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的孩子 新加坡华人妈妈 批量生产

原标题:新加坡华人妈妈,批量生产「废掉的孩子」

一直以来,新加坡都是许多东亚家长心中的教育圣地。

虽然这个国家的面积还没北京的通州区大,人口也不到600万,但它却能坐拥两所世界排名前30的TOP大学。

而在针对全球15岁学生的能力测验中,新加坡的孩子们,则在去年拿下了所有类目评估的第一名。

难怪有人说,其他国家都在批发做题家,只有新加坡在量产精英。

正因如此,不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南洋,期望自家的儿女能够成为下一个周受资。

可硬币都有两面,新加坡的教育固然全球领先,但这里也跟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一样“卷”,甚至还要更甚一些:

在创造优异成绩的背后, 新加坡小学6年级儿童的近视率常年保持在 有超过7成的学子对失败极其恐惧,每10名青少年里,就至少有一人或多或少患有精神疾病。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新加坡,就连内卷都要突出一个“趁早”。

9岁的年龄,30岁的压力

2021年,在新加坡的网络上,流传出一则招聘家教的广告。

在广告里,发出招聘的家长,愿意为聘用的家教开出一小时300多块钱的薪资。

要求则是:该家教需要给一对年仅13个月大的双胞胎,每周补习三次英语和语文。

一出生就开始补习,还没学会走路就要学会写字,这在新加坡倒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

因为3岁走进补课班,4岁开始备考小升初考试,可以算是一个新加坡精英宝宝的基本成长路径了。

有中国家长带娃移民新加坡后,就发现本地班里每个3岁左右的孩子都能读会算,自家的宝宝一下就从学霸变成了普娃。

而在上了小学后,虽然新加坡的娃平时只用上半天课,但他们的学业压力却大多有增无减。

一位新加坡家长曾这样描述自己上小学女儿的一天:早上6点多起床,下午放学后先去托管中心,然后再被接去补课,回家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连玩都没玩一会儿,就又该睡觉了。

在《亲子天下》针对新加坡教育的采访专题节目里,早上6点40分,小学生们便坐上了爸妈的汽车,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即使当时天还没有亮,孩子们也会借着车窗外的灯光,开始一天的早读。

而接下来,这辆车会拉着他们前往学校,前往补习班,前往一切能增加他们学业竞争力的地方,连午饭都要在车的后座解决。

不过平心而论,这样的课业强度,在东亚学生人均卷王的氛围里,并不算特别大。

但在新闻的报道里,你却明显能感觉到,新加坡的学生正在承受着与他们年龄严重不符的巨大压力。

为了准备考试,有中学生会服用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因为这药品里含有的精神兴奋剂,能让他们30小时不睡,高强度复习。

而有小学生则年仅12岁,就因学业负担而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在小升初考试前突然间崩溃大哭。

海外社交媒体上有个小哥甚至发帖称,因为实在受不了高压的生活,他故意向父母报低了考试的成绩,让双亲彻底失望,进而送自己去一所压力较小的学校读书。

以PSLE考试为例,虽然在概念上,这只是一场新加坡版本的“小升初”测验,但它给考生所带来的折磨,却完全不亚于我们的高考。

在《南华早报》的街访中,PSLE让不少新加坡学子在痛苦中“提前成熟”,被迫去理解何谓“人生的压力”。

毕竟,在2024年改革之前,该考试可以说是新加坡学子所经历的第一次考验:

考生的分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考得好,就能进入教育的快车道,去TOP大学,以后过精英人生;

考得不好,那就得去教育的慢车道,读工艺教育学院,将来学个能谋生的一技之长。

▲现在已经不是这样的模式了

而且考完PSLE,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解放了:

在它之后,还有O、N、A三大水准考试摆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一路扛压到底,在高竞争的氛围中厮杀出来。

当然了,从制度上看,新加坡的升学结构是非常合理的:

不论你是学霸还是普娃,都可以在一次次的考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任何级别的考试,也都不会是“一考定终身”。 总理李显龙也经常安慰孩子们,“别把(这场)考试看得太重”。

但制度是一回事儿,执行起来,却可能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因为“怕输”

说白了,依据成绩进行分类教育≠成绩本身不重要。

譬如说,在小升初考试前,新加坡有个DSA计划,也就是学校招收特长生,即:

小学生可以凭借自己优秀的才艺进行直申,在考前提前被学校录取。

这个计划看上去,是给成绩一般但有其他特长的同学也能读TOP校的一个机会。

但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家长表示,这个“不看成绩”只是说说,基本上能走DSA直招的孩子,你让他不靠才艺直接考,他基本也能考上心仪的学校。

而且新加坡那边也有家长担心,这种靠才艺所换来的读书名额,将来到了社会,雇主很可能就不承认。

再比如,新加坡政府其实一直都在努力淡化,因考试而产生的“教育阶级差异”。

早在2012年,时任教育部长的王瑞杰,就提出了“让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口号。

于是,在这些年间,政府取消了学校分级排名,取消了年中考试,将考试类型合并,改革了“小升初”考试的制度,就是为了能跳出“唯成绩论”的东亚文化圈的共性,让学生的压力能够小点儿。

但政府这边不搞排名了,却架不住家长通过在民间搜集的信息,再一次将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

今年5月,新加坡的《海峡时报》就发了一篇评论,认为时至今日,这个国家的家长对TOP校依然有一种强烈的痴迷。

而在其他调查里,也有79%的新加坡人将大学文凭,视为未来博取成功的关键。

所以为了能给自家孩子开出一条“通往TOP校之路”,新加坡的家长们可以说是用尽办法。

像在小学阶段,要想让自家的娃申请到比较不错的小学,家长就需要到该校做一段时间的义工。

这个义工名额每年都需要去抢,不论你是张柏芝、孙燕姿这样的明星,还是罗杰斯这样的金融大佬,都需要乖乖去学校干活。

而且40个小时的义工时长,你既不能少做,也不能多做。 少一点儿,就算作废,太多了,也没有什么加成。

而既然家长都这么卷了,他们殷切的期望也难免会传导到子女这一端,推着他们跳进这场考学的竞争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加坡教育的内卷,要追溯到这个国家广泛存在的“惊输”文化。

所谓惊输(kiasu),其实就是闽南话里的怕输,是凡事都怕落后于别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爱拼才会赢”。

在刻板印象的文化里,新加坡人凡事都突出一个抢。 看见队伍就要排,看见地铁门开了就要挤。

有德国小孩刚来新加坡留学,就体会到了一点点惊输的震撼——这里的人,不论是在食堂吃饭还是在图书馆复习,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拿东西占座。

一枚硬币也好,自己的笔记本也罢,不管最后用不用,总之看见座位就要先占上,有总比没有强。

该国议员郭晓韵甚至觉得,就是因为惊输,新加坡的企业才会大多寻求短期盈利,而不去追求有风险的创新。

”的新加坡能用不到6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全世界发展领先的国家之一,与其国民惊输争强,害怕掉队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该国国立大学的研究员梁振雄所言,惊输是“新加坡人的一种生存本能”。

而具体到升学考试这一块,别的不说,单说新加坡有个很大的教育类网站,其名字就是“惊输”的英文拼写。

就跟其他大城市一样,竞争也是每一个新加坡人,一出生就需要学会并且使用一辈子的重要技能。

在东亚各国的中产和精英们,将新加坡视为他们未来的“应许之地”的同时,据《南华早报》报道,2018年新加坡有近3成的年轻人正考虑在5年之内移民离开这里。

而留下的那些新加坡年轻人,则理所应当地走向了和其他东亚文化圈年轻人一样的未来:

023年,新加坡全国仅有3.5万名新生儿,生育率跌至0.97的历史最低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国的英文媒体zula上,有一位29岁的女用户写了一篇引发热议的文章,名为《为何像我一样的“Y世代”们不想要孩子,这事儿跟钱无关》。

在文章里,该女子直言在高度发达的新加坡,养娃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只是她感觉,自己和同龄人,现在都存在着一种名为“青年危机”的精神困境:

我们作为教育体系的完美产物离开了大学,而我们的创造力、梦想和抱负都被扼杀了。 我们已身处痛苦中,仍得进入一个“嘲笑我们踏入现实世界”的工作场所中,我们感到害怕。

在竞争的氛围里出生,在内卷的战争中成长,从小到大,人生的目标只有赢、赢、赢。 这样的人生,不少新加坡年轻人,真的不想让下一代再接着过了。

毕竟,在任何一个社会,所谓的精英和人杰,永远都只是人群中的少数派。

大部分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法成为大逃杀最后的胜者,都只能默默去做鲜花旁边的绿叶。

而那些拼尽全力也没能成为精英的孩子,消耗了大部分的青春时光在书山题海里挣扎,在残酷的竞争中被迫拼杀,到头来面对自己疲惫而空荡的人生,实在会忍不住问一句:


慢慢废掉的孩子,背后都有个事无巨细的父母吗?

到点了,该起床了,快起来”

“快点吃,一会上学要迟到了”

“怎么写作业,坐好,眼睛还要不要”

“要考试了,抓紧学习去”

看到这些妈妈连环问,有木有找到熟悉的感觉,这是你孩子的日常吗。其实这就是中国式妈妈中的“苍蝇妈妈”。

所谓“苍蝇妈妈”指的是那些事无巨细地“盯”着孩子的妈妈。这种妈妈容易成就现在我们所说的“妈宝男”。

在“苍蝇妈妈”眼中,她们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但这只是她以为!

你知道苍蝇妈妈有什么危害吗?

美国华盛顿大学一项研究显示:“苍蝇妈妈”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还会减弱他感知幸福的能力,并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

如果只是简单的关心孩子还好,如果真成了苍蝇妈妈,往往造就孩子一系列不好的习惯。习惯是很可怕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一旦坏习惯形成,在后悔也晚了。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有自觉性的孩子?我认为很多家长其实也想放手,但是只靠孩子,真的可以吗。就像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镇一样,枉费了母亲的一片苦心。其实不放手永远培养不出自立的孩子,现在家长所缺少的,就是勇于放手。

我们可以换个问法:如何让孩子拥有自觉性呢?

让孩子拥有自觉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这些不足将来会带给他什么危害。让他自己明白了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做出一些让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可能是独自玩耍、打破规则、好奇学习等等,我们认为他们还太小,这些行为不适合他们。其实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是想向妈妈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父母认可,想要得到一种“我能行”的骄傲感。如果家长可以发觉出孩子的这种需要,并开始夸奖鼓励他,他就会慢慢开始独立起来。

当孩子尝试独立的次数越来越多,得到的鼓励也越来越多,渐渐的就形成了对自己的肯定,最终也就养成了自觉性。

对于孩子养成自觉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对他默默的关注,在孩子的面前,给他一个温馨快乐的生长环境。

没有挫折永远不能长大,在他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错事,不要打骂,慢慢的指引他走上正确的道路!

安利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最近被安利了一部纪录片,叫《了不起的妈妈》。 一口气看了七八集,完全停不下来。 强烈安利妈妈们都去看看。 腾讯视频出品。 现在已经更新到第十集了。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妈妈们如何养育孩子。 有来自洛杉矶的华人妈妈、上海的妈妈、大理的妈妈、新加坡的妈妈、成都的妈妈、台北的妈妈、北京的妈妈。 有全职妈妈。 有单亲妈妈。 有晚婚妈妈。 有学霸妈妈。 有网红妈妈。 有的拼命鸡娃,有的佛系育儿。 每一个妈妈都有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每一种育儿方式都不能说好或者不好。 最重要的是能自洽。 找到双方都舒服的一种状态。 这是第六集辛欣妈妈带给我的启迪。 第三集赵小姐妈妈乐乐让我看到了一个不焦虑的妈妈的育儿成果。 她有两个孩子,孩子们同母异父。 两个孩子都是在没有爸爸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孩子脸上流露出来那种恣意成长的快乐自信是和妈妈呈现出来的通透、豁达、从容与满足的状态分不开的。 乐乐说:“你觉得他的好坏是跟你有关,跟你的心情有关,面子有关,需要把这两件事分开,他是他的命运,你是你的命运,不需要孩子来荣耀你。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课题。 先做好自己的课题吧。 纪录片里面的妈妈们从自身出发,无一不是用爱和付出构筑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所有的妈妈都很了不起。 不同的妈妈不同的视角,也让我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一条属于自己的育儿之路。 育儿过程也是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是完善和塑造完整自我的过程。 且行且修行。

母亲是新加坡公民,生囟的孩子国籍是哪

母亲是新加坡公民,出生的小孩可以和母亲入新加坡国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950.html
这泼天的富贵!陕西一男子花62元买彩票中1.48亿元
广东成立调查评估组 省长为组长 珠海一高速单向封闭!梅大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