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能救华谊兄弟吗 亏损超5亿 腾讯入股

近日,曾经的"影视一哥"华谊兄弟发布了2023年报和2024一季报。

2023年,华谊兄弟营收约6.66亿元,归母净亏损达5.39亿元。

同时,华谊兄弟在财报中宣布:公司与阅文集团合作出品的短剧《鸿天神尊》预计将于2024年5月开机制作。

实际上,早在2018年,华谊兄弟就入局短剧领域。在经过五年试水后,华谊兄弟终于大手笔加码短剧赛道。

短剧能救华谊兄弟吗?短剧能不能成为公司破局的关键?

一、23年净亏损超5亿,腾讯跻身第五大股东

近日,华谊兄弟发布了2023年报和2024一季报。

财报显示,2023年华谊兄弟营收约6.66亿元,同比增加65.59%,归母净亏损约5.39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华谊兄弟业务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影视娱乐板块、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和互联网娱乐板块。

2023年华谊兄弟影视娱乐板块收入达6.27 亿元,占比超94%。影视娱乐板块包括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影院投资、管理及运营业务等。

2024年Q1,华谊兄弟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营收约9521.5万元,同比下降59.20%,归母净亏损约1856万元。

据Wind数据统计,20家A股影视公司中,13家2024年Q1实现盈利,光线传媒、万达电影、横店影视包揽TOP3,华谊兄弟归母净利润位列倒数第二名。

同时,24Q1华谊兄弟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出现洗牌。

一季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中,新进股东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王忠磊、南方中证1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毕志力已从华谊兄弟十大流通股东中消失。

在持股比例上,腾讯跻身华谊兄弟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01%。

来源:华谊兄弟24Q1财报

二、华谊兄弟加码短剧业务,短剧是"解药"吗?

实际上,华谊兄弟很早就开始布局短剧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华谊兄弟就入局微短剧领域,旗下控股子公司北京春风画面,曾推出全网首部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微短剧《喵,欢迎光临》等。

2021年,华谊兄弟就与抖音联合出品竖屏精品短剧《别怕,恋爱吧!》,该短剧总播放量在4500万左右。

在2021年财报中,华谊兄弟在"互联网娱乐业务"板块提及短剧业务。公司表示将基于华谊兄弟品牌、艺人以及内容IP 优势,布局线上短视频、短剧业务,进一步充实和推进在互联网板块的业务发展娱乐内容的生产。

来源:华谊兄弟2021年财报

虽然较早入局,但华谊兄弟短剧业务进展缓慢,成绩寥寥。

财报显示,2022年华谊兄弟互联网娱乐业务总收入约226万元,2023年该业务收入减半至100万元出头。由此可以推测,华谊兄弟短剧业务收入微乎可微。

华谊兄弟"不重视"短剧业务主要由于彼时短剧市场规模偏低,对于传统影视公司来说吸引力不大。

但到了2023年,微短剧市场373.9亿元的规模已接近电影市场规模的70%。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超500亿元,2027年超1000亿元,可谓是近年最大的风口。

如此火爆的市场也引来传统影视公司纷纷下场。截至目前,华策影视、万达电影、柠萌影业、唐德影视、横店影视、华谊兄弟等传统影视公司均已入局短剧。

与中小玩家相比,传统影视公司资金实力雄厚,且在电影、长剧领域丰富的制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短剧的制作水准和品质。

但目前爆火的小程序短剧,其模式与传统电视剧、网剧完全不同,小程序剧以用户充值为主要盈利方式,且投流成本在80%-90%左右。影视行业正规军下场做短剧,未必赢得了专业的短剧制作团队。

近期,传统影视公司中较早入局短剧的柠萌影视在财报中披露了短剧业务收入情况。

2023年柠萌影视在抖音共播出8部短剧和16个单元故事,短剧相关业务收入3223万元。同期,柠萌影视3部长剧收入达11.74亿。论吸金能力,柠萌影视的短剧业务远不及老本行电视剧赚钱。

主业表现不佳的华谊兄弟在2024年也开始真正重视短剧业务。

最新财报显示,华谊兄弟与阅文集团合作出品的短剧《鸿天神尊》预计将于2024年5月开机制作。据媒体报道,该剧根据阅文S级IP小说改编,属于火爆玄幻、热血爽剧题材,华谊兄弟的执行总裁王中磊将担任出品人。

此外,有媒体援引华谊兄弟内部人士透露,华谊兄弟已组建专门团队,围绕短剧精品化展开布局,将陆续与淘宝、抖音、阅文、番茄等启动合作,就华谊兄弟众多知名影视剧IP短剧衍生开发,各类优质火爆网文作品开发等。

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包括:郝景芳的《癫狂者》,唐家三少的《大龟甲师》,电影《狄仁杰》、《画皮》、《太极》衍生短剧等等。

2024年以来,短剧圈掀起IP改编热潮,多部影视IP衍生微短剧上线。

华谊兄弟拥有大量的影视版权IP储备,开发影视IP衍生短剧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拓宽IP变现渠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或许能助力公司在短剧行业实现弯道超车。

总的来看,华谊兄弟在短剧行业"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2018年入局,但直到2024年才高度重视。

2023年华谊兄弟超过94%的收入来自影视娱乐板块,其中电影收入贡献半壁江山。2023年,华谊兄弟取得收入前5名的影视作品为《前任4:英年早婚》、《回响》、《爱很美味》、《流浪地球2》、《八佰》,前5名影视作品合计实现收入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42.15%。

2023年华谊兄弟收入仅6.66亿元,还不及2019年的3成。而华谊兄弟的市值,也从巅峰时期接近千亿的市值,跌至50多亿。

目前来看,华谊兄弟选择押注短剧赛道,希望通过短剧来提振公司业绩。

就像王中磊23年年底信中指出,"要明白唯变不变,如果今天找不到创新突破的动力,那明天就可能要面对掉队淘汰的压力。"


华谊兄弟“跌落”

《八佰》之后,华谊兄弟重回聚光点,这是家矛盾的公司。 实际上,华谊从未离开过舆论焦点,在人们印象中,这是中国头牌电影公司,明星、名导、大片,觥筹交错。 极盛时,华谊市值超过800亿元。 中国最顶级女演员“四旦双冰”中,华谊囊括一半,《非诚勿扰》系列、《狄仁杰》系列、《风声》、《西游降魔篇》等大片屡创票房纪录,主出品电影票房超200亿元。 可见曾经之辉煌。 但这似乎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此前发布的半年报,其营收3.24亿元,同比下滑69.88%;净亏损2.31亿。 去年,华谊兄弟净亏损39.60亿。 曾经簇拥华谊的顶级明星们,早已自立门户,《八佰》之前,《小小的愿望》等片票房不如预期,甚至令外界开始怀疑华谊最擅长的制片水准。 财报显示,上半年,华谊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1.34亿元,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5.77亿元。 同期,华谊兄弟有息债务总额32.84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额25.84亿元。 可见现金流紧张程度。 《八佰》票房已接近28亿,但大爆的影片,很难根本改善主投方华谊业绩。 据华谊8月26日公告,截至8月25日,该片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5天,累计票房收入超过11.55亿元,来源于该影片营业收入区间约为2.05至2.45亿元。 由于专项资金等的减免,这意味着,华谊在该片的分账比在17.75%-21.21%之间,鉴于制片方与发行方一般43%的分账比例,意味着华谊在该片投资超半。 该片总投资并未公布,但业内传闻均在5亿元以上。 华谊在该片收益很难超过影片总投资额。 《八佰》更重要的影响是,提振市场对于华谊的信心,虽然目前来看,收效有限。 截至9月18日收盘,华谊报收5.52元,总市值153.90亿。 8月14日《八佰》点映,为华谊近期股价第一个高点6.37元,此后重回下滑区间,在8月21日,《八佰》上映日,直线拉升至近期最高点,6.80元,此后在波动中股价继续走向下滑空间。 今年4月初,华谊股价仅为3.25元。 资本看空原因是多重的。 黄金时代,华谊拥有高峰期的冯小刚,蓬勃生长的电影市场与资本环境,宽松政策与发行优势,但这一切,都随着大环境变化而改变。 “过去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存在了,该往哪走?目前没有一家电影公司真正找到路。 ”有影投上市公司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 他也不否认,整个行业,都面临类似问题。 压舱石谈到华谊的跌落,就离不开华谊如何崛起。 1994年,当王中军回国创业时,他的主要方向还是广告公司,电影只是未来投资路径之一,这位前侦察兵,或许也没有想过后来成为影业大亨、华谊董事长。 那时的冯小刚,也算不上辉煌。 在讲究门第的京城影视圈,他并不是科班出身,一开始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后来成为《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 两人第一次合作是在1999年,广告事业初成的王中军,投资了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电影《没完没了》。 当时,王中军还投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姜文的《鬼子来了》,及主旋律影片《我的1919》。 结果是,《荆轲刺秦王》票房不理想,《鬼子来了》未能上映,《没完没了》迎来丰收。 这给了王中军投资电影信心,开始牵手冯小刚。 值得注意的是,王中军也曾把热情投向过当时大热的姜文。 除了《鬼子来了》,他还在主投的《寻枪》、《天地英雄》及参投的《理发师》三部电影中,均选择姜文担任主演。 但姜文的“霸气”让王中军放手。 《理发师》拍摄过程中,姜文和导演陈逸飞产生严重对立,最终制片方选择“弃姜保陈”。 当王中军“流连”姜文时,冯小刚也另有尝试。 在2000年上映的其执导作品《我是你爸爸》,出品为北京电影制片厂。 两人最终选择互相锁定。 很大程度在于,商业电影导演出身的冯小刚,对制片与商业的理解与王中军高度认同。 冯小刚对于前期的华谊,具有“压舱石”作用。 电影人秋原在关于华谊的书籍《大片时代》中提到,华谊经营上完成了内循环,其投资拍摄的影视作品,优先选用旗下艺人出演,旗下歌手演唱主题曲;由华谊代理影片贴片和植入广告,由华谊负责国内外发行。 通过这种方式,华谊影视项目带动了其他关联业务发展。 所有业务核心来自电影项目,电影核心竞争力,来自冯小刚。 2003年,冯小刚执导的喜剧片《手机》获得年度票房冠军;2008年,其执导爱情喜剧《非诚勿扰》打破华语电影票房纪录。 冯小刚的一小步,带动了华谊商业生态一大步。 此外,华谊也迎来电影业风口。 据其2009年发布的招股书,中国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约9亿元增长到2008年逾43亿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 同时,以往国有企业垄断电影市场的格局在政策日益松动下已被打破,民营企业已经可以涉足电影产业的绝大多数领域。 市场呈现“供应短缺”局面。 2010年,国务院颁布《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催动产业发展。 2011-2018年,中国票房复合增长率为24.5%,观影人次复合增长率为24.5%。 这种盛况下,华谊建立起了自己的发行渠道,乃至影院体系,一家横跨全产业的巨头初成,大片不断。 当时的资本环境亦相对宽松,由是,在2015年,华谊站上超800亿元市值高位。 跌落时刻正当风光时,风险早已暗藏。 从外界看,华谊兄弟的转折点在2018年,这是其上市的第9年。 当年,华谊净亏损9.09亿元,拉开了持续亏损序幕。 其中,华谊资产减值损失达13.82亿元,商誉减值损失占据9.73亿元。 损失主要源于超高溢价收购浙江常升和东阳美拉等公司。 2013年9月,华谊兄弟以2.5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仅成立3个月的浙江常升,张国立为该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两年后,华谊兄弟又以7.56亿元现金收购了东阳浩瀚70%股权。 该公司主要股东包括杨颖、李晨、陈赫、冯绍峰等六位艺人。 2015年11月,华谊又宣布收购以冯小刚为主要股东的东阳美拉70%的股权,交易对价10.5亿元,该公司净资产为-0.55万元。 这一切背后,是华谊在利用资本绑定核心创作者。 但问题在于,风,逐渐停了。 甚至华谊最核心的内容支柱,冯小刚,也进入风险期。 过高溢价撞上新常态,华谊成本难平。 市场变化太快,冯小刚的起落大概是从《一九四二》起。 该片聚焦河南大旱,是冯小刚少见的严肃题材电影,最终拿下3.71亿元票房,亏本。 那是2012年。 次年上映的《私人订制》拿下7.14亿元票房,再次证明了冯小刚的商业号召力,但遭遇口碑崩塌。 以上变化,丝毫没有影响华谊2015年高价收购东阳美拉。 2019年,华谊计提商誉减值准备5.99亿元,其中,东阳美拉计提减值准备3.6亿元。 2018年,东阳美拉未完成业绩承诺。 关键一击是,在2018年5月开拍,由冯小刚执导,葛优、范冰冰、张国立主演的《手机2》引发举报,成为影视业税收风波导火索。 最终导致范冰冰被罚,冯小刚趋于低调。 标志性人物沉寂,对于华谊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此外,2019年,华谊主投主控电影全面缺席,全年营收21.86亿元,同比下滑43.81%。 这让外界,开始对华谊内容制作能力产生质疑。 除了发动引擎暂时短路,华谊的外部条件也不再。 2011年以后,全国单银幕票房出现下滑态势,竞争加剧导致影院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回收困难,综合不同公司财报,2019年单银幕票房收入为92.1万元,同比下滑9.3%,达到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 全产业都在传递出“过剩”信号。 政策也在收紧。 受《手机2》引发的举报,2018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有关工作的通知》,从2018年10月10日起至2019年7月底,部署开展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工作。 这在业内引发巨大回响。 作为漩涡中心的华谊,自然引起资本反射性逃避,况且,受宏观经济影响,融资难度本已大大增加,无异于雪上加霜。 据Wind统计,创投基金对于电影与娱乐产业投资,由2018年的641.44亿元骤降至2019年的148.37亿元,可见市场之冷淡。 除开内外部环境变化,华谊渠道优势也在减弱。 随着线上购票拓展,特别是疫情后线上成为唯一购票渠道,华谊发行优势渐被抵消。 拥有渠道优势的阿里影业们,不仅涉入发行,还在奋力步入制片环节。 今年七夕节,阿里影业主投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拿下票房冠军。 相对华谊,阿里在渠道、资金等关键资源上,都具有优势,甚至还是华谊的债主。 这种情况下,华谊必须寻找出路。 按照王中军多次对外说法,回归内容,集中全部资源贯彻“影视+实景”模式是方向。 华谊手里也不是没有牌。 《八佰》证明了其投资眼光与运作优势,王中军本人的跨界朋友圈,在电影业也并不常见。 4月28日,华谊公告增发募资22.9亿,发行对象包括腾讯、阿里、山东经达等。 目前该次增发尚未获批。 “王中军是个性情中人,也是他起来的原因,也是华谊跌落的诱发点。 但做内容眼光,没得说。 ”从电影公司高管到影投负责人,多位行业核心人士均如此表态。 但另一头,华谊做实景,看空者不少。 “华谊模式太轻了,导致无法对项目有足够控制权。 现金流短缺,也注定无法长期投入。 线下项目强调细水长流,这是华谊不具备的。 ”另有电影公司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事实上,原有的电影巨头已经开始分流。 博纳影业筹备上市,影院院线依旧是重要延展方向,光线则在投资动漫。 每家巨头,都经历着大环境变迁及互联网公司的侵蚀。 路往哪走,每个操盘手都必须做出选择

华谊兄弟半年亏损

众所周知,华谊兄弟属于一个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等业务为代表的影视娱乐板块,最近几年,阿里、腾讯、中国平安都入股华谊兄弟,成为华谊兄弟最强大的后盾。 但近日华谊兄弟的一份上半年财报显示,华谊兄弟半年亏损3.8亿,那么股民又开始关注股票方面了,华谊兄弟目前股价多少呢?华谊兄弟披露的今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7亿元,同比下降49.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为糟糕,净利润巨亏3.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6.75%。 其实,华谊兄弟半年亏损3.8亿的背后原因始终离不开这场税收稽查风暴,目前华谊兄弟公司仍未摆脱税收稽查风暴的困境,导致华谊兄弟今年经营业绩逐渐滑落,这样就造成偿债压力明显加大。 至于股价方面,2019年华谊兄弟上半年财报亏损消息一出,股民就开始担心华谊兄弟股票最新行情了,根据最新消息得知,华谊兄弟股票价格为4.48元+0.02(+0.45%),总市值高达125.21亿。

华谊“在劫难逃”,4年亏掉64亿,曾经不可一世的华谊兄弟为何无人相救?

主要原因是危机重重,已经难以解除了。根据消息可以看出,来公司4年累计亏损了64亿。所以公司需要变卖用来还债,这64亿的金钱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还得起的,别人想救也没有办法救啊。而且这个公司,如果自己不争气的情况之下,我觉得谁也拉不起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公司,拿什么来逆袭呢?

主要原因是危机重重,已经难以解除了

但是我感觉这个主要原因,因为危机比较重,估计也就难以解除了吧。比如曾经的影视龙头。华谊兄弟在连续亏损了接近4年之后,这个公司已经无力回天了。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继续再为公司加油,相信他们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糟糕的。毕竟4年的时间累计亏损了64亿,这是什么概念?这钱也还不起吧。

公司需要变卖财产用来还债,还不起吧

很多人都说这个公司已经无力回天了,因为他们连续4年都是亏损,没有一点点的进步,时间长了之后我觉得会越来越糟糕的。从这个市值估计800亿一直到下面的70也为了增发了好多接近90%吧。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吓人的,作为一个影响能力比较大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的开始走向一条下坡路。

如果自己不争气,别人谁也拉不起来

个人感觉这个公司如果不争气的话,我觉得谁也是拉不起来的,因为曾经不可一世的这个公司,现在已经开始变得没落了,爆款影视公司很难再实现。那么这个公司的危机重重,究竟该如何解决呢?我觉得只能说是变卖公司变现。个人感觉别人想要救他们也无法解决,因为这个公司是从内里出的问题,不是外在的一点外债身陷经营异常的风波,早就不复当年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7384.html
富豪的消失静悄悄 欠债30亿
大国外交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