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东汉蔡伦造纸早约百年! 披露古纸新发现 简牍探中华

纸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中国早期的纸张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具体用途是什么吗?近年来,甘肃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500多张西汉至东汉初的纸张残片,其中10余张古纸留有字迹,它们的出现刷新了哪些历史认知? 5月19日20:00档,《简牍探中华》将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重返悬泉置遗址,继续探秘尘封在历史岁月里的鲜活记忆。

从解忧公主到冯夫人

全景式展现2000多年前的文化交流

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23000余枚悬泉汉简,悬泉汉简中保留大量西域使者途经悬泉置的有关记录,是研究丝路贸易和汉与西域关系的珍贵资料。本期节目中,主持人龙洋将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深入解析悬泉汉简背后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中原和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提到古丝路,你会想到历史上哪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随着《简牍探中华》的播出,你也许会记住“解忧公主”和“冯嫽”这两个名字。悬泉汉简记载:“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属王彭护乌孙公主及将军、贵人、从者道上。”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介绍,在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中,联合乌孙是汉武帝打击匈奴,实施“断匈奴之右臂”计划的重要环节,简文中的“乌孙公主”,即汉朝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她赴乌孙后带领当地百姓学习农耕技术,用中原医术和医药帮助百姓们治病,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也常以使节的身份游走于西域,将汉朝文明之光播撒开来,被尊称为“冯夫人”。从长安到乌孙,解忧公主与冯夫人为汉朝和平稳定奉献青春年华。本期节目将结合悬泉汉简原始记录,生动再现主仆二人的家国大义,展现中国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智慧、力量与贡献。

悬泉置出土古纸新发现披露

西汉时期就有纸张出现

23000余枚悬泉汉简不仅见证了古丝路的辉煌岁月,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深邃智慧,可喜的是在中华大地上,考古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仍在涌现。《简牍探中华》节目中,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将带来研究成果的最新发布 。朱馆长表示,近年来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500多张纸张残片,时代从西汉至东汉初。其中10余张古纸留有字迹,有题写“细辛”“薰力”“付子”等中药名,结合古纸的折叠痕迹判断应为包药用纸,并且这些西汉古纸在工艺上已经可以应用于书写。 悬泉古纸和甘肃天水放马滩纸地图出现的时代相互印证,说明了纸张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比东汉时期的蔡伦造纸还早约100年。

“简”述历史,“牍”懂中华。《简牍探中华》聚焦讲述悬泉汉简故事以来,千年丝路的历史与传奇引发热议,不少观众被置啬夫“弘”、书佐“季”等汉朝基层小吏的平凡坚守所打动,更有网友看完节目后生发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点赞道:“一阵大风吹出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中国的视野;而今节目从简牍出发,打开我们了解历史的视野”。在持续升温中,节目共收获276个热搜热榜,全网播放量累计超7600万。

驼铃悠悠,丝路延绵。两千多年前,古丝路上还有哪些灿烂往事? 5月19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 《简牍探中华》邀你继续走进悬泉汉简,寻访千年丝路!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

蔡伦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起源于何时,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东汉蔡伦发明纸说”与“蔡伦前发明纸说”两种观点,它们之间的争论已有40多年。 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纸,蔡伦并不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伦是最早的造纸人吗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传统说法,直至今天,中国的教科书也这样告诉学生。 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来源于重要史书《后汉书》。 《后汉书》中明确记录了造纸术的发明人、发明原由和过程:“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来,这段记述又由保存在较晚著作中的其它记述或引文所证实。 基于《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由于新的考古发现,“蔡伦造纸”的传统说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许多的纸张史专家中都引起了争论。 1957年,陕西出土了灞桥纸,1974年,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关纸,1978年,陕西扶风中颜村西汉窑藏出土了中颜纸,经过考古专家的考证和断代,证实这些纸是西汉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东汉早,因此一派学者开始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观点提出异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有纸,蔡伦不应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中国造纸的历史起码要向前推进两三个世纪。 然而,另一派专家则对这些纸出土的古墓或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纸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虽然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地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纸。 而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今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纸。 因此,部分专家指出,蔡伦对纸向中国、向世界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纸的人,却可以算做“造纸术”的发明人。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再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放马滩纸。 与以往考古发现不同的是,这次出土的古纸质量较好,纸面平整光滑,质地薄而软,上面还有用细墨线绘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 经专家考证,这张古纸的“生日”是西汉早期,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300多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日本高知纸业实验场的技术鉴定和化验结果也都表明,该纸是以麻类植物制造而成,且纤维分布均匀,质量明显优于陕西灞桥纸,完全可以用于书写。 所以,这张目前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马滩纸,当时成为中国在西汉早期就有优秀纸张的唯一物证,“蔡伦之前的纸不是纸”的观点受到了冲击。 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何双全惊喜地告诉记者,这个遗址出土了460余件麻类植物造成的古纸,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 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到西晋都有,其中大多数是西汉时期的,有10件还写有文字,质量较好。 古纸的颜色和质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黄色厚等8种。 从残留在纸面上的残渣看,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何双全说,这些古纸的发现不但为中国研究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也有力地印证了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这一观点。 出土的纸是东汉以前的纸吗敦煌悬泉置出土了成百件的古纸似乎使“蔡伦前就有纸”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关于造纸术起源的问题却仍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据敦煌悬泉置遗址的发掘工作者何双全介绍,多年来,持“蔡伦造纸”观点的学者对考古发现的纸的年代表示怀疑。 他们指出,1957年以来出土的“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放马滩纸”等被认为是“西汉纸”,是发掘报告按照墓制或同时出土的西汉文物或竹木简上最后年代记述而定下来的。 但造纸术起源的问题不是考古界的研究专利,对此,考古界外的史学、造纸学专家都有质疑和发言权。 造纸专家钟香驹认为:在这几起汉墓发掘的断代问题上,应持慎重态度。 墓既无志,死者姓氏和经历又都不明,仅仅凭借其他出土器物断代,如无可靠的科学鉴定和相应的历史文献予以印证,则极易失之毫厘而差以千里。 ”史学家张德钧表示的意见是:“单从与古纸并存的东西记年有年号,便据以断定这张纸的年代,这个方法欠周密,因为有许多东西的时间尽管相隔多少世纪,也有可能堆积在一起。 对此,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何双全指出,专业的考古报告是在科学、严格的方法下,对考古遗址发掘和研究后才写出的,因此是真实可信的。 如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古纸,就有大量可以断代其为西汉时期的证据。 首先,这些纸张是从西汉时期堆积层上出土的,与其一同出土的汉简上清清楚楚地写有永光、建昭、河平、阳朔、鸿嘉、元始、居摄、地节、神爵、甘露、太始、征和等纪年,说明这个堆积层中的包含物应为西汉元、成、宣、昭、武帝等时期的。 而且,经考证,这个堆积层中与汉简、古纸一同出土的陶片、柴草等文物都是西汉时期的器物,并没有其它时期的器物出现,因此纸张为西汉时期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次,有些纸张上还写有文字,虽然没有明确纪年,但这些文字被证实为西汉时期的文字,字型特点都与东汉的文字有明显区别。 如果硬要认定这些纸是东汉或东汉以后的,怎么解释上面会写有西汉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纸张在出土时就裹在西汉汉简之上,不但表明该纸与汉简的密切联系,还说明当时的纸还具有包裹物品的作用。 因此,何双全等专家认为,把这些古纸断代为“西汉纸”是科学的。 “西汉纸”真是纸吗除古纸的年代外,学术界争论的另一个焦点便是:近一段时期以来,考古发现的古纸并不是真正的纸。 那么,什么样的纸才是真正的纸呢?在古汉语中,“纸”一词原指作为文字载体的缣帛,即丝织品。 但如《后汉书》所说,蔡伦正是因为丝织品太贵才发明了造纸术,因此,我们说的“纸”应该不是古汉语中的“纸”,而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出来的纸。 当然,这种纸也不是今天人们用的纸,还远远不能达到现代纸的质量和制造水平。 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在日本讲学时曾对纸下了这样的定义:首先是植物纤维;第二,这种植物性纤维是单个的,即一根根分散的纤维,它们被分散、提纯,然后再交织组合起来;第三,表面平整;第四,具有实用性,例如包装、书写用;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物理强度。 以此标准,潘吉星认为,无论是陕西“灞桥纸”,还是甘肃天水“放马滩纸”,都具备了纸的要素,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潘吉星也由此得出“蔡伦前中国就有纸”的结论。 但是,造纸史研究专家陈启新却不同意对潘吉星对纸的定义。 他指出:潘吉星的定义是从形态与实用性两方面给纸下的定义,但我们知道,纸的制造过程包括“纤维———机械切碎———化学提纯———打浆———纸浆———湿纸———干燥”等程序,其中“打浆”是使纸具有实用性和物理强度的关键,但潘吉星的定义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陈启新又提出,1980年,轻工部造纸所对陕西“灞桥纸”鉴定后认为其纤维很长,似乎并未被切断过,而且纤维多为定向排列、纤维壁光滑、完整,没有纤维性颤动的现象,陈启新因此认定,该纸未经打浆,只能算做“出土纤维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为此,从1964年到1988年的24年间,中外其他10家机构的20多位科学人员反复检验灞桥纸达10多次,却一致否定了轻工部造纸所的鉴定意见,专家们在借助显微镜分析时认为,其纤维实际长度只有1—2厘米,这就证明它们被反复切碎过,因为麻线的完整纤维应长15—25厘米,纤维的排列也紊乱无序,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纤维性颤动,表明事先经过舂捣、打浆及抄造工序。 此外,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对1986年出土的甘肃放马滩纸样品进行化验和技术鉴定后也得出结论:该纸纤维不但分散,而且分布均匀,纤维按异向交织紧密,为麻类植物纤维纸。 另一方面,持“蔡伦前发明纸说”的专家们又提出了定义纸的新方法:既然对方认为是东汉蔡伦发明了纸,我们就以东汉时纸的标准来定义纸。 如此一来,“西汉纸不是纸”的观点似乎就更难以立足。 一来是因为目前的考古发现拿不出一张所谓蔡伦造的纸,因此无法得知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更没有人能证明蔡伦造纸术比天水放马滩纸的制造工艺高。 如果整个学术界都没有见过的“蔡伦造的纸”都可以算做纸的话,为什么甘肃天水放马滩纸等经过鉴定的、可用于书写的、比较优秀的植物纤维纸都不能算做纸?第二,除以往的考古发现外,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出土的400余件麻纸中,有部分被证实为东汉时期的纸。 经专家考证和对比,这些东汉时期的纸无论从外观、形态和质量、用途和制作工艺上来看,都与西汉纸没有多少区别。 所以,如果这些东汉的纸算四大发明中所指的纸,西汉的纸又为何不算?

有关造纸术的资料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 纸的作用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 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 质在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造纸术的发明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 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 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 ’。 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 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 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 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 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 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 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 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 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 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 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 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 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 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 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 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 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 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术的流传】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 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造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针对企图否定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的发明国的歪风,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的发明国。 据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石建厚同志考证。 位于洛阳汉魏故城近郊的缑氏(今本魏书注:“纸氏”作“缑氏”,马涧河流经缑氏那一段河流古时为“造纸河”,沿岸原有“造纸河碑刻”,借已失损。 【相关文献】据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 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古代造纸方法】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 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 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 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 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现代造纸方法】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1.制浆的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2.调制过程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b.打浆c.加胶与充填 3.抄造过程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故一般常见之流程如下: a.纸料的筛选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b.网 部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c.压榨部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并使纸质较紧密,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d.压 光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 - 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e.卷 纸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 - 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g.裁切、选别 包装: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纸,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污点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无论读书、看报,或是写字、作画,都得和纸接触。 在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生产中,也离不开纸。 今天,如果没有纸,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纸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材料。 回顾历史,这种重要物质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造纸术和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 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 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 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纪的历史家范晔(398 —445)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62—121)于汉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 但是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蔡伦发明纸的说法。 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了一个多世纪。 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 经笔者对这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 继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中颜村的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 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三十多张麻纸,其中三张纸上写有文字。 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 但是早期的西汉麻纸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到了公元二世纪,在东汉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于永元十七年献给朝廷,从此造纸术在国内推广起来。 同时,东汉还进而用树皮特别是楮皮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在历史上是作为良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造纸术的发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应该完全抹杀。 汉代麻纸制造过程,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大体上是把麻头、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润胀,再用斧头切碎,用水洗涤。 然后用弱碱性草木灰水浸透并且蒸煮,这可以说是后世碱法化学制浆过程的滥觞。 通过碱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进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后,就加以舂捣。 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漏水的纸模捞取纸浆,经脱水、干燥后就成纸张。 如果纸表皱涩,还要砑光,方能书写。 汉代劳动人民用简单平常的设备,从纺织废料中用化学和机械加工方法使纤维原料更生,制成植物纤维纸,在化学史和工艺史上的确是件值得大书的一项成就。 这里有两个技术关键。 一是用化学方法把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去掉,再用强力舂捣使纯纤维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丝。 二是设计出一种多孔的平面筛,使纸浆能在筛面上滞流,把大部分水滤出后,含少量水的纤维便留在筛面上,再经干燥脱水,就构成一张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纸。 这种平面筛就是抄纸器,是现代长网和圆网造纸机的原始雏型。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 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 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 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 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 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 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 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 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 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 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 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 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 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 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 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 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 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 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 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 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 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 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以竹纸为例,《天工开物》中指出: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 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 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纸。 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造竹纸过程大体相同。 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 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 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 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 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初的两千年间,我国造纸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古代在造纸的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 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 世界各国沿用我国传统方法造纸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

纸的发展史

纸是蔡伦发明的。

最早的纸在2200年前,西汉初期已有了纸,但还是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

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扩展资料

早期的造纸方法:

一是将砍伐来的植物,比如麻类植物,用水浸泡,剥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锅里煮,待晾凉后再进行浸泡、脚踩,用棍棒搅拌,使其纤维变碎、变细。

二是掺入辅料,制成纸浆。

三是用抄纸器(竹帘之类)进行抄捞、晾干,即可制成为纸。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纸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8705.html
英伟达集体表态 释放什么信号 英特尔 高通
掉队了 4月车企排名 这些车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