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聘请五位 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 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举行

6月23日,第七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在大兴区开幕。今年论坛主题为“文明互鉴·兴耀华章”,通过展示南海子区域古迹保护与传承最新成果,展现历年来大兴在文化内涵挖掘推广中取得的成就。为提升南海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大兴区特别邀请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参与论坛,还聘请五位外籍专家学者成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

6月23日,第七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大兴区聘任五位外籍人士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昔日皇家苑囿得到活化利用

南海子在北京城南约二十里,“海子”之名始于隋唐,意为较大低洼水汇之处。元明时期积水潭被称为“北海子”,因而有了“南海子”。南海子又名南苑,曾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皇家猎苑。明清时期的南海子面积足有三个皇城大小,设有九座苑门,内建四座行宫,即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和团河行宫,也就是如今的旧宫、新宫、南宫和团河行宫。

近年来,大兴区落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出台《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一轴两带三区”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其中南海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大兴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得到了持续挖掘与丰富。曾被誉为皇都第一行宫的团河行宫历经十余年修缮,于2023年9月正式开园迎客,也标志着南海子文化再添一枚活化利用的明珠。

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薄茹介绍,通过多年的接续努力,团河行宫“一园两馆”如期开放,南红门行宫、德寿寺、晾鹰台等文物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北京南海子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和《南海子图像志》等相继出版,南海子文化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

民乐《南囿秋风序曲》展现南海子文化的深厚底蕴。大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聘任外籍专家学者讲好大兴故事

本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注重国际传播,在“大兴文化之旅”板块,精选大兴文化之旅线路,邀请外籍留学生及相关学者到泓文博雅艺术馆与钧天坊古琴基地,观赏红木藏品、聆听中华古乐,还进行了激光弓箭模拟射箭,近距离感受大兴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之美。

随着大兴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为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大兴区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达成战略合作签约。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

同时,大兴区聘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俄罗斯籍教授索罗宁博士,曾获“长城好汉”称号的克罗地亚籍考古学家高山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籍学者BezzegatoMonica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荷兰籍学者DenHollanderPieter,拉脱维亚籍知名双语主持人、北京大学安泽博士等五位外籍专家学者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

圆桌对话环节支招“文化大兴”建设

关于如何更好地挖掘资源建设文化,大兴区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作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表示,人类文化来自交流,交流来自人类的基本“共性”,“共性”是世界文明“共建”的基础。大兴文化是历代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大兴区未来也将在“共建”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繁荣光明,这也是“共性”与“共建”历史趋势的表现。

圆桌对话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莉,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大兴区副区长张晓晟,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为“文化大兴”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刘洪昌表示,近年来大兴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将南海子文化、大兴文化打造成为南中轴上的金名片。文化建设需要绣花功夫,大兴独特的资源禀赋离不开深入的研究,利用南海子文化论坛的平台,抓好文化定位,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大兴经验。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吆喝》的写作背境

萧乾《吆喝》

800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貌渐渐消失,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个样口音。 北京发展了,现代了,可京味文化的影子也渐渐地淡了。 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财富,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 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吆喝》一文记述了北京城大街小巷中有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流露出作者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间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传达出作者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哪些文化遗产最急需保护?

第4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在难以计数的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到底有哪些是面临最大“消失危险”,最急需保护的呢? 濒危文化遗产之一 胡同 胡同曾是北京四九城的标志,北京文化的体现。 而今飞速消逝在高楼大厦之间,只剩星星点点的孑遗。 今人难道只能用手中的铅笔与推土机赛跑,才能为后人留下昔日胡同的身影么? 烟袋斜街的前世今生 东北园胡同 花园北巷 西四北三条 以上图片摘自《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一书。 濒危文化遗产之二 四合院 说不尽的四合院!不同人心里的四合院,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说:四合院是一种景观、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要评选最具人情味的建筑,它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 这肯定是书生之言。 也有人说:四合院与21世纪格格不入,该从北京的标志转变为标本了。 估计这是商贾之言。 一位七旬高龄的老人,用他手中的钢笔记录下京城的岁月变迁,让那些已经消失、将要拆除、以及保留下来的民居宅院存留下来。 一幅幅白描画作,仿佛唤醒了京城尘封的记忆,让一幢幢见证过历史风云变幻的恢弘建筑再现人们眼前,仿佛唤醒了京城民居文化的魂。 休闲听戏自家乐(东城区本司胡同17号) 夏雨秋霜美景寒(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 李万春武圣故居(宣武区菜市口北大吉巷22号、21号) 东四四条绵宜宅(东城区东四四条1号、3号、5号) 文化大家冯公度(西城区羊肉胡同73号) 冬雪春风度闲日·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 夏雨秋霜美景寒·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 以上图篇摘自《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一书。 濒危文化遗产之三 古塔 来北京,几乎都要看看北海的白塔,其实北京古塔名塔奇多,垮塌了的不算,现存的还有300多座。 为何说奇多?在世界宗教地理的版图上,北京可不是个宗教热地。 建这么多个塔,还是沾了首都的光。 每座古塔的肚子里,都沉积着历史的尘灰。 当然,有的塔里还藏着宝物……。 可现在,就连每座塔上的雕刻、绘画、书法艺术和宗教内涵都正在快速消失着...... 以上图文摘自《北京的古塔》一书。 濒危文化遗产之四 土家织锦 织锦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工艺技术难度极高,被视为中国纺织品中价值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 土家织锦以其鲜明的个性,给人超出想像力的震撼,现今却乏人继承。 以上图片摘自《土家织锦》。 濒危文化遗产之五 戏曲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戏曲哪儿濒危啦!?你没看见现在各地票友比赛层出不穷,演出市场也很红火么!”。 确实,现在光北京就每天至少有大小几十个场子在上演着各种戏曲,但绝大部分都是单纯为了迎合“旅游市场”而设置的剧目。 当戏台上跟头虫的表演掌声超过大段西皮流水的时候,当一场戏曲的卖点集中在“声光电”的时候,这热闹非凡的表象下其实潜藏着更深层次的危机。 追本溯源,可能才是当今戏曲界人士最急需做的事情。

幻想开心辞典奥运知识问答题目和答案

这里有个比较新的版本直接提取就行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37997.html
两名宇航员滞留至今 美媒 NASA知道燃料泄漏仍发射火箭
暂无