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说出 造车全靠蒙 精明如雷军

雷军说,看完北京车展“很绝望”,车企同质化严重,这哪是做产品,就是靠蒙。

这一句话听上去觉得雷军在嘲讽汽车行业,开始指点汽车行业了。但是仔细一想,他说的是对的,车企现在造车就是全靠蒙。可是再进一步想一下,车企靠蒙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是错的。

因为整个汽车行业、或者说整个科技行业,其实都是靠“蒙对”的。

举个例子:如果按照当时的逻辑,理想汽车的增程混动就是“落后的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压根就不该成功”,但李想显然赌对了——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电池增程中大型SUV。所以他是不是蒙对的?增程和多挡DHT,二选一的结果,不就是蒙嘛。

再举个例子:汽车内饰的大屏方案有几种,福特电马和早期Model S的竖屏是一种、特斯拉Model 3的悬浮横屏是一种,还有中国车企的三连屏、两连屏……那么多方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市场选择的是特斯拉的悬浮中控屏。这其实也就是一种蒙。

所以,汽车行业确实是大家“蒙”出来的。雷军打造小米SU7,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小米SU7大量的设计,都是站在了竞争对手已经“蒙对”的结果上打造的。

当你站在了“蒙对”的结果上,才叫真正的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然后我们说回为什么造车本身就要靠“蒙”。

其实从汽车行业最开始发展以来,就是多条路线并行的,比如最早的汽车有蒸汽机、有内燃机、也有电动车,这些路线上到底谁能够跑出来,起跑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人知道。

早期不管是奔驰也好,还是福特、通用也好,往往都是多路线并行的,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内燃机是成功的道路。经过了最早的十几二十年的行业竞争,最后确定了内燃机路线,大家才开始统一到这条路线上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五六十年后的第一轮全球新能源浪潮。在1995年前后,全球汽车巨头通用、福特、丰田、奔驰、宝马这些品牌都开始思考到底下一阶段的动力方向。

通用在那时候选择了纯电动,打造了全球第一款量产的电动车EV1、后来还研发了雪佛兰Volt插混车型;而奔驰、宝马这些则选择了氢能源作为研究,丰田则是考虑到成本和效率选择了油电混动路线。

最终丰田在1997年推出第一代普锐斯,但是真正到了几年后推出第二代普锐斯,丰田THS技术路线才算正式跑出来,那时候丰田也算是靠“蒙”出来的THS混动路线。

到了这一轮中国新能源的崛起,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其实在2018年以前也尝试过了很多混动路线,跟着欧洲做P2架构也是一个主流。最后反而是本田为了应对丰田THS做了一套i-MMD,然后大家突然发现双电机混动系统很不错,然后中国车企就开始纷纷投入。

最终DHT技术路线在中国跑出来,所以中国车企也算是靠“蒙”出来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路线之争。基本上在早几年,高端车用三元锂电池,性能更好、能量密度更高,是一个共识。只有比亚迪一家强推磷酸铁锂,还专门做了“刀片电池”来解决能量密度的问题。

而这几年可以看到,磷酸铁锂已经成为了主流,不仅仅是中低端车在用,甚至二三十万的高端车也在用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的超充性能这些技术指标也都上去了。最终投入巨大研发成本的比亚迪,在磷酸铁锂路线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可以说,在汽车行业里面,由于一条技术路线的成熟、能够最终完成商业化认可,确实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在同一时间线上,往往会有很多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在相互竞争,并且这些技术往往没有高低之分(其实都是各有优势),所以究竟哪一条路线能跑出来其实并不存在完全的“逻辑”。

很可能仅仅因为一两个变量就改变了,比如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能跑出来,就是因为锂价当年的大幅上涨影响三元锂的成本,此外就是811三元锂的安全问题——所以到底最终技术是什么,就需要多线并行,也就是“蒙”。

不仅仅是技术路线,产品形态和市场需求往往也是很不确定的,对于用户几年后的需求定义也要靠“蒙”。

比如在2015年前后,长城汽车就蒙对了SUV在中国市场的兴起,长城汽车成为了“全球SUV专家”,一下就成为了中国车企销量第一的车企。但几年后,长城汽车却因为缺乏轿车产品,在销量上迟迟卡在百万级规模,而吉利、长安这些还在坚持做帝豪、逸动的中国品牌,后来迅速赶超。

原因就是,2017年之后更多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开始买车,他们需要的是性价比更高的代步车,而SUV比轿车贵,所以不会选择。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理想打造六座SUV就是成功“蒙”中了两年的消费趋势,却对50万元以上的MPV需求“蒙”错了,导致MEGA的失败;奇瑞对中国市场“蒙”错了,但是对海外市场“蒙”对了,推动了这一轮奇瑞的销量成功。

正因为对技术路线的不确定、对未来产品形态、对全球不同区域市场的需求不确定,都要靠“蒙”,所以大车企往往是“饱和式攻击”,做大量的技术储备、做大量看似同质化的车型投放到市场——比如既有六座SUV、又有大五座SUV、又有MPV、既有纯电、还有插混——说到底,只有投入够多,才可能有够高的“正确率”。

这也是为什么汽车行业发展了一百多年,品牌集中度却越来越高,豪华车企就那么几个,原因就是:

蒙错的都被淘汰了,而能够蒙对的企业再往后只会不断靠“饱和式攻击”,才能确保自己长期“蒙对”,确保自己能长久留在行业里面,并且站在头排。

设想一下,如果一家车企只有一款车、两款车,可能都做得很精品,然而一旦错了,那么这家车企很可能就不会存在了。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这么中庸、为什么小米汽车投入这么多的营销费用去传播,就是怕小米SU7不成功—— 一旦不成功,小米汽车就会错过最佳发展机会。

驾仕总结:

雷军这番话看起来像是对传统车企的“嘲讽”,但其实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实话。

汽车行业的“内卷”就是卷的同质化,这不是做产品,而是蒙产品。这就是事实。

然而事实的背后,不是传统车企“很傻”、“很蠢”,反而是传统车企的生存之道,他们知道只有自己“蒙”得越多、才越有可能成功。

雷军假如真的以为只要做好产品、蒙一次就能全对,那未免对于汽车行业发展的理解太过天真。聪明如雷总,心里应该明白他手里至少需要几张牌,才能打得足够有把握。

所以我们觉得雷军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心里其实敞亮得很。毕竟手机行业也从来不是单纯靠逻辑的,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蒙”。否则小米不过一款14,就出了标准版、Pro、Ultra,还得带个折叠屏。

这不也都是很多款机型、多生孩子好打架吗?


小米CEO雷军回应为什么造车,网友纷纷点赞

昨日,小米集团正式官宣小米智能 汽车 业务正式立项,并在当晚举行了发布会。 针对于此,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袒露了不少关于为何造车及未来的计划。 央视 财经 报道,雷军表示集团在决定是否进军造车行业这个问题上困扰了很久,在做出造车这一决定时,是已进行了将近75天的大量调研,调研显示支持小米造车或者提醒小米造车需谨慎的结果都有不少,最终经过集团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决定,还是决定行动,并由雷军自己亲自带队。 雷军称,因为自己在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电动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在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里,自己参投过近十家智能电动 汽车 领域的公司,因此自己对于这个行业是具有一定认知的。 雷军还提到,在小米正式宣布造车之后,并非这么快的就投入造车中,而是继续进行做市场调研,针对市场的需求再考虑造什么样的产品。 雷军看来,电动 汽车 的时间表在三年左右,所以对于未来小米 汽车 的产品命名之类的还得往后推一推,毕竟其认为造车更重要的是产品,至于取什么名还有更多时间进行。 同时,雷军表示,自己希望外界对于小米造车的热度能够降一下,因为市场对小米的热度越高自己的压力也越大,这也将影响小米 汽车 产品的可能性。 对于如何运作及投资计划,昨晚的小米 汽车 发布会上,雷军也表示为助力小米进军造成行业,未来将在10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雷军强调,小米决定用“全资形式”进军智能 汽车 ,成立智能电动 汽车 全资子公司,也就是所有的钱都由小米出。 同时,雷军承诺:“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所积累的战绩,押上全部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 因此,对于小米的入局众多网友表示支撑和力挺,这也是雷军多年积累下的口碑在众多网友看来,其是个特别喜欢干实事的人,都认为雷军是一个实干家。 毕竟随着 汽车 市场上越来越多通过“PPT造车”出现,最终却失败的案例,致使小米集团有着鲜明对比。 对于小米的入局,作为竞争对手及好友的小鹏 汽车 CEO何小鹏以及威马 汽车 创始人沈晖纷纷送上祝福。 不过,众所周知造车本是一个需要生根蒂固的行业, 汽车 百年 历史 ,靠的是技术的沉淀和核心的 科技 ,而且也是一个需要持续“烧钱”的行业。 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直言,“知道造车烧钱,但没想到这么烧钱。 ”所以资金对于新势力造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如何能够融到资也成为了发展新能源的首要前提。 对于这样的问题,小米似乎也做好了准备,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小米从2021年1月15日开始认真调研造车。 对于造车需要消耗的资金,雷军霸气表示:造车,我们亏得起。 雷军强调,小米已经不是10年前的小米,截止到2020年小米已经手握1080亿元现金流。 不管怎么说,小米能够决然入驻造车行业,必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做好全力冲刺5到10年的准备,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面对征程。 或许随着越来越多 科技 企业跨界造车的原因,也是智能化电动车的出行降低了造车的门槛,与传统 汽车 相比,未来的 汽车 更像一个电子产业。 至于小米是否触累,也只能交给时间。

雷军自称37岁已财务自由,为何又要办小米,还要造车?

雷军之所以既办小米又要造车,就是因为雷军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展现自己的个人才能,除此之外,也是为了让国内的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

在看到雷军说自己37岁就实现财富自由后,很多网友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财富自由,但雷军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不能够实现的梦想。

一、雷军之所以既办小米又要造车,就是雷军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每当提起雷军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表达对于雷军的尊重,因为雷军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编程大牛,正是由于雷军的天赋极高,使得雷军很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雷军才会既创造了小米这家公司,又要发展造车领域的事业。

二、雷军既办小米又要造车,是因为雷军想要展现自己的个人才能。

如果雷军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那么雷军完全可以选择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工作一辈子。但是雷军为了让自己的个人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雷军才会选择自己创造公司,正是由于在雷军的努力下,雷军才能够拥有小米这家伟大的公司。

三、雷军既办小米又要造车,是因为雷军想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

作为一位很优秀的科技人才,雷军也很清楚,如果不能够提升国内的科技水准,那么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雷军创造小米这家公司,就是为了通过这家公司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因为只有让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才能够让国家的水准迎来真正的提升。

由于雷军才刚踏入造车领域,所以雷军在造车领域并没有获得任何成就,不过我相信凭借雷军的能力,雷军肯定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惊喜。

雷军自曝37岁已财务自由,他是为何会想要造车的?

雷军之所以产生造车的念头,是因为想要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是为了革新新能源的企业发展格局,除此之外,也是为了给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全新的理念。

当雷军表达出想要造车的念头之后,很多网友并不看好雷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表现,因为隔行如隔山,如果雷军不能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出色,那么必然会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

一、雷军想要造车,是因为想要给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企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够固定不变,因为企业的发展模式长期固定不变,必然会给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带来极大的影响。而雷军产生造车的念头就是为了给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给企业员工带来更多的机遇,因为只要抓住造车机遇,企业当中的员工就有可能会成为实现财富自由。

二、雷军想要造车,是为了革新新能源领域的格局。

当雷军进入新能源领域发展之后,雷军必然会扮演着搅局者的角色,因为如果想要打破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的格局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不过雷军以往的出色表现肯定会让大家非常关注雷军接下来的发展,只要雷军能够革新新能源领域的格局,雷军就能够在造车领域之站稳脚跟。

三、雷军想要造车是为了给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全新的理念。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雷军看来,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发展并没有摆脱对于传统能源汽车的依赖。如果不想办法给新能源汽车带来全新的理念,那么新能源汽车未来必然会面临传统能源汽车的命运,所以我认为雷军的出现必然会给造车领域带来新的契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7763.html
吃完后 开心一刻 带女友吃饭 女友不耐烦了 我打开钱包翻找着
猫咪的正确驱虫方法 猫咪怎么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