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最早的中国在哪里?
发现
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
最早的双轮车辙,牵引着思绪,望见了最早的宫城
这里有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也有最早的绿松石器加工作坊
还有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这片古老的土地
见证了夏、商王朝的辉煌
孕育出了这举世闻名的二里头文化
感知到了“最早的中国”
策划:李志晖
监制:万方 王子晖
执行策划:袁晗 樊珊珊
记者:刘璐 谷婷婷
设计:程媛媛
鸣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新华网新闻中心 河南分公司 联合出品
如果二里头是夏文化,那从考古学上来说,夏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夏文化的特征:青铜文化、广域王权文化
夏文化是青铜文化夏文化是青铜文化,这是从考古学上看,与之前龙山文化的最大区别;中原从距今9000年的贾湖文化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繁盛期,之后经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 二里头文化的发展,至二里头时代正式进入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也是夏文化 探索 的首席大遗址。
夏文化是广域王权文化夏是中国 历史 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只所以史书以夏始,就是因为夏朝的广域特征。 而考古中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王朝气象的文化,正是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如何有广域影响力的?是因为二里头文化的核心特征器物扩散到了华夏九州:
陶礼器传播:
二里头时代,以盉(鬶)、爵等为代表的二里头风格的陶礼器向四方传播:
向北:见于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向南: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
向西: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
向东:达到泰山脚下;
玉璋传播:
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的玉璋,在龙山时代向西传播。
(PS:牙璋是源于 海岱龙山文化 的典型器物,有网友误认石峁牙璋年代早,是大谬论,石峁的牙璋、石雕很多是从陶寺掠来的,石峁对陶寺的破坏堪称4000年前的五胡乱华。石峁南下破坏陶寺详情参看许宏《何以中国》)
(龙山式玉璋,无扉齿)
但到了二里头时代,二里头式玉璋又以二里头都邑作为其扩散的起点或者中介点,向长江中上游甚至岭南一带传播,直至越南北部。
(二里头式牙璋,多扉齿,)
(石峁牙璋,有龙山式,又有二里头式,但又无自身发展序列,且插玉于墙,显然是掠来的)
绿松石铜牌饰传播:
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出土的变形兽面纹铜牌饰,一般认为是以二里头文化的同类器为原型仿制而成。 在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甘肃天水,也采集到了一件兽面纹铜牌饰,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饰相类。
这些都应是当地的土著文化选择性地接受中原王朝文化因素的结果。 可以说,二里头文化典型陶礼器、玉璋、铜牌饰的传播范围,超过了《尚书·禹贡》所载“九州”的范围。
综上所述:
夏文化从考古上来看,应该是青铜文化与广域王权,综合这两个特征,只有二里头文化最符合。
参考资料:许宏,《何以中国》;
中原文物,《聚焦·石峁|关于石峁遗存年代等问题的学术史观察》;
有句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话也适用中国的朝代更替中的文化传承。 商朝文化必定受到夏文华的影响,周文化也必定受到商朝文化的影响。 所以,夏文华的特征必定与商文化存在很大的形似性,这样说来,部分人说的三星堆是夏文华就不攻自破了。
有人说考古学家就是与一堆“锅碗瓢盆”打交道。 通过这些锅碗瓢盆来判定其人。 这话虽是调侃,但是却很有到底。 怎样辨别出夏文化的特征就需要这些所谓的“锅碗瓢盆”。
陶器器形上的特征陶鼎、罐、盉、豆、觚、鬶、尊等器型都是从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型。 中国远古文化以鼎鬲文化著称,大体上看,用鼎(三实足炊器)的人群居东南,用鬲(三空足炊器)的人群处西北,交汇处恰在中原。 二里头文化中鼎、深腹罐、鬲兼有,到二里岗文化鼎鬲并存以鼎为重。
看重青铜器礼器所谓的青铜器礼器是指青铜爵、青铜鼎一类的青铜器,夏商周看重青铜器,并以青铜制的器具为贵,应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二里头发现的铃,也被看作是“礼乐”文化的初始阶段的象征。
而青铜器上的图案,最能代表夏文华的就是“兽面纹”。 这也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
宫殿的特征二里头的一处宫殿,也被称为最早的紫禁城。 也是因为其带门楼的南大门,与故宫一脉相承。 当然还有其方方正正的特点。
文字夏文化的文字当有殷商甲骨文的影子,至少要具有甲骨文的几个特征,也应为象形字。
陕西人:夏商两代要么没有,要么有也不能在河南,反正陕西的 历史 文化底蕴就是比河南强!只要是西周以前的河南 历史 文化我们都反对否认!!!所以说二里头夏都不管是人教版教科书还是国家文物局承认,只要我们陕西人不承认都是假的!!
很简单,夏就是专指农业文明,始自女娲联盟。
二里头夏都遗址是从夏朝走向商代的节骨点,让人很清晰的看到了 历史 前进的烙印,如果对夏都的称呼有疑问可以亲临现场了解感受一下,切不可人云亦云,跟着瞎哴哴,亲临现场,三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就象在眼前,你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
夏人的来源有数个说法。 一个说法认为夏人起源自东夷集团,主要支持者为王国维与郭沫若等人。 根据《路史》、《吴越春秋》等记载,夏人的始祖禹来自西羌,因此夏人可能与古羌人同源。 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中提出夏人源自中国西部。 学者徐中舒也主张夏民族源自羌人,他同时主张,中亚的大夏为夏人西移后建立的国家。 冉光荣等认为夏人为羌族先祖。 学者余太山认为,以黄帝为共同先祖的部落,如陶唐氏、有虞氏、少昊、颛顼等黄帝部落其后向西发展,先形成陆浑与阴戎等部族,后成为月氏人与塞种的先祖。 余太山推测这些黄帝氏族可能与吐火罗人、印欧人有关。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认为中国古代有夏族与华族两大不同族群,学者许倬云进一步提出,夏族起源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中国西北地区,与居住在山西的华族,两者融合,形成华夏族,为汉族的前身。 刘学铫曾引用这个说法……
如是而言,除了第一说,后几种说法也许可以完美解释石峁,陶寺和二里头的真正脉络………初步猜想应该是石峁(黄帝集团主导的夏族)吞并陶寺(炎帝集团主导的华族),接着逐步入主中原,成为二里头的真正主人……如此,夏(华夏)之来历呼之欲出、不言而喻!
陶寺、石峁、二里头的崛起都是在各种外来势力与本地势力发生冲撞、本区域各新兴集团间经过剧烈角逐,由小集团的竞争与合作而演化出大集团的过程中实现的。 可以说,各种势力和不同 社会 集团间的激烈碰撞与竞争乃是这几个早期国家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其中战争很可能起到了最重要的催化作用。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铜器以及与冶铸相关的遗物目前已经发现上千件,西北地区出土的数量最多,出土的地点也最普遍,其次是中原地区,再次是北方和燕辽地区,山东地区最少,约20 件。 这些铜器绝大多数出自二里头文化时期,龙山时期的数量不多,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只有小件铜器。 而下王冈和新砦有铜容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陶寺中晚期出土的5 件铜器,包括环、铃、盆、齿轮形镯和蛙,这些铜器的器形独特,看不出外来的影响,表明中原地区已经掌握了铜器冶铸技术。 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无疑形成了当地的冶铜业体系,但相关遗物的发现却远不如西北地区的数量多,而且从新疆东部的天山北路到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地区的朱开沟文化和燕辽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见的铜器均与草原地带的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Seima -Turbinno Culture)和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有关。 赛依玛—图尔宾诺青铜矛甚至出现在山西和河南西部的淅川下王冈。 此外,在天山北路、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峁遗址所见的金器、权杖头、石人像等有中亚和草原地带的影响。
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新疆北部地区连续发现发源于萨彦—阿尔泰和中亚地区的奥库涅夫文化(Okunevo Culture)、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 罗布泊地区分布着大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小河—古墓沟文化,墓葬中所见人种有印欧语系的来源,林梅村认为他们属于受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排挤,自北疆南下的切木尔切克人的文化。 同时,新疆东部哈密地区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马厂文化的踪迹,到四坝文化时期,天山北路墓地可见稳定的聚落并持续发展。 四坝文化西城驿遗址的土坯房屋、齐家文化喇家遗址房屋的壁炉等受到了中亚地区绿洲农业聚落的影响。 从中原地区经甘青向西至新疆的丝绸之路上在这一时期有定居聚落的发现,成为稳定的青铜时代全球化形成的标志。
夏周同源 商秦本家……惟殷先人 有典有册……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夏文化特点是西方文明标准:文字、金属、都城、奴隶,四样东西完备。
夏的起源是治水,如果按文献记载,已经把大地划为九州。 所以不该把夏的边界定义在某个地方起源,就在附近活动,这不太符合人的流动性。
人是有 探索 和开拓性的,古代没有国都的概念,哪里适合居住,就到哪里去,因为人对自然是没有掌控力的。
夏的文化特征就是模糊性,神秘性,哈哈。 江湖传说已久,就是不见庐山真面目。
搞笑 的是,我为什么要证明给后人看,我存在过?你们爱信不信,关我屁事。
商朝都说是从我这里得到的江山,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都知道我的孙子的孙子的是个暴君。 为何我要拿东西证明我活着,为你们这些刨祖坟的王八羔子活么?你们的敬畏在哪里,现在还否定我的存在,数典忘祖么?有不有。 我说我回火星了你们信不。 。 。
从荒蛮进入文明,华夏先祖一步一步把华夏文明推向前进,尽管步履艰难,但一步一个脚印为我们畄下丰富的遗迹,等待解读
许宏的出版物介绍
1,、《最早的中国》许宏教授主要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与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 全书既有宏阔的视野,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小到二里头王都内遗迹遗物的描述,大到对全球文明史总体框架,以及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勾画。 以下为图书目录:解题——[中国]的由来什么是[中国]?看看文献怎么说西周金文把最早的[中国]指向洛阳盆地开创纪元——由[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满天星斗”的英雄时代文明时代的三大台阶:邦国、王国与帝国“中国”诞生于二里头时代一点一面:最早[中国]的两大特质全球视野——中国文明兴起的世界背景六大文明,影响世界历史的两大体系[旧大陆]的大河文明还有学者认为,爱琴海也是一大发祥地文明古国异同观全球文明史中的中国文明历史清晰度:另一视角的比较为什么早期中国的纪年不确切寻梦之旅——发现与研究历程由已知推未知的探索徐旭生寻[夏墟]找到二里头半个世纪的巨大收获雾里看花——都邑的王朝归属之谜文献记载的早期王朝史可信吗王系的疑窦[古史辨]扫荡传统古史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研究史的启示地灵中原——[第一王都]的诞生背景东方[大两河流域]:农业起源的温床中原:重瓣花朵中的花心四方辐辏的交通战略要地两大农业区的交汇带两大自然和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洛阳盆地:形胜甲天下的[地理王国]二里头:[文化杂交]的硕果王都气派——城市规划的先端绝妙的都邑选址二里头的今昔:聚落演变大势扫描人口高度集中的超大型都邑都邑的复杂化与功能分区中心区的路网系统大[十字路口]的发现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建中立极——宫廷礼制的形成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想]出来的宫城中轴线规划的官室建筑群中庭可容万人的朝堂建筑规模浩大的[凝聚力工程]宏伟的宫城南大门东路建筑群:宗庙与祭祖场所?宫室建筑的[营造法式]早期宫室的冰山一角[朝廷]与[礼制]的形成国之大事——祭祀与战争祭祀遗存区的发现礼器:中国青铜时代的徽标从陶酒器到铜酒器陶鬶与[鸡彝]第一青铜酒器爵的发明从祭玉到礼玉东风西渐:大型有刃玉礼器群柄形器之谜昭示等级秩序的玉器无乐不成礼:乐器一瞥有骨无甲的占卜习爷中国最早的礼兵器钺·军事统帅权·王权小箭头的大启示都邑社会——人口构成与层级文明气象——世界管窥巧夺天工——官营手工业的高度城市民生——经济生活举隅海纳百川——对外交流的兴盛强势辐射——[中国]世界的雏形2、《何以中国》“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 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 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目录:解题一 陶寺的兴衰陶寺“革命”了都城与阴宅的排场龙盘、鼍鼓和特磬“革命”导致失忆?“拿来主义”的硕果大邑小国小铜器的大问题是字吗?什么字?寻“夏墟”找到陶寺禹都乎?尧都乎?衰亡的谜团与意义二 嵩山的动向“地理王国”出中原两大集团林立的聚落群扑朔迷离话城址城邑分布有玄机危险来自邻人?近看大邑王城岗“王城”是怎样造出的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大禹在哪儿治水?“王城”下游有大邑大邑瓦店的气派方正城池的由来“贵族社区”平粮台不可小瞧古城寨暴力:现象与动因三 新砦的发轫新砦的分量众说纷纭话新砦困惑与收获从围垣到环壕铜礼器的讯息古书中“挖”出铜鬶龙形象,权贵的秘符?墨玉璋的来龙去脉那年月,有国家吗?逐鹿何以在中原四 大邑二里头山北的政治图景二里头人从何而来?此洛河非彼洛河一水冲三都“半岛”上的新居民都邑大建设走向全盛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不堪重负的陶器难哉,一刀断夏商五 中原与中国文化大扩张二里头国家的“疆域”“畿外”的殖民据点?长江边的“飞地”铜与盐,扩张的动因?国家群与“国上之国”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余论
许宏的近年主要成果
1、专著《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何以中国》,三联出版社,2014年。 2、参与主编《三代考古》系列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2009年。 《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参与执笔全国社科规划考古学科调查组:《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华夏考古》2001年3期。 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7日。 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 4、论文《燕下都营建过程的考古学考察》,《考古》1999年第4期。 《东周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 《“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合著),《考古》2004年第11期。 《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2004年第11期。 《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嵩山南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二里头文化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考古学检讨》,《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使用年代刍议》,《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二里头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与瑞典考古学——第一届中瑞考古学论坛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合著),《文物》2008年第1期。 《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高度与情结——夏鼐关于夏商文化问题的思想轨迹》,《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以出土铜、玉礼器的墓葬为中心》(合著),《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二里头时代洛阳盆地环境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以孟津寺河南、大阳河剖面的研究为例》(合著),《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