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能科技董事长被立案留置 股价较高点已跌去八成!

派能 科技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其控股股东 中兴 新通讯有限公司(下称“中兴新”)通知,中兴新收到永清县监察委员会签发的公司董事长韦在胜先生被立案调查、留置的通知书。

对于韦在胜遭立案及留置的原因,派能科技未在公告中提及。不过派能科技方面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董事会、监事会运作正常,公司及子公司生产经营秩序正常,该事项不会对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韦在胜现年61岁,自2017年9月起担任中兴新通讯董事长。他同时担任派能科技董事长一职,任职时间自2019年10月至今。

派能科技的控股股东中兴新通讯成立于1993年。该公司官网披露,作为大型投资控股集团,其资产逾千亿,投资产业涵盖信息通信、智能制造、新能源 储能 、企业级服务、基金投资等领域。

截至去年底,中兴新通讯持有派能科技24.61%的股权,同时持有中兴通讯(000063.SZ)20.09%的股权。

2023年,中兴新通讯营收1298亿元,净利润19.9亿元。2023年底,其总资产2193亿元,负债总额1396亿元。

中兴新通讯拥有四家股东,其中第一大股东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下称中兴维)持股49%。中兴新通讯创始人侯为贵是中兴维的第一大股东,持股18%。

中兴新通讯去年发布的一份公开文件称,任何股东均无法控制其财务和经营决策,因此中兴新通讯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派能科技主营储能电池系统,主攻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于2020年登陆科创板,也被称为“储能第一股”。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派能科技营收净利同比分别下滑45.13%、59.49%,主要系受到宏观环境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补贴政策退坡,叠加海外下游企业去库存的影响,家用储能市场需求较上年增速阶段性放缓。去年,公司家储产品销售量下降,同时新增产线陆续建成,固定成本增加导致利润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公司股东户数超2.5万户。

截至5月17日收盘,派能科技的股价为75.36元/股。而在一年多前,2022年8月31日,该公司盘中股价最高触及509.51元/股,目前的股价较最高点已经跌去超过八成。


近几年股票涨跌历史.谢谢!!!

第一次暴跌:见中期顶

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1992年5月26日下跌120点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次暴跌:见中长期顶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起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1993年3月1日,沪综指大跌140点,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点收盘。

第三次暴跌:见中期顶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蹿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1995年5月23日,沪综指大跌147点,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点的最低点。

第四次暴跌:见中长期顶

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1997年5月22日,沪综指大跌120点,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次暴跌:见中期顶

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1999年7月1日,沪综指大跌128点,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次暴跌:2007年2月27日暴跌884%,次日大涨394%

第七次暴跌:2007年4月19日暴跌452%,次日大涨392%

第八次暴跌:2007年6月4日暴跌826%,次日涨263%

第九次暴跌:2009年7月29日暴跌5%,次日涨169%。

2022年股市跌最多的板块是那个

中国股市历年牛熊市情况(2009-01-17 15:31:20)■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9605——2年半后——1429) 1380%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1429——386)1992年11月17日 (半年时间) - 73%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386——三个月后——1558)303%

快速下跌之后,峰回路转,迎来了快速上涨,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这种行情让海外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1558——17个月后——325)-79%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325——一个半月时间——1052) 223%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1052——8个月后——577点)-45%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582——三天后——926)59%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中国股市政策市”的说法被充分验证。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926——8个月左右时间——512) -45%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512——17个月时间——1510) 194%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1510------101-----1025)-33%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1047-------104-------2245) 114%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2245-----199---------998) - 555%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 (998 -----118-------6214)513%

对于2001年至2005年大熊市中经济快速增长的股指的修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逐步提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预期,并且国有股减持即股权分置的原则确定,有种利空出尽变利好的感觉,沉寂了4年的A股市场也该有上涨的动能了。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点达到2005年9月20日的点之后盘整了二个多月后,几乎是一路上扬至点,演绎着疯狂的旋律,投资者也都争先恐后的纷纷入市,但是冲动之后必然会有“冲动的惩罚”。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今(6124 --------54------1664) -73%

A股截止到2007年10月16日达到了疯狂的极致,随之而来的就是暴跌,截止2008年9月12日,A股市场上证指数达到了2000点。由于A股市场前期涨幅巨大,积累了一定泡沫,有回调的需要,再加上市场再融资规模巨大,股权分置确定的大小非开始解禁,中国股市与国际的联动性逐步增强,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对于国内金融业和国内投资者的信心都已一定的冲击。

2012年期货跌的最厉害的股票有哪些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帅可聪 陈锋 北京报道

2022年12月30日,A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上证指数涨051%,报点;深证成指涨018%,报点;创业板指跌011%,报点。整个2022年,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513%,深证成指累计下跌2585%,创业板指累计下跌了2937%。

对比全球重要指数,在2022年(欧美市场数据截至12月29日),仅巴西IBOVESPA指数、印度SENSEX30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小幅上涨,上证指数表现位列第9,俄罗斯RTS指数以超过40%的跌幅垫底,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跌逾30%位列倒数第二。

展望2023年,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国内防疫政策逐步优化,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出逐季抬升的走势,经济复苏也将成为A股市场走强的重要支撑。

A股表现仍好于美股

在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美联储加息、疫情等多重压力之下,全球股市在2022年经历了不小的挫折。A股市场整体跌幅不小,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位列后排。不过,对比而言A股表现仍好于美股。

先从亚太其他主要股市来看,在2022年,韩国综合指数累计大跌2489%,为2008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日本日经225指数全年累计下跌937%;印度SENSEX30指数累计上涨469%,澳洲标普200指数累计下跌574%,香港恒生指数全年下跌1546%。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股市已连续三年下挫,恒生指数2020、2021年分别下跌了34%、14%。在2022年,恒生指数一度跌至点下方,创十余年新低,不过随后大幅反弹了逾30%。

美洲地区主要股市方面,美股三大指数均大幅下跌,道指全年累计跌858%,纳指累计跌3303%,标普500指数累计跌1924%。阿根廷MERV指数全年暴涨逾130%,巴西IBOVESPA指数全年上涨469%,墨西哥MXX指数全年下跌705%。

欧股主要指数2022年亦多数下跌,仅英国富时100指数小幅上涨不到2%,法国CAC40指数累计跌81%,德国DAX30指数累计跌1141%,西班牙IBEX35指数累计跌约5%,意大利富时MIB指数累计跌12%。此外,俄罗斯RTS指数2022年累计跌4129%。

201只股票跌幅超50%

具体到A股市场而言,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A股共有428只个股登陆A股,数量同比下降逾18%。这428只新股合计首发募集资金约为5800亿元,中国移动以亿元的首发募资额位列第一。

截至12月30日收盘,A股共有5067股票,总市值约8775万亿元,较上年末的9910万亿元缩水了大约11%。

从A股行业板块表现来看,31个申万一级行业2022年多数下跌,仅煤炭、综合两个行业上涨,分别上涨1095%、1057%;跌幅居前的五大行业分别为电子、建筑材料、传媒、计算机、电力设备,全年分别下跌3654%、2613%、2607%、2547%、2543%。

从个股表现来看,剔除2022年上市新股,A股2022年有多达3532只股票下跌,2只股票平盘,1105只股票上涨,下跌个股占比达76%。

其中,有158只股票年涨幅超过50%,49只股票年涨幅超100%,11只股票年涨幅超200%。年涨幅前三的是绿康生化、西安饮食、宝明科技,分别上涨约381%、329%、314%。

此外,有多达201只股票年跌幅超过50%,34只股票年跌幅超过60%,跌幅位列前三的是ST泽达、ST紫晶、ST明诚,年跌幅分别达894%、89%、73%。

2023年A股何去何从

无论如何,2022年都已成为历史,新的一年A股又将何去何从?哪些板块可能成为新的市场追逐对象?

12月30日,天使投资人郭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受俄乌冲突、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反复等综合因素影响,2022年A股走势呈现震荡下跌趋势为主,众多板块和个股的估值出现大幅缩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国家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经济增速有望持续稳定回升,预计在2023年A股走势,上半年以震动上升行情为主,下半年或将迎来持续上涨行情。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贾亦真认为,2022年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交织,A股整体走势偏弱。展望2023年,经济有望触底回升,复苏的强度将决定股市的表现。未来配置方向选择可以沿着几条思路:参考之前重要会议提出的“国家安全战略”,包括自主可控的半导体国产化、军工大飞机、数据安全等;2022年业绩低基数,2023年有望迎来困境反转的行业,如火电、航空、场景类消费;全球通胀的黏性在明年可能得到共识,相关行业将受益,如有色金属、能源等。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随着国内防疫政策逐步优化,消费和生产活动将会逐步回暖,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出逐季抬升的走势,全年GDP有望重回5%以上,经济面的复苏将是资本市场走强的重要支撑;预期A股和港股2023年将出现结构性牛市行情,赚钱效应提升,大盘趋势反转震荡上行。

杨德龙同时认为,2023年A股和港股有望跑赢美股、欧股,因为欧美经济都面临陷入衰退的风险,特别是经过了2022年暴力加息之后,美国的基准利率已经提到了45%左右,欧洲面临着欧债危机之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欧洲经济增速也比较低迷,所以欧美股市在2023年可能还是以调整为主。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2021跌得最惨的股票有哪些

2012年期货跌幅最大的股票包括:两面针(-7263%)、同济科技(-6281%)、中欣氟材(-6054%)、恒宝股份(-5977%)、上海莱士(-5973%)、TOM股份(-5741%)、汇中股份(-5731%)、德奥通航(-5444%)、金陵药业(-5362%)和伊力特(-5350%)。随着政策面的变化,2012年期货市场持续低迷,市场上有不少被冷藏的股票,回落空间也比较大,让投资者和股民们丧失了信心,导致跌幅比较大。

历史上中国股票数次大跌的数据图?

跌幅最大的是“退市金钰”,2021年下跌了80%,其次是“天下退”,2021年下跌了63%,这份跌幅榜单上有两个要退市的股票,有两只被“ST”(退市风险警示)。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

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股票一旦发售,持有者不能把股票退回给公司,只能通过证券市场上出售而收回本金。股票发行公司不仅可以回购甚至全部回购已发行的股票,从股票交易所退出,而且可以重新回到非上市企业。

购买股票是一种风险投资。股票作为一种资本证券,是一种灵活有效的集资工具和有价证券,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通过自由买卖、自由转让进行流通。

普通股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公司决策参与权。普通股股东有权参与,并有建议权、表决权和选举权,也可以委托他人代表其行使其股东权利。

利润分配权。普通股股东有权从公司利润分配中得到股息。普通股的股息是不固定的,由公司赢利状况及其分配政策决定。普通股股东必须在优先股股东取得固定股息之后才有权享受股息分配权。

优先认股权。如果公司需要扩张而增发普通股股票时,现有普通股股东有权按其持股比例,以低于市价的某一特定价格优先购买一定数量的新发行股票,从而保持其对企业所有权的原有比例。

剩余资产分配权。公司破产或清算时,若公司资产在偿还欠债后还有剩余,其剩余部分按先优先股股东、后普通股股东的顺序进行分配。

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上海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点,收盘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涨幅%。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8·10风波。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上证指数从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上市;严控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点,涨幅达%。

关键词:扩容、三大政策。

第三次大跌:1994年9月至1996年1月,上证指数从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1995年1月3日实行T+1交易制度;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5月17日国债期货市场关闭,5月18日股市井喷,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1996年1月22日,上证指数最低至点,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上证指数从点涨至点,涨幅%。

关键词:5·18井喷、央行降息。

第四次大跌: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上证指数从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

1997年5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上调至5‟,当天形成大牛市顶峰,此后股指下跌500点,跌幅达到30%。

1997年5月22日,严禁三类企业(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入市,股市开始进入长达两年的调整。

1999年5月19日,受美国股市网络股盛行影响,机构以《人民日报》社论为背景,展开了大幅单边逼空行情,上证指数从18日的点涨至6月30日点,涨幅6570%,科技股初步实现井喷行情。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市场禁入、人民日报社论。

第五次大跌: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上证指数从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

1999年5月24日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正式启动,湘财证券增资到10亿。

1999年9月9日,证监会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股票投资;12月29日上证股指探底1341点,次年反弹行情再度启动,2000年2月深市诞生亿安科技等百元股神话。

关键词:扩容、产业资本入市。

第六次大跌: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上证指数从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指数从14日最高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点,跌幅3993%。

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 2003年4月,“非典”流行。

2004年1月,南方证券因违规经营,成为2004年首个被接管的券商,其后有6家问题券商先后被托管,证券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

2005年4月29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6月6日,沪指见底点。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人民币升值拉开序幕。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退市制度、非典、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

第七次大跌: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9月18日,上证指数从点跌至今点,历时11个月,最大跌幅7057%。

2007年10月9日,国庆节长假过后第二天,中国神华上市,其董事长声称6930元的收盘价市场定位偏低,导致“601板块”全线飙升,中国神华连续三天涨停,市场演绎“中国神话”,“蓝筹泡沫”大肆膨胀,上证指数10月16日见顶点。

2007年10月26日中国石油网上发行,冻结资金33万亿元,募集资金达668亿元,创历史单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的最高纪录,红筹股集中回归拉开序幕;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登陆上交所,当天上证指数跌248%,市场面临估值危机。

2007年11月28日,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

2007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首次将我国持续十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从紧”,并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股市拉开调整序幕。

2008年1月,新春来临之际,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雪灾。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巨额增发再融资计划,当天上证指数大跌514%,次日暴跌722%,跌破5000点整数关。

2008年2月21日,浦发银行发布公告证实巨额增发再融资传闻,上证指数连续下跌五天逼近4000点整数关。

2008年3月5日,中国平安再融资1200亿元现场表决通过,上证指数持续走低。

2008年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范“大小非”限售解禁股减持,市场恐慌加剧,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整数关。

2008年4月24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调整为1‟,沪深股市当天爆发“4·24井喷行情”,两地股指分别大涨9%以上,出现千股涨停美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人,受伤人,失踪人,直接经济损失惨重。

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期间,有公募基金砸盘出货导致上证指数5月20日暴跌448%,虽然受到了证监会的点名批评,但无形中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和大小非减持步伐。

2008年6月5日,证监会发审委审议通过了中国建筑120亿股IPO申请,上证指数再次跌破3000点,走出历史上罕见的“十连阴”。

2008年8月8日,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受中国南车等新股扩容影响,上证指数当天大跌447%,次日暴跌521%,跌破政策维稳构筑的七月箱体。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等7家上市银行受牵连,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最低见点。

2008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宣布股票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仍然为1‟;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将增持工行、中行、建行股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支持央企回购上市公司股票。受此三大实质性救市利好刺激,次日沪深两地市场A股、B股、权证、基金全线涨停,开盘后一小时两地股指处于准涨停状态;周一两地再度放量大涨,一轮中级反弹行情呼之欲出„„

关键词:蓝筹泡沫、次贷危机、货币政策、扩容、大小非、金融危机、三大利好。

13万股东无眠!年内股价跌8成后,“考公第一股”信披违规被立案

12月16日晚间,中公教育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公教育”)在深交所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告知书的公告。 公告称,中公教育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证监立案字 号),因涉嫌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据有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中公教育将积极配合相关调查,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披义务。 AI 财经 社获悉,2021年11月10日,中公教育股价一度跌至年内新低的8.9元/股,总市值不到550亿元。 中公教育股价从年初创造 历史 新高的43元/股一路走跌,年内跌幅近80%。 截至三季度末,中公教育实现营业收入14.4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8.79%,培训人次60.52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下降60.88%,各个序列的收入及培训人次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财报还显示,中公教育股东户数为13.2万户。 公开资料显示,中公教育主营招录考试培训、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提升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服务于大学生、大学毕业生等年轻就业人群,目前已建立覆盖319个地级市的701个学习中心网点,被称为“考公第一股”。 (文 |AI 财经 社 尤未悔)

华谊兄弟从当初的龙头公司,到如今的债台高筑,究竟经历了什么?

截至2018年年底,华谊兄弟的总资产为185.4亿元,与初期相比下降了8%,净资产为87.03亿元,比初期下降了9.92%。 对比华谊兄弟巅峰时期的市值,目前已出现了断崖式的额下跌。 这是华谊兄弟子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巨额亏损。 盈利能力下滑和信誉减值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华谊兄弟在1月23日跟阿里签署协议,向阿里借款7亿元,还款期限5年,每年支付利息。 上市公司借款度日,可想而知华谊现在的资金问题有多紧张。 要说华谊兄弟的兴起,就离不开冯小刚这个人。 1994年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两人合伙成立了华谊兄弟。 1997年因为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成功打入电影行业,混得风生水起。 随后华谊兄弟开展了电影电视、艺人经纪、音乐、 娱乐 等领域的业务。 九年后成立了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开始了华谊最巅峰的时代。 2006年到2008年之间,国产电影票房排行前十的收入中,华谊占了15.57%,仅次于中影集团。 2009年华谊兄弟在深交所上市,股票开盘即大涨。 截至收盘当天,华谊兄弟的股价为70.81元,上涨了147.8%。 然而风光背后总是暗藏着危机。 随着华谊兄弟股票的上涨,就有专家指出华谊兄弟提前透支了三年的股价。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初的风光也抵不过现实,华谊兄弟早就不是那个市值超800亿的影视巨头了。 其实华谊的危机早就有了端倪。 最早出现问题的就是明星业务这一块。 曾经的华谊兄弟拥有这影视圈的半壁江山,明星艺人包括黄晓明、李冰冰、周迅、邓超等76位明星,在 娱乐 圈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然而好景不长。 先是著名经纪人王军花合约期满带着一批艺人离开了华谊,包括陈道明、夏雨、梁家辉等人。 接着在2010年左右,章子怡、李冰冰、周迅等人又纷纷离开华谊自立门户。 当家明星的接连离去,给华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毕竟艺人经纪和相关的业务收入占到了华谊兄弟总收入的31.1%。 将近三分之一的占比,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提到华谊的关键人物就不得不提到冯小刚。 王中磊说过:“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 ”影视方面也是华谊兄弟最重要的一部分的收入。 2012年,冯小刚的电影《1942》电影票房不理想,华谊兄弟的市值两天内就蒸发了13个亿。 随后发行的多部电影都没有出现亮眼的票房成绩。 电影投资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拍好了赚得盆满钵满;拍不好就血本无归。 随着电影票房的不理想和众多明星的离开,华谊兄弟开始打算改变过度依赖电影票房的局面。 2013年,华谊兄弟开始推出了自己新的战略计划:去电影单一化。 开始发展互联网、实景 娱乐 等业务。 实景业务的代表就是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但是文旅项目并不好做,而且占用巨资,短期内都不会有显著的收益。 华谊兄弟的去电影化并不成功,电影方面的发展也陷入困境。 2014年华谊的电影发行份额仅有2%,十部电影中最高的一部电影票房只有2.3亿。 2015年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好转,仅有一部《寻龙诀》表现较好。 同年年底,华谊兄弟开始回归电影行业。 想要重新开始电影,首先要有演员有导演。 鉴于华谊之前的当家明星都离开了,华谊开始着手解决演员的问题。 首先华谊兄弟以7.5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浙江东阳浩瀚 娱乐 有限公司。 华谊花了百倍溢价收购这家公司,主要是因为这家公司有多位明星股东,包括李晨、杨颖、冯绍峰、杜淳等。 重新发展电影之后,华谊兄弟在电影方面有了一些起色。 《芳华》、《前任3》等电影给华谊带来了几十亿的票房收入。 2017年华谊的全年营收达38.7亿元,同比上涨了10.49%。 除了影视、艺人方面,华谊兄弟的股价情况也不容乐观。 去年6月开始,华谊兄弟的股价就出现了低迷状态,市值跌了110亿元左右。 此前多方面发展不利,2019年华谊兄弟将着手进行资产处置。 逐渐剥离发展不良的板块,回笼资金,重新回到影视制作方面,提高作品的内容。 这个问题,给你看张图吧。 10年,华谊的负债从1.62亿增加到100亿,增加了60多倍!10年,华谊的净利润从5800多万增长到12.18亿,增长了仅20倍,但在近几年开始出现严重下滑, 特别是伴随着负债的进一步降低,净利润竟然就出现了亏损 。 所以, 基本可以得出,前10年的高利润增长是通过高负债、高财务杠杆换来的 。 在宏观经济全面去杠杆的环境下,只要一动杠杆,利润必然出现崩跌。 这一点也可以从华谊连年高企的财务费用得到佐证。 10年,华谊财务费用从300多万,增长到了3个多亿,增长了100倍。 在这么高的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华谊仍然没有保持一个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反而呈现的是连年下滑的净资产收益率。 也就是说,华谊这些年,当财务杠杆越加越大的时候,它的赚钱能力反而下降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称它是一家好公司吗?还是行业的龙头吗?以上是华谊在财务上,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另一方面,会看华谊的 历史 ,也就只有那么几部经典作品,《士兵突击》、《集结号》、《天下无贼》,后来的作品还有几部能达到这几部高度的?影视业开始刚开放时一窝蜂虚假繁荣景象。 现在影视开始回落了。 就算你是神仙也无法挽回这种局面。 政府稳定压倒一切。 自然影响到影视业的投资生存环境。 国产片每年几百部都是亏损的。 投资 娱乐 公司又有多少钱亏呢? 当下是中国影视业的寒冬,据说曾经几百个项目同时拍摄的横店,现在不到十个项目还在拍摄,好似“死”城一般。 曾经有2万多个影视传媒公司,这一年多来,倒闭了三分之一,而且还在继续不断地倒闭之中。 上市的30来家影视传媒公司之中,除了欢瑞世纪,大多在亏损之中,华谊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的老大,目前情况的确很不乐观,特别《八佰》的撤档,真可谓雪上加霜。 3月28日,华谊兄弟()发布的2016年财报显示,营收35亿,同比下降9.55%;净利润8.08亿,同比下降17.21%。 上市八年以来,华谊兄弟首次出现业绩下降。 是偶然的“马失前蹄”,还是积弊终于“显山露水”? 失去“王座” 想要知道谁是电影领域的王者非常简单,只要看当下票房、口碑最旺的几部影片是谁家出品的即可,比如拍出《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的华谊兄弟。 从2014年开始,华谊兄弟逐渐失去王者地位,集中表现为两点:寄予厚望的大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能“一炮打响”,比如《摇滚藏獒》、《我不是潘金莲》;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时常显得无足轻重,比如《寻龙诀》、《魔兽》。 2013年 回过头来看,2013年竟然是华谊电影事业的巅峰。 《2013年度报告》提到的影片有《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大明猩》、《忠烈杨家将》、《海啸奇迹》、《控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私人订制》等8部。 除《海啸奇迹》之外,7部影片总票房为31.2亿(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 2013年,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的总票房分别为31.2亿和23.2亿元,华谊兄弟领先34.5%。 2014年 2014年,华谊兄弟的电影事业出现断崖式下跌。 《2014年度报告》提到《私人订制》、《前任攻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人间小团圆》、《白日焰火》、《整容日记》、《有一天》、《一个人的武林》、《撒娇女人最好命》、《微爱之渐入佳境》等7部“主要影片”。 此外,华谊兄弟还参与了《整容日记》和《死亡派对》的发行。 2013年7部片子31.2亿票房,2014年10部片子还不到9.9亿。 其中,一手包办出品及发行的《有一天》上映15天仅获199.6万票房。 2014年,光线传媒投资发行的12部影片总票房达31.4亿,相当于华谊兄弟的三倍。 其中《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匆匆那年》分别为6.97亿、6.65亿和5.89亿,而华谊兄弟全年只拿出一部票房超过2亿的片子。 没想到光线传媒会超越华谊兄弟,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2015年 2014年,华谊丢掉票房冠军而且输得很难看,或许是“大意失荆州”吧。 2015年初,王中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翻篇儿,赶紧翻篇儿!2015年对我来说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年。 ” 在《2015年度报告》中,华谊兄弟提到的影片有13部之多:《微爱之渐入佳境》、《功夫3D》、《奔跑吧兄弟》、《天降雄师》、《失孤》、《少年班》、《栀子花开》、《命中注定》、《三城记》、《前任2备胎反击战》《坏蛋必须死》、《寻龙诀》、《老炮儿》。 13部影片的总票房约为43亿,算是打了个“翻身仗”。 在王中磊期待的2015年,华谊兄弟打的是带引号的“翻身仗”? 首先,《寻龙诀》、《奔跑吧!兄弟》均由万达影视主导,华谊跻身“联合出品”、“联合发行”之列(当时华谊与万达尚未交恶),两部影片对华谊2015年的票房贡献达18.47亿。 《微爱之渐入佳境》的8900万票房是2014年的“长尾”。 剔除这三部影片,2015年华谊兄弟总票房仅为23.2亿。 其次,光线传媒2015年票房达56亿。 虽然光线也有“水分”,但“掺水VS掺水”、43亿对56亿,华谊未能夺回电影票房冠军。 最后,华谊兄弟占主导地位且票房较佳的只有《前任2》和《老炮儿》,两部影片票房分别为2.52亿和9.03亿。 而光线传媒一部《港囧》的票房就超过16亿。 2016年 2016年,华谊的几部“重头戏”——《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取得较好的口碑,票房却不及预期。 《我不是潘金莲》未突破5亿、《罗曼蒂克消亡史》仅为1.23亿(跨年放映)。 《2016年度报告》提到的影片有:《寻龙诀》、《老炮儿》、《纽约纽约》、《灵偶契约》、《奔爱》、《魔兽》、《摇滚藏獒》、《陆垚知马俐》、《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等10部,总票房31亿。 在一些媒体上,华谊兄弟号称“全球总票房65亿”。 #比光线传媒多1个亿# 华谊兄弟没敢在财报里提这个65亿,因31亿国内票房中,《魔兽》已经占了47.5%,而34亿海外票房基本全是《魔兽》。 剔除这部由环球影业、传奇影业、暴雪 娱乐 们主导的美国大片,华谊兄弟的全球票房还不到17亿。 “蹭大片”的粉饰能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事不过三,华谊已经失去曾经的江湖地位而且看不到翻盘的迹象。 财务数据折射出“去电影化” 2014年之前,华谊兄弟的自身定位是“影视 娱乐 ”公司,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和影院都是一级主营业务,财报会披露每项业务的收入、成本。 2014年之后,华谊兄弟不想只做影视,要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改变公司内外对华谊的认知。 于是影视 娱乐 、互联网 娱乐 、品牌授权成为并驾齐驱的“三大主业”。 电影及衍生、电视剧及衍生、艺人经纪、电影院成为“影视 娱乐 ”的子项,不再单独披露营收和成本。 2011年到2013年:电影板块举足轻重 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是华谊兄弟的“三驾马车”(后来被统统归入“影视 娱乐 ”板块)。 电影业务不仅带来丰厚收入还为华谊赢得巨大声誉,成为支撑上市公司数百亿市值的核心因素。 艺人经纪业务收益不高,且逐年下降。 其实,华谊涉足此项业务不为赚钱,而是想在艺人培养、管理上插一手,多少借鉴了香港TVB(邵逸夫开培训班、办选美、搞艺人经纪)。 尽管艺人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帮助、指导,但“家长制”艺人管理模式不一定适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诉求——华谊的经纪公司能帮助艺人与华谊博弈? 2013年,电影板块营收突破10亿,同比增幅达76.4%。 电视剧与电影业务相得益彰。 2013年,电视剧板块营收突破5亿,同比增幅36.1%。 在电影业务达到“巅峰”的这一年,华谊兄弟市值于9月创下368亿新高,距创业板第一仅一步之遥。 按照后来的划分,2011年、2012年、2013年“影视 娱乐 ”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91.4%、97.5%、97.6%。 电影产业链很长,电影公司可选择参与一个或多个环节,如出品、制作、发行。 出品还是联合出品、发行还是联合发行,显示参与者充当的是主角还是配角。 角色不同,经济效益自然大不相同。 因此,给华谊带来声望和营收的电影业务,在利润方面却有些起伏不定: 2011年,电影业务毛利润仅为6800万,而电视剧业务毛利高达2.37亿; 2012年,电影、电视剧毛利润分别为2.16亿、2.13亿,几乎相等; 2013年,电影业务异军突起,实现毛利润5.94亿。 2012年,华谊兄弟“电影及衍生”业务毛利润率为35.3%,2013年为54.9%。 一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毛利润率升降一二个百分点都是大事儿,电影公司却一下子波动了20个百分点! 感到影视业务“靠天吃饭”或许是华谊多元化的缘由之一,殊不知其它行业也要靠天吃饭,比如网络 游戏 。 2014年到2016年:影视板块权重下降 重新划分后,“影视 娱乐 ”板块的佳作少、票房不理想,与行业影响力下降对应的是营收增长缓慢。 早在2013年,电影、电视剧、经纪、影院四项业务营收合计已达19.67亿。 从2013年到2016年,华谊兄弟影视业务营收增长了30.6%,年复合增长率仅9.3%。 “互联网 娱乐 ”曾被寄予厚望,这个板块主要包括以“华谊创星”为平台的多屏互动业务和“广州银汉 科技 ”的手游业务。 2014年,华谊兄弟“互联网 娱乐 ”一飞冲天,取得7.78亿营收,同比增长3222%。 表现最抢眼的是银汉 科技 ,5月份开始并表,半年报显示收入近7500万元。 2014年11月,华谊兄弟完成36亿元的定向增发,认购者包括阿里(8.08%)、腾讯(8.08%)及中国平安(2%)。 虽然电影业务被光线传媒抢了风头,却同时获得“AT”认可,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15年,互联网 娱乐 板块营收进一步增至8.61亿,同比增幅收窄至32.57%。 2016年,营收只有6.76亿,同比下降21.47%。 #不知AT投资华谊是看上了电影还是 游戏 ?# “品牌授权”本质上是影视产品的“长尾”收入,“影视 娱乐 ”板块黯淡,品牌授权业务的想象空间有限。 2016年报显示,“影视 娱乐 板块”收入25.69亿,同比下降9.3%。 2014年、2015年、2016年,“影视 娱乐 ”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50.3%、73.1%、74.0%。 概括地说,多元化努力取得的进展就是将影视 娱乐 营收占比从95%以上降至75%以下。 三大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也出现下滑。 2016年“影视 娱乐 ”板块毛利润为10亿元,毛利润率39%。 而合并前的2013年,电影及衍生、电视剧及衍生、艺人经纪、电影院等四项业务毛利润共计10.7亿,毛利润率为54.8%。 除了拍电影,在其它领域都是“跑龙套” 1)20次减持掌趣 科技 2010年6月,华谊兄弟以1.485亿元代价获得掌趣 科技 2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13年5月13日,华谊兄弟所持掌趣 科技 15.73%股权解禁。 当天华谊兄弟就减持套现9280万,隔日又套现1.925亿。 #完全不顾吃相# 截至2016年末,华谊兄弟累计持减掌趣 科技 20次,合共套现23.77亿元。 其中2016年套现12.76亿,确认“投资收益”7.45亿,相当于2016财年净利润的92.2%! 20轮减持过后,华谊兄弟仅持有掌趣 科技 1.4%股权。 按掌趣 科技 目前股价,华谊兄弟所持股票市值约为3.4亿,最多还能吃一年老本儿。 除了每年卖些掌趣 科技 换钱,华谊兄弟还于2014年8月出清耀莱影城股权(对价4.64亿)。 发展了N多年,华谊旗下影院才不过19家。 饱尝渠道之苦后,华谊兄弟开始加大终端布局力度,计划5年内跻身院线前列并一口气成立“华谊”、“华影“两家电影发行公司。 #早干什么去了# 2016年参与10部电影的制作、出品或者发行,整个公司忙了一年才获得10亿毛利润,而12次减持掌趣 科技 却赚到7.45亿净利润。 但人们对华谊的尊重、市值对华谊的估值还要看10部片子,而不是12次减持掌趣 科技 。 2)副业不能挑大梁 除了收获,华谊兄弟倒是没有忘忘记耕耘,仅2015年新增投资就有孚惠成长资管中心(投资2亿)、北京华远嘉利房地产开发(投资4亿)、上海刃游网络 科技 发展(增资3000万)、东阳美拉传媒(以1.05亿元收购)、东阳浩瀚影视 娱乐 (以7.56亿元收购)、北京英雄互娱 科技 (1.9亿)。 #不知收成如何# 王氏兄弟有商人的精明。 收购的华谊浩瀚时与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等明星股东签下对赌协议。 明星们保证五年内每年净利润9000万和15%的年增长,不足部分需自掏腰包补上。 对冯小刚与东阳美拉,则要求每年一亿元净利润和15%的年增长。 失去“影视 娱乐 ”领域龙头地位,凭资金规模和行业经验,华谊兄弟在资管、网游、房地产领域只能充当无足轻重的“小龙套”。 以 游戏 为例,2015 年全产业收入达 1400 亿,其中腾讯、网易分别为 400 亿、150亿,华谊只有不到 10 亿。 即便侥幸获得高于“影视 娱乐 ”的收入,华谊兄弟凭副业也难以赢得尊重及估值上的加分。 洗钱胜利,留下一地鸡毛,佩服 实际上华谊用错了人,冰冰,其实解释一下就是凉凉,何况两个冰冰!不凉才怪!!!!!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8631.html
穿越四个世纪的美好 文化新观察
工厂变农场 焦点访谈丨招商项目烂尾十年 原因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