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头突然爆雷 连续造假30年!

原标题:百年巨头突然爆雷:连续造假30年!

日本,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制造出令全世界尖叫的产品了?

事实上,日本制造的神话,已经破灭了!

继小林制药红曲风波后,日本又一老牌药企被曝丑闻。

这次是知名肠胃药“正露丸”,一款号称拥有百年历史的网红药;

其生产商 日本极东公司被曝连续30年数据造假,篡改药品的试验数据。

埋头造假,事后道歉!

还是熟悉的套路,熟悉的“躬匠”精神。

工匠精神,值得推崇;但“躬匠精神”,最后只能崩掉!

匠之不存,技将安在!

日本制造的神话一步步坠入深渊,去日本抢马桶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因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新的答案。

日本制造,大事不妙!

继日本药企小林制药出事之后,又一网红药品“爆雷”。

5人死亡、257人住院......相信大家对前不久的小林制药红曲风波还心有余悸;可鞠躬道歉后才多久,又一家日本知名药企再爆造假丑闻了。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知名肠胃药“正露丸”的生产商日本极东公司被曝因生产成分不足,连续30年以上篡改该药品的试验数据,当地政府已勒令该公司停产停售这款药品。

面对公众和相关方的质疑,极东公司承认自30年前起便开始窜改药品试验结果,并对自身缺乏遵守法规的意识表示歉意。

伪造药品试验结果,居然长达30年之久!

真是胆大包天,可还有更让人气愤的:

除了伪造数据,极东生产的“正露丸”等4项胃肠药,还被发现采购原料时未进行品质试验,而是直接使用原料制造商试验数据的违反法令行为。

作为日本第二类医药品,是不少家庭的常备药品,这简直就是“谋财害命”了!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自主回收了516万份流向市场的“正露丸”。

然后,没了!

希望小林制药的悲剧不要再上演,毕竟这可曾是不少人家中常备的药品。

该公司官网显示,“正露丸”拥有超过100年历史,并宣传可以治疗“肠胃不适”,曾经畅销日本内外,被誉为是一款“国民肠胃药”。

不少网友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示十分震惊,“难怪闹肚子吃这药没效果”;更有不少广东网友表示,“家中经常备着这药”。

小林制药引起的轩然大波还未平息,这边极东公司又爆雷造假,日本制造业丑闻不断,“工匠精神”早已粉碎,“躬匠精神”倒是日益盛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风靡全世界,只要贴上“日本制造”的标签,就能被视为“质量保证”。尤其是某些国人,对日本制造崇拜到了魔怔的地步。

闻日本制造则跪舔,闻中国制造则嗤之以鼻。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飞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美其名曰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结果呢?Made in China!

这些人眼中所谓的“日本马桶”,后来被证明是“中国制造”。

这时候的中国制造,就是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紧扣细节,近乎偏执,力求完美,即便利润很低,也要将产品做到最好。

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存在的,而曾经的日本制造,只不过是做的较好其中之一罢了。

马桶水可以喝、一辈子只做一道菜......曾经日本人的执着,用“一生悬命”来形容并不为过;彼时的日本在电器、汽车、光伏、半导体、移动互联网等等几乎所有重要的行业,都做到了技术领先,甚至是世界第一。

东芝、松下、三洋、索尼等日本企业也都曾沐浴过“日本制造之光”,是日本制造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比如有着近150年历史的东芝,就曾创造过多项“第一”:

比如日本的第一个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个电饭煲全都来自东芝。

而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是东芝研发的,而且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长达7年之久。

辉煌时期,东芝是全球前三的医疗器械厂商、全球前五的半导体制造商,还是日本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厂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的“日本之光”东芝最后因却财务造假,退市倒下了!

为了伪造出欣欣向荣的姿态,东芝财务造假长达8年,可统计虚报利润足有1562亿日元。

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巨无霸企业,而且是科技圈最早的老大,东芝的倒下更像是日本制造业的缩影!

2024年3月22日,日本小林制药红曲风波保健品致人死亡事件;截至4月24日,服用该公司涉事保健品的消费者中已有5人死亡、257人住院。

4月24日,日本知名发动机制造商IHI公司承认,其下属一家子公司2003年以来篡改了超过4000台发动机的燃油效率数据,涉及产品占比高达近79%。

如今,极东公司又深陷“正露丸造假门”

而这些造假丑闻仅仅才是日本制造业崩塌的冰山一角:

2017年10月,钢铁生产企业神户制钢所承认篡改部分铜、铝产品检验数据,以次充好;

同年11月,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承认其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和三菱伸铜存在篡改产品数据的造假行为。

2018年7月,日产汽车公司承认,该公司在日本国内的5家工厂存在尾气排放和油耗测量数据造假问题;

2021年6月,三菱电机被曝数据造假长达30多年......篡改质检报告、安全问题频出......日本制造业巨头甚至专业造假几十年,这就是现在的日本制造业!

随着日本制造业的“造假丑闻”频频爆出,日本制造业自我吹捧的所谓的“工匠精神”,一步步滑落成为“躬匠精神”。

溃败,造假不断!这恐怕是这些年,日本企业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吧!

日本制造还在,但“工匠”还在吗?

不得不说,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产业正在逐渐没落!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说,过去八年安倍政府虚报了大量建筑业订单数据,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系统性的造假。

表面上恭敬道歉,暗地里数据造假、隐瞒真相、夹带私货、为追求企业效率和利益不顾消费者甚至不顾患者的生命安全,违规作业……这些企业一系列的做法令人刷新认知。

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已经破灭,“躬匠精神”却日益盛行。

究其根本,日本制造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创新迭代,是制造业持续向前的本源性驱动力。没了技术创新,什么“工匠精神”都是瞎扯。

松下、三洋、索尼等昔日辉煌的“日本之光”,不是像东芝一样出售资产就是被收购,很多日本品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见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开放,才能拥抱全世界!

20年前,中国汽车全年出口量还只有2万辆;去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品牌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大繁荣。

过去日系车丰田、本田、日产从国外赚了不少钱,彼时日本60%的GDP来自于(燃油)汽车产业。

而我们这一代人,注定将会看着日本一步步从巅峰走向衰落!

去日本抢马桶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日本出品愈发彰显“躬匠精神”,只有中国制造才是最牛的!

前有华为手机,后有电车之王比亚迪,未来在各行各业还将涌现更多的“国产之光”。

值得警惕的是,前几年,“伪日品牌”越来越多!

北京的街头上处处可见的都有带日文的品牌,尤其是带日文平假名“の”的最多,每家便利店中就有10种以上的中国商品带“の”!

国货品牌们应该好好想想了!

我们已经不需再借助别人的文化来做我们自己的产品,我们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精髓,为什么不能将这些自己的文化与历史融入到产品之中呢?

一个真正精神富足的民族,应该是对本国文化深度认可的,坚韧、伟大的民族,才是中国人应有的自豪的源泉!

无数事实也验证了,月亮只有一个,国外国内都一样,哪边空气好环境优,那里的市场会更好!

当然, 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不一定说每个人都必须买国货。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

不过,眼下日元严重贬值,刷新约34年来新低,“物美价廉”加上“五一”假期,正吸引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扫货,大家买东西时可要擦亮眼睛啊!

别忘点个“在看”

参考资料:

《日本药企再曝丑闻 知名肠胃药产商数据造假超30年》,中国新闻网

《别吃了!知名企业连续造假30年,被勒令暂停生产!网友:从小吃到大……》,每日经济新闻


“神州系”崩塌,资本赌徒陆正耀浮沉史

长袖善舞的“资本赌徒”陆正耀终究还是玩脱了!

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创投圈早已形成了既定的成功秘诀。

抢占风口、疯狂融资、规模扩张、洗脑用户、完成上市、高点减持套现,再挖掘另一个故事,不可否认陆正耀玩起资本来确实有一套。

然而,就是这样一套资本运作的万能公式“陆式资本术”,却因一杯咖啡喝丢了三辆车:神州租车、神州优车、宝沃 汽车 ;

17年梦碎,“神州系”帝国崩塌!

从瑞幸咖啡被曝财务造假停牌退市,到神州优车被强制摘牌,再到如今神州租车卖身私募基金安博凯,陆正耀或许怎么也没料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自己一手开拓的“神州系”帝国就这样分崩离析了。

不久前,陆正耀又被曝出被抢强制执行12亿,这已经是半年来第三次强制执行了。

事实上, 今年陆正耀已经三次列为被执行人。陆正耀三次累计欠下了35亿元,从福布斯富豪到巨债缠身,陆正耀的资本大冒险,无疑失败了,还成了一名实至名归的“负翁”。

那么,曾经辉煌的“神州系”帝国,是如何一步步失控的呢?

回顾陆正耀这十年的资本大赌局,不得不惊叹,许多看似铁板钉钉的真相,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个千环万绕的局中局。

从瑞幸的财务造假,到神州租车业绩骤降,再到神州优车不惜摘牌来“雪藏”宝沃财务,陆正耀激进的扩张方式,影响了整个“神州系”。而现在,“神州系”努力打造的“ 汽车 生态版图”已然溃败。

7月8日上午9点,是神州租车 历史 性的一刻——完成私有化并退市。今年1月25日,神州租车发布公告,称私募巨头安博凯拟以17.71亿港元对其私有化;

这样意味着曾让陆正耀风光无限的神州租车宣告完成强制性收购,正式挥别资本市场。

一位与陆正耀相识20多年的老友曾如此评价他,陆正耀是商业巨鳄,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和清醒的认知。

想想也是。 从 汽车 租赁、网约车到外卖咖啡,创业老兵陆正耀的每一步都踩在了风口上,且每一个风口都让他收益颇丰。

陆正耀最风光时,其“神州系”下有三家上市或挂牌公司,包括神州优车、神州租车,以及成立18个月即上市的瑞幸咖啡,吸金范围遍布新三板、港股及美股纳斯达克。

然而,巧妙腾挪与弄巧成拙只有一线之隔,一朝得手与稳健拥有不可同日而语。一直依靠资本力量顺风顺水的陆正耀,最终尝到了被资本反噬的苦水。

面对资本市场,号称不缺钱的陆正耀却过度依赖“讲故事”,疯狂砸钱扩规模,以此再讲故事再融资的套路,忽略了商业要盈利的本质,从而陷入资本漩涡 ,难以翻身。

陆正耀的人生是一部传奇,他创造了神州租车和瑞幸咖啡的速度奇迹,而他本人从巅峰跌落,也只在瞬息之间。

陆正耀的失败和他的成功一样激进。

过去的2020年,仅仅一年时间,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的变化——年初,瑞幸市值一度涨到120亿美元,陆正耀家族的财富在最高时期达到261.3亿元,比新东方的俞敏洪还要多。但很快,瑞幸事发,他的资本 游戏 一个接着一个崩盘。

从2020年4月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后,“神州系”资产就接连爆雷: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影响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瑞幸咖啡爆雷之后退市、神州优车终止挂牌、神州租车卖身完成私有化……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陆正耀一手创造的“神州系”商业神话,迅速土崩瓦解。

瑞幸咖啡一步走错,资金链骨牌倒下,陆正耀满盘皆输。

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6月9日消息,近日,陆正耀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案号(2021)京01执763号,执行标的元。

事实上,今年陆正耀已经三次列为被执行人。

1月22日,陆正耀被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3.67亿元;3月5日,陆正耀再遭暴击,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强制执行9.36亿元。三次累计欠下了35亿元。

新财富发布的《2020-2021财富最快跌落50人》中,陆正耀2020年的统计财富为281.3亿元,2021年跌落至64.7亿元,一年时间财富跌去了75.2%。

在漫长的“神州系”发展历程中,陆正耀已将“商业+资本”的能力融会贯通、炉火纯青,并形成一套“独特”玩法: 疯狂融资、规模扩张、洗脑用户、完成上市,再挖掘另一个故事。

朝而复始。

如果不是瑞幸咖啡的“谎言”被戳穿,陆正耀的“陆氏打法”会顺风顺水,通过资本助力,几年就造一个上市公司,不出20年,他就能轻松建立起一个非常庞大的“神州帝国”。

陆正耀的创业故事开始于90年代。

1994年,二十多岁的陆正耀在石家庄政府部门工作三年后,放弃了“铁饭碗”,开始创业。随后,陆正耀两次创业都获得了成功。

2007年,陆正耀进军 汽车 租赁市场,成立神州租车控股有限公司,提供短租、长租及融资租赁等专业化的 汽车 租赁服务,以及全国救援等配套服务。但第二年,陆正耀就遇到金融危机,神州租车发展得并不顺利。

2012年7月迎来“大金主”华平后,神州租车还打起了价格战,其车队规模从2011年底的辆增长到2012年的辆,而在2009年,车队规模还不足700辆。

此后,神州租车便一路高歌猛进,2014年9月成功在港上市。上市后的一年里,陆正耀靠疯狂扩张将神州租车的市值推上了顶点,比上市时翻了两倍多。这之后的9个月里,他和他的投资人们连着几次,套现了113亿左右的人民币。

后来的神州优车和瑞幸,陆正耀一直重复着这个模式,推高股价,快速套现,在瑞幸也是如此。

毫不客气地说,陆正耀他就是一个“巨骗”。

如今,神州优车摘牌,意味着陆正耀及“神州系”在资本市场的最后一颗棋子即将离场。

尽管“神州系”帝国已回天乏术,但陆正耀却并没有妥协。

在商海沉浮二十余年的陆正耀,不甘就此失败准备另寻商机,这一次,他盯上了面馆,像瑞幸咖啡一样,在全国开出500家面馆,目前十几家分公司扑面而来,部分地方面馆已完成装修,即将上线,不过,这一次陆正耀还会复制神话吗?

外界认为,曾经的商业巨鳄已苏醒,势必会在餐饮界引起惊涛骇浪,这次小面创业是陆正耀的正名之战。

然而, 餐饮向来是充满不确定的赛道:市场规模巨大、玩家众多,集中度低、标准化难、毛利低、死亡率高等特点,决定了此次跨界之战注定困难重重。

毕竟,在陆正耀过去的创业经历里,失败是有迹可循的,从神州租车、神州专车到神州优车,再到瑞幸,他一次比一次大胆和野蛮。

他总是表现出一种江湖气,没有规则意识,这些赌徒式的特质在过去成就了他,最终也让他以极不体面的方式被赶下赌桌。

参考资料:

投资家《刚刚,陆正耀突然辞职》、

每日人物《要还12亿的陆正耀,还记得自己说过的话吗?》、

快刀 财经 《一夜蒸发300亿,资本赌徒陆正耀的圈子与圈套》、

长江商报《陆正耀“神州系”大厦业已崩塌 欲跨界再讲餐饮资本故事》、

华夏时报《神州租车黯然退市,“从不发愁钱”的陆正耀等待东山再起》、

大江湖解局《假期八卦:陆正耀造假暴赚260亿的资本“大忽悠”,一夜回到解放前!》

海航集团破产了,从前的巨头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

问题在公司有了一定的资产积累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并购扩张,之后资金链出现断裂,引发连锁反应,海航最终爆雷。其实海航选择破产早就在意料之中,从2017年开始,海航这艘拥有万亿资产的超级航母出现了资不抵债的困境。要知道,曾几何时海航一度在世界五百强里面排到了前两百名,包括其在海外大量并购资产,都让其品牌影响力无与伦比。

事情还要从1992年开始,海航经过改制成为了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其通过独特的杠杆融资模式,迅速增长,几乎每一部海航的发展都使用了大量的金融杠杆,几乎是“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从市场融到大量的钱。有了钱之后,海航自然不愿意安分,选择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并购,并购对象从地产,金融到旅游,航空都不错过。与其资产一同增长的是,其巨额的负债。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海航累计债务超过12万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理财产品和其他类型的债券。要知道即便是国内最大的航空公司总资产也只有三千多亿,海航的负债已经比国内前三大航空公司的资产总和还要高了,不要说还债,光是梳理出这些债券,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海航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最早发行理财产品给自己员工,希望员工可以将闲置资金用于公司发行的理财,但该措施并没有起效果,最后海航不得不用兑换机票的方式来还钱。还好国家及时出手,排除了专案小组,入驻海航解决债务问题,原本在2019年,海航缓过来了一口气,本想着接下来能够慢慢还债务。

但没有想到一场疫情下来,航空业遭到了重挫,海航自然也无法幸免,即便前期工作组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海航的经营状况,但一场疫情下来,海航最终还是无法挺过去,只能选择破产了。

破产之后,现在来看市场对海航还是比较有兴趣的,虽然海航依然负债累累,但其经营多年,拥有不少优质资产,其中境内12张、境外2张客运牌照,4张货运牌照,这些都是优质的航空资源。而且最重要它拥有大量海南当地的航线。

要知道这几年,海南开始自贸区建设,未来在免税市场的带动下,海南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开放期,而海航拥有这么多航线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目前市场还是有不少企业想要参与海航的分割,如果未来哟足够多的资金,注入海航,也许海航会迎来新的希望。

按照此前公布的时间表,6月底海航清算组或将完成包括战投选择在内的重整草案。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最终有意参投海航的资本方将很快陆续浮出水面。

鉴于海航重整难度大,严重资不抵债,时间跨度长,无论是重组方案还是后续的战投还都将经历复杂的协调和整理过程。

海航系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作者/星空下的馍馍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菠菜的星空

这则公告可急坏了热心网友们,大家纷纷热议,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了,海航的空姐还好吗?

网友的热议反映出两个问题:

为了替广大热心网友澄清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先从引起此次破产重整事件的源头说起。

1993年,名不见经传的海航还不能被叫做集团,只有1000万元身家。

那一年,海航通过内联股份制(接近现在私募的方式)筹到了公司第一桶金——25亿元,开启了海航最初的赛道。

此后的两年,海航以惊人的游说能力从华尔街募集到了索罗斯量子基金和美国债权人的资金(坊间传说有神仙相助),买下了更多的波音飞机,还通过循环抵押贷款的方式让海航的飞机越来越多。

得益于美国人的资金和海南政府的背书,海航终于在1999年登陆A股市场。后来,正是靠着国内A股市场资金的支撑,海航才得以在2000年前后,国内航空业兼并重组的大浪中一路拼杀、存活下来。当年,海航通过收购陕西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美兰机场、海南机场等,成为国航、南航、东航之外的第四大航空集团。

跻身四强的海航,还没有走上风平浪静的航道,就突遇了2003年“非典”的不测。这让原本因兼并收购而空前紧张的海航,在“非典”爆发的当年亏了近15个亿。

也许正是这次“非典”的黑天鹅事件,让海航的决策者意识到,海航单一的航空业务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太弱,唯有多元化的道路才能够对冲风险。这个多元化,在海航看来,既要有行业的多元化(跨界),也要有地域的多元化(出海)。

自此,海航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在航空相关领域:

2011年

收购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49%股权;收购全球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之一的SeaCO股权;

2015年

收购南非商务航空集团6%的股权;收购瑞士空港公司100%股权;

2016年

收购世界第一航空餐饮企业GateGroup;收购维珍澳洲航空13%股权;

2017年

收购巴西里约热内卢机场51%股权。

在金融领域:

2009年

收购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的航空租赁业务;

2016年

收购全球第四大飞机租赁公司——爱尔兰飞机租赁商Avolon100%股权;

2017年

先后收购德意志银行10%股权;收购美国资产管理公司OM Asset Management 100%股权;收购奥地利C-Quadrat 投资基金。

在地产/酒店领域:

2011年

收购凯雷集团旗下的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1180号90%股权;收购悉尼约克街1号办公楼;

2013年

收购欧洲第三大酒店连锁集团NH酒店集团20%股权;

2016年

收购美国ShorenStein房地产公司90%股权;收购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100%股权;收购比利时Rezidor酒店集团;同年,还收购了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部分核心地块房地产。

除了航空、金融和地产,海航集团还收购了 科技 、消费、 娱乐 等海外资产。

十余年之后的结果证明,多元化之路的方向如果偏了,无异于饮鸩止渴。疯狂买买买之后的结果一定是债台高筑。这些年,海航集团整体的负债率一直超过70%,远远超出同业平均水平。2020年三季度末,海航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89%,超出同业13个百分点。

那到底海航前几年是如何维持资金运转、支撑豪横收购的呢?

1上市平台不断定增

以2015年为例,海航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陆续拿出定增方案。其中,海航控股()定增240亿元,海航投资()定增120亿元,凯撒 旅游 ()定增8亿元,渤海租赁()定增160亿元,西安民生()定增9亿元,合计定增537亿元。

2兄弟企业相互担保

在海航控股()2019年年报中,仅关联方担保的表述就有21页之长、168项之多,合计担保总额433亿元,担保总额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高达6972%。这其中,为其母公司海航集团担保总额就有274亿元。

3非经营性关联占款

海航系上市公司为母公司海航集团、其他关联企业提供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更是多有发生。例如,海航控股2018年就曾为海航集团提供657亿元流动性资金用于清偿其债权;海航基础也曾于2019年出现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且未履行任何公司治理程序。

换言之,一家上市公司给关联方输送资金,没有召开董事会、股东会讨论,更没有发布任何通知,悄无声息的就办了。

海航基础()于2019年出现违规的关联方资金占用和资金担保情况

放出去的杠杆,终究要收回来。

如何收?海航靠的是旗下众多的上市平台的“互帮互助”。所以这几年,海航系的上市子公司没少上演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温情”戏码,只不过买单的,最终还是手拿海航系股票的小韭菜而已。

除了从年报中可以清晰看到的问题之外,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说,海航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外汇指标,是怎么拿到的?循环抵押贷款和相互担保之下的银行贷款,又是如何源源不断获得的?

我没想明白,不知道神仙们想明白了吗?

海航集团债务的脓包破了,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反而是好事。毕竟航空业务有口皆碑、机场资产一直升值,其他地产项目也是增值的,出问题的是海航集团的债务,而非这些资产本身。

此次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实际上是给了公司凤凰涅槃的机会。破产重整,重点在“整”,而非“破产”。破产重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债权债务的重新协商安排、公司业务和管理的调整改革,尽力使公司持续经营下去。

综上,当前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的主要任务有四个: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唯有破了过去积累下的高杠杆,海航才能真正带着美丽的空姐们继续飞起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2021第一雷:海航破产重整,中国企业债危机拉响警报

(王潇雨 摄影)

备受瞩目的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航集团”)及相关联的一系列企业申请破产重整事件自1月底正式对外公布并启动以来,因其波及面广、所涉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和债务总额巨大,同时企业在自身面临的压力以及对债权人承诺处置期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决定了这将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游戏 。这也是一个多月来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以及司法环节动作频频的主要原因。

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继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称“海南高院”)2月10日宣布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等七家公司破产重整之后,海航集团旗下航空主业核心平台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航控股”)也在2月18日发布公告称,10家子公司(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祥鹏航空、乌鲁木齐航空、福州航空、北部湾航空、科航投资、海航技术、福顺投资)已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

而根据海南高院3月3日发布的编号为(2021)琼破1号-(2021)琼破7号共七份公告显示,海航集团一共将有325家公司共同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海南高院发布的《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召开海航集团有限公司等325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听证会的公告》中指出:2021年2月10日,本院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共7家公司(以下简称“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重整案,并于同日指定海航集团清算组担任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

2021年3月2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向本院提交申请,称经管理人调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为公平保障债权人权益,申请将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6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纳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重整一案并适用实质合并方式进行审理。

海南高院表示,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依法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将于2021年3月9日就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的上述申请组织召开听证会。根据同时公布的“被申请实质合并重整企业名单”,除了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之外,此次破产重整所涉的企业遍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云南、四川、浙江、广东、江苏、陕西等地区,涵盖了包括航空、 旅游 、酒店、投资、文化、 体育 、地产、外贸、通信、重工等广泛的业态。

未来业务核心聚焦航空主业

从这325家申请破产重整的企业也可以看出,海航集团从一家地方航空公司起家,短短二十多年时间资产规模过万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扩张方式就是以并不太赚钱的航空运输业务为“敲门砖”,打开了与诸多地方政府的“友谊之门”,并在其他产业上谋求进一步发展和落地。这种模式一度也启发了其他一些企业“学习借鉴”,并形成了目前这种大部分省级行政单位都“标配”航空公司,有些地方甚至同区域内多家航司的情况。

海航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海航基础()、供销大集()已经在2月19日股票复牌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改为ST海航,ST基础,ST大集。其中根据此前披露的资金清理情况显示,海航控股作为海航集团旗下核心航空运营平台,也是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受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问题拖累产生了超过六百亿元的债务,如果算上需关注资产则超过千亿。根据海航控股2月9日发布的公告,其计划在重整中按同等比例将部分无救助性质的带息普通债,转移至股东和关联方海航集团和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清偿,转移的债务金额预计不少于约725亿元。

按照几个接近海航集团的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表明,经过此次重整,海航集团将未来业务核心聚焦于航空主业,同时把此前分散投资的多家地方航企资产一并注入海航控股,同时还计划引入一家民企作为新的战略投资方。从地方航司到跨国集团,最终回归地方航司,这已经是目前为止对海航集团而言最好的结果。

这是2021中国企业债崩盘的第一炮,让所有高负债企业都后背发凉!

海航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了3年多,曾多次化险为夷,但当大家都认为海航可以渡过难关的时候,它却突然倒下了,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

在海航宣布破产重整的前一天,央视 财经 曝光了一组上市公司企业预亏数据。其中,10亿以上巨亏的公司竟然多达10余家,百亿巨亏的企业也非只一家!

其中,西水股份自2019年首亏之后,2020年更是爆出预亏271亿元,公司总市值只有不到45亿元,被市场称为亏掉了5个自己。(详细数据)

这些劲爆的数据,不禁让人联想,海航之后,是否还会有其它企业跟着破产重整?!海航是2021年第一家破产重整的企业,但绝不可能是唯一一家!

事实上,陷入债务危机的大型企业,并不在少数。除了央视曝光的企业之外,还有很多企业深陷债务泥淖,其中不乏500强企业,地产领域尤甚。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过高的债务就成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的“雷”!

房产领域,华夏幸福被爆已有两笔中融信托计划违约,中融-融昱10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本金规模为982亿元,中融-骥达1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剩余本金规模为亿元,合计超过2326亿。

有分析指出,华夏幸福缺乏造血能力的产业园区业务扩张速度过快,公司收入和融资能力无法弥补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资金缺口。平均8%的超高融资利率意味着公司每年背负170亿元的财务负担,导致债务危机最终爆发。

除了华夏幸福,富力、万达、恒大等一众房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难题,高负债经营已成地产企业常态。2021年这将成为巨大陷患。

健康 领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宜华 健康 及子公司逾期债务共计1259亿元。经公司财务部门核查,截至2021年1月18日,公司新增债务到期约33亿元。尽管宜华 健康 希望通过引入新股东化解债务危机,但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短期内债务危机难解!

能源领域,永煤集团、冀中能源等多家大型煤企爆发债务危机。

日化领域,广州日化龙头浪奇实业深陷债务危机,两名前高管被立案侦查。

实体领域,隆鑫控股60亿债务逾期。

汽车 领域,华晨、众泰因债务违约被申请破产清算。

服装领域,曾经风光无两的贵人鸟,坐拥Sandro、Maje、Aquascutum等知名品牌控制权的山东如意集团,也都深陷债务危机……

如果我愿意,这个名单还能拉很长!

有人说,在媒体的渲染下,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被夸大了。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媒体所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还有大量未上市企业的危机,由于不需公开披露,并未得到关注与报道。

2021年,受疫情影响,中国企业债务问题集中显现,已成必然!

所以,从现在开始,如何降负债、化解债务难题,已成所有高负债经营企业,必须要立刻、马上、现在就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已经爆发的,要想办法救场,没有爆发的,要防微杜渐。

中国上市企业一共就3000多家,已经爆出问题企业竟然超过1/3,这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事情。

上市企业,代表着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他们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脱颖而出的!这些企业本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率,但现在却危机重重,乱象丛生,着实让人唏嘘、遗憾!

事实上,绝大部分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上市之后,却急转直下,判若两人。

核心的原因,并不是商业本身的问题,而是资本催生了浮躁,大家都想着如何从资本市场上捞钱,却忘了发展企业(因为不需要了)。甚至,为了暴利,不惜杀鸡取卵,故意造假,制造不良:

獐子岛的扇贝都游走了,巨额亏损是由于猪不爱吃饲料都饿死了,巨额现金消失是因为遭遇电信诈骗……等等荒唐事不断上演,比科幻大片都魔幻!

其实,真正为了企业发展而负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量负债本质上是“为了负债而负债”!所以,解决中国企业债务危机的根本,并不在钱,而在制度、在人心!(完)

资本大败局!万亿赛道突然“爆雷”,头部平台资金链断裂

又一资本风口,突然熄火。 资金链断裂,互联网家政巨头—轻松到家没能熬过这个夏天。 7月17日深夜,轻松到家官宣,公司经营资金链断裂,暂停全部业务销售、交付,恢复时间待定。 其实,轻松到家成立以来,一直深陷“烧钱、亏损”的处境。 其挂牌新三板期间披露的财报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营收达8718万元,累计净亏损额为1.37亿元。 曾经资本疯狂追捧的O2O,一个接着一个跌落神坛,现如今互联网家政领域的头部平台,也遭遇资金链断裂,不禁令人反思,互联网+传统家政是否是一门好生意? 又一知名互联网平台突然“爆雷”,官宣资金链断裂。 侃见 财经 尝试打开轻松到家的官方小程序,并尝试下单发现,平台上的多款产品已经被下架。 据其官方介绍称,轻松到家是一家运营了7年的互联网家政公司,累计服务超过1000万家庭,涵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长沙等超一线及一线城市,已经成为了全国家政服务、家电清洗服务的知名企业。 其实,轻松到家的“爆雷”早有征兆,今年5月以来,其频频陷入舆论危机之中。 据轻松到家的官微显示,今年5月,互联网出现了大量“轻松到家集资诈骗”、“轻松到家准备跑路”等不实言论。 对此,轻松到家于5月26日回应称,轻松到家确实面临了巨大的经营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疫情影响,业务开展困难,甚至停工,订单退款激增;二是自营技师每月发生大额固定支出;三是一线城市职场先后需要居家办公,带来的服务不及时。 随后,今年7月,轻松到家官方表示,因北上广深轮流发生疫情,企业遇到了阶段性的经营困难,今年6月底、7月初部分技师的集中离职。 对于公司的困境,轻松到家回应称,不会放弃,正在积极向深圳市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国资股东寻求纾困,恳请广大用户可以多给予一些时间和理解。 其实从名字便不难发现,轻松到家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家庭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保洁、保姆、做饭、家电清洗等。 将传统的家政业务,搬上互联网,正是近几年爆火的O2O模式的一种,轻松到家也未能摆脱疯狂烧钱的魔咒。 轻松到家曾在2017-2019期间,挂牌新三板,募集资金1140万元。 与此同时,轻松到家也披露了2014至2018年的财务数据,期间,公司营收虽然有持续增长,但公司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窘境。 据Wind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营收达8718万元,累计净亏损额为1.37亿元。 或许因连续亏损,财务报表太难看,轻松到家选择于 2019 年 4 月 16 日从新三板退市。 疯狂烧钱,使得轻松到家持续融资,乘着O2O的风口,轻松到家陆续获得了祥峰资本、光信资本、深投控等知名机构的投资,其还获得了著名天使投资人吴宵光、香港明星曾志伟等总计1.5亿元的投资。 据天眼查APP显示,2014年至2018年间,轻松到家累计获得6轮融资,除上述官网提及投资方外,微光创投、恒泰资本、天津远致投资等亦参与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轻松到家实控人李伟因涉及分公司相关案件,被限制高消费,案件执行标的1.2万余元。 曾经被资本疯狂追捧的O2O,一个接着一个跌落神坛,现如今互联网家政领域的头部平台,也遭遇资金链断裂,不禁令人反思,互联网+传统家政是否是一门好生意? 其实,家政行业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既包括钟点服务、清洁清洗、搬家服务、水电维修,还包括职业保姆、高级保姆、育婴早教等细分领域。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提升,中国家政行业规模迅速攀升。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逐年稳步增长,2020年的市场规模约9090亿元,同比增长约26%,预计到2025年增加到约2.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18.5%。 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家政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数从2015年的2326万人增长到3696万人。 另外,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中国家政服务业的企业数量也持续增加,截至目前,265万家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家政相关企业。 其中,超8成的家政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 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1年新增家政相关企业约119万余家,同比增长64%。 尽管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家政服务业并非高 科技 新兴行业,主要依赖于大量的服务人员,因此在没有互联网模式之前,这一行业的想象空间有限。 随着资本介入,O2O模式包装后,互联网家政一度成为了新风口,大量资本涌入这一赛道,催生了多家互联网家政平台。 早在2014年,阿姨帮、e家洁、阿姨来了、云家政等O2O家政公司获得了超1亿美元的风投。 然而,经过多年“烧钱”培育,资本发现,互联网家政服务行业的运营难度非常大,且高度依赖线下,规模化太慢,网络效应小。 且,每一笔家政服务订单的品质,与服务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因从业人员的参差不齐,导致各大平台的投诉不断,回头率持续走低。 一系列负面弊端,导致资本对互联网家政的投资热情迅速下降。 2020年,中国互联网家政服务行业融资金额仅为5.2亿元,较2019大幅减少53.15%;2021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家政服务行业融资金额虽然达到4.7亿元,其中最高单笔融资仅有0.67亿元。 更大的冲击,或许来自于持续暴发的疫情,导致深度以来线下服务的互联网家政一度压下“暂停键”,这无疑给互联网家政行业再度蒙上了阴影。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693.html
楼市政策松绑提速!已有近50城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特斯拉突发!马斯克裁撤整个超级充电团队 2名高管将携团队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