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为日军卖命的印度娘子军 最终被打得溃不成军 二战期间

1944年3月,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展开进攻战役,英帕尔战役爆发。日军发动此战役,目的是夺取盟军的反攻基地英帕尔,以改善他们于缅甸的防御态势,进而掌控整个东印度地区。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以惨败而告终,共伤亡5万多人。

而在这场战役中,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队伍,那便是番号为詹西联队,协助日军作战的印度娘子军。在被打得溃不成军以后,联队的精神领袖拉希米也得以被捕入狱。那么,詹西联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詹西联队的出现,跟一个叫做钱德拉·鲍斯有很大关系。鲍斯是名十分典型的激进主义独立运动者,毕生都在致力于反抗英国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其曾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留学归国后便加入了印度的独立运动,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鲍斯还颇有领导能力,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时候,曾担任了印度国大党议长。而因为他的主张以及行为都较为激进,最终被甘地开除出党。

1942年2月,日军占领新加坡以后,决定利用鲍斯的影响力去对付英国于印度的势力。同年7月,鲍斯去到新加坡,日军把俘虏的数万名英属印度籍士兵交给他,接着成立了所谓的“印度国民军”。10月,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成立。为表示自己“男女平等”的观念,以争取印度女性的支持,在拉希米的协助下,鲍斯在“印度国民军”官兵的亲属里选择人员,组建了一支女子部队,也便是前面所说的詹西联队。

1943年底,鲍斯率领印度国民军抵达仰光,计划于日军协助下自缅甸入印。英帕尔战役打响以后,印度国民军一度突破了英国人的防线,占领了曼尼普尔的莫伊郎格。在这以后,印度国民军更是杀进了印度境内250公里。但因为日军后勤补给能力上的严重匮乏,也没有制空权。因此,包括詹西女队在内的印度国民军最后惨败。鲍斯率领残兵败将被迫撤回至缅甸,后来移居到新加坡。

日本战败投降以后的第3天,也就是1945年8月18日,鲍斯搭机由新加坡逃往日本。不过因为飞机坠毁死在了台北松山机场。詹西联队的精神领袖拉希米被释放出狱以后,成为了印度有名的女性政治家。


二战期间,为什么印度人要帮助日本?

很多国人不知道的是,一些印度人曾经在二战中帮助过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的想法很单纯不做作:既然日本人选择和英国人对着干,而英国人又是印度的殖民者,那么为了赶跑殖民者英国人,和日本人合作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印度人钱德拉鲍斯。

钱德拉鲍斯。

而钱德拉鲍斯的计划是在日本人帮助下创立印度的军队,然后随日本人反攻回印度,夺取政权。他的计划有一次实践的机会,那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然而这场战役成就了英国在东南亚的最大胜利,同时也造成了日本陆军史上的最惨重失败。这也让钱德拉鲍斯等人的反攻印度大计彻底流产。

印度人想借助日本人帮助打败英国搞独立

英国军队在二战中的东南亚战场,面对日本陆军连战连败。先丢了香港,再丢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最后连缅甸都丢掉了,甚至中华民国都不得不派出远征军去援救英军,这也无法挽救英军失败的命运。在缅甸丢失之后,给中国输送物资的滇缅公路就此被切断。

日本人也就得陇望蜀,想进一步进攻印度。正巧此时他们有了好的帮凶,那就是印度人钱德拉鲍斯和他组织的印度国民军。

钱德拉鲍斯是印度人,与1941年流亡到德国,进行反对英国的斗争。他在德国的这几年里,估计是被当时德国在欧洲战场上横冲直撞的形势吓尿了,变成了一个坚定的信仰法西斯主义的人,他坚信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战争终将胜利。为了寻求帮助,把印度从英国手里解放出来,他打算找法西斯国家来支援他的印度独立斗争。此时的德国离印度太远,鞭长莫及,他就只能回到亚洲来找日本。

钱德拉鲍斯与希特勒握手

钱德拉鲍斯到达日本后,受到了大战犯东条英机热情的接见。钱德拉鲍斯对日本首相的许诺感到兴高采烈,对日本鼓吹“大东亚共荣圈”的论调加以肯定,幻想能够像日本在缅甸和菲律宾建立傀儡政权一样,在印度赶跑英国人扶持他上台。

他还参加了日本人组织的“大东亚会议”,与会者都是日本人和他们在亚洲扶持的傀儡,包括菲律宾、缅甸等的傀儡政权和伪满洲国以及伪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大东亚会议”与会者合影,左二是伪满洲国代表张景惠,左三是汪精卫,右一是钱德拉鲍斯。

印度人摩拳擦掌准备和日军一起打回印度

钱德拉鲍斯看到日本人如此支持他的印度解放事业,自然兴高采烈,急切盼望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打回印度去建立他的政权。

在日本人的扶持和帮助下,钱德拉鲍斯组织了一支印度国民军,其主要成员为日本人俘虏的英属印度士兵以及部分东南亚印度侨民。其中,被俘虏的印度士兵加入了印度国民军。

有了军队,钱德拉鲍斯就极其盼望能够赶紧打败英国人,在印度建立政权。

很快他急切盼望的机会就来了,日本人在1944年初决定进行英帕尔战役,打下英国在印度的前沿据点英帕尔为进军印度扫清障碍。当时日本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了,想着反正英国人在东南亚一带也是软柿子,干脆就挑这个软柿子捏一捏,获得胜利来鼓舞人心。

然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不好的消息是,参战的日本第15集团军由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

牟田口廉也是个狂热的好战分子,正是他在“七七事变”时,未经上级同意指挥日军向宛平城卢沟桥开了第一炮,挑起了战端。

日本军国主义狂热氛围下,这种战争贩子自然火箭般蹿升,不过几年就官至中将。他运气又是出奇的好,1941年年他参与进攻新加坡,获得胜利后得以指挥第15集团。

糟糕后勤导致日军的惨败

不过这位牟田口廉也打仗喜欢异想天开。他特别轻视英军的水平,认为三个月之内就可以结束英帕尔战役,为天皇的寿辰献上贺礼。他还夸下海口:“只要用3个师团的兵力,携带3个星期食用的口粮,轻装越过若开山脉,渡过钦敦江,发动奇袭作战,就可在短期内攻占英帕尔”。

于是他的战前准备就做得很不充分,在补给方面不仅没做好功课,还打算玩花样,秀操作。他崇拜成吉思汗,于是提出了效法古时蒙古军队作战方法,征发3万头牛、羊等动物,一则可以驮运军需物资,二则在军粮缺乏时可以宰杀充饥。

结果这些牛羊不听指挥,一遇英国空袭就一哄而散,还会把路堵得结结实实,最后部队不得不抽调兵力把这些牛全部赶走,吃掉了羊——这可能是日军开战后吃得最好的一顿了,之后他们甚至会没粮食可吃。

英国人则在这场战役中准备充分,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把日军的战线拉长,补给跟不上,出发的时候,日军每天的口粮定额16两,后来就变成了1.5两,最后彻底断粮。

知道了手下士兵没饭可吃,牟田口廉也居然发出怪论:“日本自古就是食草民族,面对这么茂密的丛林,你们却说没东西吃,这是想干什么。”

这种毫无人性的话和艰苦的战斗让日本士兵彻底丧失士气,不愿再前进一步,私底下骂牟田口廉也是“鬼畜牟田口”。牟田口廉也更加气急败坏,听说部队缺乏补给,说:“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吗?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吗?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吗???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当日军缺乏补给无法继续前进的时候,英军的反击开始了,日军损失惨重才撤回缅甸。这场战争最后成了日本陆军损失最惨重的一战,十万日军最终伤亡、失踪大约5.5万人,战斗死亡人数只有3.2万人,其他人都是死于饥饿或疾病。

印度国民军听说日军撤退了还本来不想撤退,但是日本人都跑了,他们也就只能撤回缅甸。这场战役之后,日本人侵略印度的野心就此破产,而印度人想通过日本来解放印度的想法也彻底泡汤了。

二战日本的“本土决战”计划

日本本土决战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御前会议于1945年6月初制定的实施本土决战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大本营为准备与盟军决战而进行的扩充军队的行动。为贯彻“本土决战”战略,日本政府自1945年初开始,先后进行了四次扩军动员。

至7月底,在日本本土除原有的和从关东军调回的21个步兵师团、两个坦克师团外,又新组建了42个步兵师团、4个高炮师团、7个独立坦克旅团,陆海军总兵力约370万人。

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新建了16个步兵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独立坦克旅团,连同原有部队及调入的部队,总兵力约达75万人。

侵占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中国派遣军,新建6个步兵师团、1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3个相当于旅的独立警备队,连同原有部队及海军舰队,总兵力达110余万人。

扩展资料:

本土决战兵器!!日本二战最骇人的“高科技”!

二战时的三个轴心国领导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抱着不切实际的思想,总以为自己“能行”。二战初期是墨索里尼幻想着要重建强大的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陆湖;

希特勒在战争初期(1944年前)头脑还正常,后期就开始做白日梦了,幻想着能够通过导弹、超级战机和陆地战舰改变战局,虽说造出来的V2导弹、鼠式等都可圈可点,但对战争进程实在是没什么影响。

相比欧洲的两个法西斯,亚洲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人从头到尾都没清醒过,开始的时候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到后来扩大战争范围与美帝对打,不停地打反复地打,德国都投降了。

小日本还想着怎么翻盘,最次也得以“体面的形势”结束战争,实在不行的话,就搞亡国亡种,来个“一亿玉碎”,企图玉石俱焚,把国民百姓全当炮灰。

当然日本人再不清醒也知道光拿人是拼不过老美的,送到前线的炮灰手里还得有武器才行,由此日本人造出来许多具有“炮灰”特色的武器,希望以人数优势对美军造成重大杀伤。

一、海军火箭推进滑翔机 樱花。

樱花的想法最早是由海军航空本部的海军少尉在1944年8月提出的,提出来之后就被领导层所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竟然在第二个月就完成了实验1号机……看来当时日本已经开始挖空心思想“神风”了。

这个特攻兵器基本就是滑翔机,依靠撞击并引爆自身携带的800千克炸弹来给敌人造成伤害。樱花装备了火药式推进装置,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640千米以上,速度还是蛮快的,只不过这个推进器只能坚持30秒……

此外,在失去制空权的前提下,本机依靠又笨又慢的日本一式陆攻发射,通常在距目标一万八千米的距离时就被美军击落,许多甚至都没来得及与母机分离就被打爆了。

在冲绳自杀攻击时,本机出击9次,击沉1艘驱逐舰(还是与其他自杀飞机的共同战果),辅助舰艇1艘和重创1艘驱逐舰(也是共同战果啦)。

顺便还给其他三艘舰船造成了可有可无的损失……日方损失55名樱花驾驶员(本来也是必死无疑),一式陆攻飞行员和其他成员共368人,交换比可想而知。

后来日本又开发出新的樱花21型,这种型号减少一半的装药量,由日本高速双发动战机“银河”来负责搬运,军方期待速度的强化可以带来更好的战果,预备作为本土决战兵器,只不过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就停战了,也就没有了下文。

二、作为本土决战王牌的特攻摩托艇 震洋。

震洋是旧日本海军研制的一种特攻武器,和回天一样属于“炮灰”类自杀武器。震洋摩托艇由廉价的摩托艇加以改造,全长约6米,宽约1.6米,全重约1.3吨,动力装置为汽车用的汽油机,功率为49千瓦,最大速度约23节(时速约每小时43千米),由1人搭乘。

为了能达到撞击伤害敌舰的效果,设计师特别在艇艏位置安装了撞击起爆的撞角引信,用以引爆艇内250千克高爆炸药。

在研制之初,震洋乘员在撞击目标的瞬间,还是有逃生的可能,但因为没有保护和遥控装置,许多乘员在摩托艇撞击之前就已经死了,生还率非常低。

震洋第一次登场是在1945年2月的科雷希多岛攻防战,参战的震洋趁着夜幕共击沉了三艘支援登陆作战的舰艇,并重创1艘。尝到甜头的日本人准备之后继续用震洋奇袭美军。但是冲绳岛海战时,吸收前车之鉴的美军增强了戒备,结果日本人没有取得任何战果。震洋非常廉价且便于生产。

一个月可以生产500艘,到日本投降的时候一共生产了6200艘之多。二战后战胜国们瓜分了这些摩托艇,据说我国也接收了一些。

三、恐怖的人体鱼雷 回天。

1944年4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向海军省提出了“回天”特攻兵器计划,从提案名字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当时多么期盼可以逆转战局。回天由吴海军工厂制作,1944年7月完成3个实验型。回天的中央是驾驶员的操纵席,前部安装了1.6吨炸药,后部安装引擎。

最早的时候还比较人性的安装了逃生装置,后来因为会影响速度,也会扰乱行进路线,逃生装置被“顺利”取消了。

回天鱼雷全长14.5米,重8吨,30节(时速约56公里)速度可以行使2万米,12节(时速约22公里)速度可以行使70公里。但这毕竟是一颗鱼雷,如果以8节以下速度航行,很可能在到达目标之前发生爆炸。

回天在实战中使用效果非常不好,可确认的战果仅仅是在1944年11月的乌利西之战中击沉美军一艘辅助舰艇。然后被日军误认为击沉了美军一艘航母,从而夸大事实,并导致日军更加期待回天的实战效果。

不过回天虽然很渣,但美军对待回天却有些神经质般的敏感,每次行动都非常小心谨慎的布置防护回天的措施。因为被击中的实例太少,回天自杀鱼雷的恐怖也仅仅是停留在传说之中。

四、撞击型小型潜水艇 海龙。

海龙是二战末期日本开发的一种潜水艇,该武器于1944年2月开始研发,到7月时完成实验1号艇。最初为了保密,日军给海龙起了一个“SS金物”的代号。

日本海军上层非常看好海龙,尤其看中了它便宜便于量产的特点,要求在1945年4月可以大量生产装备部队,也就是在此时他们将“SS金物”正式命名为“海龙”。

海龙需要两名驾驶员,全长17米,最大潜航深度可达200米,在水上的时候使用柴油发动机,在水中的时候使用电池和马达一起产生动力航行。

海龙水上可以达5节(时速约14公里),水中约10节(时速约18.5公里),比起回天来说,海龙是比较低速的。因为海龙身形小巧,所以浮上或下沉时间很短,仅仅需要15秒,并且以5节速度(时速约9.3公里)可以航行833公里,续航能力比较强大。

海龙最初并不是以自杀特攻武器为目标设计的。本来计划安装2颗鱼雷在舰首位置,但因物资不足而转为“特攻兵器”,使用方法变成了在舰首塞满炸药全力撞击敌舰。战争末期有许多海龙集中配置在关东南岸,为即将到来的本土决战做准备。

但在其发挥作用之前,日本投降停战,挽救了许多海龙艇长的性命。

以上就是日本奇奇怪怪的“特攻兵器”,当然,除了“炮灰”类武器之外,日本军工也造出了许多性能可圈可点的常规武器装备。直到现在,都有不少日本史学家认为,如果这些武器可以早生产半年,足以改变战局。

五、海军的喷气式战斗机 橘花改。

橘花是二战末期日本帝国海军开发的双发喷气式战斗机,同时也是日本最初的国产喷气机,引擎方面主要由空技厂负责,机体由中岛飞行机开发建造。因为开发时临近终战,所以橘花的型号较少。主要分为使用NE-12B(ネ-12B)引擎的“橘花”和使用NE-20(ネ-20)引擎的“橘花改”。

实验机也跟着被称为“试做橘花”和“试做橘花改”。因为“橘花改”安装的发动机有更强大的推力,可以说这才是“橘花”的真正形态。原计划要制作很多种类的“橘花”,但因为终战等原因,最终只完成了2架。

“橘花”在设计时预计作为特攻战斗机使用,但在正式设计阶段变为了陆上攻击机……本来“橘花”是没有配备武装的(飞机推力不足等原因),到“橘花改”的时候军方又要求开发装备上2挺30mm机炮。

“橘花”这货原计划作为构造简单、可以大量生产的简易军用机而开发的,因为各方面的需求交织在一起,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也有将该机作为“神风特攻”使用的计划,主要是为了减轻重量,卸掉一切可拆除的武装,只装备1枚500千克或800千克炸弹出击。

1945年8月7日“橘花”首次飞行测试,共飞行12分钟,顺利完成测试。但是在8月12日的第二回测试中起飞失败,造成了机体破损。此时距离终战没有几天时间了,最终“橘花”没有投入实战,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战果产生。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日本本土决战方针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日本本土决战扩军

二战日本为啥没打印度?

日本并没有对英属印度网开一面,1944年,日军曾攻入印度东北部,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 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 给基地。 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 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 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英东南亚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迅即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 在听取了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军情汇报后,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 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 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 对蒙巴顿的这一决策,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们称:“它正中日军的要害,而牟田口廉也中将却没有怎么在意这些。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分别从南面和东向英帕尔进攻,而第31师团则向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进攻。 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 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 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由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 斯库纳斯急电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 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 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 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 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 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 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 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 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 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 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 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他们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物品。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 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 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 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 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 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祁祷着作战成功”。 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 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 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 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 “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随蚂蚁去叮咬。 ”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 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而在科希马战线上的第31师团司令官佐藤中将未经他同意就先行率第31师团主力撤退了。 6月25日,进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开始沿着一条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撤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后来回忆当时日军的狼狈情形时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 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 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在路上深可陷足的泥浆里,漂浮着日本兵的尸体。 四下里零乱丢散的装备,正是不体面溃败的见证。 ……那些当初想成为印度征服者的士兵,现在从炮火下得以逃身,带着一身的疾病,正沿着无数条丛林小道,痛苦地向前挣扎前进着……。 ”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 为了好听一些,该命令将这次行动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 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 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日军的悲惨之状,据日方自己记载:“这次退却作战是日军战史上未曾有过的艰苦作战。 各师团既处于艰苦环境中,而将士还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处于第一线上的人员也大都患有疟疾、痢疾和脚气病,医药用品的补给,却毫无准备。 ……由于道路的泥泞崩坍,车辆完全不能行动。 而且时值雨季顶峰,横在我军道路上的曼尼普河、雅纳河、尼瓦河和钦敦江几条大河自不待说,所有河床干道也都泛滥,洪水奔流。 至于我军渡河器材、设备、则廖廖无几,无济于事。 ……有些部队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了自杀的办法。 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尽倒下的、被浊流吞没下落不明的人不计其数,真是鬼哭啾啾,凄惨万状。 8月20日,日军溃退至钦敦江边。 此时钦敦江因暴雨和山洪,江面宽度已达1500米以上,而且各渡河点均暴露在英军炮火和飞机扫射轰炸之下。 日方材料称:“当时我军有5000多名重伤病员猥集呻吟在各渡河点,8月25日,我军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渡河退却。 经过第31师团、第15师团后卫部队的拼死战斗和渡河战斗队的奋斗,终于在8月30夜半,使最后一兵渡至钦敦江东岸。 ……第33师团早已损失惨重,且要抗击腹背之敌。 然而军部无法援助他们,只好信任该师团的勇敢奋斗精神,期待他们靠自力突破敌人包围,向后撤退。 ”至9月初,日军第15军在钦敦江西岸已没有一兵一卒,半年前他们越过钦敦江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就这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 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 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 日军之所以在英帕尔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后勤保障。 日军在进攻前,片面强调“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思想,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 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 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 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 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 ”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 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转自“新浪军事”,略有改动)图中的“因帕尔”就是英帕尔。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9108.html
教你在家轻松做 网红岩烤乳酪外面8块钱一块 成本只要1块钱
凌晨都在接待购房人 部分楼盘 楼市新政后 有楼盘周末开盘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