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丨产能从印度回流中国 苹果为什么离不开中国制造

苹果为什么离不开中国制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殷新宇 上海报道

前几年高调宣布加大印度生产之后,近期,苹果的供应商策略再次传出转向。

参考消息援引媒体报道显示,苹果转向印度生产并不顺利,决定将部分产能转回中国。

该报道称,去年印度厂组装iPhone 15不顺遭到退货,还被迫大幅降价,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本人还前往中国重新整顿供应链。经此教训,今年苹果已将部分产能转回中国代工厂,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大厂已加入iPhone 16供应链,成为苹果最新的代工伙伴。

结合库克今年以来公开且频繁地和中国供应商互动来看,苹果产能转回国内,并非空穴来风。

约2020年-2022年,苹果加大印度投资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一度引发市场对国内供应链的担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曾报道过印度制造的风险和转移难度。仅两年过后,苹果产能回流,彰显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为什么苹果离不开中国制造?其在印度生产遭遇了哪些现实的阻碍?产能回流之后,中国供应链能否松一口气?

印度制造AB面

时间往前拨,受贸易摩擦的影响,苹果很早就传出要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2020年,苹果在印度的生产线已经制造苹果iPhone 11了。2020年6月,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曾在股东大会上透露将把投资重点放在印度。

中国制造

此后三年疫情,进一步加速了苹果产业链布局思路的变化。2022年4月,库克在电话会上表示,由于芯片供应短缺、国际局势等影响,苹果正在考虑将供应链布局到美国、东南亚等地区。2023年4月,库克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希望在该国扩大生产规模和智能手机销量。

苹果想将生产转去印度,有其现实的考虑。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向记者表示,“印度市场确实很大。长期来看,东南亚的人口红利、经济增长大家都想去进去分一杯羹。此外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往东南亚转移也是一个趋势。”同时,在印度制造苹果手机,不仅能享受优惠政策,还能减少进口关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但,风险隐藏在冰山之下。

前述报道就指出,印度厂需要依赖从中国大陆进口大量零部件,品质与效率都受到影响;印度厂iPhone代工的良率(仅五成左右)和卫生管理(大肠杆菌超标)仍存在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产品在输往欧洲与中国大陆两个市场时都造成困扰,影响了市场销售量。

印度制造的问题,其实早已暴露。

2023年iPhone重要供应商纬创退出印度市场,就是一个信号。当时就有分析人士指出,除了纬创自身业务调整的原因,其退出也和印度本土的市场环境相关。

更早之前,通用汽车旗下品牌雪佛兰、福特汽车、中国手机品牌荣耀都宣布退出印度市场,小米、OPPO、联想也遭遇过印度的审查和针对。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直言:“印度市场是个神奇的市场,乍一看印度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廉,但是市场环境不成熟,工业配套体系不健全,外资进入容易遭遇运营麻烦,令很多企业望而生畏。”

在此情形下,中国果链企业对投资印度也相对谨慎。立讯精密就对投资印度表态称:“积极探索、谨慎投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印度和越南都是承接苹果产能的主要阵地。但印度以台系组装厂居多,大陆果链供应商则更多去越南投资设厂,例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裕同科技、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美盈森等均在越南布局。

回流进行时?

尽管产能转移的消息迭出,但一直以来中国都是苹果重要的供应基地。公开报道显示,截至目前,苹果有超过95%的产品仍在中国制造组装,这推动了中国供应链的蓬勃发展。

从最新报道来看,苹果将回流中国是不得不做的决定。

张孝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供应链具有多方面优势,包括供应链体系成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等。此外,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而且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现在也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名知名智能手机博主近期也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即将推出的iPhone 16系列依旧主要在国内组装,其中部分高阶的旗舰机型还从富士康转到比亚迪,这也证明国内在智能手机的代工水准方面仍居于领先地位,要立即转到印度等其他国家并没有那么容易。

苹果公司

从苹果高管与中国供应商频繁互动来看,无不在释放对中国供应体系的重视。

今年3月,上海静安苹果零售店正式开业,库克前来亲自站台。他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苹果的供应链来说,我觉得没有比中国更为重要的地方了,过去30年我们一直不断地在拓展我们在中国的供应链,而且不断地在加大投资。”他还和比亚迪、蓝思科技、长盈精密相关负责人一起现身,力图破除市场对苹果转移供应链的担忧。

7月,苹果COO杰夫·威廉姆斯来到中国,走访供应链企业也是重要环节。这次他走访两家苹果的核心供应商——富士康和领益智造,并表示:“看到中国制造30年来的巨大进步,没有他们就没有苹果的成功。”

苹果如此高调拜访供应商,在以往并不常见。

“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布局相当深入,许多重要的零部件和组装工厂都设在中国。因此,苹果在强调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在努力平衡全球供应链布局,以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在受访时表示。

一个值得玩味的消息是,7月24日,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支持富士康在郑州建设新事业总部,建筑面积约700公亩,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这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回流的信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公开报道来看,富士康此项投资是为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储能电池、数字医疗和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实施。

利好国内产业链

产能回流对国内产业链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按照前述博主的爆料,iPhone 16系列的组装部分订单还从富士康转到比亚迪,这也将直接利好后者。

比亚迪以新能源汽车业务闻名市场,实际上,比亚迪早在2003年就涉足手机代工业务。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其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实现营收1186亿元,占比19.69%。比亚迪也连续多年出现在苹果核心供应商名单上。

一位接近比亚迪电子的相关人士表示,“(回流的)利好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比较有限。公司与苹果的合作并非核心业务,仅占整体业绩的一小部分。”

多家产业链公司均向记者表示,苹果将供应链转移到国内对行业肯定是正向的影响。“苹果产业链的部分环节正由印度转回国内,但主要集中在手机组装方面,而公司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主要角色是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的组装,所以影响是有的,但不是太大。”一家苹果产业链公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不过,长久来看,苹果产业链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苹果回归中国可能会加剧贸易争端,给供应链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此外,本土供应链也需要应对环保、劳动力成本上涨等挑战。”张孝荣说。

当前已处于消费电子的传统旺季,按照惯例,苹果将秋季发布会发布最新的iPhone 16系列,各大产业链也已经进入密集备货期。记者从富士康郑州工厂了解到,最近进入旺季招工,目前的小时工时薪已经提高到26元。

整体来看,市场对下半年产业链向好的预期较高,尤其是在苹果第三财季业绩增长的情况下,叠加AI的催化,有望拉动产业链增长。

东吴证券电子团队认为,果链代表公司第二季度业绩同比展望乐观,第三季度有望保持环比或同比增长趋势。随着8月进入iPhoe新机零组件备货旺季,各环节生产交付有望加速,加上苹果加速AI终端生态构建,有望引领新一轮智能硬件换机大周期,拉动供应链持续成长。

华泰证券的一份研报则透露了近期苹果业绩会上管理层对AI产品的预期,换机需求的拉动效果或要拉长维度来看。公司表示目前比较难从中期维度来量化说明换机周期问题,但是对将要提供的服务感到激动,认为会是一个重要的带来换机的契机,但是目前时间太短,看不到向Pro/Pro Max销售转变的具体趋势。公司会按节奏、计划好时间节点逐步推进与OpenAI的合作以及公司AI相关应用,非英语、非美国地区版本将在明年推送。

蒂姆·库克

华泰证券认为,AI Phone产业变化刚开始,建议关注苹果AI带来的人机交互变化,或带来未来3-5年产业变化,长期看好苹果产业链标的受益于换机周期缩短与iPhone出货量的提升。


网曝富士康为迎接iPhone13大量招人,如今这所工厂的规模有多大?

说到富士康,打工人估计没有几个不知道得,毕竟作为电子产品比较大的生产企业,富士康对于劳动力的消化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所以富士康所在的地方,上下班的时候几乎就成了正在赶集的街道一样人潮涌动。 富士康的规模可想而知,作为世界上电子产品的代工厂,特别是我们所熟知的苹果手机,更是给富士康带来了一些加分点。 今年苹果计划推出新产品,所以富士康也开始进入了紧急的招工模式。

一、富士康的规模逐渐的扩大。

虽然说之前因为某些原因,苹果公司将一定的订单数量在转移到了其他的国家,富士康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整体的规模有了缩小的趋势。 但是因为去年一应的影响,一些海外的国家没有办法及时的完成任务,于是富士康的业务订单数量又开始增加,所以为了完成增加的业务订单,富士康也在大规模的招聘。

二、富士康大规模的招聘。

现在的人工成本是比较高的,对于员工的短缺,成为了富士康一个最难突破的点,所以在市场的压力下,富士康也是采取了很多的努力也提高员工的待遇,比如说推荐合伙人的奖金,之前是3500元每个人,现在已经提升到了6000元每个人,这种增长幅度也是很大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富士康在招聘方面是下定了决心的。

三、富士康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别的地方不太了解先不说,就拿郑州的两个富士康来说把,只要是上下班的时间,到处都是人,人来人往,这个庞大的人员规模,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小吃街仿佛就是为了富士康而存在的,每一次的上下班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觉得富士康规模真的是越来越大了。

市场份额

车企财报特辑丨退出中国的雷诺与铃木,过得如何?

每年3-5月,这是上市公司集中公布上年财务报表的时间段,因此在最近,我们已然看到各大车企发布的财报,以及媒体同行们对于各家财报的研读。 但遗憾的是,大家更多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中国的汽车企业,或是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合资车企身上,而对于那些不以中国市场为主导的外国车企,则是有些忽视了。

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吸引了全世界顶级车企巨头的入驻,同时作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市场,任何一家车企在中国车市的表现也至关重要。 但有一点希望大家能意识到,中国品牌汽车要想走向全球,我们也必须将眼光放长远些,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亦如曾经败走中国市场的雷诺与铃木,即使失去了中国这个全球单一汽车市场,但它们依旧在困难的2022年,实现了企业净利润的大幅增长,而目前它们所主导的国家、地区市场,也将成为中国车企走向全球时需要重点攻坚的一项。

雷诺,欧洲无冕之王

2020年,雷诺正式宣布放弃在华传统燃油车业务,而是将目光转向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上,这里一方面是因为雷诺燃油车业务的销量惨淡,已成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则是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战略规划,雷诺将专注于欧洲、俄罗斯、南美和北非市场。

但后来的故事你们也知道,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被裹挟的雷诺于2022年宣布正式退出俄罗斯市场,后者每年能够为雷诺集团提供48万辆新车销量(2021年数据,包含雷诺主品牌的13.1万辆,以及合资品牌拉达的35万辆)。

也因为接连败走中国、俄罗斯两大汽车市场,根据雷诺2022年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全球范围内的销量(不包括俄罗斯市场)达到了146.67万辆,同比呈下跌趋势,跌幅达到了9.4%,这也是雷诺品牌销量连续下跌的第四个年头。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销量上仍旧呈下跌趋势,但雷诺集团2022年累计收入却增长了11%,达到了417亿欧元,并且在持续地推出新车、减少折扣之下,公司营业利润率达到了5.6%,相比起2021年的2.8%足足翻了一倍。 并且在削减了30亿欧元的运营成本之后,公司的现金流也达到了历史性的21亿欧元。

毫无疑问,即使接连遭受退市、缺芯等等的打击,但在过去一年,雷诺依旧展现出了其欧洲无冕之王的气场,而这一切,都与雷诺在此前开启的Resurrection(复兴)计划息息相关。

在2022年里雷诺通过在工程制造方面提高效率、减少全球固定成本、改善可变成本成功稳住了集团的资金财务状况,并在集团现有工业资产等现有条件的推动之下进一步确立了品牌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领导地位。

截至目前,雷诺Resurrection(复兴)计划的提前完成很好的助力了品牌的扭亏为盈,而当下第二阶段的Renovation(创新)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根据数据显示,雷诺品牌2023年第一季度已经实现了旗开得胜,累计营收115亿欧元,同比增长29.9%,旗下的梅甘娜E-TECH电动版销量突破辆,ARKANA销量达到了辆,达契亚品牌2023年一季度在欧洲销售近15万辆,同比上涨41%。

铃木:已是印度“大众”

众所周知,大众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合资汽车品牌之一,不仅见证了中国车市的飞速发展,更是将中国开发成自己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与利润奶牛,这正应了那句“世界的丰田,中国的大众”,凭借中国市场,大众于2016-2019年连续四年摘得全球车市销冠的宝座。

而退出中国市场后的铃木,正在印度市场努力复刻大众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根据铃木官方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铃木全球累计销量为296.84万辆,相较2021年,增幅达到了7.4%,距离300万辆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这其中,印度市场为铃木贡献了161.3万辆的数据,已占到总销量的一半有余,而日本本土市场则为60.27万辆。

财务报表

利润方面,因为铃木2022财年完整报表尚未披露,这里我们暂时以2022财年前九个月(4-12月)为主,企业净销售额达到了亿日元(约合256亿美元),相较起上一年同期,同比增幅达到了32.6%;当期内营业利润达到了2669.78亿日元,同比增长82%;归母净利润则达到了1833.99亿日元,同比增幅为35.1%。

从销量、营收以及净利润等几项关键数据上不难看出,离开中国市场后的铃木反而过得更滋润了。 但要知道过去几年全球车市处于下滑的大背景中,而铃木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这与其精准的产品定位离不开关系。

在印度市场,铃木Wagon R、铃木雨燕、铃木Baleno、Dzire等车型长期销量火爆,它们小而精,有着经济、实惠、耐用、油耗低等产品特点,十分符合印度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而在老家日本,铃木的热销车型则为Spacia以及铃木R两款车型,它们分别为品牌贡献了辆以及辆的销量,并且进入了日本本土车型销量榜单的前十名。

这里特别要关注的是,印度车市因巨大的人口红利与汽车消费升级潜力,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下一个中国”,诸如福特、特斯拉、丰田、大众等等车企巨头,都想在此分一杯羹,但因为印度极为糟糕的营商环境,似乎目前除铃木外,目前暂无第二家外国车企能够占到便宜。

换言之,如今在印度车市占据统治地位的铃木,若是能吃到该细分市场的红利,那么在日后冲击世界TOP3级别车企也成为可能,但前提是印度汽车工业有像中国一般的上进心,而不是“摆烂”。

写在最后

有句话不吐不快,在自主汽车工业逐渐崛起以及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体量连续霸榜全球的背景之下,如今国人普遍产生了“车企离开中国就活不了”的刻板印象,而在看完雷诺与铃木的2022财报,和了解它们的经营现状之后,大家是否有了改观?

诚然,中国汽车市场很庞大,但还远未到车企没有中国就无法生存的地步。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雷诺的Resurrection(复兴)计划,再到铃木精准的产品定位,这其中很有借鉴、模仿中国车企内卷的意思在里头,毕竟越是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就越能够催生出更强的车辆产品与更先进的战略规划。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中国汽车品牌虽未出国门,但它的招式已经被别人学去了。

至于铃木与雷诺是否会重返中国,个人认为可能性很小。虽然目前雷诺与吉利已经进入了深度合作阶段,但是就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以及雷诺当下的产品矩阵来看,现阶段重返中国大概率也会无功而返;

而铃木这家执着的车企,当下仍未在新能源领域投入太多的心血,鉴于中国市场目前的情况以及中国用户消费习性来看,现阶段的铃木重返中国也得不到太大的利益,所以说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它们重返中国了。

请举出倾销方面的分析及对策的文章和对策

内容摘要: 反倾销作为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国际通行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也是用来对付不公平竞争的必要工具。 它具有形式合法、容易实施、能够有效保护国内产业且不容易招致报复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山场上屡造反倾销投诉,认清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指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也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明确其原因,然后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和特点 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是,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例如,从8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扩大到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印度、埃及、南非、秘鲁和土耳其等国也频频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 ” 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纳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 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但是当年中国的出口外贸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却只有9%。 2001年1月—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已经超过了2000年遭反倾销投诉的案件” 。 显然,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各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从目前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点: (1)以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力军”。 在对我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一直是“领头羊”。 我国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指控就源自欧盟。 近年来,欧盟对外国和地区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与日俱增。 据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仅1999年,欧盟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案例高达89件,较上年增加61件,其中涉及中国内地产品案例为12件(1998年1件)。 今年第一季度,欧盟又对涉及22种进口产品征收了临时反倾销税,对9种进口产品征收了永久性反倾销税措施” 。 (2)反倾销对象多集中在我出口“拳头产品”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成长性。 “如欧盟对我国彩电、自行车、箱包、鞋类产品、热轧平板钢材与可锻铸铁管配件实施反倾销措施,特别是对我出口彩电征收高达44.6%的反倾销税,几乎使我国彩电退出欧盟市场,而这一市场每年进口量为1000~1500万台。 出口市场日益萎缩,也是我国国内彩电企业大演价格战的一个外因。 此外,如我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阿根廷对中国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等也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 (3)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 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提起反倾销指控日甚一日的同时,俄罗斯、印尼、阿根廷、台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对我反倾销指控的队伍中来,如阿根廷对我国大到机电、化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纺织品。 服装、玩具等大宗产品,小到餐具、烟花、挂锁、纸牌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宽范围地实施了反倾销措施,使双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4)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应对中国产品冲击的一个重要法码。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而言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前者以其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后者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市场交换,双方各取所长。 由于贸易条件、市场依存度和非价格竞争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资本沉淀和劳动力转移等退出障碍的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愿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或者尽可能地延长退出时间。 这样,在产业结构完成升级之前,需要政府提供某种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中国出口产品价低、量大、厂商分散的特点,就很容易成为国外反倾销诉讼的目标。 二、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原因及其分析对华产品反倾销确实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拦路虎”,而且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这一问题将长期严峻地突显在中国外贸主管部门和业者面前。 知己知彼,认真分析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的原因有利于中国出口的顺利进行。 (1)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 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空穴来风。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市场尚不规范,盲目跟风现象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缺乏目标性的重复建设与盲目发展的市场行为。 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竟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 “在出口价格上,香港某刊物对我国160种出口产品的调查中发现,有120种商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20%。 由此可见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外国销售我国产品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出口商的低价销售给进口国的国内同类产品工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 我国企业产品的倾销现象有着综合的深层原因。 首先,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两国之间之所以存在贸易,是由于商品价格有差异。 与我国的国情相关,我国产品生产市场上原料与人力资源的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各企业有条件依赖于低价策略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其次,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不注意引进与学习先进的管理与销售观念,导致销售观念落后。 在市场营销中仍广泛采用相对单一的价格策略,而不注重自己产品在性能、服务等硬件方面的改良,这也必然表现在他们的出口销售策略上。 再次,出口结构失衡。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从市场结构看,我国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竞争激烈。 此外,与政府与一些部门盲目鼓励出口缺乏指导性也有一定的联系。 (2)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国家控制对市场运作模式的影响问题。 我国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显然,我们要实行的不是西方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近20年来,虽然我国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如通过汇率并轨实施了单一的汇率制度,允许并鼓励外资进入许多国内的生产领域,通过建立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市场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无论是从经济体制上还是从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出发,并不能就此将我国划归 为市场经济国家。 而由于欧、美各国的法律或者一般都有对市场经济体制和非市场经济体制 的区别标准,“其主要的一些标准包括: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劳资自由谈判工资的程度;国家对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和所有制的控制程度等等”。 鉴于我国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经济运行主体全部属于国有 或由国家控股的情况较多地存在,由此而反映出来的国家通过其所有权来直接管理或者于预企业经营的状况亦较为普遍,此外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仍处于管制状态,一些垄断性行业的限制进入等等,上述状况一方面反映了现行经济运行模式和一般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各国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的客观评价。 (3)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WTO协议关于反倾销的规定。 反倾销是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各国政府要对某个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 税,不仅要证明某进口产品存在着“倾销”,以及倾销对进口国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了损害,还要证明该进口产品的倾销和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进口国同类产业的损害是该进口产品的倾销造成的”。 不过,该协议并没有具体对“倾销”是否属于不公平竞争作出具体判断,而是为各成员国在能否采取反倾销措施方面制定了规则。 鉴于WTO协议已经明确限制各国使用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业,所以,反倾销措施这一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手段,就被各国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频频用来反对其他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一些国家近年来不断强化其反倾销立法,降低倾销的构成要件,扩大反倾销调查的范围。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反倾销措施具体反映在全球反倾销案件的大量增加上。 三、我国应付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对策 (1)抓住入世的机会,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价格体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真正主体,独立承担风险,使产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直接挂钩,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 特别重要的是要尽量减少由国家定价的商品种类,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系的早日建立。 这样,即使我企业出口商品遇到进口国厂商等的反倾销投诉的情况,由于我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并且是不受国家定价控制的,就有可能根据欧美反倾销法的相关规定,争取获得涉案企业的单独税率甚至整个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欧美等国反倾销法规定中所谓替代国标准不再对我涉案企业适用,同时,我国应积极顺应市场要求,改革产品结构,屏弃重复建设,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中进行过度竞争。 要求商务部、行业协会和出口商会及时出口商品的销售状况和渠道,了解自己出口商品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影响,积极帮助企业作好应诉工作。 (2)尽快理顺企业产权制度,尽量减少和取消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欧美反倾销法认为,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常在资源分配和价格决定中起的作用极小。 而私企受利润驱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米制定其商业决策,不受政府的干预。 因此私有企业的产品和生产成本,较能合理地反映经济现实。 ” 对于我出口企业来说,如能使外国行政当局对其市场经济地位认可,就意味着我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有了被直接认可的可能,否则,涉案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就不会被认可,而要以一个所谓市场经济性质的第三国的类似产品的成本作为替代价格。 而由于这种替代价格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对我出口企业造成实质的不公平和歧视。 面对上述状况,我出口企业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体制改革来促进企业理顺其产权制度,并以此作为建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另外,对现有的国有企业也要加快其股份制改革,并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从机制上割断企业和国家在产权上的连接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减少和取消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创立良好客观条件。 (3)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反击各国对我的歧视待遇。 尽管入世后并不会立即改变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现状,但入世后,我国一方面可以利用在多边贸易体系中 的发言权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挑战这些歧视做法,我国应加大对欧美等国在反倾销投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我国的歧视政策放在WTO规则中加以评判的力度,以便尽早通过WTO这一多边贸易体制来维护我国应得的正常待遇。 (4)遭到反倾销投诉的企业要积极应诉。 针对我出口产品的国际反倾销案一直居高不下的现状,出口企业一方面在国际反倾销案案发前就应当未雨绸缪,尽早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为此要及时和充分了解本企业的出口产品或者其他类似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和走势,以及该出口产品对进口国同类产业所造成的各种影响。 同时,为了保证国内企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诉讼,行业协会或进出口商会可以考虑建立应诉基金,入会企业依出口额多少按比例上缴年度应诉基金,一旦同类出口产品遇到国外反倾销指控时,由应诉基金支付相关应诉费用,包括律师费和企业联合应诉的组织成本当国际反倾销案,涉案企业应该积极应诉,只有积极应诉,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应诉结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出口企业要尽早了解反倾销答卷的要求,做好应诉材料的准备工作。 反倾销案一旦发生,外国反倾销主管当局都会要求涉案企业在规定的时间里及时回答各类调查问卷,出口企业应根据客观情况认真填写;②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国家反倾销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的共同协调和支持下迅速组织,积极应诉;” ③聘请有经验且对我友好的当地律师进行申辩和负责处理案件。 聘请当地律师进行反倾销诉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不仅因为当地律师同有关当局有众多的人事关系和业务联系,更重要的是他们谙熟当地法律和复杂的诉讼程序与手续,而且一般而言,只有当地律师才有权经宣誓调阅与本案有关的档案和资料,尤其是保密性的材料,这样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使申辩能更有效地进行,取得对我有利的结果。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6836.html
上海高温接近40度 迪士尼暑期游客哀嚎一片! 花钱找罪受
小公司不欢迎大厂离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