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之美令人震撼 驻华使节

(原标题:驻华使节:大足石刻之美令人震撼)

海外网5月19日电 5月19日,参加“机遇中国·品牌重庆”驻华使节重庆行活动的驻华使节参观大足石刻,沉浸式感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等特点而闻名于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唐、宋时期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迁。1999年,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大足石刻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

在大足石刻球幕电影院,驻华使节一行体验了一场“穿越之旅”。该电影院利用实景拍摄、历史场景再现以及8K技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漫步于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驻华使节被精美的石刻造像深深吸引。阿根廷、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德国、塞尔维亚等多国驻华使节表示,大足石刻之美令人震撼,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值得钦佩,希望同中国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海外网 毛莉)

5月19日,参加“机遇中国·品牌重庆”驻华使节重庆行活动的驻华使节在大足体验鲤鱼灯舞。(海外网 谢明 摄)

5月19日,尼泊尔驻华大使比什努·施雷斯塔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留影。(海外网 谢明 摄)

5月19日,驻华使节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参观。(海外网 谢明 摄)

5月19日,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晔莲娜·尼科里奇在大足石刻与景区工作人员交流。(海外网 谢明 摄)

5月19日,驻华使节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参观。(海外网 谢明 摄)

5月19日,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葛若海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留影。(海外网 谢明 摄)


甘肃莫高窟旅游景点介绍 莫高窟景区在甘肃什么地方

莫高窟的资料简介!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现在,莫高窟成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

敦煌旅游必去景点

敦煌有哪些旅游景点?敦煌景点中,莫高窟闻名中外,它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 此外,敦煌还有神奇的沙漠奇景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丝路重关。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最早的贸易旅程,就来敦煌吧。 不妨看看敦煌旅游必去景点推荐。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旅游攻略 门票:200元(旺季5月1日—10月31日 100元(淡季11月1日—4月30日) 地址:敦煌市区城南25公里处 交通:去莫高窟可以从敦煌市沙洲市场前坐乡村公交前往,票价8元( 可以包车前往)特别提醒: 1、敦煌气候属于极地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3℃,7月份平均气温24.7℃,1月9.3℃,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此外敦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游人应早作防备 2、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建议使用冷光手电筒 3、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请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确定不把相机带入! 4、 建议早上去莫高窟,因为窟洞口朝东,太阳光直射进去去很神圣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旅游攻略 门票:120元(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0元(淡季11月1日—3月31日) 交通:从市区(反弹琵琶雕塑/沙洲南路)坐3路公交车,票价2元,到终点站。 也可打车到鸣沙山(约需20元)特别提醒: 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黄昏时分最佳。 山上风沙很大,最好作一点防范措施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 敦煌雅丹气势磅礴,造型精美且内容丰富多彩,是罕见的地质奇观。 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科学探索园地。 2001年1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攻略 门票:120元(含70元区间车费) 交通:自己包车或者选择去旅行社参加散客拼团,雅丹公交阳关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_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旅游攻略 门票:50元,并提供全程讲解服务 交通:敦煌市至阳关有柏油马路相通,包车前往,费用在100元左右。 因景区较大,可在景区门口花20元乘坐电瓶车进入景区 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 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旅游攻略 门票:40元 交通:建议包车前往 自驾:从敦煌市沿G215行驶34.1公里,右前方转弯,行驶58.4公里后,右前方转弯,行驶20米,过右侧的汉长城遗址约220米后,便可到达玉门关遗址。 租车:从敦煌到玉门关约90公里,由沙漠公路相连,小车基本可以通行。 目前没有公共交通直达,建议包车或是找当地旅行社。 包车费用在500元左右。

你去过敦煌的莫高窟吗?你觉得那里值不值得一去?

位于我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的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以属地,也是我国三大石窟和四大石窟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 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旅游的人数不胜数。 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的美是令人震撼且为之惊叹的。 个人认为这里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以下是对敦煌莫高窟的具体介绍。 01、地理位置莫高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坐落于我国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作为一个开发较为完全地旅游景点,莫高窟附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也有相关的观光车来回接送,非常方便。 从市区直接打车过去的话也不算太贵,追求经济旅行的话也可以选择搭乘公交车。 总得来说,交通还是十分便利的。 02、风景概况莫高窟是神秘的,藻井上的飞天,坡顶的千佛,温柔的菩萨雕像以及两边色彩瑰丽的壁画,都足以摄人心魄。 站在洞窟里,默默欣赏感受着它所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仿佛一瞬间自己便穿越回到了千年以前,令人叹为观止。 每一个洞窟都别具一格,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景色。 在迈进下一个洞窟之前,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到下一个洞窟里将带给你的惊喜与震撼。 03、游玩项目在莫高窟,除了欣赏这里瑰丽多彩的壁画,石窟本身的建筑风格特点,以及佛塔等都是非常值得驻足观赏的事物。 其中不乏古建筑中的杰作,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有九层楼、三层楼和藏经洞等,都是来到莫高窟不得不看的。 敦煌莫高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是全人类的瑰宝。 总得来说,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有生之年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看。

敦煌莫高窟的资料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 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 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 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 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莫高窟景点介绍

莫高窟景点介绍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敦煌莫高窟旅游景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特别提醒 目前莫高窟只能参观10个石窟和2个陈列中心;在公众假日期间,可多参观5个石窟。 莫高窟内禁止拍照;阴雨天洞窟不开放;参观时最好带手电筒(景区外也可租到)。 参观莫高窟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因为有参观人数的限制,而且早上光线较好。 最好读一本关于莫高窟的介绍,否则很难看明白石窟雕像和壁画的玄妙。 莫高窟旺季内宾160元,外宾180元(其中20元为讲解费) 莫高窟淡季内宾80元,外宾100元 莫高窟开放时间9:00~17:00 从敦煌去莫高窟可以打的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 另外在敦煌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 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 旺季前往的话,可以搭乘敦煌饭店附近的绿皮公交直达,票价2元。 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侍女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另有一通石碑,该碑高僧洪辨的告身碑,即记录洪辨一生事迹的纪念碑(至于洪辨之塑像原不在藏经洞内被发现,而是置放在别处,因研究人员在塑像内发现洪辨的法号及一小包骨灰,而将该塑像置藏经洞内)。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 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 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层,在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6万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学,另外还设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 最小者高不盈尺。 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 佛像居中民,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 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 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 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 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40多平方米。 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 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 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 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资,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敦煌莫高窟旅游景点介绍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莫高窟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_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故后世遂又称之为“千佛洞”。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才重新为人所注意。 石窟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_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敦煌莫高窟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 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壁画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雕塑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_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莫高窟景点介绍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既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它以数量浩繁,技艺卓越的壁画艺术向人们展示了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的社会历史图景。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 1961年,国务院公布敦煌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莫高窟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和敦煌文书四大部分,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位的立体艺术。 其内容极为丰富。 古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 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恒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

敦煌莫高窟简介100字内

中文名称:莫高窟;外文名称:Mogao Grottoes;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开放时间:8:00-18:00;门票价格:200元/人次;著名景点;藏经洞、九层楼。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 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关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的具体摩崖石刻!

摘要: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以其自然、野趣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其生态分布特点看,或在溶洞里,或在浪涛中,或在悬崖上,或在峭壁间。 正是这种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生态分布,使三峡石刻更加神奇诱人、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关键词:三峡地区;摩崖石刻;生态分布;审美风貌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不仅自然风光壮美雄奇、如诗如画,而且文化内涵深厚又丰饶。 长江三峡沿岸地区有着三游洞、黄陵庙、昭君故里、屈原故里、寇准秋风亭、石宝寨、张飞庙、神女庙、白帝城等30多处名胜古迹。 自先秦至清,就先后有460位诗人在此驻足,留下咏叹三峡的诗作2300余首。 尤其是在那鬼斧神工、人迹罕至的摩崖峭壁上,保存着大量的历代石刻,更为三峡凭添了雄奇和神韵。 本文试对三峡地区摩崖石刻的生态分布及其审美风貌作粗浅的探析。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以其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风格呈现于世人面前。 从其生态分布特点看,或在溶洞里,或在浪涛中,或在悬崖上,或在峭壁间。 正是这种以绮丽三峡自然风光为生成背景,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审美风格和独特的生态分布,使三峡摩崖石刻更加神奇诱人、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一、溶洞里的摩崖石刻———朦胧幽深,引人遐想,令人心荡神驰三峡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天然石洞、溶洞甚多,悬崖间有一溶洞也是常见的事。 以长江西陵峡峡口的三游洞为例,就其自然特点而言,三游洞本是三峡地区非常普通的溶洞之一,但由于历代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赋予了三游洞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闻名古今的奇洞。 据史料记载,古代名人在三游洞留下的摩崖石刻就达一百多件。 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元稹、白行简,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曾赋诗题词镌刻于石壁上,可惜因年久风化严重,有些极其宝贵的诗文石刻已经荡然无存。 至今,洞中尚存的宋代以来壁刻有40多件,其中,苏辙的“昔年有迁客,携手过嵌岩。 去我岁已百,游人忽复三”诗刻;欧阳修撰“景和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欧阳永叔和判官丁同行刻石”的题刻;清代文人陆维祺的“鬲凡”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 ]。 在古代,由于交通和住宿条件的极不发达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长江是入蜀出川的主要路径和黄金水道,不少旅人常常把长江两岸的溶洞作为旅途休息和夜宿的重要场所,加之溶洞幽深莫测,附近一般自然景色优美,又是观景探秘的好去处,因此,古溶洞多有人类活动的印迹,在溶洞里岩壁上留下石刻是不难理解的事。 而溶洞里的摩崖石刻,总是像谜一样神奇诱人,令人浮想联翩、神思飞扬。 一个普通的溶洞,因为大量的摩崖石刻而具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历代名人的足迹而变得古今闻名,这无疑是文化使然,这对古今旅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件快慰的事。 的确,“一个自然风景点如果缺乏文化内蕴而仅有单纯的自然审美,给人的感受或许是单调、短暂、浅表的,而富有文化蕴涵的自然审美带给人的感受总是丰富、持久、深刻的,总是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纯自然美的景点对人们来说,也许游览一、二次就足够了。 而富有文化底蕴的自然风景区人们往往久看不厌。 ”[ 2 ]这正是三峡地区摩崖石刻的深层价值所在。 二、峭壁间的摩崖石刻———宏伟壮观,绚烂多姿,令人惊心动魄三峡两岸,群峰突兀,绝壁千仞。 那峭壁,是三峡摩崖石刻最为常见的呈现地带。 而峭壁间的摩崖石刻,以重庆奉节白帝城下的瞿塘峡粉笔墙碑群为最。 其题刻数量繁多,规模宏大,自宋以降各朝都有记录。 书法兼有行、楷、隶、篆,刻艺精湛,这些题刻虽经风雨剥蚀,但由于刻入岩石肌里,形貌保存大多完好如初。 瞿塘峡粉笔墙碑群是指汇集在“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李白《长江二首》)的瞿塘峡(夔门)南岸白盐山下一陡峭岩壁(人称粉笔墙)上的石刻群。 墙上刻有自宋代至抗日战争时期的摩崖石刻、碑文10余块。 其中最大的字为民国人士孙元良的隶书“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和李端浩的篆书“巍哉夔峡”题词,每个字一米多长。 字数最多且字体最小的要数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的《宋中兴圣德颂》的壁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全文980余字,大字寸五见方,小字指头般大小,字体端庄,笔力雄健。 此处摩崖石刻中,尤以清朝张伯翔书写的“瞿塘”和刘心源的“夔门”最为醒目。 而冯玉祥将军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题词“踏出夔巫,打走倭寇”[ 3 ]143 ,记录了当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国民党政府感召的威力,也抒发了冯玉祥将军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具有特殊的历史蕴味。 而在瞿塘峡口的铁柱溪石壁上,刻有南宋贾似道为“铁柱锁瞿塘”颁布的告示,以摩崖石刻传为夔州金石第一。 另在川鄂交界的鳊鱼溪汇入长江之处,一块光滑的石壁上刻有“楚蜀鸿沟”四字,字迹苍劲古朴,是川、鄂分界的历史见证。 峭壁间的摩崖石刻,不仅古朴、典雅,而且气势宏伟、壮观,或颂人,或记事,或抒情,或定界,虽内容驳杂,但因其位于惊涛骇浪的长江两岸绝壁之上,在这样险要的地方进行凿刻,表现出古代工匠无比的勇气、坚强的毅力以及石刻技艺之精湛,不能不令人震撼和景仰。 像“踏出夔巫,打走倭寇”一类充满民族精神的石刻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给人以力量之美。 三、浪涛中的摩崖石刻———扑朔迷离,情趣盎然,激发豪迈之情浪涛中的摩崖石刻以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为代表。 龙脊石题刻是重庆云阳境内长江中别具情趣的石刻奇观。 龙脊石是位于云阳县城南长江之中形如巨龙的一段沙岩石梁。 长200多米,宽10多米,随夏秋丰水冬春枯水,石梁或露出龙脊戏于碧水或如龙潜江中,故称之为龙脊石。 旧俗,每逢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邑人游其上,以鸡子卜岁丰吉”。 文人学士游乐宴饮之余,或诗或文,年代日久,便在龙脊石上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题刻。 龙脊石上的题刻,阴刻、阳刻、单线双钩技法各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皆有,大都字迹清楚,完整无缺。 题刻中字多者数百言,少者仅一字;字大者径2米,小者仅2厘米。 比如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云阳县令单行举所书“水落石出”四字,字近人高,书法遒劲,意趣盎然。 后有行书诗跋“江峰览不尽,云树字年年,苍龙如可驾,我欲问青天”,字大如盘,豪迈飘逸。 又如,明崇祯戊辰(1628年)一武科举子题七言“天造江心一片石,往来何故多留题? 愿将洗净贯污胆,压酥好臣骨如泥。 ”[ 1 ]15其字里行间尽泻出诗作者的心中忧愤。 云阳龙脊石早已是古代人们用来观察和记载长江水位的水文观测站。 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记载有一首流传于云阳的古老民谣:“龙床如拭,济舟必吉;龙床仿佛,济舟必没。 ”(龙床即指龙脊石)这首古老歌谣,生动形象地说明龙脊石早已成为长江行船的天然航标。 经过长江水文考古工作者对龙脊石上的题刻进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53个枯水水文年份的历史资料[ 1 ]16。 这些资料对分析长江水文历史,综合开发利用长江资源有着极宝贵的价值。 白鹤梁石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座长约1600 米,宽约16 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石梁上布满了石刻文字和佛圣雕像以及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鱼图14尾,大小与水位高程不等,蔚为壮观,亦为水标辨识之重要课题。 由于年代久远,江水冲蚀,多已模糊不清,仅两条一米多长的线雕鲤鱼较为清晰,其中一条,以鱼眼作为最枯水位的标志,与现代的水位零点极为相当。 石梁上共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刻共164段,其中有水文价值的108段,记录了自唐广法二年(763年)以来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情况。 另有清康熙年间涪州牧肖星拱之题记云:“涪江石鱼镌于波底,现则岁丰??”从1953 年、1963 年、1973 年、1983 年四次石鱼露出水面,四年均获丰收的情况来看,“双鱼石出兆丰禾念”之说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白鹤梁石刻作为长江中著名水文古迹,石刻题记共有3万多字的水文记录,对长江水位变化、枯落程度考证以及探索长江上游枯水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古代水文资料和科学依据,由此而引起国内外科技界的关注、被誉为世界稀有的“最古老的水文站”。 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4 ] 。 白鹤梁石刻除石鱼之外,尚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清代神韵派盟主王士祯1672年游宦涪州,登白鹤梁题诗一首:“涪陵水落见双鱼,北望乡园万里余,三十六鳞空自好,乘潮不寄一封书。 ”作为名家手笔,随地刻成,还有送子观音,引吭高歌白鹤图等[ 1 ]17。 一块难露水面却最好保存的石粱,竟镌刻着自唐至清光绪乙亥冬季的长江水文史料,不能不说是今古奇迹。 专家观摩石鱼,研读题刻,列出了厚重的千年历史水文年表,白鹤粱被尊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博物馆,当之无愧,令人叹为观止。 白鹤梁集文化、科学、艺术之精粹,故有“水下碑林”之称。 1980 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峡工程修建后,白鹤梁石刻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修润的设计实施建造水下保护方案(就地采用金刚罩覆盖,罩内注水减压,被称为“无压容器”)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永久保存。 游客可在与白鹤梁题刻相对的长江防护大堤上通过通道进入白鹤梁,并在壳体内的参观通道里观看白鹤梁题刻[ 3 ]90。 长江是生命之源,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三峡人对她有着深深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然而,当三峡人乃至人类还没有认识和把握长江时,她却是那样神秘,那样桀骜不驯,在洪水泛滥时更是令人恐怖,令人望而生畏。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克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5 ]由于人类的长期物质生产劳动才使得自然界逐步与人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由对立、异己到密切、和谐,从否定人的生活实践到肯定人的生活实践,自然界才与人发生审美关系,自然界才对人显示出无比宝贵的价值。 以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为代表的三峡摩崖石刻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了千百年来长江洪水涨落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我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祖先为了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特别是河水泛滥规律所付出的艰辛汗水,反映了古代三峡人对长江洪水涨落规律以及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关注和认识的执着。 水文石刻的记载作为第一手资料,成为认识和把握长江洪水涨落规律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和最好佐证,以至今天都还有其特殊的价值。 正是由于三峡人通过水文石刻来认识和把握长江洪水涨落的规律,为使桀骜不逊的长江变成“人化”的长江奠定了科学基础。 像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这类生成于浪涛中的摩崖石刻,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充满盎然生机,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总是激荡着人的豪迈、奋发之情。 不仅是珍贵的科学考察资料和鲜见的石刻艺术奇观,更是启迪人们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的鲜活范例。 四、悬崖上的摩崖石刻———气势恢弘,呼唤人伦,启迪理性精神三峡两崖,山势陡峭,巍峨挺拔。 而在两岸高峻悬崖上的石刻,不仅引人注目,而且给人以神奇和崇高之感。 无论是长江西陵峡口的三游洞楚塞楼下古栈道边石壁上留下的老一辈革命家陈毅所书“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石刻,抑或是风箱峡绝壁上记录古人开凿三峡栈道之伟绩的清代镌刻“天梯津隶,开辟奇功”八个遒劲大字,还是秀丽的长江巫峡中,屹立于绝壁之上的“孔明碑”中所刻的“重岩叠嶂巫峡”、“名峰耸秀”、“巫山十二峰”等石刻都因其地势险要,更彰显其雄浑苍劲,格外醒目。 加之石刻内容有传播的特殊意义,且在地势险要的悬崖之上,使其弥散着一种神圣感和生命意义。 悬崖上最为壮观而感人的摩崖石刻,当数重庆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位于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 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 万余身,铭文10 万余字。 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称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 其中,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 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石窟密宗道场。 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 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 且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 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佛、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传统的儒教、道教、佛教思想意识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渗透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经济、包括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上述各方面的形成和发展。 向善、求美是人类的本性。 在古代,由于传媒手段的不发达和社会教化的需要,摩崖石刻作为一种可持续传播和教化的手段便倍受青睐。 大足石刻作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精神。 它以艺术的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精神物态化了,反映了当时三峡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支柱,生动再现了古代三峡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宇宙观。 毫无疑问,像大足石刻这样以摩崖石刻呈现的教化方式,不仅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而且超越了现实与虚幻,凡身临其境者,易被带到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可以想见,大足石刻对古代三峡和巴蜀人心灵荡涤和理性启迪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是人民的储存,历史的沉淀。 综观其生态分布和审美风貌,不能不为其风格之独特和价值之珍贵所叹服。 参考文献:[ 1 ]杨斌. 三峡石刻文化研究[M ].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3.[ 2 ]杨斌. 三峡石刻与三峡审美[ J ]. 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 3 ]胡绍华. 中国三峡文化教程[M ].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4:143.[ 4 ]白鹤入围中国世遗预备名单[N ]. 重庆晚报, 2006 - 12 - 17(1) .[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5.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有关一处世界遗产的资料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各地摩崖造像群的总称,到目前为止,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5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 大足石刻雕凿始于初唐,兴于晚唐,盛于两宋,续及明清,前后绵延1200余年。 造像题材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儒教,共50 000余躯,铭文10余万字。 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代表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早在1986年,国家文物局就将大足石刻列入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1993年又列入申报推荐名单,但由于当时条件尚未成熟而推迟申报。 1996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正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大足石刻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于1996年12月20日成立了“重庆市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 市申报委领导和成员实地考察了大足石刻环境整治和文物保护工作情况,先后召开了两次工作会。 市政府还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申报方案,落实申报资金。 为确保申报一次性成功,1997年6月17日,中共大足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大足县申报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组、环境整治组和申报文本编辑制作组,为大足石刻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了大量工作。 按照国家文物局对大足石刻文物区的保护要求,大足县拆迁了不利于石刻保护的机关、学校和单位18个,居民125户,拆迁总面积31 921平方米,新征、收回土地333亩;完成了圣迹池清淤12 850立方米,修建排水沟3 465米,清除拆迁废弃物28 000立方米,开挖各种土方8 343立方米,修建道路2 449米、堡坎3 769立方米、石栏杆515米、石梯2 840米;完成绿化面积104 600平方米,栽植乔灌木44 230多株,种植草坪4 800多平方米;完成了宝顶、北山文物区停车场建设、宝顶排污管网铺设,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线路改造等;修建了宝顶、北山环境监测站,宝顶游客接待中心,博物馆综合业务楼,石门山、石篆山管理用房等。 通过大规模整治,使大足石刻的保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为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文本》的编辑制作工作,文本编辑制作组的全体人员遵照“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的要求,199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本》五易其稿且经国家文物局专家三次审定,业已定稿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文本格式。 为此,文本编辑制作组又对《文本》进行重新编写。 3月,国家文物局在大足召开专家论证会,对《文本》提出修改意见。 4月,《文本》定稿。 6月5日,《大足石刻申报文本》(包括幻灯片、电视片、软盘)正式呈报国家文物局,经国务院批准推荐,报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通知,大足石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已注册,编号为912号。 1999年7月5日至11日,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主席团会议,世界遗产中心协调员亨利.克利尔根据到大足石刻现场考察的情况,向主席团会议作报告时指出:①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②佛、道、儒三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③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对大足石刻的保护和管理水平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申报文本能充分反映大足石刻的基本情况。 会议一致通过将大足石刻推荐给缔约国代表大会进行最后表决。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全委会于1999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市召开。 12月1日,全会一致同意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惟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给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异彩,对于进一步发展重庆文化、旅游产业,提高重庆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增进国际问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重庆对外开放,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8481.html
老师有多可怜!只因为打了10分钟羽毛球 还扣绩效 就被通报批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