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活 让文物 起来

创新 博物馆

汉水襄评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对襄阳意义非凡——襄阳市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汉水中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之区、商旅繁会之所,博物馆馆藏文物7万多件(套),每一件文物都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

过去,受场馆面积所限,襄阳市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仅有800余件(套),多数文物只能藏身库房。经多年筹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新馆,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开馆。新馆展出代表性文物4000多件,述说着襄阳承载的荆楚传奇、三国华章、汉晋风流、唐宋文韵、明清气象。

传承

为了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热捧,“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博物馆成为人们假期出行重要目的地。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过去,襄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总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现在,某个领域的代表器物,乃至某个器物的独特造型,都可能引发情感共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观众隔着展柜玻璃看展品,这种传统关系正在被打破,体验感正成为年轻人对博物馆的需求与期待。各种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研学游等创新形式带动文物走进了百姓生活。事实证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就能让文物“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培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本就是一座天然、开放的博物馆。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火热开街,单家祠堂、襄王府、仲宣楼、长门等文物展馆开放;以襄水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活化转化,襄水源、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建成开园……襄阳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与文旅热度、经济活跃度形成良性互促。

文化

传承文脉、守正创新,城市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襄阳日报》(2024年5月20日 1版)

(编辑:王鑫 审核:罗安)


历史文化保护再引热议,该如何助力让更多的历史遗产“活起来”呢?_百度...

历史遗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为了让更多的历史遗产“活起来”,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融合现代科技,创新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通过高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可以使历史文化遗产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例如,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可以与企业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数字历史文化遗产”。 利用“数字体验展”等技术手段,打造超时空的文化博物馆,让观众能够在虚拟的历史长河中自由穿梭,与传统文明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类似的成功案例包括“威尼斯时光机”、“数字故宫”和“东方之谜”等。 2. 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通过舞蹈表演、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可以使历史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例如,唐俑的舞动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创新,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此外,故宫和三星堆等文化景点推出的各类“新文创”产品,如口红、咖啡、香膏、雪糕、面膜等,以及相关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都使得这些古老的文物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3. 赋予文物情感色彩,让它们走出博物馆。 文物不应只是博物馆中的展品,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访问历史学者等方式,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将这些信息以影像资料、绘画等形式呈现,并附以文字说明,让公众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和文化温度。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是什么?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是“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以下是对该方针的详细“保护第一”是文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受损或失窃,就可能永远消失。 因此,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例如,对文物进行定期的保养和修复,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和监管,以及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等。 “加强管理”是文物工作的重要保障。 管理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才能确保文物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加强对文物市场和文物流通的管理,提高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 “挖掘价值”是文物工作的核心任务。 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文物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通过对古代书画的鉴赏,可以领略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 “有效利用”是文物工作的现实需要。 文物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被有效利用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文物旅游、文物展览、文物教育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文物;同时,也可以通过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将文物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工作的最终目标。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文物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滋养。 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让文物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物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 总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

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

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如下:

守正创新

1、保护文化遗产,把遥远的历史变成当下的精神财富;

2、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协助今日国家建设;

3、充分利用、发掘古籍中的科学思想,启发当今科技发展;

4、传承文化,让古籍活起来,让整个社会都能传承精神文明。

襄阳市博物馆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惟一的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古迹因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破坏,而文物的构成材料包罗万象,保护文物需要采用多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文物修复人员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修养,所以,文物保护科学不仅是交叉学科,也是综合学科。

这个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数理化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的合成、分析、文物修复等实际技能,能在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简介: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特点是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旨在培养能在文物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9217.html
3名大学生爬长城被雷击 1人苏醒后报警 怀柔文旅 已送医
阿里内部也太乱了吧 一个基层员工就能贪1.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