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购房 买车......多项民生福利密集出台 就医

购房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房贷利率取消下限;全国首批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发放;20多省份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近期多个领域持续释放民生福利,这些好消息你都知道了吗?

多项重磅政策同时出炉

就在三天前的5月17日,楼市四项重磅政策同时出炉,包括购房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房贷利率取消下限,还有一个就是收购库存房源充当保障房。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17日下午宣布,将提供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政府收储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降首付、降利率、取消下限,几项新政对意欲购房的群体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政策调整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均将处于历史低点,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的首付门槛及购房成本,有望提振居民购房意愿。

多地也第一时间响应新政,尤其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得到了各地积极反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合肥、成都、苏州、重庆、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城市,以及江西、河南等地同步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

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到底缴存人能得到多大实惠?以一笔金额100万元、期限30年的首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例,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月供将由4270.16元降至4135.57元,减少约135元,总利息支出将减少4.85万元。购房人得到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贷款利率调整范围既包括新发放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也包括存量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2024年5月18日前已发放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自2025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利率。2024年5月18日(含)后新发放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将直接按照调整后的新利率执行。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将指导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按照规定,做好政策衔接工作,确保缴存人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政策优惠。

全国首批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已发放

补贴在哪领?怎么领?细则来了

当前,汽车以旧换新活动正在全国各地火热进行。近日,商务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明确了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标准。这两天,全国首批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已发放。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市民郭世伟于5月初,在乌兰察布市一4S店购买了一辆新车,并同步在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提交了旧车报废手续、新车购买资料和银行卡信息。5月14日,郭世伟收到以旧换新的补贴款,这也是全国发放的首例汽车以旧换新补贴。

有没有心动?对于想换车的消费者来说,参与此次汽车以旧换新行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这里再给大家提几个醒:

汽车以旧换新实施时间为自《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印发之日(即2024年4月24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补贴申请时间为自2024年4月24日起,至2025年1月10日止。如需更改补正相关信息的,也应于2025年1月10日24时前完成。

凡在政策实施期间,对于个人消费者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或2018年4月30日(含当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新车后,完成车辆注册登记的,给予定额补贴。

如果消费者在政策实施期间购买了纳入《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在提交补贴申请时,该车型已从《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中移除,是否可以享受补贴?

还有一件事大家也得知道。《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还明确: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新车和旧车必须是同一个人,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范围不含单位用车,此次补贴只针对个人消费者。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可通过汽车以旧换新平台的网页端、小程序,提交申请材料,并实时查看进度。目前,各地正在加快审核,尽快将资金发放到消费者手中。

20多个省份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

9省份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

国家医保局18日消息,目前已有2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具体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浙江、河南、山东、广东部分实现了省内共济,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实现,安徽、陕西近期很快将实现省内共济,辽宁、黑龙江、湖北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

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是指参保人在参加了职工医保后,通过办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将个人账户授权给已参保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使用,比如用于支付合规医药费用中的个人自付部分等。实现省内异地共济是指共济人和被共济人在同一个省份参保,但不在同一个统筹区,也可以共济给亲属。

当前,全国各地的人员流动性强,实现省内异地共济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一个家庭的看病就医和医保使用。

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个重要提醒:国家医保局介绍,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参保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参加了基本医保(包括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二是参保人办理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

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地方专区、当地医保部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模块,实现线上办理,具体途径由各统筹区医保部门向社会公开,同时线下医保大厅也可办理该项业务。

不换卡、不换号、不改套餐

5G异网漫游真的来了

现在绝大多数人基本都是手机不离身,遇到没有信号的区域真的很抓狂。这一次,这件事有了解决办法:不换卡,不换号,不改套餐,就能使用其他运营商的5G网络。

什么意思?就是说:假如你现在用的是某家运营商的卡,到了一个没有这家运营商5G信号的地方,只要这个地方开通了5G异网漫游服务,你就可以漫游到其他运营商的5G网络上,主打一个丝滑流畅。

只要是去年11月以后新进网的5G手机,都支持5G异网漫游功能。开启这个功能后,在开通5G异网漫游服务的地区,当所属运营商没有5G网络覆盖时,可以接入其他运营商的5G网络,继续使用5G服务。

更让人开心的是,这样的共享网络还很省钱。业内人士称,当我们使用5G异网漫游的时候,手机还是按照原先的套餐来,并不会因为你用的是电信卡,想用移动的网络就要额外再办一个移动套餐,更不用交什么异网漫游费之类的,直接用就完事了。

现阶段,5G异网漫游技术正在新疆试点运行,试点了一年,效果还不错。虽然现在你生活的地区可能还没有这个功能,但是5G异网漫游商用推广启动后,将有更多地区提供这种服务。一起期待吧!


深户有什么好处?

深户好处在于:医保待遇、养老福利多、方便子女上学、租房与生活补贴。

1、医保待遇

深圳医保分为一、二、三档,一档是最好的,三档最差。大部分企业给非深户买的是二档或三档,门诊只能绑定在社康中心就医,报销范围小,报销比例也低;而深户是强制购买一档的,

可以在市内任一医院使用,报销范围广报销比例也高。另外,深户可以个人缴纳医保,非深户自由职业或失业的话,不能自己缴纳医保,只能花钱找公司挂靠。

2、少儿医保

深户婴儿出生就可以办理少儿医保,非深户要等到小孩进幼儿园或小学才能办理。都知道小孩抵抗力弱,生病比较多,有少儿医保,可以省去一笔不小的费用。此外,深户小孩还可以领取儿童成长补贴。

3、养老福利多

将来退休可以办理老人证,享受更高的养老金和其他福利。2010年起,深圳启动了为户籍80周岁以上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及意外医疗保险项目。

4、方便子女上学

免除了借读费,学费可以更低,还可以在升学率较高的学校里申请到学位。高考不用回原籍考试,分数线要比其他省市要低很多,上大学的概率提高。更厉害的是还有优先就业的好处。

5、租房与生活补贴

深圳为吸引人才,为全日制学历的大学生提供入户租房补贴,本科元,硕士元,博士元。此外龙岗、龙华、宝安三个区,还提供同等额度的区级补贴,只要满足社保等条件,本科市级区级补贴总计可领元,硕士元,博士元。

中国的这些称呼还有多少年会消失?

这些问题国家社会还有每个人都看到了。 解决起来很麻烦。 我要说的是,我们国家的保障水平还很低,家庭养老必须面对,购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如三座大山。 怎么解决?难。 比如计划生育是为了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但是现在又造成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你很说一个制度是完全对社会有利的。 教育,幼儿园、高中、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医疗,小病大看,大病看不了,药价越来越高,房子呢?涨涨停停,却没法再下降,这都是连锁反应。 房价跌一半,这个社会也就垮了。 而教育医疗呢?国家还是不想去做,实际上就是没这个决心。 计划生育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了。 国家对于公民生育的管理也日渐宽松了目前,我国在城市中普遍实施一胎政策,使得很多人将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认识上等同于一胎政策。 其实,一胎政策只是特定时间段实施的短期政策,如果国家始终保持一胎政策,会造成国家人口在未来急剧减少,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人口结构的剧变,会形成老龄化高峰,严重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已经施行了30多年,也经历过修改和完善,虽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有舆论认为,国家应当而且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实施规定做出及时的调整,以改进其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的地方,比如放开二胎生育等。 否则,计划生育就不能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使得这个基本国策更加的合理、更加的适应社会正常发展的要求,是关乎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又一重大命题人口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结构上的变迁,都会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今天正处在新一轮人口变迁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传统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后,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而且,出生率下降的趋势基本不可逆转。 可以预见,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无论人口政策如何调整,今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也将很难回头,人口总和出生率将继续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之下甚至进一步下落。 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变迁经历,都已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点变化决定了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走势,比如老龄化时代到来,性别比的失衡,还有独生子女在主流城镇社会成为中坚人口,以及少数族群人口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西部地区聚居度增大等。 这些变化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就是发展安全。 由于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总抚养比增大,用于老龄人口养老、医疗等的费用增多,将使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而用于投资的部分将不得不减少,使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财政能力受到制约。 如果中国因此发生经济停滞,今天中国人热衷说着的“大国崛起”、“伟大复兴”等等,将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厢情愿。 二是军事安全。 近20余年来中国国家利益日益拓展,对军事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多。 但在国民收入三部分:消费、投资和防务中,由于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多,投入到国防的国民收入,将来也可能不得不压缩或受到很大限制。 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和防御,公众对于良好社会保障的压力会使国家不可能将更多财富用于国防建设。 这一问题目前在中国还不明显,但再过一二十年,情况就有可能发生显著变化。 在中国国家利益日益拓展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撑足够的军事能力,这不仅影响军事安全,也影响发展安全。 同时,一个独生子女占劳动力主体、老龄化程度日深的社会,也将侵蚀一个国家防范和进行战争的能力。 在独生子女家庭占中国家庭总量几乎一半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将完全不同于以往。 三是社会安全。 目前,中国尚未初步建成完善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上城乡分别明显,中国两种社会和人口———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间的对立,今后也可能加剧,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中国人口正由传统农业人口向现代工商业人口转换,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后,一旦城市经济发生危机,很多人就将会在城市成为流民或游民。 从一些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的情况看,人口转型同样产生过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由此引发过革命。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大量适婚男性将因男女比例失衡而无法组织正常家庭生活,这将不仅诱发贩卖人口现象的增多,而且可能加剧黑社会活动及其他危害社会安定因素。 四是文化安全。 中国近些年来日益突出的信仰危机、价值观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 中国传统儒家文明的继承是靠中国特定的生育文化来支撑的。 然而,独生子女群体不仅在改变人口结构、社会结构,也在改变文明结构。 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牺牲奉献观念等方面,与以往多子女家庭出身的人群相比,有显著差异,在这一代人身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色彩更为淡薄。 由人口变迁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有些已处于逐渐爆发期,有些还处于积累期,现在来看还不是特别严峻,但未来会对中国的发展形成重大影响。 为此,中国的人口政策应该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 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防止人口突然增长过多不同,今后中国更应防止的是,新出生人口规模因出生率下降而出现大幅度下降,以及人口性别比失衡程度加重。 为此,应促使独生子女家庭在全国家庭数量中的比重逐渐减小,以保证国家发展安全,同时也保证中国传统信仰结构和文明传统不至于在一两代人之间就完全断绝,和保证未来中国军队中的绝大部分成员不是独生子女构成。 再比如,在人口政策上,中国目前在不同地区对不同人口群体分别对待,这在一定时期有其必要性,但现在已有调整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中国应根据“人口红利”可能将于2015年左右丧失的情况,加快产业升级,摆脱单纯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推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工商业发展,带动人口空间移动。 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如果也能实现更高程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大大减小地区发展差别,促进社会发展公平,以及东西部之间的人口交流。 (作者是北京学者;本文刊于2008年2月19日《环球时报》11版)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 概括的讲,计划生育就是指有计划的调节人口的增长速度,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计划生育就是在全国或整个地区范围内,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对一个家庭或一对育龄夫妇而言,则是有计划的安排生育子女,以适应家庭与社会的要求。 2、在人口发展速度超过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时,应采取节制生育的政策、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以降低人口出生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针对我国的国情,计划生育不仅是对人口数量上的控制,而且是为提高人口素质把关。 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实体的各种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等,是计划生育的更高层次上的要求。 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应采取如下措施:控制人口数量;积极提倡优生;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同时对青年加强优生、卫生、婚姻生育观和性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4、政府决策必须高瞻远瞩,在制定人口政策方面应该有长远的预见性。 因为人口问题有很大的惯性。 当前我国人口已面临拐点,全国范围劳动人口的紧缺以及高考人数的大幅下降标志着人口红利的结束。 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刻不容缓。 建国以来,由于卫生工作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尤其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寿命大大延长。 但是,我们长期对人口出生率没有适当控制,致使人口增长过快,旧中国从一八四0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一百零九年中,全国只增加人口一点三亿。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三十年中,出生了人口六亿多,除去死亡,净增四亿三仟多万人。 人口增长得这样快,使全国人民在吃饭、穿衣、住房、交通、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使整个国家很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尤其严重的是,我国人口在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0年这段时间增加得最快,现在三十岁以下的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百分之六十五,今后每年平均将有二千多万人进入结婚生育期。 如果不从现在起用三、四十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控制人口的增长,按目前一对夫妇平均生二点二个孩子计算,我国人口总数在二十年后将达到十三亿,在四十年后将超过十五亿。 这将会大大增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困难,造成人民的生活很难有多少改善的严重局面。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现国务院的号召,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对每家每户来说,增加了人口,在他们不能干活以前,就会多用钱,多用粮,影响家庭生活的改善,这笔帐一算就清楚。 当他们能够干活以后,一方面对社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消费社会上生产的物资。 对国家来说,如果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物资的生产还不丰富,人口增长的快慢,就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的积累。 人口增长过快,资金的积累就会减少,人口增长减慢,资金的积累就会增加。 人口增加,除了家庭需要增加抚养费以外,为了解决他们的上学、就业等问题,国家还需要增加教育经费、设备投资和社会公用事业经费等。 请想一想,从这些方面省下钱来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将会起多么大的作用!人口增长过快,人民生活水平很难提高。 拿粮食供应来说,要保证城乡人民的口粮、工业用粮和其它用粮,将来每人每年平均用粮最少应该达到八百斤。 如果多生一亿人口,就必须多生产八百亿斤粮食,现在我国每人平均大约两亩耕地。 如果增加到十三亿人口,每人平均耕地将下降到一亩多。 在目前条件下,在这样少的土地上,要生产出每人平均八百斤粮食,还要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经济作物,是相当困难的。 此外,人口增长过快,不但为就学就业增加困难,还会使能源、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加重环境污染,使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环境变得很坏,很难改善。 那么,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能不能实现呢?只要大家齐心努力,达到这个目的是有可能的。 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九年我国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九年累计少生婴儿五千六百万。 一九七九年以来,几百万对青年夫妇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只生育一个孩子。 单是一九七九年,就比一九七0年少生一千万人。 事实证明,我们的人民是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既能够体谅国家的困难,也能够为子孙后代着想。 有些同志担心,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数目会多过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 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出于误解,有些是可以解决的。 人口“老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因为目前全国人口约有一半在二十一岁以下,六十五岁以下的老年人不到百分之一。 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 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现在我国约有五亿劳动力,预计二十年后还要增加到六亿,就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每年还会增加一千多万个劳动力。 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因此,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不必担心。 解放以后,我国历年人口统计都证明,男女性别的比例大体上差不多,男孩稍为多一点。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来,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对头胎生育的孩子的性别比例作了调查,结果也是男孩比女孩稍为多一点。 女孩长大一样劳动,有些专业劳动可以干得很好,更会做家务劳动,还可以让丈夫住在女方家里。 新中国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一定要克服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如果只生了一个女孩,同样要把她抚养好。 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四十年后,一些家庭可能会出现老人身边缺人照顾的问题。 这个问题许多国家都有,我们要注意想办法解决。 将来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一定会不断增加和改善,可以逐步做到老有所养,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 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供养老人,使他们过好晚年,是子女应该担负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的优良传统。 我国人民一定要发扬这个优良的社会风气。 那种不供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行为,应当受到批评,触犯法律的还要受到制裁。 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同时,还要适当强调晚婚晚育。 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并不晚,但是为了学习和工作,适当的晚婚还是要提倡,适当的晚育更要强调。 青年妇女如果二十岁开始生育,一百年内要生五代人,如果二十五岁左右生育,一百年内只生四代人,因此,晚婚特别是晚育对于减少人口增长数量,减慢人口增长速度,都有重大意义。 对于青年夫妇自己,适当晚育也有很多好处。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党和政府已经决定采取一系列具体政策。 在入托儿所、入学、就医、招工、招生、城市住房和农村住宅基地分配等方面,要照顾独生子女及其家庭。 要认真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 要大力开展生殖生理、优生(就是不生育有残的婴儿)和节育技术的科研工作,培训大批合格的技术人员,做好节育技术指导、妇幼卫生和儿童教育工作,以保证节育技术的安全,减少出生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婴儿。 有关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生产高质量的避孕药具,满足群众需要。 计划生育涉及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把思想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 某些群众确实有符合政策规定的实际困难,可以同意他们生育两个孩子,但是不能生三个孩子。 对于少数民族,按照政策规定,也可以放宽一些。 节育措施要以避孕为主,方法由群众自愿选择。 实现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是一场移风易俗的大事,中央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一定要关心国家前途,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对子孙后代的幸福负责,透彻了解这件大事的意义和必要性,以身作则。 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克服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去掉没有生育男孩子就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 年轻的同志要从我做起,年老的同志要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子女。 每个同志都要积极地耐心地向周围的群众做工作,每个做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都要成为宣传员,帮助群众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且坚决不干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的事,也劝说别人不干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的事,以便正确地实现国务院的号召,促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考公这么火,公务员有哪些隐性福利?

公务员福利还是很多的,不光稳定还很有保障,是大多数人不错的选择。它的福利有但不限于下面这些。

1.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位,那是因为这直接决定了退休后的工资待遇。2014年以前,其实公务员也没有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是2014年以后伴随着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后产生的。单位缴纳8%,个人缴纳4%,总共是12%,而且这种职业年金是强制缴纳的。而目前企业的职业年金属于企业自愿缴纳。覆盖率也相对比较低。2024年养老金“并轨”过渡期结束后,职业年金无疑是影响退休待遇的重要因素。

2.生活开支

公务员虽然每个月到手的收入不是太多,但是各项福利待遇是比较健全的,当然这并不是公务员的独有待遇,很多好的企业也有,甚至比公务员还要好。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穿衣,比如一些公务员上班后会发放工作服或者制服,比如政务大厅服务人员、执法人员等。吃饭,公务员就餐一般都有机关食堂,而且每年还有餐补,吃饭非常实惠。像是我们这边吃一顿午饭只需要花费2元。住房,每月都按时发放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总共是缴纳24%,像是天津等一些地方还有补充公积金制度,另外还有住房补贴、物业补贴等,贷款比较方便,买房更有保障。在出行方面,每月可以享受几百元不等的公车补贴。总体来看,考上公务员后,最基本的生活开支并不是特别高。

3.年终考核奖

年终考核奖是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大头”,一般会在年底的时候一次性发放。像是浙江、江苏、广东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每年的考核奖已经达到了8-10万左右。北方一些城市低点的也能够在1-2万之间。当然,这个考核奖还是要根据不同地方的财政情况来看的,也有的地方公务员没有考核奖。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8670.html
阿勒泰或成今夏最火目的地 10天收入超4亿元
已解封可正常入住 女子入住酒店发现房间贴公安局封条 警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