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兑日元处于过高水平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美元兑日元处于过高水平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经济学家Torsten Slok表示,美元兑日元汇率目前应当在140水平。Slok表示:“随着日本国债收益率相对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日元应会升值,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他补充称,日本持有1.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债最大的外国持有国,但日本对美国国债的购买规模正在减少,“这表明日本投资者正在从国外撤回资金,并将资金带回国内购买日本资产。”


影响日元币值的因素有哪些?

资金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雪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 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 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 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对本国出口贸易的负面效应,日本政府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一直实行2.5%的超低利率。 在超低利率刺激下,日本国内泡沫空前膨胀。 日经平均股价在4年中上涨了2倍.1989年末最后一天,日本市场交易创下接近4万日元的历史最高股价,得意忘形的人们认为“明年股价可望达到5万日元”。 然而以这一天为转折点,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落入了地狱。 再来看看日本的房地产热———自1985年起,日本六大城市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价格竟上升了30.7%,商业用地则跳升了46.8%。 土地价格的急剧上升造成土地担保价值上升,土地所有者能借此从金融机构借到更多的钱,并以此位本金再去购买别的土地。 然而,到了1997年时,住宅用地价格比最高价时已下降了52%,商业用地更是下降了74%。 泡沫的崩溃造成土地交易几乎无法成交,而金融机构则被坏账紧紧包裹无法动弹。 日元升值使海外企业和土地等资产价格以及金融资产相对比较便宜,于是日本企业和投资家意气风发地大量接收已开始出现泡沫破灭征兆的美国国内资产。 美国则借由美元贬值等因素成功转移了泡沫破裂成本和外债负担,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 90年代日元再演币值上升风云,1995年一度达到1美元兑换80日元,此番升值对制造业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的余地几乎全部消失,日元升值已经达到了日本经济无法承受的水平。 随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元开始贬值并引发了“抛售日本”狂潮,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笼罩在阴影中。 泡沫破裂后,由于日元贬值造成日本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再加上日本金融体系中固有的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使银行体系受到市场的严厉惩罚,一些大银行纷纷破产或重组。 自此,日本从“十年衰退”状态进入“退休日本”状态。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鲁奇(La-Rouche)等人对《广场协议》大加挞伐,认为它是包含布热津斯基原则 的金融泡沫转嫁协议,在日本制造了庞大的“超级日元”泡沫,引诱日本充当了境外美元资产的大买主,为美国巨额财政赤字提供了融资,为濒临绝境的美国房地产投机商“解套”,为美国的通货与宏观经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本国最终却在不可避免的泡沫破灭之后陷入十年萧条漫漫长夜,至今仍未完全复苏。 凯塞•沃尔夫等人干脆直指美英联合通过《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等工具蓄意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威尼斯泡沫骗局”,诱骗日本入彀。 确实,20世纪90年代日本“失去的十年”与《广场协议》摆脱不了干系,正由于日元过快地大幅度升值,同时迫于美国压力快速、全面推行了金融自由化,刺激了日本在海外大规模投资,日本在很短时间内就上升为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资本输出国,“收购美国”之说一时甚嚣尘上,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也应运而生。 对此火上浇油的是1987年2月的《卢浮宫协议》,日本迫于美国压力实施了1987年2月至1989年5月的超低利率,以至于日本经济界人士中间弥漫着永久低利率的神话,有人甚至声称日本的低利率应该是世界“低利率接力的最后一棒”, 而正是这种低利率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资产市场的膨胀,1989年东京黄金地段帝国大厦的地价就超过了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的价值,一个东京市的地价竟然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另一方面激励了企业、个人、机构奉行激进的高负债策略,借入资金用于国内外资产市场的投资。 当资产市场泡沫膨胀到顶峰而日本银行也不得不修正超低利率时,资产价格泡沫轰然破灭,众多日本企业、机构和个人转瞬之间沦为“亿万负翁”,致使日本的经济复苏之路在巨额不良资产的拖累下格外坎坷。 从日元升值的经验和教训看中国人民币日元每次升值均不同程度地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短期利益�通过国内外商品价格相对变化促进民族工业尽快自立自强,迫使其提高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在进口原材料和石油等方面节省大量的外汇;使那些受低汇率保护的、效率低下的出口企业或利益集团受到冲击,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汇率上升又使日本有产阶级的财富大幅增值 ;促进资本输出和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给日元对外借贷带来增值效益;减轻还贷负担。 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 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经济振兴以及国际贸易立国是在长达20余年的锁定日元低汇率的背景下实现的。 1949年,为控制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改革当时存在的多重汇率,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帮助下制定了“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锁定为1:360。 正是这一固定汇率的实施,使日本产业获得了重返国际市场的机会。 日本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也因此从1946-1950年的12.3%迅速提高为1956-1960年的23.4%。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出口产业增速加快,出口贸易急剧增长。 60年代前期日本出口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7.9%,后期为15.1%,几乎为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 日元低币值的固定汇率一直实行到1973年2月。 这期间,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1951-1955年、1956-1960年、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四个区间内,日本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2%、8.7%、9.7%和12.2%。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 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 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 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 日本的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 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 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 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 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美国采取了只说不做的对外贸易政策,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 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 1981年以后,尽管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仍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终于激化,“广场协议”由此产生。 此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三阶段。 与之相比较,以汽车为例,分析中国目前的产业基础及国际竞争力。 虽然2002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和销量都实现了36%的年增长速度,但总规模也仅为310万辆,同年美国在不景气状态下的汽车销量仍达1100万辆。 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产量约为5400万辆,中国的汽车产量所占比重不过5.74%,其汽车出口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产业基础与日本相比远不及日元第一次升值时的水平,更无法与“广场协议”时的水平相比。 以上事实还可以说明,日本经济正是在低汇率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 如果迫于压力,人民币必须升值的话,可能带来的后果如下:温和升值。 一国货币只要存在升值预期,外资或者热钱就会大量涌入,压迫该货币继续升值。 以日本为例,1985年的“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大幅升值。 这之后的10年间,日元汇率平均每年上升5.2%。 也就是说,如果国际资本在日本买入某一资产,如股票、房地产、债券、日元等,即使这一资产没有盈利,它也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化获得每年5.2%的增值率。 在日元升值的早期,只有少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买入日本的股票。 此后日元升值,股票上涨,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日本。 这种状况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进一步刺激了日元的升值,二是导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再加上当时日本国内实行的是非常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刺激了日本房地产、股票价格继续大幅上升,日本的泡沫经济也因此生成。 日本经济从1986年开始出现泡沫现象,到1989年底达到顶峰:日经平均股价上涨到.87日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东京市中心地价提高了2.7倍。 1990年起,日本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倒闭破产现象时有发生,泡沫开始破灭。 这一悲剧后来被公认为是引发日本经济衰退至今尚未复苏的罪魁祸首之一。 剧烈升值。 中国的外贸规模约为7000亿美元,直接或间接与贸易相关的就业人口超过1个亿,汇率剧烈升值,将使中国的出口形势急剧恶化。 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外国进口产品价格低廉,冲击国内市场,这不仅会造成中国失业人数的增加,也会给中国最终摆脱通货紧缩带来困难。 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只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世界及国内经济环境中,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人民币突然升值,显然没有好处。

日经指数历史走势是什么样

日经指数历史走势是什么样?日经指数,原称为“日本经济新闻社道·琼斯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是由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制并公布的反映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变动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 该指数的前身为1950年9月开始编制的“东证修正平均股价”。 1975年5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社向美国道·琼斯公司买进商标,采用修正的美国道·琼斯公司股票价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并将其所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定为“日本经济新闻社道·琼斯股票平均价格指数”,1985年5月1日在合同满十年时,经两家协商,将名称改为“日经平均股价指数”(简称日经指数)。

日经指数按其计算对象的采样数目不同,现分为两种:一是日经225种平均股价指数,它是从1950年9月开始编制的;二是日经500种平均股价指数,它是从1982年1月开始编制的。 前一指数因延续时间较长,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为考察日本股票市场股价长期演变及最新变动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标,传媒日常引用的日经指数就是指这个指数。 其所选样本均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市场上市的股票,样本选定后原则上不再更改。 1981年定位制造业150家,建筑业10家、水产业3家、矿业3家、商业12家、路运及海运14家、金融保险业15家、不动产业3家、仓库业、电力和煤气4家、服务业5家。 而后一指数由于其采样包括有500种股票,其代表性就相对更为广泛,但它的样本是不固定的,每年4月份要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市价总值等因素对样本进行更换。

一、1950年-1959

1950年七月日经225到达历史最低点82.25点。 日经指数在战后在与道琼斯指数同样的水平上重新起步,并在1957年8月第一次超过了道琼斯指数,标志着日本经济有战后重建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大国。 在二战当中,日本自1868年以来经济建设的大批成果被摧毁,全国工业组织更是由40%被摧毁,工业水平只相当于战前1930年的水平。 战后初期的重建主要着力于恢复已经损伤的工业能力,主要投资于电力,煤炭,钢铁和化肥行业。 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1953年到1965年期间,GDP保持着每年9%的增速,制造业和采掘业13%,建筑业和制造业分别为11%和12%。 三个措施在这一过程当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平衡财政收入支出,工业企业国家债额的取消以及广泛的对工业的补贴。 汇率也设定在360:1的有利位置上。 但是新政策并非想象当中那么好,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压力,直到50年代的朝鲜战争爆发,20亿美元的军事订单才对经济有了真正的影响。 国民经济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在纺织,小家电,摄影器材以及汽车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与当时的美国等领先国家竞争。

1960年-1969年

日本的经济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4年日本奥运会的举办可以说是这种巨大成功的标志和开始,日本以奥运会为契机,跨入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如果以日本举办奥运会的前一年为起点,日本在1963年至1973年间,GDP年均增长10%,经历了日本发展史上少有的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阶段。 在此黄金十年,日经225指数从1400点上涨到5200点,涨幅近3倍。 以上两个阶段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前20年,蓄势待发。

20世纪70年代日本牛市的前因后果:

1、日本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大幅升值1970年后,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信用出现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到来。 1971年8月的“尼克松冲击”(即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加征10%进口税率)更导致了世界货币体制的震荡,日元兑美元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由原来的1美元兑360日元区间大幅升值,年末升值达16.88%,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300日元水平。

2、1971年,以投机德国马克为起点,世界卷起了一股预期日元等货币兑美元升值的货币投机之风,1972年,以流动性过剩为背景,日本企业法人大量买入股票,外国投资者也不断追高,伴随着通胀的高涨,散户的参与更将股市推向新高,以钢铁、重电机械、造船为中心的大盘蓝筹股出现了持续高涨并持续到1973年,但大盘蓝筹股已出现了泡沫。

3、为了抑制高通胀,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窗口指导,实行融资方案的区别对待,同时从行政上直接抑制设备投资,强化公共投资等。 虽然以上措施基本消除了流动性过剩,对企业融资状况也更为严格。

4、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引起了日本股价的大幅下跌。 经过两年的消化,1975年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二阶段,日本股市重新开始上涨,牛市延续15年,直至1990年,这也是资产价格高速膨胀的主要阶段。

5、除了经济周期的原因外,很多经济学家把日本的走牛、走熊,与日本的人口结合起来分析。 在70、80年代,正是日本婴儿潮进入高生产和高消费期,适龄劳动力大幅增加,消费和投资旺盛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1980年-1989年

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有两个极端的表现。 1986年,日本经济走势平稳,由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带动,实力逐渐增强,至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逼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 1986年12月开始的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被称为“平成景气”。 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风暴中,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 以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 并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 为当年日本GNP的1.6倍,人均GNP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日本的GNP占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年的6.4%上升到1990年的13.7%,对外纯资产额在1991年达到383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面对日本经济繁荣和股市狂涨,日本国民如痴如醉,纷纷投身股市。 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日本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用克林顿时代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的话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苏联”。

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日本举国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说不”的欣快感高潮之时,一场对日本金融的绞杀战已在国际银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年9月,国际银行家终于开始出手了。 由美英日德法五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 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 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继续下调利率。 很快日元利率跌到2.5%,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 此时,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年之内涨了300%,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 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

如果没有外部破坏性地震荡,日本也许可能以缓和的紧缩逐渐实现软着陆,但是日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国际银行家不宣而战的金融绞杀行动。 美国人用大量现金去买,日本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双方赌的就是日经指数的走向,如果指数下跌,美国人赚钱,日本人赔钱,如果指数上升,情况正好反过来。 1989年年底,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 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 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风骤雨劈面向人们袭来,一夜变巨富的美梦化成噩梦深渊,恐慌情绪笼罩着投资者的心。

1990年-1999年

90年代日本经济简介:日本经济自1991年3月起陷入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以来,就一直处于长期停滞的状态。 到1999年,经过2次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1次没有景气感的景气复苏,日本经济的元气大伤,1990-1999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由430万亿日元增加到482万亿日元,10年总共才增长了12.1%,只相当于高速增长时期1年的增长水平。 从国际比较看,除1996年外,日本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处于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尤其是1998年,当美国和欧盟各国出现1990年以来最为繁荣的景气时,日本经济反而陷入了战后以来最为糟糕的状态。 对于日本经济来说,90年代可说是失去了的10年。

美国

90年代以来的日本两大经济危机:一次是在1990-1992年,日经指数下跌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与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以后,日本东京日经225种股票价格指数在19日跌620点之后,20日再跌3800点,累计跌幅超过15%,不过日本股市很快得到恢复,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到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点。 但这只是最后盛宴。 其实受到这次经济危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日本,因此人们又叫它日本经济危机。 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其实际GDP年增长率急剧下降,1991年为2.5%,1992和1993年则不到1%,均为0.4%,1995和1996年出现较明显回升,分别达到2.5%和3.4%,但是1997年又跌落到0.2%,1998年出现负增长,随后的年份一直徘徊在轻微增长和负增长之间而不能自拔。 整个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其实在房产泡沫破裂之前,股市价格已经先行暴跌。 在1990年10月份日经指数已跌破点。 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降至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为摆脱危机,日本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润,1995年8月竟至0.5%。 另一次是从1997年6月的点至1998年10月的点,跌幅38.75%。

2000年-至今

总的来讲,日经指数在2000年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1)2000年到2003年4月的下降阶段;(2)2003年4月到2007年8月上升阶段;(3)2007年8月到2008年3月下降阶段。

收益率

(1)2000年到2003年4月的股指下降阶段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破灭。 随着美国科技股泡沫的破灭,2000年4月17日上午,日经指数下跌1750.79点至.89点,为10年来的最大跌幅。 科技股跌幅最大,Sony下跌1430至。 1999年底至2000年初,科技股被投资者过度追捧,17日的下跌带了抛售热潮,股指快速下跌,到年底时,股指已经跌至点左右,与4月相比,跌幅接近30%。

经济增长乏力。 2001年8月13日,摩根斯坦利发表报告称,2001年的日本的GDP将缩减1%,衰退高于此前预测的0.6%。 根据日本国家统计局资料,日本GDP从2000年的5,114,624亿日元下降到2002年的4,981,020亿日元。 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未能见效。 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开始推行一系列货币政策以阻止通货紧缩的加深,在该利好消息的刺激下3月股指的上涨。 2001年2月11号,首相JunichiroKoizumi正式宣布政府主管的基金将投入两万亿日元购买股票,2月份股指上涨。 但是,由于日本政局动荡,导致经济改革迟迟未能开始,同时由于日本经济衰退的加深,经济刺激政策也未能见效。 投资者对经济的失望导致了股指的持续下跌。

(2)2003年4月底到2007年四月上升阶段政治环境的改善,减小了市场不确定性,提高了投资者信心。 2003年12月16日萨达姆.侯赛因被抓获,股指上涨。 2005年9月,朝核问题会谈,9月,股指从点上升到点。

(3)2007年8月初到2008年3月股指下滑次贷危机。

2007年7月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通过外国投资者的传导,导致了日本股市的下跌。 由于日本本国国民的保守性,日本股市中活跃的投资者基本由外国投资者组成。 8月17日,外国投资者净卖7520亿日元,为20年来的最高,接近当日成交量的2/3。 日经指数当日跌至.68,比2007年的最高点下跌了16%。 在次贷危机导致股市下跌的同时,日元兑美元从7月中的120升值至116,由于投资者对出口型企业前景的担忧,下跌幅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日本股市再次回到点以上,这几年走势强劲。

日本

美联储降息对日元汇率的影响

据了解,最近,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在下跌。 上周初,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35.58日元对美元,为近24年来最低。 截至记者发稿时,日元对美元汇率为135.3日元对美元。 据央视消息,当地时间6月15日,美国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以抑制通胀再度飙升。 这也是美联储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加息。 据了解,今年3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从接近零的水平上调了25个基点,开始了抑制通胀的紧缩周期。 5月初,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50个基点。 日本专家表示,今年美国史无前例的加息,大量流入国际市场的资金回流美国;但日本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入美元,卖出日元,这是本次日元贬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熊野秀吉:今年3月,美国突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息,大量流入国际市场的资金回流美国,导致全球通胀。 日本也有自己的理由。 美国和欧洲都开始了金融紧缩政策。 只有日本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外汇市场大量买入美元,卖出日元,造成日元贬值。 熊野秀吉认为,日元快速贬值可能会使日本企业无法及时应对,其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冲击更大。 熊野秀吉:对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日本中小企业来说,进口价格上涨,利润减少,甚至出现赤字。 可以说,与大型企业相比,大多数中小企业受日元贬值的影响更大。 熊野秀吉认为,日元贬值有经济高度依赖进口的结构性原因。 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日本的进口也在不断上升。 日本财务省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5月进口额同比增长48.9%,连续3个月创历史新高。 然而,5月份,日本的贸易逆差是自1979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第二高水平,并且连续第10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据了解,熊野秀吉从事专业经济分析已有20年。 对于日元罕见的快速贬值,他预测,由于日本和美国不同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利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日元可能会继续贬值。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熊野秀吉:显然,日元贬值比美国加息的影响更快。 如果市场对日元失去信心,日元会进一步贬值,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贬值。 我觉得目前日元贬值可能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日本政府和央行的控制很重要。 综合央视新闻全国商报国家商业日报国家商业日报相关问答:相关问答:日本已经很发达了,为什么日元和美元会存在这么大的汇率呢?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是由这个国家实有资产与货币发行量所决定的,与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是没有直接关系,日本的汇率之所以低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日元的发行量较大。 至于是什么导致日元发行量大呢,可能与美国有关。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日元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1的固定低点升值至240∶1。 但美国政府对日元币值如此大幅上升仍很不满意,委派财政部长贝克于1985年9月22日召集了由西方5大国财长达成“广场协议”,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共同干预,促使其他4国货币,尤其是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 迫于美方压力,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忠实”履行了“广场协议”,开始与美国一起大规模干预日元汇市,日元兑美元汇率随之急剧攀升,很快于1985年底突破了200∶1,1987年初再突破150∶1,到1988年初已逼近120∶1。 这意味着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已整整升值了一倍。 日本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日元低汇率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广场协议”后日元被迫大幅升值,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严重依赖外需的日本经济很快陷入了一场“日元升值萧条”(意即日元升值带来的萧条)。 为摆脱日元升值萧条,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强大的政策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推出了战后空前的“金融缓和”政策,日本银行通过连续5次下调利率,一举将官定利率降至2.5%的“超低”水平。 在金融自由化全面推开、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缩小的背景下,超低利率导致的大批过剩资金纷纷涌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结果是以股价和地价攀升为中心的经济泡沫急剧膨胀。 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元升值引发的经济泡沫突然破灭,日本经济由此陷入空前严重的衰退之中,迄今仍未能从衰退中彻底走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0399.html
西媒 皇家社会签塞尔吉奥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