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原标题: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之上,而考古工作则是构建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考古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哪些帮助呢?

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的一场特展——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来自中国考古博物馆和22家文博单位的龙主题的文物吸引了不少文博爱好者。展览以龙为主线,展出了红山、凌家滩、良渚、三星堆等30余个重要遗址发掘出土的112件龙主题文物,构建起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的历史。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每一件精美珍贵、让人惊叹的文物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蕴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密码。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刘国祥: 三星堆的一件小龙,龙顶部有一件牙璋,牙璋在石峁文化、二里头文化都是一种礼仪用器,非常发达。在三星堆文化里面发现,既体现了传承性,又体现了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八千年龙文化里就能真切地看到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刘国祥: 展览之中,我们发现了一件匈奴的王冠,上面是一只鸟,下面一圈有虎、马、龙,而且龙是草原龙的形象,草原游牧民族吸收了龙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中国龙的形象和精神内核,始终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传承延续,当把这些龙文物同时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看出相互影响的痕迹。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实证探究中华文明的本源和特点,也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星灿: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把古代历史做得更清楚一点,把我们走过的路弄得更清楚一点,哪些贡献对民族的产生、发展、兴盛起过重要作用的。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刘国祥: 一方面我们用丰富的考古材料可以证实中华民族的五大突出特性,另外我们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丰富我们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做好解读工作,利用考古成果阐释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5月24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长达10万年的连续演化史。这项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

据了解,研究人员建立了有效区别野生水稻和驯化水稻的科学标准。水稻是高硅植物,从土壤吸收了大量的硅元素,植物学上把这种硅化的细胞称为植硅体。鉴别驯化稻和野生稻的一个研究方法就是从植硅体入手。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 蒋乐平: 水稻变成化石一样的东西,所以不会腐烂,在久远的年代里面,它的形状都保存下来了。比如扇形植硅体是稻叶上的植硅体,它上面有一片片像鱼鳞一样的分布,鱼鳞的数量可以作为判断野生稻和栽培稻的主要依据,一般栽培稻的数量超过了9,野生稻少于9。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研究还发现,浙江上山的先民把稻壳、稻叶掺和到陶土中,不仅可以减轻陶器的重量,还可以增加陶土的黏结性,防止在烧制过程中开裂。这就形成了从水稻栽培、收割、加工脱壳等一系列的完整证据链,它不仅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也充分说明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 蒋乐平: 一万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上山文化发现的稻作、定居、彩陶等方面的完整证据链,已经成为万年中国的重要符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星灿: 水稻的驯化、栽培,像北方地区的粟、黍的栽培驯化,北方地区粟、黍向中亚,向欧洲扩散,这都是我们文化创新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历经时间、空间、王朝、社会性质等变化,但文明形态没有断裂、文明底蕴历久弥丰。农业、玉器、都城营建等文明要素均在考古学文化属性上呈现出清晰的继承关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项目,主要开展人类起源与演化、农业起源与扩散、文明起源与传播、国家起源与发展等系列重大考古工作,近年来在探源揭本、以史鉴今上实现了更多的突破。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苏羊遗址位于河南宜阳县,是仰韶—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左右。自2021年开始,考古部门连续三年对苏羊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苏羊遗址是洛阳盆地首次发现的古国时代大型中心性聚落,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任广: 苏羊遗址延续时间从仰韶早期一直到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序列从早到晚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是洛阳盆地史前文化的标尺性聚落,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近年来,众多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考古新发现,一眼越千年。一处被人为处理成大平台的山顶,面积约2.8万平方米。相当于四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发现时只是不起眼的平坦“山头”,考古人员通过开掘研究,认定这是为秦始皇西巡准备的宗庙祭祀场所。这一发现被列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经四年发掘,历史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被揭开。四角坪遗址是国内罕见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完善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的链条,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侯红伟: 四角坪遗址是继秦宗庙建筑、祭天建筑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或者更高等级的祭祀建筑形式,对后世、对汉代的德阳庙、王莽九庙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日后的天坛、地坛的建筑形式,可以说开启了我们统一国家、国家祭祀的先河。

2023年,全国开展了265项主动性的考古发掘项目、基本建设的考古项目1367项,包含很多世界级重要考古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可以说,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正在实证中华文脉的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星灿: 国家重视,社会安定,我们考古的环境是最好的时候,做发掘做研究,包括保护,包括国家对博物馆的重视,都是我们从来没有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好地做好考古工作。

文化积淀着民族的血脉与精神,连接着国家的历史和未来。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建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焦点访谈丨探源中华文明 关注这些考古成果→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在不断填补历史链条上的缺环,也在丰富我们对中华文明根脉的认知。随着那些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被发掘出土,尘封的历史景象被逐渐展示,随着历史的轴线不断延伸、历史的内涵不断拓展,我们也将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文化自信牢牢植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中国有多少文物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众多门类、不可胜数的文物。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 我国拥有大量地上的、地下的、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物,它们包容了56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这些作为中华文明进程标识的历史文物,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进行科学、历史研究的重要佐证资料和依据,而且也是人们欣赏、审美并从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艺术品。 文物这种占有特殊地位的社会文化生活,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中国有着收藏历史文物的传统。 保护前人遗留下来的物品,有着多样的目的。 最初,出于王室、宗庙或官府用于档案,这种目的的历史比较悠久。 同时它也是权力、意志、宗教、财富之象征,其收藏的目的也在于世代传给后人。 较早的文物收藏,大致出自商周时期,有许多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 两汉时期,文物收藏的范围更加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保护措施。 隋、唐以后的历朝历代,从皇室到民间都有大量收藏,文物研究文献更加丰富,有些文物珍品被历史文献所记载,其传奇经历也广为民间所流传,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种传统使先人们的文明成果传至今日,使我们引以自豪和荣耀;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延绵不绝,为世人所敬仰。 古时的文物收藏,不太关注其科学和历史价值,不论官家或民间普遍重视其“宝物”的层面,取舍之间往往取决于当事人的个人好恶和生活时尚“宝物”的概念以往称之为“古玩”或“古董”,科学化的认识和研究,把古玩或宝物提高到文化产物的层面,是晚近事了,特别是随着近现代考古学的兴起,使人们对历史文物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也是现代博物馆得以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古玩、骨董是建立在对古代珍宝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一种解释,认为骨董是古代遗产的精华所在,就如同肉腐之后留下了骨头,而董者,是明白、知晓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骨董是“古铜”的转音,而古铜器往往是文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种。 明代的书中称骨董或者古董,这是因为“古”和“骨”是同音字,在当时是一种失误,但近现代以来,这两种叫法都被广泛认可,因为“古董”与“古物”有着很多共同的意思,把古代遗留下来的古物统称为古董。 “古玩”是对古代文玩的简称,这种提法只能追溯至清代晚期。

中国古代文明五项成就和影响

1、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2、西汉:发明造纸术,经过东汉蔡伦改良。 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3、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指南针的发明,相传是皇帝发明,运用航海是南宋。 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唐朝时发明了火药。 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5、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6、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 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7、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 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医学分科。 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8、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9、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 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10、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 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11、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 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 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 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 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 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12、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列举出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华文明成果。

1、科技贡献(1)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钢柔化处理技术。 (3)地动仪的发明。 2、制度贡献(1)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度。 3、经济贡献(1)发明纸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9184.html
第一批小米车主 我给雷军这些建议
创始人身价缩水超百亿 卫龙 缺斤短两 消费者称遭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