票的发行是为筹措防痨经费。 丹麦人寄圣诞贺卡、邮件,都喜欢贴这种邮票。 智利:该国在庆祝圣诞节时,必备一种“猴子尾巴”的冷饮。 这种饮料是用咖啡、牛奶、鸡蛋、酒及已经发酵的葡萄制成。 此饮品为何叫“猴子尾巴”已无人知晓。 挪威:在圣诞节前夕,家中每一份子就寝前需将鞋子由大到小排成一列。 挪威人认为家人如此做可以在未来的一年里得到和睦与安宁。 次日早晨,家人见面就互唱最喜爱的圣诞歌曲。 爱尔兰:该国的家庭在圣诞前夕,会将一支蜡烛或灯放在窗门架上,表示欢迎圣婴降生。 苏格兰:圣诞节前需将家中借来的物品一一归还原主。 礼物是在新年的头一星期赠给小孩及仆人。 荷兰:该国人赠送圣诞礼物往往出人意外,礼物甚至会藏在布丁、羊肠里呢!德国:圣诞树的发源国。 基督徒的家里定会放置一颗美丽的圣诞树,圣诞饼亦多款且讲究。 美国:一个自由且多彩的国家,圣诞节是他们快乐狂欢的日子。 美国的民族复杂,所以其庆祝方式常因移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大部分室内都有别致的布置,门外悬挂着美艳的花环及绮丽的饰物。 梵谛冈:如果你想在世界最大的圣彼得教堂参加由教皇亲自主持的圣诞弥撒,虽然那里可容纳三万五千人但仍需预先定位。 其圣诞弥撒大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零时举行,教皇坐在八个侍从抬着的轿子上穿过群众,一边向信徒们祝福一边走上祭坛。 教皇着白袍外罩金黄色祭服,登上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坛,以拉丁语念出祷告词。 零时整,号角手吹响的喇叭,安放于大祭坛上的摇篮本被覆盖着。 这时,圣婴耶稣身上的白布被徐徐除下了。 教堂内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 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均视前往圣彼得大教堂,亲谒教皇,受其祝福,为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纽西兰:该国圣诞节有二周的假期。 圣诞节前夕,家人朋友共聚一堂开“派对”庆祝。 纽西兰的法律明文规定,庆祝圣诞需在家中举行,故酒楼、茶馆在下午六时一律打烊。 普通商店营业时间最迟也只能到晚上九时为止。 街上可见到穿着苏格兰短裙的乐队巡回演奏。 哥伦比亚:他们以化装舞会来庆祝圣诞。 各人戴着假面具尽量不被人认出,凡能认出最多的人就可得到奖品。 澳大利亚:适婚年龄的女子,在圣诞节时将溶锡倾入冷水中,看它的形状,来预测未来夫婿的外貌,高矮胖瘦。 捷克:圣诞节未婚的捷克少女,把削好的苹果皮,抛在背后。 她们以为这样做可以看出未来夫婿的姓氏之第一个字母。 保加利亚: 据保加利亚的历法,圣诞节是灵魂出没、妖邪猖狂的日子。 因此,人们要借助火来驱妖镇邪。 圣诞节前夜,家家都燃起火堆,一直燃到天亮,不得熄灭,否则会招来横祸。 由男人取圣诞木点火进屋并高声念道:“圣诞节降临,牛、羊、猪、马长满圈,麦苗出满垅,人人走好运。 ”在屋里等候的人则齐声回答:“阿门!”二、愚人节April Fool’s Day(4月1日 April 1st)愚人节也称万愚节,英文为April Fools Day。 是西方也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四月一日。 愚人节已出现了几百年,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 该节规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起初,任何美国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 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 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 现在,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今天,愚人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节日,差不多在整个欧洲和北美都流行。 苏格兰称这一天的受骗者为布谷鸟,似乎和农业女神仍有些关系。 法国人则叫作四月鱼这大概是因为小鱼在四月刚孵出,糊里糊涂地见饵就吞,容易上钩的缘故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愚人节作弄人的手法,也是花样翻新,新意百出。 如:新婚的妻子可能会收到告发丈夫不忠的信件,碌碌无为的公务员会接到提升的调令,儿子会接到父亲去世的电报。 某年4月1日,英国《每日镜报》登出一帧照片,一个面容酷似某国总统的男人,一手挽着一个几乎全裸的美女。 凡此种种,如果你都信以为真,就上了大当。 当然,如果你真受了愚弄,也不必像得墨忒尔女神那样大光其火,最好拿出点绅士风度,一笑置之,才符合愚人节与人为善的真谛。 愚人节习俗在西方国家里,每年4月1日的“愚人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玩弄各种小把戏而不必承担后果。 叫一声“愚人节玩笑”你的恶作剧就会被原谅。 这是一个区别软心肠和硬心肠的日子,软心肠者却使被骗的人看上去的却愚蠢万分。 有位妇女攒集了几年来她从别的妇女那儿得到的名片,再向对自己用心毫无察觉的朋友那儿索取一些,然后带着大把这样的名片去赴愚人节聚会。 她肆无忌惮地同人调情,暗示与她共度一夜将会得到“不一般”的乐趣,然后塞给每一位要求再次相会的男人一张别的女人的名片。 无疑,每逢这个节日,魔术品商店也会提供不少翻新的花样。 例如坐上去就会发生刺耳噪音的坐垫;划着后会变成烟花的火柴;以及为那些要在舞会上装出另一副面孔的人准备的肉瘤、假鼻子、眼镜、胡子和油灰。 有时候某些恶作剧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位一向洋洋得意于自己酒类知识的品酒专家,找到一个街角的下等小酒铺,从酒柜里取出一瓶低劣的普朗克酒,愚人节这天,夹着这瓶他认为是“乡巴佬的美酒佳肴”,出现在某位女主人的门口,并把这瓶酒作为礼物送给了她。 当他站在那儿期待着女主人脸上现出要反胃的表情、以便可以大叫一声“愚人傻瓜”时,女主人却因太重礼节而没有流露出对他的鉴赏力的不屑,反而诚恳的向他致谢,并称这酒“正是她所喜爱的”,然后把酒放进冷藏柜中,并在晚餐时享用。 不止一个恶作剧者用录音磁带中的争吵使客人们陷入“愚人节傻瓜”的境地,男女主人离开了客厅,仿佛是去厨房,从那儿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实际上,两位把这场戏剧性争吵事先录下音来的主任,此时就躲在起居室,这样他们便能够站在客厅后面查看客人们的种种反应。 有一位男人每年都要为那些有着奇怪共同点的人举办愚人节午餐。 有一年他邀请了3个职业迥异,在任何事情上都绝无共同兴趣的男人进餐……因为他们每人都长着落腮胡。 直到最后一道甜点端上来时,客人们才意识到自己为何被邀请。 还有一年被邀请的是3个红头发的妇女。 在他所有这类恶作剧中最刻薄的,也是把客人蒙在鼓里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为矮人举行的午宴。 全部客人都不超过5英尺3英寸,直到午餐结束、客人们站起来时,才明白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以编著“烹饪年鉴”而为当今人们熟知的18世纪末法国恶作剧者格里莫.雷涅赫,在某次愚人节时,举办了一个模仿葬礼布置的聚餐会。 在用黑色装饰的房间里,一个灵台放在餐桌的正中央,没完没了的进餐过程中,旁观者在环绕着餐厅的廊台上走来走去,送葬者被邀请来注视着进餐者的宾客。 雷涅赫担心来客中的有些会提前离去、从而破坏了他的晚宴。 既然晚宴气氛如此,他也许有理由担心,不过对此采取了措施——他关上了所有的出口,在宣布晚宴结束之前谢绝任何人退席。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端午节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9346.html
港股市场IPO 回暖了吗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