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促成中俄这项合作 3000亿外资被冻结 中俄 老美发难 提点

据了解,日前美财长耶伦和国务卿布林肯分别带着“对中出售国债”和“阻止中俄合作”的任务出访我国,但都无功而返,反而促进了中俄之间的合作。

外媒甚至报道称,布林肯还没离开中国,俄罗斯就高调宣布访中行程。而中方明显对俄摆出了更积极的姿态。

对此,美方似乎急火攻心,立马对中俄吹来“金融”和“军事”的飓风,不仅冻结了俄罗斯3000亿的海外资产,还伙同菲律宾在中国南海搞事。

没想到这反而激发了中俄的“逆反心理”。再此催化下中俄欲达成的合作,或许会给美方带来大麻烦……

一、 强买强卖强管?美方被击软肋慌了神

与老美“威逼”的风格不同,俄方这回赴中诚意满满。

据俄方透露,普有意在中俄燃气线的定价问题上低头让利。一旦项目落成,中方每年至少可增加500亿单位的天然气,有望冲击世界能源格局;其次,俄方为我们带来了1.25亿美元的俄产小麦、燕麦,打破了美方此前对我们“粮品单一”的诟病。

作为回报,我方可能会在052D的问题上有所松动。这似乎打在了老美的痛点上,毕竟这与布林肯“阻止中俄军工合作”的来意背道而驰。

据媒体报道,似乎是为了促使中俄“分手”,老美“杀鸡”又“烹鹅”。不仅援助乌、台,在军事上给予重压,还在冻结俄罗斯3000亿海外资产的同时,将中企字节跳动在美国的抖音业务一刀斩断。

不过对老美的压制我们也是见怪不怪了,这与他们此前在芯片、新能源和男士“精·倍莱”领域的做法如出一辙。

以上述“男士加油站”为例。早在2010年前后世卫组织就为男士领域的健康拉起了红线,数据表示有近半数男士面对着雄风难振的忧虑。

而具有拉长男士下肢细胞长度,催化其活动能力的L-精氨酸恰好于此时被发现于美国实验室,甚至一举获得诺奖。看到商机的美、日团队将其与落叶松等成分融合,落地了相关口服成果“精·倍莱”。并凭借着垄断原料技术达到了“供不应求”的效果。

由此,5位数门槛的口服成果出现在了国内京东等平台,一时间成了富豪们的玩物,而大多数求“立”若渴的需求者却无法触及。

然而就像我国在上述领域弯道超车获得主动权一般,美方如今对我们的强买强卖强管行为显然没了作用。

二、中方:切勿触碰我国红线

澳媒一句:“美国人不明白,中国根本不怕美国”似乎预示着,老美位居霸主之位俯视国际的时代似乎已是过去式。

此前美国撺掇欧盟停止发展燃油车,以压制中国新能源发展,却促成了比亚迪等中企的智能芯片崛起,如今不仅占去70%拉美、东南亚市场,甚至连德国都前来与中企签订技术合作。

而在上述’精·倍莱”领域,我国团队将重点落在量产技术上,花费五年时间实现了成果量产,促使成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创始国含泪让出70%定价权,以换取技术合作。

自从门槛降低后,上述成果在京东的走势一路上扬。一旦打开了“男士乐园”的闸门,奔涌而来的需求者让官网一度断供3个月之久。“真真正正地造福于人民”,众多30-55岁的大厂高管这样感叹到。

不仅左右不了中国,老美更是压不住俄罗斯。如今俄罗斯堂而皇之地在对中贸易上使用人民币结算,还将美国的在俄资产反向冻结,似乎是对美方威胁的无声反抗。

如今老美难得落入四面楚歌之境,甚至连欧盟兄弟都看不下去了。

三、BBC记者怒怼美高层,布林肯哑口无言

布林肯的境遇真是应了那句:大水冲了龙王庙 “自家人”打“自家人”。

在最近的访问中,BBC女记者对其发出质问:美方难道不该听听其他国家想法吗?你们要求中国停止出口,自己却向以国提供军援,不觉得信誉扫地吗?

《环球时报》也发表态度:布抱着“压服中国”的心理访问只会适得其反。如今对中俄出手,还想强行将其分离以便各个击破,这只会让中俄更加紧密的合作与团结起来。


谁手里有“和平崛起战略”的含义

千百年来一个国家的势力崛起,必须要拥有雄厚的综合实力,这个实力可以来自于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全面上升,也可以用单方面的军事实力来弥补其它力量的不足,除出之外别无他法。 于是我们就拥有了两个选择,用经济政治力量崛起的国家,我们可以称呼其为和平崛起,而用军事力量弥补其它力量不足的崛起,我们可以称呼其为战争崛起,这两个选择即是和平崛起与战争崛起的选择。 战争崛起是世界历史中通行的法则,千百年来一个地区强权或者世界性强权国家的产生都会陪伴着血腥时代的产生,近代可以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与日本,中期的可以追述到西班牙英国殖民主义者殖民到世界各个角落杀戮,远到两千年前,罗马帝国追逐欧亚大陆的沙漠黄沙崇山纵林。 谁能统计出数千年来各个势力崛起对这个世界的伤害呢?不能。 这个伤害可能是上亿计的人命鲜血,是无数人类隗宝的毁灭,是人类上百年财富积累的付之一炬。 11世纪蒙古帝国势力的崛起,从征服花剌子模到越过伏尔加河,攻陷巴格达,直至中华帝国被推倒,短短几十年间,战火烧遍整个欧亚大陆,所到之处很多地区被屠杀一尽,繁华的城市沦为一堆火灰。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伤亡逾亿,很多城市被战火夷为平地,最后两颗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炸弹伴随着两声巨响,就轻易地把两座城市从地球上给抹去,这个就是战争崛起的情景。 世界历史中没有记载过和平崛起的先例,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和平崛起的可能呢?这是个迷团。 但从我们祖先浩如烟瀚的文献中,我们能够从中窥视出其的可行性。 和平崛起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是“上兵伐谋”的善之善者境界。 其中含义就是要把战争屈于谋略之下,尽量不战或者少战而为自己崛起铺垫出前程,这个文化是中国特有文化之一,运用智慧而非兵器来增强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案例中,中国拥有许多的记载。 其中有象三国时期中的借荆州,公元前656年的齐楚召陵结盟退八国之军等。 历史中白纸黑字记载下的这些战略战术,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 历史上还有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手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人就是开创大汉帝国四百年基业的汉高祖刘邦,在楚军兵锋甚健之机,刘邦选择诱降秦军,最后先行入关,次后关键之时先后诱降过燕王臧荼,楚大司马周殷等,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言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刘邦与项羽的经历就是这部孙子兵法谋攻篇最好的注解,项羽百战百胜,攻城掠地无人能予比肩,而刘邦抱头鼠窜,数次几乎沦为项羽的阶下囚徒,但胜利就只需要那么一战,百战百胜固然可喜可贺,但决定性的却只需那么轻轻地一战而已,结果项羽自杀,刘邦独得天下。 项羽就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的体现,而刘邦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最好注解。 历史行进到今天,人类的科技力量已经能够造成人类自身的毁灭,战争再也不是骑在马上砍砍刀站在地上捅捅长矛那么简单,而是具有更大的毁灭性与更大的破坏力,所以运用智谋取胜才是人类思想进步的标志之一。 不错,历史上是没有过和平崛起的先例,但并不能说明不可见而不可为,历史也教给我们很多东西,使我们知道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历史也留给了我们这方面的详实记录,那么现在中国人就有一个机会,我们选择什么?如果是我,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后一个——和平崛起。 和平崛起的概念很复杂,其手段更加繁杂,没有军事手段来得直接与快捷,其中蕴涵着经济军事政治三大力量的平衡发展。 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平崛起是不可能,而没有军事力量的保障和平崛起也是句空谈,最后是一条国际政治力量资本的汇集,除出经济军事力量能够催生出国际政治力量之外,和平崛起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统战的政治资本,所以善意利用这个资本也是一种崛起的手段。 说到第一个和平崛起条件,是为经济力量时,我们不妨首先来看看中国的经济状况,中国经济近段时间已经步入高危期。 很多专家认为中国近年的经济高增长,主要是*房地产拉动内需,而房地产经济的泡沫显然已经引起中国高层的高度重视,这个是中国的危机之一。 再而中国对外出口竟然是*外资拉动,有关资料显示外资产品出口率已经达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这个是可怕的潜在危机,特别在和平崛起的概念中是何等地致命,试想如果国家经济被国外资本控制,中国还如何在世界崛起,自己的经济命脉操在别人手里,应该是别人在和平崛起,而不是我们中国自己。 我从50家跨国公司联名抗议抵制中国国务院提税的计划中,我嗅出了那么点不安,外资究竟对中国经济控制度有多深呢?我不是经济学上的专家也不是统计学上的专家,我不知道,我只是感到强烈地不安,并且看到中国有可能被拉美化的危险。 最后一个危机就是能源短缺,中国石油进口已经占到总额的50%,基本没有建立起战略储备。 这些危机对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又一个致命的打击,如果不能解决,中国就会被停止,和平崛起也将以失败而告终。 和平崛起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军事武装力量,很多人会不理解,你不是说和平崛起吗?但为什么还要谈战争谈军事呢?而其实军事与和平,甚至于战争与和平并不是一对矛盾体。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目的,就是为了遏制战争贩子对战争的叫嚣与痴迷,这样你就会清楚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才是遏制战争的最好良药。 和平崛起要的是遏止大规模战争的发生,防止导致大面积的破坏性战争与毁灭性战争的灾难降临,为了遏止这种大规模的灾难性战争,必要时刻使用小规模的局部武力来制止其发生,或者显示出武装力量的威力,从而吓阻侵犯者不敢逾越雷池一步,这个就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和平崛起过程中的作用。 据最近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透露,报告说:“中国军队正在向小而精发展。 ”这个报告如果属实的话,我感到相当欣慰,短小精悍的军队正是局部冲突中最好投入的武装力量。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做:“杀鸡警猴”。 在和平崛起过程当中,以“杀鸡警猴”式的打击,一触而动全局,往往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会以战争遏止战争,以小规模战争制止大规模战争发生,这个就是我们需要辨证看待这个问题的地方。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和平崛起的保障之一,缺失军事力量的作用也是万万地不可,我们必须要用相对的和平来换取绝对的和平条件,这个才是和平崛起的真实含义之一。 和平崛起的第三条件当然是政治,为中国打造良好的国际地域政治环境,创造或者延长战略机遇期就是中国智囊的任务之一,何为战略机遇期呢?我们来看一下李肇星外长在2005年4月19日,于中日关系报告中讲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实现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我确保并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稳定周边环境,推动区域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显然战略机遇期就是稳定的周边环境,这个环境能促成国内健康稳定地发展,提供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推动区域合作的机会。 我在上面提到过国内经济危机,其中单就进口原油一类的问题,运用区域合作与地域政治手段就能够为之创造良好的进口环境,甚至于彻底解决这类危机。 当然中国还存在着其它的国内问题,比如地区的贫富差距,人民的生存状态,官员腐败越演越烈,国外资本逐渐操控中国经济等,这些是真正的国内政治问题,我在这里将不再涉及,这些问题庞大且已超出了地域政治的范围。 为我国在国际上谋取最大的国家利益,这才是和平崛起的含义之一,显然崛起是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崛起,自然牵涉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与地区,那么地域政治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最前面。 在地域政治上我国大致走的是这条路:一.台湾问题与朝鲜半岛平行经营,这个是以“六方会谈”作平台,使之美国与我们进行战略合作与对话,从而再影响到台湾问题的解决进程。 二.北联俄国,使中亚地区处于中俄两国可控制范围,以战略伙伴关系指导同进共退,这个是以“上海合作组织”作平台,尽量争取中国经营东南亚与台湾问题的战略机遇期,不让西边发生大规模的干扰,是其目的之一。 三.南联印度,稳住南亚局势,可能的话与印度合作经营,这也是一个争取战略机遇期的方法之一。 经过这样的经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过后的格局,西边有俄国牵制,南边有印度屏障。 而中国直接在东南亚营造出自己的势力区域,再而在南海扭转领土危机,事件在对菲律宾50亿美元贷款中可以看出来,经营已经开始。 然后借助中亚的中俄合作从陆地进入中东,同时借助与印度合作,从海路进入中东,双贯其下。 这个是我能理解的现在国家对于地域政治的指向。 为何如此呢?我看原油是这个指向的驱动力,围绕这个主干逐渐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分配,这样的经营方式很直接,我认为也很有效果,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成绩:一.在“六方会谈”下,韩国已经与美日联盟出现裂痕。 二.台湾问题出现一定转机。 三.中俄合作深化,在边界划定过后,北边相当安定,西边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油管道进入口,在“上海合作组织”下面,军事合作也在积极地展开。 四.与印度初步达成分界协议,双方签定战略伙伴协议,已经有了一个相当良好的开端。 北西南三方经营已经可以初步看到战略格局的轮廓,而在东边中国也有所斩获。 以上这些,我想大致已经能够分析出中国的大战略指向。 在对地域政治经营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这个是智慧纵横的最好注解,在用强大武力作后盾的基础下,运用地域政治手段谋取利益,这个就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含义。

最近几年中俄贸易关系如何

一 对中俄贸易潜力的基本估计 2004年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提出到2010年中俄贸易额实现600亿~800亿美元的奋斗目标。 按目前中俄的贸易规模,到2010年中俄贸易总额需要翻一番方可实现600亿美元的目标。 如果以2005年为基数,其后4年每年中俄贸易的增长率都在30%以上,毫无疑问,到2008年中俄贸易额就可达到600亿美元,到2009年就可达到800亿美元。 问题是,随着中俄贸易规模和基数的增大,今后每年的增长幅度能否保持在30%以上?俄罗斯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潜力还有多大?俄罗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否会不断上升?中国对俄出口和从俄进口是否有新的增长点?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中俄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回答到2010年能否实现中俄贸易额600亿~800亿美元的重要依据。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中俄贸易确实呈现一种加速增长趋势。 1992~2001年中俄贸易用了10年时间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2001~2004年中俄贸易用了3年时间突破了200亿美元大关;2004~2005年中俄贸易只用1年时间就接近300亿美元大关①(见下表)。 我们必须看到,中俄贸易中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或称非规律性因素,如中国购买俄罗斯的军工产品和核电站项目的技术设备等,这种购买不是每年都会发生,也不是贸易持续增长的稳定因素。 因此,中俄贸易能否持续增长,能否继续保持加速势头,主要还要看一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潜力。 (一)俄罗斯市场需求潜力仍然很大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俄罗斯对以下几类产品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1.机电产品。 目前,在俄罗斯现有的家电中有相当多数量需要淘汰。 据了解,彩电有一半以上需要更新,对电冰箱、空调和小家电的需求旺盛。 近10年来,俄罗斯能正常使用的收割机、拖拉机数量减少近一半,设备年报废率达6%~10%,急需更新农业机械、农机具和建立新的维修体系。 俄木工机械的加工设备落后,木材只能实行初加工,这类机械产品的需求潜力很大。 2.建材产品。 随着俄罗斯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对建材的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俄所需的保温材料70%靠进口,门窗材料的进口占55%,水暖器材占67%,屋面材料占91%,胶合板占60%,油漆占27%,金属瓦占75%,天然瓦占90%。 3.纺织服装。 目前,俄每年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消费大约为360亿美元,包括服装、鞋类、枕巾、浴巾、床上用品、棉布、丝绸等。 俄纺织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主要依靠进口。 4.家具。 据俄专家预测,未来5年俄对家具的需求将增长5~7倍。 俄家具生产的最大障碍是设备陈旧,老化率达70%~80%,其中有40%的设备使用期已达20多年。 俄生产家具用的中密度板85%依靠进口,高质量的贴面材料和油漆也主要依靠进口。 中国家具出口俄罗斯的主要问题是设计风格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5.农产品。 俄远东地区农业生产能力逐年下降,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欧洲部分调运成本很高。 目前,仅远东地区每年粮食缺口80万吨左右,蔬菜缺口40万吨,肉和肉类制品缺口40万吨,奶和乳制品缺口60万吨,水果缺口40万吨。 俄远东地区的蔬菜需求有80%从黑龙江省进口,市场价格是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4~6倍①。 (二)中国市场对俄罗斯一些产品的需求具有持续性和增长潜力 从未来5~10年的时间看,中国市场对俄罗斯的很多产品,包括技术产品的需求,不仅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可以预测的增长潜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年份 贸易额 增长幅度(%) 1992 46.3 ― 1993 76.7 65.7 1994 50.8 ―36.5 1995 54.6 7.6 1996 68.3 25.3 1997 61.2 ―10.6 1998 54.8 ―10.5 1999 57.2 40.4 2000 80.3 39.9 2001 106.7 33.3 2002 119.3 11.8 2003 157.6 32.1 2004 212.3 34.7 2005 291.0 37.1 1.对能源产品的需求将呈现不断增长势头。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尤其对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能源进口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以石油为例。 2000年中国进口石油7 027万吨,2001年为6 026万吨,2002年为6 941万吨,2003年为9 112.63万吨,2004年为1.228 155亿吨,2005年为1.3亿吨①。 中国在石油进口方面采取多元化战略,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是这种多元化战略中的重点。 在过去6年从俄进口石油数量的不断增长中,我们就会看到中俄石油贸易的广阔前景。 200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为147.67万吨,2001年为176.6万吨,2002年为302.96万吨,2003年为525.48万吨,2004年为1 077.4万吨,2005年为1 278万吨②。 随着中俄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通的铺设和电力网的对接,中俄在这一领域的贸易规模必将会日益扩大,如果考虑石油价格的上涨,双边能源贸易的总额将更加可观。 2.中国对俄罗斯核工业技术设备的需求潜力仍然很大。 从中国的能源战略看,加速核能的开发利用、建设更多的核电站已列入中国的长期建设规划之中,而在这一领域俄罗斯具有很大优势和出口能力,可向中国出口的技术设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中国对俄罗斯木材的需求具有可持续的特点。 目前,中国木材有40%需要进口,而俄罗斯完全有能力满足中国这一缺口。 只是俄罗斯把木材视为一种战略资源,因此,在采伐和出口方面采取了限制措施,从而使中俄木材贸易受到了政策制约。 尽管如此,中国从俄进口木材的贸易额还是呈逐年增长趋势,2000年中国从俄进口木材为593.1万立方米,2001年为876.5万立方米,2002年为1 480.84万立方米,2003年为1 436.7万立方米,2004年为1 701万立方米,2005年为2 004.32万立方米③。 4.中国对俄罗斯的煤炭、矿产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及化肥等商品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这种需求不会减弱或消失。 俄罗斯有这方面供给能力,中国的需求规模和购买能力毫无问题。 5.中国对俄罗斯的大型电站设备和大型工程建筑机械的需求也将会保持相当大的规模与相当高的水平。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仍将是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热点领域,俄罗斯在一些大型工程机械出口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6.中国在很多领域对俄罗斯的技术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如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核工业技术、农业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 虽然中国已制定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但从基础研究到形成产业技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也提倡在模仿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俄罗斯在上述技术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俄罗斯的总体技术水平看,俄罗斯的技术有1/4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1/2处于世界的一流水平,有2/3的技术水平与美国旗鼓相当。 因此,中俄之间的技术贸易潜力非常大,如果俄罗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能真正把中国当作可信赖的战略伙伴,能彻底摆脱冷战时期的思维模式,中俄之间的技术贸易前景广阔。 二 影响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对俄罗斯贸易没有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 2005年中俄边境贸易总额达5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这仅仅是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实际边境贸易额要比这大得多。 中俄贸易之所以能达到300多亿美元的规模,除边境贸易外,主要是一些大项目和大宗贸易的拉动,如军工产品贸易、石油天然气贸易和电站建设配套产品贸易,而正规的一般性商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是很大。 经过20世纪90年代大浪淘沙之后,中国对俄贸易的个人、个体企业和国有大型贸易公司基本上都撤出了俄罗斯。 因此,目前,对俄贸易的两个突出特点是:非规模化、非规范化。 这种贸易形式要上台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比较困难。 (二)目前,中国对俄罗斯商品贸易主要集中在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 虽然中国对该地区的贸易最有地缘优势,但该地区人口毕竟有限,总共600多万,且收入水平比俄欧洲部分相差很多,消费层次较低,市场容量有限。 如果说中国沿边省市做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市场还可以理解,或者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全国企业都要挤到这一地区做贸易,就使国际贸易竞争变成了一种国内企业竞争和地区竞争,各方贸易利益都将减少,而且从对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是一种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表现。 (三)对俄罗斯贸易通道狭窄已成为发展中俄贸易的瓶颈 在中俄边境贸易口岸中,绥芬河的条件最好,过货量最大,也是直接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的贸易口岸。 然而近些年来,绥芬河的过货量已经饱和。 在绥滨铁路上,绥芬河―下城子95公里仍为单线;绥芬河―格罗捷科沃26公里仍为套轨。 绥阳―东宁的地方铁路虽然已完工,但尚未与俄方接轨。 连接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大桥至今也没建起来,人们期望的经牡丹江、绥芬河到俄罗斯港口,通向日韩、北美的出海口和连接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路海联运通道没有完全打开。 目前,虽然通往绥芬河、黑河的境内公路有较大改善,但通往其他口岸的道路状况仍然很差,进口的大量商品无法迅速运出。 (四)目前“灰色清关”仍然盛行,虽然是两厢情愿,但最后受损失的还是中国商人或企业 中国商品被查抄、被罚款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中国来说,“灰色清关”造成中国人之间竞相压价,干扰整体开发俄罗斯市场,有损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品形象,是中俄贸易的一大隐患。 从俄罗斯政府角度看,“灰色清关”使国家税收流失,干扰正常贸易秩序,腐蚀国家工作人员,败坏俄罗斯声誉,甚至影响“入世”进程。 (五)近年来,俄罗斯对木材、矿产等原料型产品的出口加以限制,而这些产品都是中国需要进口的商品 要继续扩大中俄贸易的规模,就需要加强中俄相互投资力度,尤其要加大中国对俄的资源开发与产品加工领域的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优化中俄贸易结构,提升中俄贸易档次。 然而,俄罗斯的投资环境较差,投资风险较大。 一是在俄有关投资法律、法规中有很多技术性要求,经常造成执法的随意性。 二是地方法律与联邦法律不一致,税收等相关法律不稳定,且经常出现有法不依,不能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利益。 三是俄仍对外来投资设置一系列限制,如限制油气资源开发,禁止购买不动产,限制外商参与国家采购和企业私有化的竞标等。 四是行政壁垒,如对外资进入俄银行体系设置条件,对外资在俄企业持股规定最高比例(如在天然气企业的资本不能超过20%)。 五是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及与投资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政府的低效率、官员的腐败和社会治安状况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六)中俄在贸易结构方面已开始出现摩擦与争议 近年在中俄贸易中,中国对俄出口主要是轻工产品和电子产品等,基本上属于制成品,而从俄罗斯进口主要是石油、木材、矿产品和各种有色金属,属于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目前,在中国对俄出口中轻纺产品占50%左右,而从俄进口中原材料产品约占60%。 对于这种情况,俄方不但出现了抱怨情绪,甚至还产生了反感甚至戒备心理,认为中国只盯住俄罗斯的战略资源,而不愿更多地购买俄罗斯的机电产品,所以一再要求中国多进口俄罗斯的机电产品。 对于俄方的这种情绪、心态和要求,我们可以理解。 但我们必须理智地、客观地给予解释和说明。 首先,中俄贸易从总体上是平衡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俄方顺差,这与中美贸易的格局完全不同。 中俄贸易之所以出现这种贸易结构,绝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双方的产业结构和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决定的。 如果没有这种互补性,中俄贸易也无从谈起。 其次,俄罗斯的机电产品多属于粗制滥造,在质量上、工艺上与欧美产品无法相比,且售后服务及零配件供应等均不到位,因而中国客户难以接受,包括俄向中国出口的大型核电站设备,其设计思路堪称世界一流,但工艺质量却常出现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中国从欧、美、日等国进口机电产品的企业,多为这些国家在华投资设厂的企业,而俄罗斯在华投资企业中这类企业很少,因此,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三 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交通运输线路的改造和建设,打通对俄贸易大通道 最近几年应完成绥芬河口岸扩能改造、绥芬河―格罗捷科沃套线改造、绥芬河―牡丹江的复线改造和建设东宁―乌苏里斯克的地方铁路。 完成哈尔滨―绥芬河和哈尔滨――满洲里的电气化改造。 加快推进黑河大桥和古洛河黑龙江大桥的建设及萝北、饶河大桥建设,完成牡丹江―绥芬河、牡丹江―海林、牡丹江―阿城段的高速公路建设。 在水路方面应尽快完成松花江大顶子山航运枢纽工程,黑龙江―哈巴罗夫斯克、同江―哈巴罗夫斯克的航道整理,佳木斯―抚远江海联运线港口扩张工程。 (二)以边境口岸市县为后方,以俄远东地区为基地,大踏步向俄腹地市场(俄欧洲部分)进军 俄欧洲部分市场消费水平高、支付能力强,市场潜力大,是我们扩大贸易规模、提升贸易层次的目标市场。 最近,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正与有关企业筹划在莫斯科建立中国机电产品城。 笔者认为,这是向俄市场纵深发展的好思路。 要进入和扩展俄罗斯欧洲部分市场,一方面需要建立逐步延伸的贸易基地、仓储系统和销售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对中国的贸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对俄贸易的商业集团或联合体,以最优质的商品、最合理的价格、最好的售后服务和最畅通的供货渠道在俄罗斯欧洲部分市场展开竞争。 (三)加快发展边境地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近些年,黑龙江省沿边市县已建起了对俄粮食出口基地、蔬菜出口基地、肉蛋奶出口基地。 今后应努力扶植龙头企业,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把沿边对俄出口基地规模、质量、效益做上去,并保持持续发展势头。 (四)以投资带动贸易,实现对俄投资贸易一体化 如上所述,俄罗斯在很多产品生产方面希望外来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方面需要外来投资,在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领域需要外来投资。 我们应抓住机遇,在俄境内建立能满足俄市场需求的企业,生产产品在俄销售。 这种形式将可避开过境贸易的各种难题,又可依据俄市场变化情况和消费者的要求,随时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规格。 而在投资的过程中,有些机械设备、原材料还需从国内进口;有些产品在俄加工后也可返销国内市场或销往第三国市场,因而产生投资对贸易的带动效应。 笔者认为,在俄境内建立生产加工园区的方式可以规避在俄投资的很多风险,也能较容易与俄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使园区的管理更多地由中方承担,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 (五)南北企业联手,共同在俄罗斯进行项目投资 近年来,南方企业对俄罗斯市场和投资的兴趣日益浓厚,但由于对俄市场和投资环境缺乏了解,鲜有与俄政府和商人打交道的经验与教训,因而谨慎小心、顾虑重重。 而黑龙江省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如能与南方企业的资金优势、经营优势结合起来,联手在俄罗斯进行项目投资,应该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会在俄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当然,这种投资方式的成功关键在于项目选择及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互信关系。 (六)借助俄方企业优势,实行买壳经营的投资战略 目前,俄罗斯有很多大中型国有和私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技术设备陈旧,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但更新改造和更新换代又资金不足。 对于这类俄方企业,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可采取买壳经营的投资战略取而代之。 一方面可以省去新建企业的各种复杂程序,享受本地企业的各种相关待遇,还可充分利用俄方企业易于与俄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打交道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中方在资金、应用技术和经营方面的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 当然,这种中俄合资企业需要把产权划分清楚,把收益分配原则界定清楚,解决好俄方人员安置与债务责任,同时要选好未来发展的项目和设计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七)依托绥芬河的口岸优势和背靠俄罗斯林业资源的优势,建立覆盖东亚地区的木材交易中心 目前,绥芬河的龙江商联集团正在筹备建立木材交易所,这个项目的思路很好。 我们应积极支持其把此事做大、做精,做出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这个木材交易所要按国际化标准设计,采用现代电子交易手段,不但包括即期交易,还可从事期货贸易;不但要吸收中国客户进入,更要吸引俄罗斯的卖方客户进入;不但买卖绥芬河市场的木材,还应买卖整个黑龙江省和俄罗斯的木材;它的买方客户不仅限于中国,而是面向东北亚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 俄罗斯的林业资源是这一交易市场的重要支撑,如果俄罗斯卖方客户能大量进入这一市场,不但会省去中间环节的费用,还会使木材价格更加透明公正,并且可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这种实际利益会推动俄罗斯的相关利益群体,要求政府放松和放宽对木材出口及森林采伐的限制,从而保证中方对俄木材进口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八)发展和规范边境贸易,率先在绥芬河口岸建立起“一区跨两国”的中俄自由贸易区 中俄边境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起伏,现在应该说已经日益规范化和正常化。 2006年上半年中俄边境贸易额为31.3亿美元,边境贸易已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双边口岸经济的发展和人员就业是不可或缺的。 2006年俄罗斯对边境贸易采取了紧缩政策,自然人过境免税携带商品从50公斤减至35公斤,其意图是要将边境贸易“逼”向正规贸易,以增加联邦政府的税收。 但这损害了俄边境地区的经济利益,俄边境地区政府非常支持边境贸易,因为它体现着双方共同利益,具有旺盛的经济活力。 目前,上海的世茂集团已在绥芬河中方海关区域投资建立起贸易综合体,在该综合体的区域内设有产品加工区、商品仓储区和休闲娱乐区,在中俄边境地区修建起一个人工湖和两座五星级宾馆,在海关外的俄方道路也由世茂集团承建。 这样,原来设在边境的互市贸易区已开始向“一区跨两国”的中俄自由贸易区和综合贸易区的方向发展。 这不仅会扩大边境贸易的规模,更将增强其后劲和吸引力。 对此,中国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力协助,尤其应与俄方沟通相关事宜,解决中俄在政策上的协调问题,为企业的发展、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现在,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头,其战略视野和投资气魄令人钦佩,而政府更应勇于创新,知难而上,与企业共同做好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这篇大文章。

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1)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石油安全系数。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1)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来说,在低油价时,企业并不注意能源效率,会大量使用石油,使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在高油价时,油价上升直接导致进口国的支出增加,有可能使其国际收支恶化,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出口国来说,高油价虽然在短期内可增加收入,但高油价将会导致进口国的石油需求量萎缩,从而使出口国的石油生产能力过剩,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总收益下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石油供需状况、政府干预、石油期货交易和科技发展等。石油供需基本面、政府干预、石油期货市场和其他临时性因素,共同决定着短期石油价格的走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决定石油长期价格和市场地位主要因素。

2)石油供应的不稳定对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也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而言,当石油供应大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下降,诱使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当石油供应小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上升,外汇支出增加,对石油依赖度高的行业形成冲击,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石油供应出现暂时或局部中断,导致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锐减或进口中断时,还将危及进口国的政治和国防安全;对出口国而言,供应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外汇收入和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石油价格上升,企业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却导致长期内石油价格的下滑和消费国需求的萎缩,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当需求小于供给时,出口减少,企业被迫减产,产生剩余生产能力,负担高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效益下降。

中俄两国是近邻,从俄罗斯产油区到中国的运输距离短,运输路线不需经过别的国家,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具有价格优势和安全优势。

1)在一个长期协议下,俄罗斯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和石油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同时,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还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石油安全理论认为,长期石油安全主要考虑如何提供多渠道的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供给的风险,保证具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即一国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地方,而是应该在确保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尽量使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尽可能分散由于突发因素而引起油气供应危机的风险。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很大。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构成来看,中国50%左右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20%左右来自非洲。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需要通过安全隐患突出的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较大。这一构成对某地区石油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标准,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危机,切断了向中国的石油出口,或者中国的海运路线被切断,中国很快就会陷入石油供应危机。而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促进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石油安全系数。根据业已达成的协议,无论是石油管道项目还是铁路运输项目最终能够落实,俄罗斯在以后十几年内每年都将为中国稳定供应2000万~3000万吨的石油,相对于中国2010年约1.5亿吨的原油进口总量,这2000万~3000万吨的潜在进口量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大国和出口大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俄联邦政府约60%的税收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约40%的外汇收入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出口。因此,维持稳定的石油价格,实现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减少出口风险,对确保俄罗斯石油安全、保障俄罗斯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管道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1.73亿吨,2003年达到2.26亿吨,其中70%以上出口到西方。主要产于俄罗斯东部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一方面运输距离长,另一方面,有的石油运输管道经过别的国家,需要缴纳过境费,既加大了出口成本,又受制于管道过境国,存在潜在的运输风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见,开展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在一个长期协议下,直接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减少运输风险,还可以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实现俄罗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目标,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增加俄罗斯石油安全系数。

(2)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吸引中国到俄罗斯投资,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产油区乃至整个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其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点是“经济增长是与人均资本的增长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东道国人均资本增长的一个源泉,尽管对衡量其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至少普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是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填补投资缺口的作用,这种填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严重滑坡,直到1999年才开始好转。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能力大大下降,资本外逃现象严重,据统计近10年资本外逃的规模达到年均200多亿美元。投资能力的下降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很大,因此,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国内投资缺口,就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门,虽然近些年的投资水平相对于俄罗斯其他行业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许多开采、冶炼设备已超期服役;管道运输能力不足,急需改造原有的旧管道和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以扩大出口。俄罗斯要想维持目前的产出水平,稳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改造、更新旧设备,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开采新的油气田,这仅仅依靠俄罗斯石油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显然是不能满足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联盟主席尤里·沙夫拉尼科在2003年12月11日对记者表示,为了开采俄罗斯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俄罗斯至少还需要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沙夫拉尼科声明,现在俄罗斯每年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为80亿~120亿美元,为了保障俄罗斯地下能源开采量的增加和开采新的能源基地,必须增加投资。按照他的话说,现在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按专家的分析必须增加5~8倍,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与以往最高纪录相比并没有增加,而是处于恢复阶段。沙夫拉尼科在莫斯科召开的“2003年俄罗斯燃料能源领域投资”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样表示了上述观点。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缓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资金不足的窘境,还可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带动油气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采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税收,刺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以中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为例,如果“泰纳线”中国支线、科维克金项目(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萨哈自治共和国向中国供气项目能最终落实,就将吸引中国近百亿美元的投资。仅科维克金项目的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费用就预计高达110亿~140亿美元。

(3)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亚洲区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不仅脱离于亚太地区,而且脱离于自己的近邻东北亚国家,不能使其经济利用地区劳动分工带来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资源,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中、日、韩三国中,日本、韩国虽然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日、韩也渴望得到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方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容易形成垂直型分工,使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国,而中俄两国不仅经济互补性强,而且发展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推动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优先实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同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两国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使俄罗斯最大限度地获得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是俄罗斯尽快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唯一现实选择。石油天然气合作周期长、金额大,具有很强的贸易和投资带动效应,可有效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缩短中俄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时间,是俄方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比较优势论和相互需求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较有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量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由此各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世界生产的分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了本国的资源,从而使各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中俄两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利用要素禀赋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分析比较中俄两国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福利水平的变化,以论证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假设1:Ⅰ国(中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工业)具有很大的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较为发达。中国每年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就高达千亿美元。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需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2007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为1712亿美元,石油进口量接近2亿吨。

假设2:Ⅱ国(俄罗斯)是资源丰裕型国家,劳动力匮乏。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拥有82.19亿吨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剩余探明储量的4.74%,居世界第8位,拥有47.5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剩余探明储量的30.5%,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首位。但是俄罗斯劳动力匮乏,轻纺工业落后,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纺织品。目前,俄罗斯纺织工业70%的原料依靠进口。2004年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占到7.6%左右。

假设3:X是纺织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Y是石油,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

假设4: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上述假设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图10-3(a)和10-3(b)两个模型,分别表示贸易前和贸易后两国的经济均衡。

图10-3(a)体现的是没有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的封闭经济均衡。由于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同样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两国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各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CIC 与Ⅰ国的PPF切于A点,过A点的切线斜率表明此时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 ,CIC 与Ⅱ国的PPF切于A点,决定Ⅱ国在贸易前的X产品国内相对价格为P ,很明显P <P ,即X产品在Ⅰ国相对更便宜,因而Ⅰ国造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而Ⅱ国则相应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贸易于是发生。

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如何呢?图10-3(b)反映了贸易后的情况。贸易后,两国按照统一贸易条件P 进行生产,而P <P <P ,即国际价格在两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P 与Ⅰ国的PPF切于B点,这是贸易后Ⅰ国的生产点,与贸易前的A点相比,现在多生产了X,少生产了Y,实现了X生产的部分专业化,P 现在和代表更高福利水平的CIC 切于E点,这是贸易后两国共同的消费点。则Ⅰ国的贸易三角为△BCE,出口BC单位的X换取CE单位的Y进口。而Ⅱ国的贸易三角是△BCE,出口BC单位的Y换取CE单位的X进口,Ⅰ国的出口就是Ⅱ国的进口,BC=CE,Ⅰ国的进口就是Ⅱ国的出口,EC=BC,故两个贸易三角相等。通过贸易,无差异曲线从CIC 提高到CIC ,这一福利水平的增进代表了贸易利益。

图10-3 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福利水平变化

由于贸易后经济均衡所达到的社会福利水平高于贸易前,显然在中俄间进行石油和纺织品的贸易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自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具有可行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3401.html
会计师撂挑子!独董投反对票!多家年报难产
小羽哽咽直播劝自己坚强 哭着回答私密问题 和王思聪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